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現實題材影視作品——來自生活,傳遞溫暖和希望

2020-08-27 棠化影

時代波瀾壯闊,生活廣袤無邊。「在現場」的影視創作,如何表現時代氣象,如何把握時代精神,如何找到切入生活的角度,在深切的現實關懷中呈現冷暖情懷與人性光輝?本期邀請三位有一定影響力的影視創作者分享經驗與思考。

電視劇《獵狐》劇照

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老酒館》導演劉江——把生活的養分傳遞給觀眾

我一直崇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我相信,創作必須源於生活、源於時代,必須能夠反映生活的本質、時代的本質、人的本質。

怎麼抓住這個本質?我們需要用心去捕捉時代的躍動。我在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中,負責拍攝其中的一個單元故事《搜索》。這個故事講述了今年大年三十發生在北京的故事。劇本最打動我的,是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主題,以及其中鮮活的普通人的藝術形象。


今年春節,我和家人一直盯著新聞,牽掛武漢的情況,突然看到一則最美「逆行者」出發的新聞:「經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派出3支醫療隊共450人24日晚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乘坐軍機出發,於當日23時44分全部抵達武漢機場。」隨後的日子裡,我的朋友圈持續被一句話刷屏: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搜索》講的就是普通人的堅守和奉獻,這無疑來自這個時代最鮮活的故事,也折射了時代精神的特質。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傳遞對抗擊疫情的平民英雄的敬意。

我過去拍的戲裡,但凡有一些口碑和影響力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創作團隊以真誠對待生活,以認真對待創作,以匠心打磨作品。


寫過劇本的人都知道,劇本的想像力要在細節上起跳,一定是能聞到那個空間的味道,感受到那個空間的質感,才能去想像。《老酒館》是編劇高滿堂老師「傳家」的作品,劇中很多人物和橋段,他的父親跟他如數家珍地說了一輩子。讀他的劇本,我能聞出那條街上的氣息,這不是憑空想像的。《老酒館》的劇本紮根在堅實的生活土壤,所以才有我們「二度創作」在藝術上的起飛。


在《媳婦的美好時代》裡與柏寒老師的合作,也讓我受益頗多。柏寒老師對曹心梅形象的塑造,既有她個人生活的感受,又有藝術上的升華,她完成了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轉化。觀眾覺得曹心梅特別像生活中的婆婆,她對毛豆豆的挑剔來自個人生活的不幸福,也來自對兒子深沉的愛,所以又能夠理解她。劇中不乏一些來自生活的矛盾,但婆媳矛盾不是目的,吵架之後是情感的升華、是戲劇的張力。劇中再現的人物是可愛的,生活是美好的。所以,這個劇走出國門、走到非洲也能找到知音。哪怕一場戲、一個動作、一句臺詞,都能體現對生活的提煉。在電影《即日啟程》中,範偉演活了一個老實人遭遇生活困窘的故事。範偉飾演的人物有一個口頭禪:「費軲轆」。一句話,就凝聚了人物精彩的精神世界。


我拍一部戲的過程,就像師傅做一個凳子、修一雙鞋,希望能通過這個手藝影響到別人一點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常常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傳遞怎樣的價值觀給大眾。影視作品需要傳遞的價值觀一定是真善美。


《老酒館》中,陳懷海找到失散多年的兒女,發現兒子背後被仇家釘上了一根鋼釘。他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進入深山老林復仇,幾經磨難找到仇家,卻發現仇家已是病榻上的將死之人。一般的戲寫到這裡,都會想方設法把仇人妖魔化,給他一個合法的死因。但最終,陳懷海選擇了寬恕。我最初在劇本中看到這段非常意外。但我理解,這正是劇本精妙的地方,表現了真實、豐富、可尊重的人性,表現了人性的向善向美。我們的文學藝術需要用相對嚴肅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大眾,用講究的藝術手段把生活的養分傳遞給觀眾。如果只是以娛樂的方式傳遞,一味滿足而不做引領,是對藝術的不負責任,更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

  

電視劇《在一起》海報

電視劇《小歡喜》《獵狐》出品人蘇曉——往生活的深處開掘


用影視作品反映當下是責任,也符合藝術創作的必然邏輯。但我理解的現實題材創作,並不是拿到一個題目就直接奔著生活而去。創作者首先要明確立場和動機,知道應該講什麼樣的故事。講出生活真實,才能達到藝術真實。


現實主義創作的核心是堅持真實性原則。往生活的深處開掘,需要反映現實生活中老百姓普遍的關切。這些年,我們先後嘗試了探討教育話題的《小歡喜》《小別離》、反映「獵狐行動」的《獵狐》、聚焦當下女性生活的《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關涉了高考留學、情感生活、財富利誘等現實問題。切身感受是,要贏得老百姓的共鳴,首先要敢於面對他們真實的歡樂與苦惱,反映他們普遍性的生活,而不是聚焦邊緣化、個別化的狀態,不是在偶然中編織各種偶然、在生活中推演極致人設。


在戲劇的極致和生活的真實之間拿捏好尺度,尤見功夫。我們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小別離》《小歡喜》的劇本不是通常的大編劇制創作,而是找到這個題目後,邀請作家魯引弓採訪寫作,幾輪編劇、導演參與修改,是一步步紮根生活又提煉生活的過程。即使已經進入拍攝過程,我們也不斷地從生活汲取養分。靜水流深地還原生活,細節中精雕細琢,構成了讓觀眾共鳴的基礎。拍現實題材作品,我們會有一兩個執行製片人參與,主要工作就是推敲真實性。《小歡喜》裡有許多家庭戲受到網友肯定,因為我們在製作中細化到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需符合劇情設定。


直面現實的背後,堅持溫暖的底色很重要。孩子高考這一年,很多中國家庭都非常焦慮。《小歡喜》不僅講高考的壓力,還涉及方圓失業、劉靜患病、喬英子抑鬱等等,看似好多困苦和焦慮,但觀眾並沒有覺得壓抑、無助。他們跟著人物一路走過來,會覺得生活再難也能挺過來,會看到希望、最終解決問題。我想,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現實主義要求的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創作者深入生活、觸摸到生活本真、洞察到社會本質之後才會有的覺醒。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藝承擔著社會責任,我們更多的是應該傳遞溫暖和希望。當然,這要求創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對社會的洞察、對細節的考究,要特別到位。因為是現實題材,觀眾的要求和期待會更高。觀眾不會當作別人的故事來看,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


遠離現實拍出來的作品,肯定與生活的本真、與「煙火氣」、與老百姓有距離。題材是現實題材,但內容不到位,內容與題材不匹配,也會變得懸浮、不接地氣。現實主義的懸浮化和庸俗化,都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沿著現實主義的方向做下去,希望若干年後回頭看,在自己作品構建的人物長廊裡,有越來越豐富的藝術形象被觀眾喜歡,在大家記憶中留存得更久一些。

電視劇《三叉戟》劇照

電視劇《三叉戟》演員陳建斌——在萬卷書萬裡路裡體驗生活

通過藝術這面鏡子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從而變得更好,是文學或者電影的功能。演員與所塑造的人物有感同身受的地方,演員的心靈在某個方面與角色相通,二者心有靈犀,才可能談得上「我變成角色」或者「角色變成我」。


最近一個讓我感同身受的人物,是電視劇《三叉戟》中的老警察崔鐵軍。生活中有許多像你我一樣的平凡人,會在某些時候、某個困難面前瞬間超越自己,讓我們看到生命火花閃耀的時刻。崔鐵軍就是這樣一個人。劇中,崔鐵軍和他的兩個夥伴遇到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處理與生命力、與時間、與初心的關係。這與大多數到了50歲左右的人面臨的問題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但在時間面前,人一定會衰老,一定會有力所不逮。然而心中的激情熱血和對生活的追求,又促使他做出一些被認為年輕人才會做的事情。在我看來,警察只是崔鐵軍的職業。他內心對生活的渴望,對青春逝去的不甘,對理想與初心的追求,是我感同身受的地方,也是我著力想表達的。


當然,角色本身有性格,演員才有可能把他演得光彩奪目。回想當初閱讀《三叉戟》的小說和劇本,最吸引我的就是鮮活的人物以及濃鬱的生活氣息。《三叉戟》不像某些警察戲,把警察寫成符號,完全脫離了生活。這個戲裡,他們是警察,但他們首先是人。跟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有愛有恨,有優點也有缺點。原著作者呂錚是一名警察,他寫的就是他在生活裡碰到的、看到的警察,而不是編造、臆造出來的警察形象。現在劇播完了,如果觀眾認可我所塑造的崔鐵軍,首先是這個人物身上有獨特的東西。演活一個人物的重要前提是劇本,作家、編劇編織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員才有可能通過這個角色流自己的眼淚。這是一脈相承的。


藝術作品的本質是表達,表達我們對世界、對生活、對人生的看法。不論藝術的哪一個領域,不論在藝術領域中擔當哪個角色,表達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世界,理解你所處的環境,理解你自己,理解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如果理解力不夠,作品很有可能成為流水線上的東西。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沒有經過生命的沉澱,就貿然向觀眾表達,這樣不嚴謹。而演員的理解力來自哪裡?依然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兩句話,一個是生活裡的直接經驗,另一個就是間接經驗。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圈子有限,所能獲取的直接經驗也有限。通過閱讀學習,獲取間接經驗十分重要。很多經典凝聚了作者一生的思考。假設我們選擇與書籍做朋友,這些朋友就會在各個地方點撥你、幫助你,在你迷茫的時候、困惑的時候、彷徨的時候啟發你。不僅是創作,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受益。(作者 任姍姍)


《人民日報》(2020年07月09日 第20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注入勇氣信心 傳遞溫暖希望丨觀點
    我相信,相互信任和增進團結,將讓我們共同戰勝疫情。媒體在信息傳播和共享中起著重要作用,應當努力促進抗疫信息共享,為區域合作抗疫和重振經濟活力貢獻力量。——柬埔寨ThmeyThmey新聞網總編輯黃·佔倫為進一步做大瀾湄合作成果蛋糕,瀾湄國家媒體需要加強交流合作。建議深化媒體互信,拓展深層交流,開展務實合作,提升報導水平,講好瀾湄故事,推動文明互鑑。
  • 導演劉江:影視作品要傳遞真善美,缺少溫暖和善意就是動物世界
    『除了重視創作本身,劉江還強調,要重視影視作品的價值取向。他認為,優秀的影視作品「不能一味無節制無原則地滿足觀眾的需求」,比如,強調叢林法則、把好人和壞人臉譜化的「爽劇」,就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傳遞了恨、讓觀眾喪失了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 《幸福的理由》:融入公益和古典音樂元素的原創現實題材,聚焦無聲世界
    而《我的前半生》、《人民的名義》等優質現實題材劇目在播出後受到觀眾歡迎,引發強烈反響的現象,則反映出觀眾對植根生活,反映現實劇目的渴望,在受眾層面推動著現實題材劇的復歸。作為一部原創的現代都市音樂治癒系暖情劇,《幸福的理由》在享有題材紅利的同時,不忘傳遞積極向上正能量的責任擔當。該劇將目光對準聽障群體,以治癒系的影像表達,傳遞出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關照。
  • 廣東珠海文藝工作者創作抗「疫」作品 傳遞溫暖和希望
    陳潔榮剪紙作品《健康生活 百毒不侵》。  致敬「逆行」傳遞溫暖和希望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有一群美麗的身影,積極與時間賽跑,抗擊疫情,他們是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他們為愛逆行,用實際行動寫下動人詩篇。
  • 張麗娜:創作平實、溫暖、積極向上的戰「疫」影視作品
    作為視頻平臺,我們希望能通過短視頻、電影和電視劇等方式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阿里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在今天由人民網文娛部舉辦的「金臺圓桌」人民戰「疫」·文化的力量線上研討會上表示,戰「疫」影視劇創作的相關工作目前正在推進當中。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文藝界與體育界各展所長,成為全民戰「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 「她題材」影視作品,她們買帳嗎?
    大屏木【「她題材」影視作品,她們買帳嗎?】應「她經濟」爆發之勢而起的「她題材」自帶消費主義的氣質。這類作品扎堆湧現,用另闢蹊徑的人物塑造和具有話題度、反轉力的情節勾起大眾的同理心和代入感,製造一個個輿論爆點。
  • 專訪 製片人劉寧子:《愛情也包郵》國劇首次觸及快遞電商 現實題材傳遞正能量
    劉寧子:這個項目不是挖掘出來的,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想做一個現實類題材,是那種跟年輕人貼近的現實主義,現在玄幻太多,總感覺不太接地氣,想寫一些真真實實身邊人的生活,就按大家的生活狀態分了些類,發現白領寫的蠻多的,我不想再走別人走過的路了,就想找一些在影視方面展現不多的,甚至沒怎麼展現過的人群
  • 主旋律與商業化「火花」正旺,現實題材網絡電影分帳破千萬已成常態
    今年以來,現實主義題材網絡電影《狙擊手》《狼鷹》《奇襲·地道戰》《瘋狂老爹》《我來自北京之過年好》等影片分帳破千萬已經是司空見慣。接下來,《中國飛俠》《掃黑英雄》《我來自北京之瑪尼堆的秋天》《奪命狙擊2》等11部現實題材網絡電影待播,誰將刷新票房新記錄?
  • 現實題材主賽道:「冰山」下的潛力爆款!
    一直以來,現實題材因其強烈的時代感和深刻的現實意義而成為劇集市場中的重要品類。電視劇鷹眼(ID:TV-insight)統計了騰愛優芒四大平臺2020年已播劇的網播量/熱度峰值TOP30後發現,三大平臺今年上榜的現實題材數量尚未過半,在政策導向和品質驅動下,可以預見,未來的一到兩年內,現實題材依然具備極大的市場空間,並佔據劇集市場的絕對C位,各大影視公司也紛紛儲備彈藥,蓄勢而發。
  • 「暑期檔」劇集觀察:現實題材亮眼、精品短劇「出圈」
    近期剛落幕的《以家人之名》,憑藉溫暖細膩的敘事,也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為「暑期檔」的收官又增添了一抹亮色。「今年『暑期檔』口碑劇相較往年佔比增多,說明我們整體的劇集質量、影視工業化水平在不斷提升,是好的趨勢。」
  • 銀幕映照現實,影視作品背後的疫情思考
    這段時間,隨著全民密切關注疫情,不少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對象。回顧這些作品,我們不禁驚嘆,那些曾在銀幕上演繹的故事,竟會那麼真實和震撼。海報圖片來源於豆瓣這些作品的魅力,在於其背後所蘊藏的深刻意義和思考性價值,每個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映照出現實中當下疫情的影子
  • 【報導】當代女性題材電視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創作研評會在京舉辦
    導 讀當代女性題材電視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兩部作品最近分別在網臺同步播出,引起一定社會反響特別是青年女性群體的關注。圍繞進一步提升新型現實題材劇創作質量水平這一主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展研究中心於8月18日在北京召開創作研評會,專家學者、播出平臺和數據機構代表、青年觀眾代表以及兩部劇的主創團隊參加研討。
  • 《向陽而生》:網播、電視雙料第一,現實題材作品考驗演員真功夫
    話音的背後是一種不舍和無奈,蔣欣的眼神很好地傳遞出這種心聲。,小編整理大致內容分享給大家,有助於我們理解作品和演員表達方式。他說:「現實題材作品越來越被重視是一個趨勢。創作過程中如果單一寫實層面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需要多元化,不光是劇本創作,還有表演者用更多形式展示現實題材作品,寫實的紀錄片、綜藝、脫口秀、影視作品都是以表演者為載體表演給大眾,這需要表演者二度創作,傳達給觀眾更廣泛生活內容。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研評會舉辦,專家熱議新女性題材劇創作
    圍繞進一步提升新型現實題材劇創作質量水平這一主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發展研究中心於8月18日在北京召開創作研評會,專家學者、播出平臺和數據機構代表、青年觀眾代表以及兩部劇的主創團隊參加研討。該劇傳遞出的不放棄拼搏、不畏懼挑戰的正能量精神,鼓勵引導觀眾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困境,用不懈的努力譜寫奮鬥讚歌。《三十而已》取材現實生活,描繪都市青年女性在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經歷與困境,用不為年齡束縛的「而已」勇氣傳遞溫暖與治癒力量,展現新時代女性群體多元的人生觀、職業觀和情感觀。
  • 《以家人之名》導演:希望傳遞正能量的親情觀
    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湖南衛視播出,憑藉細膩溫馨的故事、樂觀向上的人物、質樸溫暖的情感,滿足了不少劇迷對家庭以及親情的美好想像。談及這部戲的創作初衷,該劇導演丁梓光透露,創作團隊是在討論中發現了原生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也發現血緣並不是定義家人的唯一標準,由此為起點創作出這部溫情脈脈的暖心家庭劇。
  • 2020年九江市現實題材影視劇本徵集活動啟事
    九江市影視藝術中心、王一民文化名家工作室、九江市影視藝術家協會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現實題材電影劇本的活動,以推進現實題材的影視精品的創作力度,鼓勵廣大影視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無愧於時代的作品,促進影視藝術繁榮創新。
  • 熱血救援傳遞全新勇氣 電影《緊急救援》溫暖熱映 超級英雄挺身而...
    2020年的最後一天,彭于晏、王彥霖、辛芷蕾三位主演給每一位在生活中努力「救援」壞情緒的觀眾送來問候,希望新的一年大家能快樂前行。目前,電影《緊急救援》還在影院火爆熱映中,快去電影院感受這部硬核大片的熱血真摯,收穫勇氣2021繼續勇敢前行!勇往直前溫暖歲末!
  • 《中國飛俠》熱拍,「北京故事」引領現實題材網絡電影新浪潮
    現實題材是當前重要的影視創作方向,近年來,主管部門也在鼓勵更多影視作品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鼓勵創作人員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於回答時代課題。《中國飛俠》以平實的鏡頭聚焦普通勞動群體,用「小人物」呈現「大題材」,向那些為幸福、為夢想拼搏的億萬普通中國人致敬,該作品的順利推進得益於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的大力指導,離不開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的助推。
  • 女性題材創作背後"離地半尺的人間真實"——《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創作研評會在京舉辦
    該劇傳遞出的不放棄拼搏、不畏懼挑戰的正能量精神,鼓勵引導觀眾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困境,用不懈的努力譜寫奮鬥讚歌。《三十而已》取材現實生活,描繪都市青年女性在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經歷與困境,用不為年齡束縛的&34;勇氣傳遞溫暖與治癒力量,展現新時代女性群體多元的人生觀、職業觀和情感觀。
  • 中文本土音樂劇從現實題材中開掘溫暖人心的力量
    《在遠方》中包括主題曲《何處是遠方》在內的七首曲目,均由阿雲嘎創作,「我想為奮鬥在理想道路上的每個凡人英雄而歌唱,用音樂傳遞更多勇氣、自信和能量」。  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在遠方》,改編自獲得2020年白玉蘭獎四項提名的同名電視劇,由編劇申捷首次操刀音樂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