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段話:
思想不在一個高度的人
說什麼都是白費口舌
你不信佛
但寺廟裡面從來不缺上香的人
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此三者基礎上產生的差異就成為三觀不同。
所以三觀不合到底是什麼體驗?
我想就是你說這片大海很美,他說這裡淹死過很多人。你覺得下雪很美,而他說覺得冷。你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他說過節太累。所以三觀不同到現在好像真是現在社會比較棘手的問題,有時候句話換不來一個理解,而有時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可以知道對方想要說什麼,這種微妙的關係說到底還是不能強求。這種關係不外乎朋友,家人,伴侶。
選擇一:把這種差異理解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可碰撞出火花的渠道。這種方法說白了就是去嘗試接受不一樣的人或事,去求同存異,儘管三觀不同,但還是選擇繼續相處下去。這種方式的後果就是,你可能過程不是如願的,差異是痛苦的,但是達到了最終目的。
選擇二:既然三觀不同就趁早離開,畢竟可能雙方都會累。有朋友說三觀不合真的很難做朋友,沒必要講多大的道理,因為不在同一個高度沒必要互相說服。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事事忍讓或者事事遷就都於事無補,那麼「話不都機半句多」的感覺就會越發明顯,最終還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那麼我想說既然我們在世界上找不到靈肉相契的伴侶,朋友,家人。有些不能改變像家人,只能學會理解。而對於擇偶或是朋友,你完全具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如果三觀不一致,那就總要有妥協的一方。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一兩次的妥協還可以,長久以往,矛盾就會被激化,最終的分道揚鑣是難免的。既然如此,一開始就不要與三觀不合的人走得太近。網友說,所謂舒服就是門當戶對,境界相近。
「人間悲喜本不相通,只覺他人吵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