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凌晨4點失眠的後浪,他們到底經歷著什麼

2020-12-24 鄒鄒且慢
《狗十三》劇照

Writer|鄒暢

Music|《我想更懂你》

Date|2020.5.18

Weather|Sunny

大一那年,我在學校書攤上了買下一本盜版書,10塊錢。

我一直覺得這個書名很詩意,濃濃的雞湯味撲鼻而來。

想著畫風應該類似於《瓦爾登湖》那般清新淡然,字字珠璣,讓人醍醐灌頂。

它一定撫慰了很多人的傷疤,很好,這滿足了我偽文藝的幻想。

好像只要書架上有了這本書,我就變成了一個遺世獨立的白鶴,像屈原。

那年還是太年輕了,我被滿紙的「他媽的」「混帳」辣了眼睛。

要知道,我可是個從不說髒話的小仙女(必須要承認這一點),我很久沒再拿出這本書。

畢業工作後又想到這本書,讀完後,痛快淋漓,真想說「他媽的」,不過這對於一個文明淑女來說著實不妥。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點我是不會承認的),我才發現,原來周圍好多霍爾頓。

他看什麼都不順眼,他討厭學校,討厭父母,討厭同學,討厭除了寫小說以外的一切學科,甚至討厭那個對他說「祝你好運」的老師。

這世界的大部分在他眼裡都是釘子,只有一丁點留給善良與美好。

可他既不能抱怨該死的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能用滿嘴髒話把自己的一點純真包裹起來,順應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他的內心狂妄不羈,卻也充滿善良純粹;他的內心天真爛漫,卻也能看懂人情世故。

他想要咒罵一切黑暗與邪惡、想要守護善良與正義,卻無可奈何,無能為力。

赤子之心,在裹挾著名利的時代洪流中顯得有些異樣。

16萬字,72小時,幾千字「他媽的」「混帳」。

三天的見聞,卻道盡了人世間的醜陋與美好。

合卷沉思,我想到的是我的學生們。從2010年教第一批學生,如今已有十個年頭。

十年裡,我聽過無數個深夜傾吐的故事,假期無所適從的安排,住宿生在校打來的公話。

他們歷數著成績帶來的焦慮,戀愛裡的悲歡,家庭中的喜怒。

今天,我想聊聊他們。

他們學習亞歷山大瀕臨崩潰

圖源百度

——老師,我要是考不上歷城二中,我就去跳樓。——老師,我每天凌晨四點才能睡著,睡到六點就得起床。——老師,我不想再吃安眠藥了,我已經產生抗藥性了。

跟霍爾頓不同,現實中大多數花季少年的壓力來源於學習。

他們失眠、抑鬱、甚至想逃離這個世界。

大人們拿著手機,往沙發一窩,站在學習制高點指責:

——天天手機不離手,眼睛瞎了別怪我沒提醒你。——你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什麼都免談。

學校打滿雞血的特色標語,無時無刻不被監視的環境,家長老師的魔性嘮叨,處處摧殘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期待。

圖源百度

書裡霍爾頓有這樣一段話:

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凱迪拉克。買凱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知道。

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好好學習=名利雙收。

圖源百度

學好習,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更要的,還是精神上的豐盈。

這樣一個年齡,成績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環,卻不是唯一。

大人世界的學習,是狹義的成績。孩子們認為,學習是認知這個世界。

別把成績看得那麼重要,但是如果想拼,那就背水一戰。

他們的戀愛並不都是鬧著玩

《你好,舊時光》劇照

——我現在沒他學習好,不過我想跟他上同一所大學;——她總是跟我發小脾氣,唉,都是我慣的;——又有人跟我表白了,可我現在不會談的。

大人通常會把學生時代的戀愛稱之為:早戀。

談到早戀,95%的學生遇到戀愛問題不會跟父母說,為什麼呢?

大概是怕父母會炸吧。

他們不允許這個年齡有男女之情,他們認為這是骯髒的,不合倫常的,有違社會秩序的。

可學生時代的戀愛,明明是單純而美好,青澀又純粹啊。

《最好的我們》劇照

著名情感導師演員黃磊曾經說過:

我覺得我女兒15歲戀愛很正常,戀愛就是戀愛,哪有早戀一說,早戀這詞很混蛋!這是人本身最天然的東西,很美好的。

我跟我的學生也是這樣講:我不提倡你們戀愛,但也絕不反對。

因為反對也沒用。

越是禁止,越要反叛。

《十日談》裡有個「綠鵝」的故事:

一位天主教徒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隱修,以杜絕塵世誘惑。從小與世隔絕的青年,跟著父親下山,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問父親這是什麼東西,虔誠信教的父親嚇唬說,她們都是禍水,叫「綠鵝」 。兒子卻說:「父親,請讓我帶一隻綠鵝回去吧!」

人性是人最原始性的追求,最自然的追求,兒子的回答無疑是最天真的人性的展現。

是啊,人性怎麼能禁止得了呢?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劇照

都2020年了,我們還在做「存天理,滅人慾」的事兒,簡直沒有天理。

愛情來了,他們會為此煩憂,會期待那個白衣少年的笑臉,會書寫下對一個女孩的思念,會暗戳戳穿著情侶裝,會想一起努力考進同一所高中,同一所大學。

某少年大作

結果,好也罷,壞也罷,都無關緊要。認真愛過之後,整個過程的美妙早已勝過結果。

它讓我們喚醒心底最柔軟的溫情,教會我們怎麼去愛一個人。

叛逆如霍爾頓,在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時,他也會溫柔地等候,展露小心翼翼的笨拙。

若干年過去,那些舊時光,會帶來多好的回憶呀。

誰說戀愛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呢?

他們希望家人能夠互相尊重

《狗十三》劇照

——我特別喜歡貓,可我媽不讓養,她說會耽誤學習;——我媽說要不是為了我,早就跟我爸離婚了,離就離吧,扯上我幹嘛;——我很焦慮,我快要瘋了,可我爸說我是閒的,我受傷他也不聞不問,大概是有兒子了吧,呵。

先前看過一部電影,叫《狗十三》,如果看過後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

愛因斯坦丟了,大人們總覺得一條狗無足輕重,然而在李玩心裡,那是她的寄託。

所以當李玩拼命尋找時,全家人都不甚理解,覺得她是無理取鬧,以至於爸爸將她暴打一頓。

看到此處我的心真的是揪著的,到底是誰錯了。

接著爸爸又對被打的孩子說:「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狗十三》劇照

我們經常會說:家是溫暖的港灣。

可家也給我們帶來了最深的痛楚。

電影裡,家長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不知要與孩子平等,不知怎麼叫尊重,而是拿狗出氣。

《狗十三》劇照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問題。

太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影視作品,處處都熟悉,處處都扎心。

我們已經沒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平等、有愛的家庭環境。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被充分尊重。

他們執著夢想,叛逆且柔軟

《風雨哈佛路》劇照

——我想雲遊四方;——我想改變這個社會;——我是個學渣,哪有什麼理想。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希望大家都夢想成真吧。

那個想要雲遊四方的少年,《牧羊人的奇幻之旅》看了嗎?書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那個說要改變社會的少年,眉宇間頗有譚嗣同的風骨。我問:若一去不回?他說:便一去不回。

那個說自己是學渣的少年,只要你想學,肯學,有耐心學,你一定可以學到你最渴望的東西。

誰說學渣就不配擁有理想,你所熱愛的,追逐的,付出的,都是你生命中的光。

學渣也有夢想,不是嗎?

年輕就應該胡思亂想,去嘗試,去追夢。

某滑板少年(眼眸裡裝著夢,更裝著思想

如果都像成年人說的那麼物質,就不叫夢了。大家都是第一次活,誰能證明你走的路就是錯的?

霍爾頓的夢想,是想用僅有的純真來對抗世人的虛偽。

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他試圖構建一片金黃色的、開闊的、沒有被汙染過的麥田,但無奈野草瘋長,很快就把整個麥田蠶食覆蓋。

我想起自己16歲左右寫的散文,現在看來明顯感覺到那份「圖樣圖森破,有時乃義務」。

那散文讀起來三分憤慨,三分戲謔,四分天真幼稚,但不得不承認,那就是我當時的真實想法。

某看書少女(靜若處子,動若瘋兔)

很感謝當年的何老師給予我的鼓勵,我想他一定深諳這世間的遊戲規則,但他並沒有告訴我,而是想要為我守護些什麼東西,我想他也是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罷。

就像我也不願和學生講述太多世俗的東西,總想要為他們構造一座象牙塔,想要守望他們的那片天真的、廣闊的、純淨的,但即將被野草一點一點吞噬的麥田。

我想要這片麥田存在得久一點,再久一點。

用霍爾頓的口吻來說:我他媽的只想做個麥田裡的混帳守望者,可這真他媽難。

不過我還是想守護你們。

相關焦點

  • 【翰墨書香】麥田裡的守望者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融象徵、反諷、隱喻等藝術手法於一體,構成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眾多意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紅色獵人帽,它是貫穿文章的線索之一,具有豐富的象徵意蘊。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青春期的叛逆精神。他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卻因性格的膽小懦弱無力反抗,只能以叛逆的方式來與社會對抗。另一方面,它象徵著主人公對童真的嚮往,以及對天真的孩子的守護。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那麼多的暴力,那麼多的虛偽,那麼多的算計。
  • 《麥田裡的守望者》——誰在守望我們的麥田
    說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書,會讓一些人想起1980年冬天,約翰·列儂和妻子走在回公寓的路上。一個叫馬克的年輕人走向約翰·列儂,在得到偶像籤名後,轉身槍殺了列儂。看到偶像倒在血泊中,便異常平靜地坐在街邊,開始讀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以小見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敘談《麥田裡的守望者》寫作手法。一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以自述的口吻描寫了霍頓這個十六歲的青年的心裡想法及現實生活的所見所聞,人生一小段經歷去剖析美國現代社會,此作品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手法,探索了少年的內心世界,同時又有以小見大,從這個青年去代表著美國現代社會的一類有理想的青年極想逃離這個社會,卻無能為力。二是多種人稱的交替使用。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的叛逆與純真,是不是你的樣子?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的叛逆與純真,是不是你的樣子?《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塞林格將故事的起止局限於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紐約遊蕩的三天時間內,通過展現成人的虛偽與青少年的無辜與叛逆情懷,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
  • 夜讀·學海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外文名稱: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品別名:麥田捕手創作年代:1951年文學體裁:長篇小說Author brief introduction霍爾頓是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
  • EC人物 |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
    孟莉:麥田裡的守望者文 | 蔡玥 「陽光?對啊,我也覺得自己挺正能量的。」說話的人笑得燦爛,毫不掩飾她的自豪感,「我就是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讓他人感到溫暖。」孟莉,暨陽高級中學心理教師,此時正坐在心理諮詢室中描述著對自己的定位。諮詢室不大,但布置上花了心思。
  • 《麥田的守望者》: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學會接納和忍耐
    查普曼向列儂連開了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麥田裡的守望者》,他告訴前來抓他的警察:「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幾個月以後,有一個叫約翰·大衛·欣克利的人向美國的總統裡根開槍。後來,警察在他的旅館裡發現了一本翻得破破爛爛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願你走過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部由塞林格所著的世界名著,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然而作者塞林格卻無甚名氣,其原因大概是《麥田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故在此便不對作者有過多的描述。霍爾頓來到中央公園,想來看看,鴨子到底還在不在,可能他早就知道,鴨子,不可能還在,但他依舊無比希望,鴨子還在,大概這是鴨子已經變成了他內心的麥田或淨土裡的一絲溫暖,故而在他看到鴨子早就消失,忽然感覺世界無比暗淡,他甚至想去死。他一邊喊著艾裡,一邊向家走去,在我看到他是在走向另一個溫暖,他和菲比見面並跳舞后,他終於不再感到寒冷,不再渴望死亡。
  • 粗話連篇卻被奉為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究竟講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地《麥田裡地守望者》,正是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叛逆地故事。《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1年。自出版以來,這部作品就給全世界無數彷徨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數心靈慰藉。塞林格並非是傳統地小說家,他出生於一個紐約地猶太富商家庭,15歲那一年,塞林格地爸爸為了省心,就把叛逆地兒子送進了軍校。
  • 《麥田裡的守望者》:叛逆少年所反抗的不僅是家庭,更是社會
    蘇格蘭詩人的《從麥田裡走過來》這樣寫道:我整天就這麼做。我就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很笨,但這是我真正喜歡做的唯一的事情。這樣的願望極其簡單,但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還是不能成為那個「守望者」,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一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小說應用意識流的手法描寫了一位叛逆少年在紐約城三天遊蕩的故事,而如此放蕩不羈的主人公也只是一個渴望守護麥田的孩子。
  • 《攻殼機動隊SAC》與《麥田裡的守望者》
    三、與《麥田裡的守望者》相關的細節 看過《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的人很輕鬆的就可以發現這裡面與《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相關的細節,還有包括其他的塞林格的作品《九故事》等等。讓我很敬佩原作者士郎正宗和導演神山健治。
  • 也談讀《麥田守望者》的感受
    說實話,讀這本書時,書裡所透露出的失望、焦慮以及憤怒的情緒讓人很是難受。但是讀完後的認真思考,會讓人有種豁然開朗之感。那到底該如何讓我們從不如意的生活中得到拯救呢?後來我想到了那個我們說過了很多遍的故事——蘇格拉底之問。蘇格拉底問學生們,如何除掉曠野裡的雜草,學生有回答「用手拔」「用鐮刀割」「用火燒」等等,但一年以後,答案揭曉。一年後,每個學生都來了,在他們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不過還是參差不齊的長著一些小草在風中搖擺。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今日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疫情期間時間變得很富餘,所以撿起了許久未看的《犯罪心理》,其中有一集講述了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事件,劇尾小天使瑞德便提起了被奉為「反社會人格聖典」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就一時興起在微信讀書立馬找了書來看,因為想趁著熱度未消退一口氣讀完。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可能霍爾頓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感,或是想反抗著什麼,故霍爾頓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後,不敢回家,一天兩夜遊蕩在紐約的街頭,住宿在小酒館內。在這裡看到了成人的世界,其實和孩子們的世界是一樣的無聊,全是酒肉、女人、色情等等。在此,我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霍爾頓為何甘願選擇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
  • 文學鑑賞:淺析《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創作技巧和敘事手法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講述了一名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被學校開除後到紐約遊蕩,並借鑑了意識流天馬行空的寫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
  • 《麥田裡的守望者》:最好的「守望」,是理解和接納
    關於《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1980年12月8日晚,著名歌手約翰列儂,在自家公寓前,給粉絲馬克查普曼籤完名,轉身開門之際,誰也沒想到,這個粉絲掏出槍,用《麥田裡的守望者》遮掩,朝列儂連開5槍。然後,從容坐在街邊,讀起這本小說。事後,他對警察說,「這本書是寫我的,我就是霍爾頓。」
  • 《麥田裡的守望者》: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塞林格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說:「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我們每對父母雖無證上崗,但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就已選擇背負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不允許我們逃避,或將自身的焦慮、怒氣與遺憾肆意強加給孩子,但能反思這一點的父母有多少呢?
  •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本充滿髒話的小說為何成為傳世經典?
    十六歲的青春,分分秒秒,步步為營,霍爾頓承受著與年齡不相符的痛苦和無助,千千萬萬個讀者之所以為止著迷,是因為霍爾頓的經歷他們似曾相識,霍爾頓的心情他們感同身受。1.在異化中逐漸沉淪《麥田裡的守望者》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二戰已經結束,戰爭帶來的榮耀、輝煌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平淡和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