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言說,無法沉默——《悲情城市》的記憶與遺忘

2021-02-20 飛狐道

這是我6年前的一段文字,回想24年前的一部臺灣電影。海峽兩岸的故事,常常形成一種現實的「互文」,引導記憶穿越由「遺忘」巨石構築的迷宮。

每一塊土地都伴隨著一個糾結的年份,法國是1793年,俄羅斯是1917年,日本是1945年,捷克是1968年,這裡是我高考的那一年。那一年是這塊土地巨大的夢魘,是「幻滅」與「尋找」的痛苦纏繞,也是「遺忘」與「記憶」角鬥的戰場。

也是在我高考的那一年,臺灣導演侯孝賢創作了電影《悲情城市》,聚焦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夢魘——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8日,因警察查緝私菸販賣時發生血案,臺北市民罷工、罷市,聚集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抗議請願,竟遭到公署衛兵開槍射擊。事件引爆了蓄積已久的民怨,並發展為臺灣人和外省人之間蔓延全島的族群衝突。陳儀所代表的國民政府選擇暴力鎮壓,實施清鄉掃蕩,逮捕槍決知識精英和本土民眾,各方統計的死亡人數,由數百人、數千人、一萬餘人,至數萬人不等。此後,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內,這一事件成為臺灣社會的「政治禁忌」,一方面令知識界噤若寒蟬,另一方面也觸發了「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

二二八事件現場

1987年7月15日,臺灣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實施38年之久的全省戒嚴令;1988年1月3日,蔣經國病逝,「二二八事件」也重新浮現於政治堅冰之上。

此時,正是臺灣「新浪潮電影」方興未艾之際,領軍人侯孝賢敏銳而勇敢地將攝影機對準了那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含蓄蘊藉地述說了被壓抑了40年的「鄉土心結」與「創傷記憶」。

侯孝賢導演

於島外觀眾而言,《悲情城市》是一部在觀賞上「難度指數」較高的電影。40年的歷史「失憶」,波詭雲譎的政治風雨,族群對立的冷峻現實,百態人生的豐富痛苦,都要被載入150分鐘的影像空間。何況,威權的高壓剛剛解凍,言論的「雷區」尚未清除,蒙昧與謊言的慣性依舊強大。於是,《悲情城市》呈現出「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影像風格,用極為內斂的鏡頭語言將觀者的情感與認知帶入寶島歷史的「夜與霧」中。

影片聚焦於臺灣「光復」後的基隆,以林氏家族的命運折射「二二八事件」前後的政治風雨。林家兄弟4人,大哥文雄經營「小上海」酒家,在當地頗有影響,「二戰」結束後,上海黑社會勢力進入,文雄不願合作,終被殺害;老二文森在影片中並未出場,通過二嫂的講述,我們知道他原為醫師,後被日本人徵召到呂宋島,生死未卜;老三文良曾在上海擔任日軍翻譯,回臺後被認定為漢奸,在監獄中飽受折磨, 精神失常;老四文清幼年失,照相為業,安分守己,與世無爭,「二二八事件」後,他因同情異議分子被捕,從此杳無音信。影片開端,在昏暗的燈光下文雄之子呱呱墜地,一個新時代拉開了序幕;影片結尾,老人、幼子、寡婦、瘋子共進晚餐,生活在昏暗的燈光下默默繼續……

影片最後階段,文清與新婚妻子寬美曾經想離開故鄉。當火車駛離小站時,他們卻依然佇立在月臺上,腳下是沉重的行囊。在大時代的「權力意志」下,小人物不僅無從選擇,似乎也無處可逃。

《悲情城市》中,處處可見標識性的疏離式長鏡頭。這樣的鏡頭語言既是導演個人風格使然,也可視作「政治陰影」下的敘述策略,因為能緩解那場時代大悲劇本該帶給觀者的憤怒與激越情緒。侯孝賢不想成為歷史的「控訴者」,他的攝影機只是一位記錄者與尋覓者,記錄被「選擇性」遺忘的個體命運,尋覓臺灣人在20世紀的心路歷程。

1945年前,他們是日本的「臣民」,對日本文化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記憶。寬榮對日本友人的回憶,充滿陽光與色彩;小川父女對臺灣故土難離,說明文化的斷乳遠比政權的轉變艱難。與此同時,日據時代的臺灣人又對大陸帶有強烈的「戀母情結」,對「回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影片伊始,文雄為新生兒命名「光明」;幾個讀書人聚會,竟動情地哼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此後的許多臺灣電影,如《無言的山丘》、《海角七號》,乃至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臺灣人充滿矛盾的「文化心結」。

1945年後的臺灣人,因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的差異,註定扮演「錯位剪接」的尷尬角色。「我是誰」?鄉關何處?這是每個臺灣人內心的「糾結」。

對於出身草莽的大哥文雄而言,「歸屬感」的迷失意味著生活的「失控」,他的故鄉變得日漸陌生,他與大陸人交涉需經過臺灣話—廣東話—上海話的轉換,而他所熟悉的江湖規則也被徹底破壞,他由鄉土社會的「大哥」淪落成邊緣人物,最終為強大的外部力量吞噬。

對於與世無爭的小弟文清(梁朝偉扮演的啞巴角色)而言,「歸屬感」的迷失則意味著對現實的「失語」。他對童年的故鄉充滿追憶,卻無法述說;他對千瘡百孔的現實滿腔憤懣,卻默然無語;在從臺北返鄉的火車上,他突遇暴民詰問省籍,不知所措之際,唯一能夠吐出的是含糊的「臺灣人」三字。顯然,文清「靜默」的形象包含了「萬語千言」,他象徵著「回歸」後臺灣人普遍意義的「失語」狀態,而這歸因於他們「亞細亞孤兒」身份的先天殘缺。

因「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所有「失控」與「失語」終於轉變成一場「族群認同」的危機。在遷臺的國民政府看來,事件意味著臺灣人「日化」情結的反彈,他們在外寄養多年,是必須整肅的「逆子」。而在臺灣人看來,事件意味著「回歸母體」的幻滅,想像中的「母親」竟是陌生的暴君,短暫的相聚換來的是長久的「無家可歸」。

影片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情節,僥倖生存的文清帶出一位遇難獄友的遺書:「生離祖國,死歸祖國,死生天命,無想無念。」這似乎是臺灣知識人苦難中的宣言,宣告他們的又一次精神流浪。「二二八事變」後,舊日的「祖國」已經被鮮血與悲痛消解,新生的「祖國」則要在流浪的旅途中尋找,只是這個「祖國」不再是外部世界的闖入者,而是異議者對臺灣本土的解釋與重構。這種認同轉化也形象地闡釋了關於「民族國家」的現代闡釋,「民族國家」並非「自然存在」的血緣群體,並沒有亙古不變的族群屬性,而只是「想像的共同體」(本尼迪克特·安德生)。

寫至此處,我似乎又回到高三那個憂鬱與躁動的夏季。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擬考試,我只答題半小時,就匆忙交了語文試卷(考試半小時才可交卷),懷著逃避人生重大時刻的暗喜,在喧鬧的市政府廣場期待著「新時代」的到來……24年過去了,我依然在期待中尋找。

那年的我,在雷鋒的故事裡

附記:瑞典小說家埃斯普馬克在《失憶的年代》中說:「失憶的可怕之處還在於它讓人產生了一種自我查禁的功能:我們不應該看到的東西,自己就會把它擦掉;不應該感覺的東西會悄悄地從我們的意識裡溜走;我們參與其中的正式公開的談話會把正確的詞彙放到我們的嘴裡,把正確的思想放到我們的頭腦裡,幫助我們忘記那些我們不應該記住的東西。」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抵抗「失憶」的努力,不止為尋找逝去的歲月,有時也為喚醒冬眠中的良知。

相關焦點

  • 《忘不了餐廳 第二季》被愛的人遺忘,是無法言說的委屈
    在臨終前的日子裡,她的記憶漸漸衰退,神智不清,開始胡言亂語,甚至不知道站在她身邊的我是誰。我不敢相信,儘管在電視劇裡一次又一次的看過失憶橋段,卻始終無法接受跟我睡在一張床上十四年的人,會不記得我是誰。我當時覺得人生殘酷,在疾病面前,「愛」並沒有魔法,能夠戰勝一切。甚至我還覺得她可能並沒有我想的那麼在意我。
  • 侯孝賢的 「臺灣三部曲」 :無法衡量的時間、無法治癒的悲傷
    侯孝賢幽默地回應,「坦率地說,我的意圖並非催眠觀眾,」但他承認,《海上花》確實「像一個剛剛醒來的夢,這與我在影片中對時間的運用有關。我相信,在我的電影中,一個人會失去時間感,如在夢中一樣,無法衡量時間的流逝。」
  • 九份,一座記憶中的悲情城市
    九份是位於新北市瑞芳鎮的一個村落,早期這裡因為盛產黃金而興盛,當金礦挖掘殆盡而沒落,後又因《悲情城市》這部獲得威尼斯大獎的電影在九份取景
  • 他把梁朝偉拍的這麼有質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魅力到底在哪?
    《悲情城市》帶有明顯的侯氏風格和氣質,洗鍊的鏡頭和語言,緩慢的節奏和基調,源於臺灣鄉土的厚重質感,讓人深深地沉醉其中。還有年輕時期的梁朝偉,略顯青澀的面龐,表演卻自然而流暢,真的很喜歡那個沉默安靜的老四文清,帶著稍顯靦腆而又溫暖的笑容,隱忍淡然地生活於這紛亂的世間。
  • 無法遺忘的夢,記拆遷之後
    時間在一點點的流逝而我去沒有如此的期盼你走的慢一點因為你將要帶走我對家僅有的記憶突然開始有點恨你了你知道麼 你不僅帶走了我的家還帶走了我不可遺忘的歡笑與痛楚記得最愛的奶奶佝僂的身影在院子裡修剪她愛的雞冠花記得最愛的爺爺對我的深深的教誨影響了我的一生 還有他那開心的笑 因為在我的記憶中他好久沒有這麼開心的笑過了 笑的那麼的爽朗我卻未曾去感到那痛楚中的強顏歡笑是多麼的痛
  • 《風平浪靜》:沉默不語的哪吒,無法離開的城市
    在這個城市之中,似乎沒有人還回去在乎宋浩這個人。 這部電影看到最後我的腦海中突然閃過萬青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中的一句歌詞「沉默的注視,無法離開的教室」,我突然覺得這句詞跟這部電影很搭,宋浩就像一個沉默寡言的哪吒,被困在這座城市中無法離開,不論他逃離多少年,他終究還是會回到這裡,跟大廈一起崩塌。
  • 【戰羽鑑碟】 | 《悲情城市》SACD
    第一首與其說是悲情,不如說是悲壯。開頭段仿佛鋪陳開一片漫無邊際的黑色空間,是情感的壓抑,力量的積蓄;是黎明前的黑暗,臨戰前的準備;平緩而舒展,憂鬱而深沉,當一分十八秒來到時,樂曲進入爆炸似的高潮。展現在眼前的如同千軍萬馬,勢不可擋。中間有一平緩過渡段,是休憩狀態。最終以毫無防備的崩裂而告終。
  • 日劇一周收視:《花咲舞無法沉默》一路走高
    《花咲舞無法沉默》收視連續上升,觀眾滿意度達半數以上而目前來說最受矚目的春季日劇,當然非號稱女版《半澤直樹》的《花咲舞無法沉默》莫屬,該劇雖然第二集比第一集收視略低,但是從第二集開始就一路上升,到上周的第四集,已經上升到了16.3%,如果之後保持下去,超過第一集也絕不是什麼難事。
  • 悲情的城市,悲情的島
    這種微觀的敘事手法也如同長鏡頭和旁白一樣,讓觀眾漸漸在某種意義上從劇情,從小人物的互動中抽離出來,也上升到一個上帝視角的層面,因為這些日常生活實在是太平淡無奇,無法讓觀影者的情感隨著人物的互動和衝突跌宕起伏。《悲情城市》始終讓觀影者成為一個純粹的「他者」和觀察者,而不是人物互動情感上的參與者。
  • 《悲情城市》和九份金瓜石的些許舊事
    》同事之中,有幾人出身九份與金瓜石,和他們初識的年頭,電影《悲情城市》才剛上映,九份和金瓜石仍是寂靜山城,開採金礦雖是久遠年代的風光事,那裡卻是同事們久久才回去一次的故鄉。《悲情城市》上映之後,又過了幾年,我們相約到金瓜石過夜,大概是九人座箱型車那樣的人數,在瑞芳菜市場買了一顆大西瓜,就放在同事家前方的水井池子裡,同事的母親在屋前簷廊架起快速爐,燒一大鍋水,先悶煮菜頭跟排骨,最後手拿金屬湯匙,一杓一杓,挖出均等份量的魚漿,利落甩入湯裡,那魚漿做成的魚丸口感十分鮮美,搭配菜頭排骨湯,撒一些芫荽,同事的母親說,拍戲的侯孝賢導演也吃這個,我心想,梁朝偉也吃吧!
  • 沉默的真相,讓人無法沉默
    以「江陽之死」緩緩帶出「侯貴平之死」,讓一段泛黃的記憶徐徐被揭開。為了持續扣人心弦,情節上還設定了一個「九宮格遊戲」:每三天就會有一個「神秘人」向報社寄去一張照片的一角,二十四天後,「九宮格」湊齊一張完整的照片,真相水落石出。
  • 《鴨川食堂》——願你看到無法言說的愛
    在小說《鴨川食堂》中就有這樣一家小店, 除了能做出各種美味,也會為特意來拜訪的客人,找到記憶中的味道。父女二人開的「鴨川食堂」,就打著「為你尋找食物」的口號,吸引了一個又一個來尋找過去食物記憶和食物背後那些故事的人。前來的人會根據記憶複述出與他想要尋找的食物相關的地點和人物,以及這特殊食物背後真正吸引她的味道。鴨川父女就會根據少得可憐的線索,想方設法重現那道料理。有的客人尋找已逝妻子做的鍋燒烏龍麵,以期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有的客人通過炸豬排懷念已經去世的前夫。
  • 與其無法言說,不如一笑而過;與其無法釋懷,不如安然自若
    與其無法言說,不如一笑而過;與其無法釋懷,不如安然自若 ?1:活著誰都不易,善待自己,寬待別人,人人都會有難處時,能幫人處,儘量伸個手,搭把手,做個善良,踏實,簡單的人。
  • 《不知也無妨》陷入無法與人言說的愛情
    尾高衝上前為凱特擋刀吉高由裡子演繹在愛上一個無法說出口的人後那至少凱特的愛情是雙向的,現實中有些人陷入無法與人言說的愛情實在是卑微地可怕。既然尾高對本身的婚姻沒有任何不滿,為什麼還要把他想念的心情告訴女主,拉著女主一起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濘中。
  • 《非常目擊》巫江夜雨裡,時間無法衝淡的悲情底色
    獨特的地域景觀所蘊藉的潮溼詩意與懸疑相融,跨越了二十年的謎案將壓抑的悲情底色娓娓道來,以獨特的方式書寫現實的殘酷。在《非常目擊》最新上線的劇本小說中,山峰並不是「差點目擊」,他正是當時唯一的目擊者,但他卻因為記憶偏差,無法準確說出兇手的長相,導致案件遲遲沒有進展。不少人甚至覺得,山峰和殺人犯是認識的,所以才故意不提供重要線索。一時間謠言四起,以至於把他們一家從縣城裡逼走。這也是為什麼白歌的父親老白對他不大友善,在得知他回來後就把他綁架,情緒激動的逼問:「你現在回來還有什麼用?」。
  • 遺忘的,難以遺忘的——陸壘的記憶政治
    無論真實虛幻與否,這種平穩的日子不可避免地令人懷念起那些舊日風雲激蕩的時光,陸壘也對他身體裡那些從未遠去的記憶產生了些許鄉愁;但是,這種眷戀並非是愉悅並且樂於回顧的,它更像是一種來自過去的縈繞,揮之不去,直至在身體裡面成為夢魘的基因,或是一種蹩腳的病疾,無法隱藏,更難以排解。不過,那段集體主義的傷痛真的需要我們重返記憶的深處才能夠找到麼?
  • 時代悲情,凝望無聲——觀電影《悲情城市》
    臺灣導演侯孝賢的影片《悲情城市》所描述的時代背景,是從日本統治向國民黨統治轉換的過渡時期
  • 與《悲情城市》相比,我們的生活真的容易太多了
    如果《活著》代表張藝謀的巔峰,那《悲情城市》就代表著侯孝賢的巔峰。剛剛從戰爭中得到解脫,臺灣人民並沒有馬上走出陰影,《悲情城市》的許多臺詞都透露出,人民適應兩種時期的變化,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上映之後,《悲情城市》稱得上是臺灣的「全民電影」,它還與後來的《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合稱為「臺灣三部曲」,真實而藝術化地反映了臺灣20世紀中後期的人文歷史。《悲情城市》著重反映的無疑是1947年2月28日爆發的「二二八事件」。
  • 《忘不了餐廳 第二季》無法承受的記憶之輕
    第三集裡孔奶奶的孫女蓓蓓來餐廳就餐,跟奶奶自我介紹說自己的大名,奶奶開心地說我家裡的小孩跟你名字一樣,蓓蓓忍著眼淚笑著跟奶奶說我叫蓓蓓呀,奶奶怔住半晌,才反應過來,就是你呀。她記得自己的小孫女跟自己很親很親,記得她的大名也記得她的小名,記得她們小時候住在一塊的家,記得她很愛她,但是現在她站在她面前她卻認不出來她。
  • 《我黃金光輝的人生》,無法言說的痛
    崔父本是窮苦出身,作為鳳凰男走到今天當然有過人之處,但他有一個無法言說的痛就是自己是一個上門女婿,永遠要看嶽父的臉色,並且忍受老婆和妹妹的爭寵,如果說崔家其他人還對智安有所留戀,那崔父肯定不在其中,因為智安身上有他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