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的背街小巷(資料圖片)
背街小巷是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也是城市的「裡子」,在高樓林立的背後,記載著城市的歷史,也承載著市民家門口的幸福。12月25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從瀋陽市城鄉建設局了解到,2018年來,瀋陽共計完成702條背街小巷改造,改造中同步實施背街小巷慢行系統,恢復慢行交通獨立路權,重點保障步行、騎行市民出行的安全性、舒適性。如今環境質量得到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背街小巷整治開啟全覆蓋模式
「背街小巷是百姓走出家門口的第一條街道,事關百姓居住環境、出行環境,在背街小巷改造前,我們就充分徵求各街道、社區意見,選取市民關注、居民區周邊、破損嚴重的背街小巷進行改造。」市城鄉建設局城市建設處工作人員邢景明介紹。2018年,瀋陽完成560條背街小巷改造。今年以來,瀋陽全面開展背街小巷整治行動,共選取市民關注、居民區周邊、破損嚴重的142條背街小巷實施大中修改造,總長度62公裡,總面積72萬平方米,全部工程於8月中旬完成。
作為城市交通的「最後一公裡」和收納了市政管網的市民家門口路,針對性的縫縫補補容易影響環境美感,只顧「面子」不顧「裡子」的改造又容易顧此失彼,影響市民生活。在今年的改造中,瀋陽在背街小巷綜合整治中開啟全覆蓋模式,由表及裡,由內而外,整治範圍直接延伸到居民樓下。同時,瀋陽在今年背街小巷整治中還注入文化基因,打造不同風格特色的文化街區。此外,還通過人性化手段,為沿街商鋪提供便利,為小巷經濟發展在空間領域拓容。
很多老街路的容貌煥然一新
在今年的背街小巷改造中,很多老街路都刷出了新顏值。瀋北新區貴州路與福州路之間的新城子第二小學小巷,長不過400餘米,兩條車道寬窄,一眼可望到頭。原來垃圾亂投,停車無序,如今經過整治,路面乾淨,見不到一點垃圾,車輛停放有秩序,店鋪規矩經營,人行路面上還施劃了非機動車停車位。
大東區旭光巷連通大東三校,多年來,該路路面破損嚴重,影響市民出行,而且兩側商鋪的臺階也都破損不堪。在今年的改造中,從巷子的基礎硬體,到兩側臺階,再到學校門口都進行了整修。如今,整體環境大為改觀。
「在改造過程中,大家都很辛苦,但也收穫了很多感動。在改造七朱公路時,附近的朱爾村、木匠村的老住戶,特意給施工人員送來西瓜、水等。」大東區城管局市政科科長陳軍說。今年,大東區對19條背街小巷進行改造,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解決居民出行難問題,居民的獲得感及幸福感大幅提升。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劉宏偉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攝影記者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