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寶榮 I 與其跟風「劇場」,不如堅守「戲劇」—— 再議postdramatic theater的中文譯名

2021-02-19 戲劇藝術

      「後戲劇劇場」之外,目前已經有「後話劇戲劇」(瀨戶宏)、「後劇作戲劇」(胡開奇),也有說可以譯成「後文本戲劇」或「後現代戲劇」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本人認為,無論哪一種譯法,只要沒有讓人誤以為「戲劇」已經不復存在或劇場比戲劇更為「先進」,就都有其可取之處。當然,究竟何種譯法更合乎實際,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將postdramatic theater譯為「後劇本戲劇」或「後文本戲劇」,除了考慮drama在西方語境中與文學的關係之外,還與當代西方戲劇不再以劇本為中心、甚至「去文本」的做法相關。但無論是從歐美戲劇家的實驗來看,還是從雷曼本人的觀點出發,「後戲劇」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徹底取消劇本或文本。正如丁羅男所指出的那樣,戲劇生產中各類人員都會產生文本,「後文本」究竟指向哪種?更何況對「後戲劇」來說有無文本並不是關鍵[22]。在2018年10月南京大學召開的相關研討會上,雷曼本人也直接表示不同意這種譯法。而瀨戶宏的「後話劇戲劇」雖然更具有中國特色,但畢竟drama不是指中國的劇種,且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文本」相關,恐怕既不會被雷曼接受,也難為中國學界認同。

      最順理成章的譯名似乎是「後現代戲劇」,因為它和「後劇場」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以及相似的基本特徵。雷曼在書中列出了一長串從事「劇場」的戲劇家、劇團或劇院,包括威爾遜、布魯克、勒帕奇、瓦西裡耶夫、皮娜·鮑什、謝克納、巴爾巴、鈴木忠志等39位藝術家,伍斯特劇團、拉富拉、大嘴突擊隊等28個先鋒劇團,漢德克、耶利內克等在內的資深劇作家和普赫爾、珀雷施等為代表的年輕戲劇家等。在該著作中文版問世之前,其中許多人都已為國人耳熟能詳,一直都被視為引導當代戲劇潮流的代表,大多被貼上「後現代戲劇」的標籤[23]。還有學者認為,雷曼在哲學層面上並沒有與「後現代」切割,書中甚至充滿了後現代哲學的精神[24]。而在上述戲劇家或團體的創作中,透露出的也是滿滿的「後現代」特徵,即德國學者霍夫曼總結的三大方面:1、非線性劇作;2、戲劇解構;3、反文法表演[25]。與「後現代」相比,「後戲劇」同樣反對意義的確定性和「戲劇邏各斯的整體性」[26];同樣以多元、不確定取代確定和單一;同樣強調意義的缺席、反對摹仿等。只不過,與「後現代」相比,「後戲劇」似乎越來越走向極端。而雷曼不願意使用「後現代」的根本原因,也許就在於「(……)大家叫做『後現代』的許多特徵都完全沒有在原則上表現出對於現代的否定——比如手段及引用形式的隨機性(無論表現上的還是真正的),不受限制地應用、組合各種不同風格,『畫面劇場』(das Theater der Bilder),混合媒體與行為藝術等等。」[27]

      如此紛爭之下,本人認為或許採取直譯甚至硬譯的辦法更加合適一些,即將postdramatic 譯成「後行動」或「後情節」。其根本理由有二:一是drama原義就是「行動」,且中國戲劇界一直將戲劇定義為「行動的藝術」。傳統戲劇之所以「傳統」,就在於為了達到「摹仿人物行動」的目的,必須按照亞氏的定義,事先寫好符合人物性格,符合行動發展邏輯和適合舞臺或劇場演出的劇本。而行動在劇中的體現便是「情節」,這也是亞裡斯多德將「情節」置於六要素之首的重要原因。也因此,各種「劇作法」(dramaturgy)層出不窮,劇作家地位居高不下,甚至成為歐洲文豪必備的「武功」之一。二是雷曼的「後戲劇」的核心就是反行動、反情節。他在書中多次引用穆勒的「情節是很無聊的」觀點,認為戲劇不應該是單一情節[28]。而他把謝克納列入「後戲劇」之列的理由,也是因為謝氏用遊戲代替了故事[29]。然而,正如雷曼本人所指出的那樣,「後戲劇」作為一種新概念,它依然與舊戲劇存在著某種關係,「或否定、或宣戰、或解放,也可能只是某種偏離,或遊戲性地試探一下這個範疇之外的可能性」[30]。也就是說,「後戲劇」的「後」並非徹底背離「戲劇」,而是亞裡斯多德定義的那種已經「失效」的「戲劇典型模式」。然而,所謂「戲劇典型模式」,不正是以「行動(或情節)」為其主要標誌嗎?

      因此,出於忠實原文的考慮,將postdramatic theater譯成「後行動戲劇」或「後情節戲劇」,或許不失為一種新的選擇。

      概而言之,theatre雖然在西文裡原意為「劇場」,但從一開始就突破了物理空間的意義,而成為「戲劇」的代名詞。Drama一詞在西文裡的含義最初更多是指劇場裡上演的具體品種,雖然也能代指「戲劇」,但西方戲劇的發展表明,其含義反而越來越窄化。在法國這樣的拉丁語系國家,它更多與「正劇」相關,而在羅曼語系國家則更多與戲劇文學等同。而在中國,則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解決了究竟是以「劇場」還是以「戲劇」來指代這門藝術的問題。如此情形之下,與其追趕「劇場」的時髦,不如堅持「戲劇」的傳統。當然,如果堅持對應的翻譯原則,筆者不揣淺陋,提議將雷曼自創的術語譯為「後行動戲劇」或「後情節戲劇」,以就教於方家。

注釋:

[1]宮寶榮:《正本清源話「theatre」——「劇場藝術」還是「戲劇藝術」?》,《戲劇藝術》,2019年第3期。宮寶榮:《「劇場」不可取代「戲劇」芻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6期。

[2]丁羅男:《「後戲劇」與中國文化語境》,《戲劇藝術》,2020年第4期。

[3]戈登格雷、來因赫特現譯為戈登·克雷、萊因哈特,阿批雅則譯成阿庇亞。本文除引用之外,均採用現譯。

[4]宋春舫:《來因赫特》,《宋春舫論劇第一集》,北京:中華書局,1923年,第26頁。

[5]餘上沅:《戲劇論集》,上海:北新書局,1927年,第5頁。

[6]餘上沅:《戲劇論集》,第6頁。

[7]餘上沅:《戲劇論集》,第6頁。

[8]餘上沅:《戲劇論集》,第8頁。

[9]餘上沅:《戲劇論集》,第12頁。

[10]丁羅男:《「後戲劇」與中國文化語境》。

[11]當時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

[12]即中國戲曲學院的前身。

[13]李揚:《再論「新時期」戲劇觀論爭的發生》,《國際戲劇「學院獎」(理論獎)文集》,中央戲劇學院,2020年6月。

[14]留學生們從歐美回到臺灣之後,由於身處體制之外,很難進入正規劇院,因而必須到處尋找演出場地,又因經費有限,自然只能找到那些狹小的場地、侷促的「小劇場」。

[15]該詞在中文裡有「社會表演」「人類表演」和「展演藝術」等譯法。

[16]請參見《戲劇藝術》2020年第2期和第4期相關文章。

[17](希臘)亞裡斯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42頁。

[18](希臘)亞裡斯多德:《詩學》,第126頁。

[19]中文為「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praxis)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經過『裝飾』的語言,不同的形式分別被用於劇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藉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洩」。(希臘)亞裡斯多德:《詩學》,第20頁。

[20](法)帕特裡斯·帕維斯:《戲劇藝術辭典》,宮寶榮、傅秋敏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第109頁。

[21]餘上沅:《戲劇的基本特性》,《餘上沅戲劇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22]丁羅男:《「後戲劇」與中國文化語境》。

[23]曹路生:《國外後現代戲劇》,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年。

[24]麻文琦:《後戲劇劇場的「後現代性」——兼議「呼喚戲劇的文學性」問題》,《戲劇》,2019年第4期。

[25]曹路生:《國外後現代戲劇》,第14頁。

[26](德)漢斯-蒂斯·雷曼:《後戲劇劇場》,李亦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7頁。

[27](德)漢斯-蒂斯·雷曼:《後戲劇劇場》,第18頁。

[28](德)漢斯-蒂斯·雷曼:《後戲劇劇場》,第18頁。

[29]只不過謝克納的「遊戲」卻有可能依然保留了「行動」,因為在他的眼裡一切存在都與「行動」相關,而在他的Performance(表演)理論中,「行動」也在其中,「戲劇」也就此被包含在這一廣義的「表演」之中。參見謝克納《什麼是人類表演學》,《戲劇藝術》,2004年第5期。

[30](德)漢斯-蒂斯·雷曼:《後戲劇劇場》,第19頁。

[本文為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學戰略創新團隊建設成果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當代歐美戲劇研究」(19ZD10)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期刊信息 | 《戲劇藝術》2020年4-6期目錄
    >主        辦:上海戲劇學院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        編:宮寶榮副  主  編:李偉期刊榮譽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MI綜合評價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                                        「後戲劇」 與中國文化語境 | 丁羅男(1-17)論後戲劇劇場的 「政治性
  • theater之於drama:一種發展方向還是另起爐灶?
    按:最近看到《戲劇藝術》上,好多對論文在爭論雷曼的《後戲劇劇場》應該怎麼翻譯,寫了一點自己的看法。
  • 後戲劇劇場專題 | 「劇場」辨析
    在中文中,「劇場」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先說「劇」字。繁體的「劇」字由「豦」與「刂」組成;《說文解字》解釋「豦」為:「鬬相丮,不解也。從豕、虍。豕、虍之鬬,不解也。」在現代漢語中,「劇」有「甚」「艱」之意,即「能量巨大、力的相互作用超乎日常一般的」。再說「場」字。繁體的「場」字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土」字旁,一個是「昜」。「昜」的本義是「播撒」「散開」。
  • 戲劇or劇場?
    代指劇場的theater在經過兩千多年演變之後,已經不光指那些倚山面海的露天劇場,還包括文藝復興以來出現的各種室內劇院以及形形色色的大小劇場,當然也包括世界各地五花八門的演出場所。而隨著各國民間演出的興起,它又指由演職員組成的各種劇團。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與戲劇劇場的危機
    費春放教授看到 戲劇的福音和希望,筆者卻看到戲劇藝術,尤其是戲劇劇場(dramatic theatre)這一特定戲劇形 態在媒介化時代的深刻危機。英國國家劇院現場不僅不能為所謂「劇本戲劇」辯護,反而恰恰 證明,20世紀以來戲劇藝術在應對媒介藝術挑戰的過程中,從歷史先鋒派(historic avant-garde) 到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走上自立化、「再劇場化」道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北京老胡同劇場的粗獷新生-南陽共享際|DAGA大觀建築
    一些小劇場散落在胡同中,匯集了當時最有實力的優秀藝術家們,給當時的人們帶去了一場場藝術上的饕餮盛宴,也推動了我國戲劇、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南陽劇場歷經四十餘年的歷史變遷,往日的繁華已不再,亟須改造。大觀建築有幸可以參與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老劇場改造。
  • The Small-Time Reality TV Hit Reviving Theater's Big Dreams
    the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known for its annual theater festival.China’s modern theater industry has been slow to grow in recent years, says Wei Jiayi, a theater industry consultant.
  • 電影中文譯名「套路」深
    各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影片時,由於語言習慣和語言環境的不同,往往在片名翻譯上各顯「腦洞」,其中一些票房火爆的佼佼者,成了其他同類型電影譯名的「模板」。    在中國,發行商喜歡用觀眾已有印象的「熱門IP」翻譯片名,這當中最知名的或許要數「總動員」系列。1995年,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玩具總動員》在中國大陸上映,成為「總動員」熱潮的開山之作。
  • 你中意否:外國電影中文譯名
    比如,正在上映的美國影片《颶風營救3》,從名字上看,像是一部描寫自然災難的電影,其實講述的是一名超級特工如何探求殺妻真相、拯救女兒的故事。由此,引發了網友關於外國電影名稱如何翻譯成中文的話題。  電影名稱翻譯趣聞  對於一部引進的外國電影來說,國內觀眾首先接觸的就是其翻譯成中文的名稱。
  • 臺灣戲劇在內地:跟風沒有好結果
    果陀劇場的作品亮相大陸舞臺的時間並不晚,2001年由蔡琴主演的《天使不夜城》就曾經在北京、上海、杭州巡演;2005年又推出了《跑路救天使》,但這之後的幾年就一直沒有什麼動作,直到近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身為上海百庭文化公司總經理的餘大任在學生時代念的是戲劇專業,之後輾轉影視領域。
  • Chinese Performances 中文表演組介紹和表演時間
    在2014-2015年被邀請參加在香港,澳門的舉辦的亞洲Theatre Sports 勁爆劇場大比拼,與來自吸引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等地的藝術劇場、實踐劇團、華僑中學同臺競技,連續兩次獲得了亞軍的較好成績。
  • 理論研討劇場藝術與文化轉向
    在劇場藝術中,符號能指自身的「力量和強度」成為後現代劇場藝術(德國劇場藝術理論家漢斯•蒂斯•雷曼用「後戲劇劇場」── postdramatischesTheater[17]一詞對其加以涵蓋)的關注焦點。原先「戲劇」的主題──人物的命運──在後現代社會中失去了關聯性。依舊以命運為故事情節主線的好萊塢電影遭到批判,被視為資本主義自身合理化的一種愚民宣傳工具。
  • 後戲劇劇場專題|楊·法布爾:悖論的巨人
    本文是《後戲劇劇場》的作者漢斯-蒂斯·雷曼對後戲劇劇場的代表藝術家之一楊·法布爾的熱情洋溢的評論。
  • 《變形金剛》引發兩岸三地電影中文譯名大PK
    近年來外片的中文翻譯已經趨同化,但從以上三組海報還是能看出大陸、香港、臺灣譯名的略微差別。   近年來外片的中文翻譯已經趨同化,但從以上三組海報還是能看出大陸、香港、臺灣譯名的略微差別。 □小麥(影評人)   香港   ● 片名力圖簡潔明了   ● 譯名漸和內地接近   《變4》在香港名為《變形金剛4之殲絕世紀》;《沉睡魔咒》港譯只是多加了三個字「黑魔後」而已……隨著內地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增多,也因近年來推出的好萊塢大製作多屬賣座影片的續集,導致許多影片進入內地後的中文片名與香港其實已大同小異。
  • 【教育戲劇小知識】兒童戲劇教育的定位
    從最原始的自發性戲劇遊戲,到以"劇場"形式為主的"兒童劇場"表演,"兒童戲劇"常以多元的面貌在我們生活與教育的領域中出現。但因兒童的戲劇遊戲常常都是一閃即逝,成人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反觀一些以成果表演為主的兒童劇場,由於其重視成果的展現,加上華麗的道具與音效燈光的烘託,使得一般人對其印象較為深刻,因此,只要談到兒童戲劇教育就誤以為只有舞臺上的表演,殊不知還有其他形式的戲劇活動。事實上,「兒童戲劇教育"就是介於戲劇遊戲與劇場表演之間,是一種以戲劇形式為主的即興創作。
  • 2015英語六級考試口語練習(7):戲劇的起源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口語>正文2015英語六級考試口語練習(7):戲劇的起源 2015-05-14 11:22 來源
  • 被中文譯名耽誤的高分電影,你看過幾部?
    一部電影是否能否抓住觀眾眼球,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靜心觀看,很大程度取決於這部電影的海報,預告,還有中文譯名。一部優秀電影的逼格能從電影名字體現,一部高分電影的魅力由電影名字彰顯,因此外國影片的中文翻譯顯得至關重要。接下來讓我們盤點一下因為爛的中文譯名而錯過的高分電影。
  • Gucci等大牌們的中文譯名有講究 一起來看看裡面的門道
    事實上,一個優秀的譯名能夠在市場中廣為傳播,取代其原文名稱。雖然我們在提到如下品牌時常常用的是中文譯名——香奈兒、阿瑪尼、勞力士、希爾頓——但我們還能想起它們的原文名稱是什麼,但如「勞斯萊斯」這樣已經深入人心的品牌,我們根本不會去深究勞斯萊斯的原文叫做「Rolls-Royce」,而「江詩丹頓」的原文叫做「Vacheron Constantin」,也很少有人知道(並念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