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時光永遠是心底最柔軟的回憶,和摯友玩的小遊戲,跟大人搞的惡作劇,都是腦海裡最深刻的記憶。除此之外,童年留下來的還有味蕾上的記憶,黑色鐵爐裡的爆米花,一碰就掉渣的綠豆糕,還有那一串串掛著糖色的冰糖葫蘆。
山楂的酸,冰糖的甜,紅紅的小圓球用一根木棍串在一起,上面覆蓋著亮晶晶的糖掛。非常簡單的食材,可愛討喜的外表,酸酸甜甜的口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它在時間的隧道裡慢慢發酵,最終融化成甜蜜的童年吃食記憶,可以溫暖每一個寒冷的冬夜。
想要做出記憶裡的味道,就要嚴格的把控食材。在北方,冬季的山裡紅是做冰糖葫蘆形容最佳選材,個大飽滿,顏色鮮豔的山裡紅做出來更加漂亮,惹人眼球。山裡紅一一去蒂,用乾淨的白布擦去上面的汙漬,切不可用水清洗,否則很難掛糖。小心切開,剔除小核,手工製作能減少對果肉的破壞,最大程度地保證口感,現在常見的「去籽器」會傷害果肉內壁,掛糖也因此變得困難。雖然效率高,依舊不能彌補口感上的欠缺。選取大小均勻的山裡紅套在竹籤上,紅果白棍,即便沒有掛糖也可以當作風景來欣賞。
倘若冰糖葫蘆要分三六九等,熬糖必定起著決定性作用。冰糖甜度高,而且塊大不宜融化,白糖很容易糊鍋,而且黏牙。聰明的改良者將兩者結合起來,熬出來的糖掛口感酥脆,沒有半分黏牙之感,其中的比例是獨家秘方,絕不向外人透露。比例是前提,火候才是主角。糖與水混合加熱,冒出時小時大的泡泡,加熱到什麼時候不粘牙,全靠熬糖師傅一手掌握,早半分糖掛會粘牙,晚半分就發苦,鍋中金黃的顏色是蘸糖必須要抓住的時機。
提前洗乾淨的光滑木板,刷上一層食用油,鮮紅的山楂蘸滿糖水,用力往板子上面甩,冷卻之後,便會出現大塊的糖掛。晶瑩透亮,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難怪吃糖葫蘆的第一口永遠都是誘人的糖掛。
冰糖葫蘆晾涼,插到提前準備好的草垛架上,便可以沿街叫賣。老北京人自帶一種京腔,舉著誘人的冰糖葫蘆,走過每一個古老的巷尾。孩童們迎著那一聲拖著長音的「冰糖葫蘆哎——」趕來,裹著厚重的棉衣,圍著草垛架子轉好幾圈才伸出小手拔出選中的冰糖葫蘆。轉身跑向大人,讓他們看看,我選中了糖掛最大的糖葫蘆。
小編認為,老北京的冰糖葫蘆是最有韻味的,也是最有歷史韻味的。本地人帶著嘹亮的京腔遊走在巷尾,走過每一幢四合院,走過每一個冒著煙火氣的人家。下雪之後,青瓦白雪,應著鮮紅甜美的冰糖葫蘆,配著那一聲聲嘹亮的吆喝,透著一股歷史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