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般若,是大智慧。
般若智慧,是能夠了解大道、了脫生死的智慧。
波羅密,是到達彼岸。
般若波羅密,是抵達大智慧的彼岸。
戒,在律己。戒除五毒「貪嗔痴慢疑」。
定,在放下。看淡五毒。
慧,在覺悟,勘破五毒。
修戒,手中有劍。
修定,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修慧,心中無劍。
斷,節斷欲源。
舍,捨去存欲。
離,無欲無我。
世間何為欲,無處惹塵埃。
見山亦是山,見水亦為水。
我即是山水,山水又與我何幹。
戒,是一種方法,不是唯一。
修,是一種形式,無需拘泥。
悟,是路徑,不止一條。
善,是動念,形神俱備。
空,是狀態,內外兼修。
緣,得之幸,失之命。不可說,亦不可求。
放下,是心態。
解脫,是目的。
生死,是過程。
生,當放下。
死,應解脫。
因果,是規律,起止重於過程。
祈願,是心力。
信仰之道,在於「邏輯自洽」下,心力的恆久加持。
佛,弗常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追求真理而覺悟得道的大智聖者。亦如東方儒家之孔子,道家之老聃,西方的耶穌,默罕默德,甚至古希臘的哲學先聖們。
菩薩蠻 · 求因
翩翩飛雪堂前落,悠悠思緒心頭鎖。把酒醉紅塵,知交能幾人?
他鄉為異客,寥處最消磨。宿醒叩僧門,問求菩薩因。
在《心經》裡,向佛提問題的是舍利子,在《金剛經》中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楞嚴經》的主角是阿難,他們都是佛祖的知名弟子。猶如《論語》中,孔聖之子路,子由,子夏,顏回;《約書》中,耶穌之彼得、馬太、雅各、多馬。
因此,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大智慧者。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因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亦有所不同而已。
(二)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自古凡人眾生皆求得求多求有,而患失患寡患無。所有的凡心境界不是煩惱焦慮無常,就是擔憂病痛貧苦。正如古人所言:「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眾生此類愚痴妄想,實質上就是困於一個「相」字。心心念念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能不時時刻刻煩惱焦慮和憂傷。
修心證悟,恰是要勘破這些虛幻的「相」,明白人生「有得亦有失,有甜亦有苦,有聚亦有散,有生亦有死」,自有處悟無,從無中證有,去踐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方終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實,這就是一種世人所應追求的人生哲學。
菩薩蠻·浮生若夢
浮生若夢如朝露,紅塵了去心無住。
無舍亦無求,無喜亦無憂。
如如不動處,不取於相故。
一念水東流,萬般應俱丟。
古羅馬的哲學家兼皇帝馬可·奧勒留在記錄其內心獨白的《沉思錄》所言:「人所執著的是什麼呢?啊,除哲學別無他物。唯哲學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們免受傷害與屈辱,使我們超然於苦樂之上,使我們不致裝聾賣傻或矯情掩飾,使我們無需仰人鼻息,受人驅使。何止於此,哲學使我們的心靈雖遭逆順而安之若泰。」
他指出:世界變幻,命運難測,人世無常。人生若沒有確定的意義與價值,若無法獲得精神上的安寧,那麼現實世界將逃不開整體毀滅的命運。
因此,唯有去正確的認識生命,理解生命,追尋和踐行生命的意義,才能使我們真正獲得精神之獨立,思想之自由,體現生命之價值。
(三)
一花一世界,一方一淨土。
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淨。
何為念?
一呼一吸之間為一念。
念,為今心。起心動念,心此起,念此動。念動煩惱生。
佛云: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空掉一念,即成佛。煩惱隨之解脫。
不是說一個念頭也沒有,才叫無念。而是念起無住,即是無念。
念有正枉。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佛囑: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不為慮枉所惑。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六祖云:"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
放下執念,立地成佛。
破陣子 ·問佛
往事如刀落夢,不瘋魔不成活。經血雨霜風幾度,慨聚別悲歡化歌,嘆人生幾何?
今日雄心仍否?愈嗔痴愈蹉跎。暮暮朝朝還瑟瑟,轉轉兜兜亦消磨,此心當問佛。
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這是凡夫成道之路,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
如何護念?
「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莊周蝴蝶,胡之幸也?
念起念消,心法自然。
(四)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發菩薩心。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摘自《愣嚴經》
前半闋,為菩薩心腸。
自己雖尚未得度,沒有悟道,卻願意先去度別人。此為菩薩發心。
後半闕,覺悟修行已經圓滿了,再來教化人。這是現在、今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而成了佛的如來是菩薩成就的果位。
何為度?
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
佛教有六度,就是有六個到覺悟彼岸的方法,分別是:施度、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度、慧度,所無外乎表裡各法,精進兼修。
人間苦海,佛法為筏。
人生徵途,遍布渡口。金針度人,度了他人,也度了自己。度人之人,勿「以指指月,指非是月」。被度之人,應「我所說法,如筏喻者」。
然,眾生易度,己難度。
度人易,度己難。懷容人之心,方可度人。有度事之量,才能度己。
佛度,不是簡單的佛助。
佛雲有三不度,無緣,無信,無願者不度。佛亦云:度則為度,不度則為度。
到底是度,抑或不度呢?是自度,還是他度呢?其中關鍵決自本心。
望我等眾生,在人生路上的一切所遇所為所成:
皆承機緣,順其自然;
皆有信力,無怨無悔;
皆為願意,心生歡喜。
(五)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金剛經》中有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也無去,無喜亦無憂,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一切皆平等,萬世永存留。這個道理就是如來。
如來,永遠在你這裡,永遠在你的面前,永遠在你的心中。
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在心外求法,而是佛、道都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因此,本心成佛。只要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佛即是我,我心即佛。
大道,不玄不虛,平實平常。
修、悟俱為心路。道、法皆出如常。
平常就是大道。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
覺悟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
頓悟是心路歷程中某個開掛的節點。
快樂痛苦皆無住,頓悟放下即成佛。佛就是那平和放下的一瞬一念。
一切萬事,物來則應,未來不懼,過去不留。南無阿彌陀佛。
鷓鴣天· 蓮花
百轉千洄萬澗川,乘風破浪一舟船。眾帆閱盡應歸處,願做佛前那朵蓮。
聞妙法,法無邊,紅門兩扇嫋青煙。梵音幾曲梁間繞,三尺神明自在天。
青島二中91屆2021年八月子歸節「一起讀書·心得分享」徵文投稿渠道已開啟:請將文稿以電子版的形式發給各班級召集人,或直接發給91屆級部文宣部(微信號:LY11003226)。歡迎大家踴躍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