英語,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現如今用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有英國和美國以及印度等發達國家。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的母語漢語在世界上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青睞和重視,但是與英語的普及率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英語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除母語外的第二重要的外語,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試更是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之一,對英語能力的測試劃歸中高考過程,成為檢測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
因此,有很多中國青年的成才之路斷送在英語的薄弱上,英語成了每個中國人心裡的苦和很難跨過去的一道坎。特別是對於新時代的初高中生來說英語簡直就是惡夢。人們只知道中國的中高考選拔出多少人才,卻忽略了以此會損失多少國家的棟梁,不是因為綜合素質的不行,而是對英語的無奈和恐懼。
對國內來說,英語的使用率與國際上是不能相提並論,國內各行各業對於英語人才那是非常渴求的。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強國與中國進行的經濟貿易和政治方面的往來越來越頻繁,英語便成了外交場合中交流談與判環節不可缺少的媒介。
但是中國人的觀念就是,會英語的就是人才是精英,不會英語或者英語很差的就是文盲和差等生,如果大學生的英語成績一般或差還會被人們嘲笑,社會大眾以為大學生不會英語就不配接受高等教育,就沒有資格說是大學生。
那麼一個人英語能力的高低真的與本身綜合素質成正比?英語差代表著沒能力,真意味著其它的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沒辦法,在國內還真就是這樣的認為和理解。
其實這是很大的錯誤,英語能力強不代表綜合素質高,英語差並不等於什麼都不好,英語能力差的人群中也有很多的頂尖人才,英語能力強固然是最好的,但是不能以此來認定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更不能因為英語差就否定一個人。
英語的學習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都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每個接觸過英語的人都深有體會、歷歷在目,英語耗竭了多少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為了學好英語,人們埋頭苦讀,在英語學習中所用的時間遠遠超過其它學科,但是最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費了本該是學習其它學科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造成中國人都變成了啞巴英語,只會寫不會說,或者只會說不會寫。
學好我們的國語才是學英語的基礎,連國語都學不好,學好英語又有何用?近幾十年來,中國國內過度的誇大了英語在中國人和學生成長教育中的分量,這實際上是我們中華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有人幾十年沒有出過國,一樣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所以英語並不是一個人能力的全部和象徵。
誇大英語在中國學生教育中的分量,實則也中國教育的悲哀。英語差就是文盲,就是沒能力和水平,是在精英群體中濫竽充數的存在,這是誰說的,其實說這話的才是真正的文盲。
學英語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我們的國語重要,沒有學到國語的精髓,英語的學習之路將充滿坎坷和未知。更不能讓英語在中國成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思想觀念會誤國誤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