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是戰國時期一個非常典型的歷史典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直到現在,一讀還能感覺到那種悲壯,荊軻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英勇,直到現在,仍然被人欽佩,可是當時荊軻並非一人去的秦國,還有一個輔助,那就是秦舞陽。
不管是歷史,還是小說,主角總會被銘記,配角永遠不會被記住,而秦舞陽就是荊軻刺秦中的配角。秦舞陽何人也?《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中記載,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可見,秦舞陽的身份並不低,是燕國大將軍秦開的孫子,擱在我們現在,那可是妥妥的官三代。
除了秦舞陽是秦開的孫子外,《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也有記載:「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可見,秦舞陽也是個勇士,但是,很多人卻對他在刺秦中的表現不齒,認為他只是欺軟怕硬,只會欺負比他弱的,擔不起勇士的稱號,當然,這種看法是從《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看出的。
但是如果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或許秦舞陽並非不是勇士,「色變振恐」或許並不是因為害怕而惶恐,而是因為憤怒而激動的顫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下。
當時的秦國通過變法已經有了統一六國的實力,而燕國的太子丹當時在秦國做人質,當他察覺到秦王的想要吞併列國的企圖後,就偷偷回到了國家,面對秦國侵佔了燕國的土地,這種家仇國恨讓他恨透了秦王,一心想要奪回土地,但是他的策略一不是聯合各國,二不是養兵操練,而是劍走偏鋒,想要通過刺殺秦王來替國報仇。
而秦舞陽一是秦開之孫,是為將門之後,本身就深受燕王恩澤,耳濡目染,自然會心懷江山社稷;二則他十三歲就殺人,路人皆不敢直視他的眼睛,足見其勇猛,年紀輕輕就有楚霸王之姿,而太子丹又愛惜人才,當時就赦免了他,將他收入門下,對於秦舞陽來說了,除了心懷社稷,又多了一層對太子丹的感恩,對於秦舞陽來說,太子丹就是他的再生父母,救命恩人。
當太子丹提出刺秦計劃時,想必秦舞陽是雙手支持並且踴躍參與的,當他在執行這個任務的時候,肯定也做好了不能再回來的準備。而小說《燕丹子》中也對秦舞陽的面白有了新的解說,當時太子丹的謀士田光曾經對他門下的勇士有個解說,就是「然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不是正史)這就側面解釋了秦舞陽看到秦王面白又發抖的原因了,作為燕國將門之後,親眼看到敵國國君,想到自己國家的人深受秦國欺凌;自己的救命恩人曾在這個國家為質子,百感交集,恨不得衝上去一劍將嬴政殺死,所以才會因為仇恨而激動的發抖,而不是因為害怕而發抖。
秦舞陽究竟是因為害怕還是憤怒,這段歷史的真相又是什麼,我們無從考究,只能從一些留下來的史料來分析,但不可否認的是,既然當時他們走上了刺秦的道路,就已經做好 了不可能回來的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