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這句名言,不僅激勵著新聞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新聞事業,同時也在告訴我們,軍事記者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記者,必須具有軍人特有的作風和犧牲奉獻精神。
我軍從戰爭年代開始,就有戰地記者「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戰場一線, 為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戰爭記憶,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珍視。晉察冀軍區攝影記者高明搶拍追殲敵人的戰鬥場景不幸重傷犧牲。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工作通訊》記者王子展,獻身在反「掃蕩」戰鬥中。有的記者採寫的作品刊登時已成了遺作。晉綏軍區《戰鬥報》記者丁基1944年9月參加開府山戰鬥中彈犧牲,延安《解放日報》加擬肩題《用血換來的勝利,用血寫成的通訊》,刊發丁基犧牲當天上午採寫的通訊《在敵人的門口打擊敵人》……
初心不改,逐夢前行。今天,當我們再次感悟著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的名言、回眸我軍軍事記者的戰鬥歷程時,我們不能不思考:新時代軍事記者應該如何發揚我黨我軍新聞工作的光榮傳統,如何迎接全媒體時代帶給我們的難得機遇和嚴峻挑戰……
鑑於此,本期我們約請軍地院校的專家學者和軍隊媒體人,探討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政治擔當、價值堅守及必備素質,探究戰爭年代我軍軍事記者歷史、中外戰地記者歷史溯源,研究提升實戰型軍事記者業務能力的方法路徑,等等,以期為新時代軍事記者迎接挑戰、有效履行使命任務提供借鑑參考。
主持人:姜興華
全媒體時代軍事記者的政治擔當和價值堅守
■郭 潔 蔡惠福
摘 要: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軍事記者必須傳承我黨我軍新聞工作的紅色基因,不斷強化政治擔當,始終恪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永葆職業情懷,以奮發有為的努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貢獻智慧力量。
關鍵詞:軍事記者;政治擔當;價值堅守;職業情懷
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軍事記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繼承和發揚我軍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辨是非,明大道,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和價值標準,以奮發有為的精神努力工作,在強軍興軍實踐中可持續地推出優質內容產品,提高對部隊戰鬥力的貢獻率。
一、軍事記者應該不斷強化政治擔當
有人認為,軍隊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業「去政治化」等錯誤觀點本能地抵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一般不會有問題。其實,在意識形態鬥爭暗流湧動乃至風浪襲來時,黨性原則鬥爭精神要常講常新不斷砥礪,軍事記者應該不斷強化政治擔當。
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建構過程中善於採用不帶政治的修辭術。曾經對我們產生過不少影響的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新聞學話語體系明顯呈現出該修辭特徵。它是以媒介獨立運營、內容自由生產為中心的話語體系,宣稱媒體不受政府和政黨的控制。
政治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大眾傳媒是執政党進行合法性傳遞和價值供給的制度性安排。在社會主義國家,大眾傳媒始終是黨的執政資源,黨必須通過大眾傳媒把科學的思想意識、先進的文化傳輸給每個公民,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共同理想目標。所以,我們反覆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事業的組成部分。堅定的政治意識、政治立場、政治擔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是我們的方向盤、指南針、動力源。誠然,軍隊新聞工作者在黨和軍隊的教育下,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一直沒有含糊過,有讓黨放心的高度自覺。但是,這是必須警鐘長鳴的課題,需要常講常新。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遏制和阻止中國發展進程的圖謀已經不加任何掩飾,幾乎到了明火執仗的地步。可以預見的是,我們越是由大向強邁進,遇到的戰略衝撞、戰略擠壓、戰略幹擾將會越大。在這場鬥爭中,西方對我以「顏色革命」為指向的思想文化襲擾也愈演愈烈。他們憑藉經濟科技實力,加深對我實施以西方價值觀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滲透,企圖從文化上支配我們。受此影響,國內輿論生態也十分複雜,各種聲音活躍在網絡和現實空間,擾亂社會共識,侵蝕思想陣地。
這一切,都對我們的政治意識、政治擔當、政治敏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複雜的文化輿論鬥爭中,軍事記者應該更加自覺地遵循「走在前列」的要求,為黨分憂,為國擔當,為民立言。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上,在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在什麼是主旋律、如何弘揚主旋律的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政治定力,既不為境外敵對勢力「十面埋伏」所疑懼,也不為各種錯誤傾向的「八面來風」所困擾;既不為某個突發事件降臨而驚恐,也不為風雨衝擊所動搖。在思想文化新聞輿論的交鋒中,既要敢於亮劍,也要善於鬥爭。同時,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把黨的創新理論「印入官兵頭腦」。
二、軍事記者應該始終恪守正確的價值取向
有人認為,社會進入公共傳播時代,客觀公正才是值得遵循的專業精神基本原則,應該以快速傳遞信息為要務贏得競爭優勢。其實,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本不是簡單的「信息搬運工」,軍事記者應該恪守正確的價值取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文化的全球化交流中,由於對文化的普遍性與差異性的關係缺乏全面認識,對表面相似往往蘊含實質上的差異、部分之同常常會掩蓋整體之異等文化存在的規律把握不深,因而在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借鑑中走過一些彎路。這在新聞傳播學領域亦有比較突出的表現,除了前述所謂「去政治化」的觀點之外,所謂現在已經進入「公共傳播」時代、而「公共傳播」「外在於國家、政府和政黨」「除了忠誠於公共利益之外,免於其他義務」,因而應當遵循價值中立、客觀公正等原則的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對我們影響幹擾也不小,必須自覺予以抵制,尤其對軍事記者更當如此。
我們並不完全否定公共傳播理念及新聞專業精神中某些合理部分。而這些合理的部分恰恰正是中國特色新聞學一貫所強調所堅持的。以「公共傳播」而言,我們不是一直強調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要以人民為中心嗎?再比如新聞專業主義中的客觀性倫理原則,可以說從我們黨的新聞事業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強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問題在於,且不論所謂的以價值中立、獨立自由、純粹客觀公正為要旨的新聞專業主義神話在美英等西方國家早已被實踐所打破,還應當看到的是,「記者的角色是由豐富的地方性實踐建構的」「各種記者角色的普遍合法性原本來源於某種『地方』。」 正如學者單波等在《記者角色的地方性實踐與記者比較範式的跨文化重構》一文中所說, 「從新聞社會學角度看,記者的角色是由地方性新聞實踐界定的」。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新聞業是由世界的現代化孕育而來的,而全球現代性的發展則植根於不同的社會土壤,具有多元化特徵。正因為多元化的現代性,也孕育了多樣化的新聞專業。這種多樣性必然會使新聞業既存在一定的「公約數」,也會有質的差異性。即使在歐州,記者也具有地方性實踐不同而形成的多樣性。比如義大利、西班牙等中歐、南歐國家的記者與德國、法國記者就比較接近,共同構成了立場鮮明的言論型新聞職業特性,與政治黨派關聯密切,通常有固定的意識形態立場。至於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等古老的文明體系,圍繞著「自由」「責任」「公正」等作為現代新聞業基礎的核心觀念更是各有一套本土化的闡釋體系,完全不同於西方新聞業理念。在印尼舉辦的東協媒介討論會上,與會者普遍認為,東南亞媒體的主要功能是考慮促進和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公正和地區凝聚力,基於亞洲文化而引申出的發展新聞學原則,將記者的角色歸結為國家建設者、政府夥伴、社會參與代理人、政府事務監督者幾種類型,認為記者應當在社會轉型中扮演建設者角色。
由此可見,對於西方新聞專業主義要有準確全面的認識,不能以「公約數」遮蔽其「地方知識」的特徵,明確其在所謂的價值中立、客觀公正的掩飾下,是有著明確的意識形態設定的。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武器,化解其不受國家具體情況影響、不受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使命的幹擾、不受體制性因素約束的所謂「科學化想像」,認清它的模糊性和欺騙性。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做有立場、有原則、有態度的新聞工作者,以正確的價值取向規範新聞內容生產,講融合,不忘目的;講創新,不忘初心;講適應,不忘引導;講服務,不忘指導。堅持正面報導為主,以團結穩定鼓勁的標準決定報導什麼、不報導什麼、重點報導什麼,根據時、度、效的原則,該快則快,該慢則慢,以自己的優勢和權威去爭受眾、爭市場、爭效益。特別注意用正確的價值引導技術的運用,防止正確的價值觀在技術的變幻中「霧失樓臺」。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探索創新一直圍繞兩個基本維度展開,即事實維度與價值維度。它認為,事實與價值是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基本維度。人們在進行評價、選擇時,特別是作出重大決策時,既不可能離開事實要素,也不可能離開價值要素。事實要素是評價、選擇與決策的基礎條件和外在依據;價值要素則是評價、選擇和決策的內在動力和目的。重要的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的、實踐批判的哲學,不只是為了解釋世界,而是為了能動地改變世界。學者孫偉平在《彰顯價值緯度: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方向》一文中,就明確提出,它始終「體現為一種有著鮮明的價值立場、偉大的價值目標、明確的價值目的、突出的價值實踐風格的價值哲學。」領會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彰顯價值維度這一特徵,對我們在社會變遷技術變革中保持價值堅守無疑是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唯有在價值觀指引下,我們的新聞報導才能實現合事實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才能擔負起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
三、軍事記者應該永葆職業情懷
有人認為,「大眾自我傳播」黯淡了記者昔日的光環。其實,網絡時代並沒有弱化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與角色定位同在的神聖感光榮感,軍事記者應該永葆職業情懷。
1995年下半年,為搜集保存我黨我軍老一代軍事記者的歷史資料,筆者根據學院安排,曾經帶領攝製組赴北京、上海、河北、江蘇等地,攝錄了包括張愛萍、劉志堅、劉白羽、穆青、閆吾、魏巍、侯波、徐肖冰、金鳳等60多位經歷過戰火硝煙的軍事記者的戰地採寫經歷。所得珍貴史料除了用於教學研究外,還製作了8集電視紀錄片《走過硝煙》。那是一次令我們永難忘懷的採訪經歷。這些令人敬重的前輩回憶起幾十年前經歷的戰鬥,所寫的報導,所拍的圖片,依然那樣地激情洋溢,充滿嚮往。病床上的閆吾繪聲繪色地介紹他既當記者寫稿又當指導員指揮戰鬥的故事時,講到激動處,不顧醫生阻攔,情難自禁地坐了起來;魏巍老人家一字一句給我們誦讀《依依惜別的深情》時,數度放下報紙,擦拭眼淚;鄒健東一幅一幅地敘說「人民解放軍佔領總統府」「我送親人過大江」等經典照片的拍攝過程,興奮欣慰,溢於言表。我們為他們留下的業績無限感慨,他們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全媒體時代,既往的「大眾傳播」變成了「大眾自我傳播」「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總編輯」,於是便有了記者「去職業化」之說。加上正在深入推進的媒體結構重組、體制機制改革、融合轉型發展以及管理模式創新,對包括記者在內的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待遇等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記者變得不再那麼令人欽羨,有人甚至自我調侃為「新聞民工」。軍事記者與地方記者雖然大有不同,但處於全媒體時代和文化大變革的情勢之下,其職業認知難免出現某些負向的消極轉變。今天應該如何當記者,似乎也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時代之問」。
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囯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對新聞工作者,他在這次座談會上提出了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殷切希望。同年11月7日,他又對新聞記者提出了「四向」要求,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這些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精髄要義、又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新聞理論的論述,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黨對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地位作用的定位,說明了新聞輿論工作對安邦定國、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也說明了建設好新聞輿論隊伍的戰略謀劃以及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和期許。
媒體的多樣化發展,或許會使記者的邊界變得模糊,出現所謂的記者泛在化;媒體體制管理模式的變化,或許會使記者的身份受到影響,然而,主流媒體記者永遠是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力軍。記者職業是一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事業,不該有任何的輕慢。我們軍事記者更應當如此。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記得當年採訪老一輩軍事記者時,閆吾揮動雙手,說的一句話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我當了一輩子軍事記者,一輩子在士兵之中……在槍聲炮聲裡走,在槍聲炮聲裡寫稿子。我覺得我這輩子很值。你們當軍事記者,就要準備幹它一輩子。要有這點志向。」前輩的精神,應該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動力。
(作者分別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博士後、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