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的荊軻刺秦故事,表達了荊軻重義輕生、為了國家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真實情況卻是,荊軻根本就不是燕國人,跟什麼愛國精神完全不沾邊,他去刺殺秦王實在是有苦衷的。
小心眼的太子丹
太子丹雖然貴為燕國太子,卻號稱「人質專業戶」,少年時在趙國做人質,成年後到秦國做人質,想想也是挺悲催。
根據史書記載,太子丹在趙國時和嬴政關係很好,同病相憐的背景使得二人成為好朋友。
實際上,太子丹在趙國是受到了禮遇的,而小嬴政則人人喊打。他倆之間有多深的交往沒人知道,但二人互相認識這件事則毫無疑問。
當嬴政回到秦國當了15年秦王的時候,太子丹來到秦國做質子。
本來太子丹琢磨著嬴政會朝他飛奔過來熱淚盈眶地喊「大哥」,但嬴政對他表現得很冷淡,史料上記載說嬴政甚至對他的待遇相當「不善」。
沒辦法,實力差距太懸殊,弱小的太子丹完全沒被嬴政劃到朋友的範疇之列,或者說,兩人關係壓根也沒有那麼熟絡,只是太子丹自作多情而已。
反正太子丹玻璃心了,逃回燕國後不去想著操練兵馬增強實力,而是成天琢磨著怎麼弄死嬴政。當時養士之風盛行,這些劍客給太子丹提供了靈感,他想到一個「完美」的餿主意:刺殺嬴政。
他的老師鞠武當場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刺殺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建議太子丹應該積極聯絡其它幾個國家共同抗秦才是保衛燕國的最佳路子。
太子丹明確表示,「你說的都對,但你那法子耗時太長我可等不及,我要讓嬴政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太子丹已經被仇恨蒙蔽了心智,或者說他本身就很愚蠢和短視。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最終要靠強大的軍隊和經濟實力碾壓,而不是靠著陰謀詭計就能取勝。
就算把嬴政殺了又能怎麼樣,秦國並不會因此亂套,他們會迅速推出一位新國君,繼續完成統一六國的既定目標。
所以其它國家對此都看得很清楚。韓國、趙國這種長期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的苦逼國家,對嬴政那是恨之入骨,也沒想過在國家層面上訓練一批死士去暗殺秦王,秦始皇遭受的刺殺都是出於民間自發組織。
可以說,太子丹刺殺秦王的目的,幾乎全部出自於個人私仇,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從他做出這個決定起,燕國就被他送上了不歸路。
劍術差勁的荊軻
荊軻是齊國人,出生於富貴之家。那時候社會上流行的風氣是邊讀書邊練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荊軻自然也不能免俗。
他書讀了不少,也自稱俠客跟驢友似的到處遊歷,但真實的劍術水平卻不高,比普通人好點有限,跟那些劍術大師完全沒得比。
一次荊軻到趙國旅遊時遇到劍術大師蓋聶,不知天高地厚地跟人家論劍。結果蓋聶不說話,只用大眼睛盯著他,強大的氣場把荊軻逼得起身就逃。
到了趙國首都邯鄲後,荊軻又與劍術大師魯勾踐對上了。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再也沒有勇氣跟人家大師們論道了。
由此可見荊軻的劍法可能偏重於修身養性那一掛,沒有多少實用性。
但荊軻非常擅長包裝自己,也很注重人脈關係,平常人等根本入不了他的眼,夠資格和他交往的都是知名大咖。有這樣一群人為自己打call,荊軻的身價自然水漲船高。
當荊軻這個背包客遊歷到燕國後,他碰上了高漸離,二人相見恨晚,喝酒吹牛還在街上高聲歌唱,大搞行為藝術。因為荊軻把自己包裝成世外高人灑脫不羈的形象,成功唬住了一大群不明真相的人,這當中還包括燕國著名的豪俠田光,他通過「敏銳」的觀察,認定荊軻是個成大事的人。
沒多久太子丹找上田光,跟他商量刺殺秦王一事。田光認為自己年邁,已經無法擔當重任,他向太子丹推了荊軻,又把太子丹的計劃全盤告訴荊軻,之後抹脖子自殺。
毫無思想準備的荊軻整個人都傻了,老田這不是坑他嘛,讓自己知道了如此絕密之事,這下可完全沒有退路了。
被逼無奈之下,荊軻找到太子丹自薦:「帥哥,我就是你想要的那個仔。」太子丹緊緊擁抱著荊軻,「終於等到你。」
兩個戲精的相遇
其實荊軻不傻,行事很有條理,也相當注重細節。但是他和太子丹有著同款缺點,只有小聰明卻缺乏戰略大局觀。
荊軻相當於被逼上梁山了,不去刺秦吧太子丹肯定饒不了他,去了吧夠嗆能活著回來,估計那段時間他肯定愁得茶不思飯不想,腦子裡制定出N套逃跑計劃。
荊軻也不是太子丹的第一人選,但太子丹的選擇範圍其實很小,壓根就沒人願意去秦國替他把嬴政咔嚓了,畢竟大家都不傻。所以當荊軻跳出來高喊「我去」的時候,太子丹就像看寶貝似的把他看起來。
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最好的房子,成天香車美女相伴,還每天都去荊軻家裡串門,要啥給啥。有次荊軻隨口誇獎侍女的手好看,太子丹立刻剁下那隻手送給他,這就有點過了,那血淋淋的手肯定相當影響食慾。
荊軻一看好傢夥,這下不去秦國也不成了。再說他也是愛秀的人格,此去甭管成不成功,成名是肯定的,想想可能還有點小興奮。
但是刺殺秦始皇絕非易事,你得帶點能勾起人家興趣的禮物才行。秦始皇一直想要佔領燕國的沃土督亢,所以荊軻準備了一張督亢的地圖,畫在絹布上捲成一大坨。
然而他總覺得這份禮物不夠重,於是荊軻提出還得加上樊於期的人頭才行。樊於期是秦國名將,反叛了秦逃到燕國,因為他掌握了大量秦軍機密,對秦國有巨大威脅,秦始皇一直想要弄死他。
太子丹聽說了荊軻的計劃後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言外之意是你的計劃不錯,但人家樊於期大老遠來投奔我,我不忍心殺他啊!
其實這就是默許了。從二人制定計劃到荊軻出馬激發了樊於期的怒氣使其自殺,太子丹發揮了精湛的演技,盡情彰顯了自己的仁義形象,到最後他還「伏屍而哭」,完全就是逢場作戲,戲精本精沒跑了。
其實如果樊於期活著的話,發揮的作用要比荊軻大得多。當時燕軍的戰鬥力並不渣,外加秦國攻打趙國時元氣大傷,如果由對秦軍底細非常了解的樊於期率軍抵抗,與秦軍周旋不成問題。
只可惜,這麼一員猛將就如此虛無的犧牲了,他揮一揮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刺殺前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
帶給秦始皇的禮物準備好了,還得選件趁手的兵器才行。太子丹發布公告,求取天下最尖利的匕首,最後從趙國人徐夫人那裡花了百兩黃金買了把匕首。
匕首買回來後還不算,太子丹又拿無數種毒藥焠到匕首裡,拿幾個活人試驗了一下,效果不錯。於是太子丹跑去催荊軻,「老荊啊,啥都給你準備好了,趕緊上路吧。」
可荊軻磨磨蹭蹭地不願走,說自己要等個朋友才走。太子丹急脾氣,之前他給荊軻派了個副手秦舞陽,於是他陰陽怪氣地跟荊軻說,如果你不想去的話我就讓秦舞陽先去了啊。
我們不知道荊軻當時的想法是什麼,但他是個相當好面子的人,士可殺不可辱,去就去誰怕誰啊。
這兩個戲精,到了臨出發的時候還整了場盛大的送別儀式,穿著衣袂飄飄的白衣服,披散著長發又唱歌又吟詩的,生怕人家秦始皇不知道。
都快死到臨頭了,就別搞行為藝術了。
重頭戲:荊軻刺秦王
荊軻和秦舞陽走這一路具體聊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等荊軻到了秦國首都鹹陽後,他展現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用重金賄賂秦始皇的寵臣蒙嘉。
這就是荊軻的過人之處了,人家秦始皇是你想見就能見的嗎?必須有人引薦才行。
在蒙嘉的遊說下,荊軻獲得了面見秦王的機會,一切都很順利,除了那個號稱武功高強的副手秦舞陽。
到了大殿之上,眼看就要動真格的了,結果秦舞陽這個豬隊友臉色大變,渾身發抖,引起了眾人的懷疑。幸好荊軻很鎮靜,說自己這位小兄弟是鄉下來的,沒見過世面,用一句玩笑話打消了秦始皇的懷疑。
緊接著就是著名的「圖窮匕見」場景,荊軻一手拽著秦始皇袖子一手刺了過去,如此近距離的情況下他居然沒有刺中,跟他的武功差有關係,跟秦始皇關鍵時刻的爆發力也有關係。
然後秦始皇前邊繞著柱子跑,荊軻在他屁股後面追,好不容易秦始皇才把長劍拔出來,一劍砍斷荊軻的左腿。荊軻撲倒後朝秦始皇擲出飛劍,又沒有擊中,簡直是黃油手。最後荊軻慷慨就義,秦舞陽史書上沒提結局,估計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這場荊軻刺秦王有兩點讓人生疑的地方。第一點是荊軻武功很差,這點太子丹應該知道,荊軻自己更是知道,明知道送死還偏要為之,這不是勇氣而是傻。第二點是秦始皇為什麼要繞著柱子跑,他奔著大臣們跑直線,拉幾個人當墊背的不好嗎?
直到我看到幾篇文章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奉命刺殺的人應該是秦舞陽而不是荊軻。荊軻的主要作用是公關,畢竟他見多識廣,也是個場面人,由他捧著地圖獻給秦始皇來麻痺他,再由秦舞陽用匕首進行刺殺。因為實際上拿著地圖呈到秦王案前的具體操作人是秦舞陽,荊軻主要是來動嘴皮子的。
可惜秦舞陽被秦始皇的氣場震懾成為廢人。這位老兄13歲就殺過人,號稱勇士,其實也是位有名無實的主。你殺個把街頭混混那不算本事,況且他爺爺當過燕國丞相,大家看到這個小霸王都躲得遠遠的,給他造成了一種「老子天下第一」的錯覺。
不過他的武功肯定還是比荊軻高很多,所以他才是刺殺的第一人選。
秦始皇之所以繞著柱子跑,是因為他知道劍術裡有招「以劍遙擊」的技術,他和荊軻距離這麼近,走直線的話極容易被飛劍擊中,因此才繞著柱子跑,盡最大限度拖延時間降低被攻擊的風險。
就因為太子丹腦袋一熱,派出了兩位不怎麼靠譜的刺客,導致了燕國的提前滅亡。本來秦始皇沒拿燕國當回事,因為它離秦國距離遠,打算最後一個收拾它來著。
這場刺殺激怒了秦始皇,他立即對燕國用兵,燕王砍了太子丹的腦袋謝罪也無濟於事。太子丹為了出口惡氣,把整個國家連同自己的命都給搭進去了,荊軻倒是個講義氣置生死於度外的人,卻犧牲的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