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的背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恩怨情仇

2021-02-13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問答

視頻

探究

音頻

闢謠

隨著荊軻的一刺成名,刺殺行動的策劃者太子丹,也從歷史的幕後走到了臺前。

對太子丹的評價,歷來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他是為國著想、孤注一擲,還是為洩私憤、鋌而走險?他是深謀遠慮、大智大勇,還是才能平庸、貪生怕死?他執意刺秦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又是如何迷惑著人們尋找真相的雙眼?

說起來,太子丹與嬴政還是關係不錯的髮小,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演變為互相仇殺。

據《史記》記載,太子丹,姓姬名丹,是燕王姬喜的兒子。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取得相互信任,往往把一個王子作為人質抵押給對方,以保證兩國協約的貫徹落實。太子丹就是承擔了這樣的使命,少年時曾被燕王派到趙國作人質。就在趙國,太子丹結識了秦王嬴政。

嬴政出生在趙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許是相同的命運與遭遇,讓他們成了好朋友。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太子丹與王善」、「秦王少時與丹歡」,一個「善」字,一個「歡」字,說明他們的關係是相當的不錯。

後來,嬴政回國繼承王位,成了秦國的國王。由於太子丹小時候曾與秦王友好,燕王深思熟慮之下,為了交結秦國,又把太子丹派往秦國作人質。


儘管西去之路漫長,但太子丹想到與當年的髮小又要見面,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但是,他卻想錯了。當他興衝衝地到達秦國之後,卻被昔日好友潑了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也許是貴為國王有點高傲,也許是擔心太子丹說出自己的身世,總之,秦王面對太子丹時,完全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反而是一臉的冷漠和歧視,史書記載,「秦王不禮。」

秦王的無禮,讓太子丹感受到一種莫大的屈辱。想當年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看如今冷酷無情,相對無語。既然你無情,別怪我無義,於是,太子丹多次請求秦王放他回國。但秦王卻百般刁難,故意不讓他走。據王充《論衡·感虛》及無名氏《燕丹子》記載,面對太子丹的請求,秦王甚至冷嘲熱諷說,要走可以,只要「天上下小米,烏鴉頭變白,駿馬長雙角,木象長肉腳」,你就可以回去,這簡直是欺人太甚。繼而又在太子丹回國的必經之橋上設置弓弩機關,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殺害太子丹。

雖然這些記載有所誇大其詞,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太子丹的歸國曆程充滿了千辛萬苦,備受秦王的折磨和煎熬。


因此,從個人角度出發,逃回燕國的太子丹恨透了秦王。難怪有人說,太子丹派出刺客名義上是保家衛國,實質上是出於私人恩怨的刻意報復。

其實,從策劃刺秦行動的過程中,人們就對太子丹有不少看法,比如他斬斷美人雙手討好荊軻的那種變態,擔心荊軻不願刺秦的那種疑忌,不停催促急於求成的那種浮躁等等。而刺秦之後發生的事,也愈加暴露出他的無能、自私與懦弱,引起了後人的無情指責與嘲諷。

荊軻走後,太子丹只是一味焦急的等待消息,並沒有認真地在燕國邊界構築一道堅固的軍事防線。他應該想到,無論荊軻成功與否,如狼似虎的秦軍都會如期而至,踏破燕國,都會取走他的項上人頭。

荊軻的匕首代表燕國的力量,也許那把號稱天下最鋒利的匕首離秦王只有幾釐米,但最終行刺失敗。果不其然,驚魂未定的秦王大怒,一聲令下,幾萬秦軍向燕國撲來。


公元前226年,秦國大將李信率領先遣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當初在易水河畔,太子丹派出一名刺客,如今卻引來數萬秦軍,這是他不願看到的。

在易水河對岸,太子丹指揮燕軍以逸待勞,嚴陣以待。而太子丹在戰爭中的無能表現,更是不值一提。

李信揮鞭一指,國騎兵鋪天蓋地衝殺過來是,弱小的燕國軍隊怎能是秦國的對手?一觸即潰,全線敗退。那時的太子丹並沒有表現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氣概,而是率領殘兵敗將,一路狂逃到燕國都城薊城。

但喘息未定,另外一路秦軍在大將軍王翦的率領下,兵臨薊城,並立即展開進攻。燕王姬喜和太子丹眼見城池不保,只好放棄薊城,又向遼東逃跑。

秦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燕國,而當年號稱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竟然沒有組織起一次像樣的抵抗。

躊躇滿志、計定天下的太子丹,如今只是抱頭鼠竄,落荒而逃。


太子丹千裡狂逃,真有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味道,他自以為逃到遼東,便有了喘息之機。

但秦軍可不這麼想,要打就打你個落花流水,人仰馬翻。李信率領幾千騎兵,日夜不停,緊追不捨。

看到秦軍不依不饒、毫不罷休的樣子,燕王姬喜慌了手腳,他急忙向代王趙嘉求救。趙國滅亡之後,趙嘉帶著一些宗族逃亡到代縣,被立為代王,與燕國聯合抗秦。趙嘉哪有能力派兵救援,但他給燕王姬喜出了一個注意,說秦軍之所以追得這麼緊,就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或許就能保住。但燕王姬喜猶豫再三,不忍下手。

按理說,一人做事一人當,如果此刻太子丹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命保全燕國,那麼歷史對他的評價絕對重寫。但太子丹實在令人失望,國破家亡之際,他全然沒有為燕國慷慨赴死的勇氣和責任擔當,反而貪生怕死,只是為自己尋找避風港,帶著一些手下逃到衍水,隱藏在衍水中間的桃花島上,惶惶不可終日。

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刻,他選擇了逃避和隱藏。說太子丹是為了保存實力,捲土重來,只是後人為他開脫的藉口。對於行刺的幕後主使太子丹,秦王絕不會再給他任何活命的機會。


果然,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秦將李信見無法搜到太子丹,便下書列舉太子丹的罪行,直接向燕王要人。這讓燕王十分恐懼,無奈之下,只好派人殺了太子丹。按《東周列國志》的說法,「燕王大懼,佯召太子丹計事,以酒灌醉,縊殺之,欲以獻給王翦。

太子丹死後,人們把衍水改稱太子河,以示紀念。從易水到太子河,太子丹留給人們的只是可悲可嘆。經的慷慨陳詞,不過是書生意氣;此前的悲壯激昂,無非是譁眾取寵。荊軻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承諾,上演了千古壯烈的歷史大劇,但可惜的是,從太子丹的種種表現來看,他無論如何也配不上「知己」這兩個字。



難道策劃刺秦行動,只是為了挽回當年被侮辱的尊嚴嗎?

相關焦點

  • 荊軻刺秦王的太子丹到底與秦王政有多大仇?
    荊軻刺秦王是歷史書裡的名場面,荊軻因為刺殺秦王而名聲大噪,成功躋身頂級歷史人物圈子。共同患難,成兄弟: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一手策劃的。幼年同為質子的燕單和嬴政兩人算是個小學同學,身處異國他鄉時間長了就成了好朋友關係非常鐵,估計一塊在趙國掏過鳥窩,坐過搖搖,去過小賣部,慢慢就成了一對好兄弟,等秦始皇在九歲回鹹陽之後,秦始皇跟他小時候的好兄弟太子丹聯繫就不多了,畢竟當時通訊技術還很不發達,要及時聯繫就只有靠託夢了。嬴政繼位秦王后太子丹入秦為質。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荊軻刺秦,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公元前227年,也即戰國末期,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嬴政在鹹陽宮召見了他。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派遣荊軻刺殺嬴政
    嬴政到邯鄲郊外祭奠申越,趙士人趁機作亂,在龍臺宮四處縱火引秦軍救火,在郊外埋伏欲殺秦王政,但嬴政早有安排,趙國的反秦士人被誅殺。說到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荊軻刺秦。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人刺殺秦王嬴政失敗後,燕太子丹沒有遭到打擊,反而邀請荊軻來刺殺秦王嬴政。
  • 為什麼要說荊軻刺秦王是燕太子丹在瞎折騰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白,荊軻不是燕國人。我們很難知道燕王喜是個什麼態度。但是他後來殺死了太子丹,準備把丹的人頭獻給秦王,可知這件事情即便是知情,也不過是聽之任之,至少沒有直接出面支持。刺秦這樣大事情,竟然不讓國君決策,這個太子丹簡直是昏了頭,不是瞎折騰又是什麼?為了讓秦王信任,荊軻誘惑秦國將軍樊於期自殺,然後提著樊於期的腦袋,要了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來到了秦國。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大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荊軻刺秦。《大秦賦》劇情不知道是怎麼安排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資治通鑑關於此事的記載。荊軻刺秦前的準備工作!燕國太子姬丹聽說衛國人荊軻很了不起,便攜帶重禮,態度謙和,言辭卑微,上門求見荊軻。
  • ​荊軻刺秦王之「燕太子丹的動機」
    《古案今讀》——151.荊軻刺秦王(1) 荊軻刺秦王,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掀翻秦王與太子丹最後一艘「友誼的小船」
    01.生不逢時的太子丹電視劇《大秦賦》播放至今,從展示燕太子丹的劇情看,太子丹的所作所為,借用網友們的一句話說:沒毛病。太子丹從小赴趙國為質,與自幼同在趙國苟活的嬴政交好。長大後的太子丹,又受命於燕王,赴秦國為質。
  • 《大秦賦》中的蒙驁一家,在荊軻刺秦王后,差點被秦始皇滅族
    秦始皇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邯鄲之戰爆發後,他的父親嬴異人逃出邯鄲,而嬴政卻被留在趙國。後來,燕王喜迫於趙國的壓力,派燕太子丹到趙國為質,這期間,嬴政和太子丹患難與共,抱團取暖,關係還不錯。後來,嬴政歸秦,做了秦王,而太子丹卻被父親派到秦國繼續為質。此時的嬴政,已經不是落魄公子,他是高高在上的秦王,而太子丹還是人質。
  • 太子丹跟秦王嬴政決裂,真的是因為呂不韋從中作梗嗎?
    在《大秦賦》第21集中,燕國太子丹作為使者來到秦國,並試圖說服秦國與燕國聯手出兵攻打趙國。可關鍵時刻,秦相呂不韋卻擅自做主與趙國和解,被擺了一道的燕國不得不獨自面對比自己強大很多的趙國。太子丹因此遷怒於秦王嬴政,認為他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兩人因此決裂。那麼在歷史上,太子丹與秦王嬴政的矛盾真是這樣結下的嗎?其實不然。
  • 愚蠢的太子丹,武功差勁的荊軻,荊軻刺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課本上的荊軻刺秦故事,表達了荊軻重義輕生、為了國家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真實情況卻是,荊軻根本就不是燕國人,跟什麼愛國精神完全不沾邊,他去刺殺秦王實在是有苦衷的。實際上,太子丹在趙國是受到了禮遇的,而小嬴政則人人喊打。他倆之間有多深的交往沒人知道,但二人互相認識這件事則毫無疑問。當嬴政回到秦國當了15年秦王的時候,太子丹來到秦國做質子。
  • 刺秦篇二 太子丹的愛恨情仇
    秦始皇嬴政,他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都當過質子,堪稱質子之家。燕國窮弱,毫不意外,太子丹也當過質子,而且是兩回。少年時,太子丹是在趙國當質子,當時後來的秦始皇嬴政也在趙國為質,還成為了好朋友。相信如果太子丹知道後來發生的一切,估計他在趙國就想辦法幹掉這個玩伴了。後來秦國強大了,秦王政15年,太子丹又被父親派去秦國當質子。
  • 《大秦賦》荊軻出場,燕太子丹最後的倔強,卻終被父所殺身死國滅
    據《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在秦國並不受歡迎的太子丹,幾經磨難逃回了燕國,心中卻滿是憤懣。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刺了一個寂寞
    而荊軻更是讓史書記載下來。荊軻刺秦王是失敗的行為,不僅結果失敗,而且,荊軻刺秦王到底有沒有歷史意義,相信史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意義在於,第一,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那麼歷史將會改寫,當然,中國統一也是勢在必行,但是,就算荊軻刺秦王成功了,而秦國也群龍無首了,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一定是燕國,甚至是燕太子丹嗎?未必,你以為齊國是死的嗎?
  • 荊軻真的想刺殺秦王嬴政?不,荊軻其實想劫持秦王
    也就是說,荊軻並不是堅定的死士。而荊軻所說的劫秦計劃,真的是燕太子的本意嗎?二、毒匕首:太子丹的本意曹沫當初太子給荊軻列出了刺秦王和劫持秦王兩種方案。燕太子丹和荊軻的劇照從太子準備毒匕首的細節,就不難發現他傾向的方案是什麼:刺秦——行刺者與秦王同歸於盡。對這個曾經困辱過自己的少年難友,對這個席捲天下即將終結列國格局的暴主,太子丹不甘屈辱的寄人籬下,逃回了燕國。
  • 司馬光評燕太子丹有大罪 他真的有罪嗎 荊軻刺秦王是對是錯
    荊軻刺秦王是對是錯?要論燕太子丹有沒有罪?先要搞清楚他為什麼要策劃荊軻去刺殺秦王?都知道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都曾經在趙國都城邯鄲當過質子,因此兩人算是髮小,怎麼忽然就反目成仇了。在歷史上對於秦王嬴政和燕太子丹友誼的小船翻了這件事,沒有太多記載,只說了秦國在滅韓國之前,燕王派燕太子丹去鹹陽當人質,而此時的秦王嬴政對燕太子丹並不友好。接著燕太子丹就想辦法逃出了秦國回到了燕國,準備尋找辦法報復秦王嬴政。
  • 《荊軻刺秦王》:為統一天下,嬴政發動戰爭、活埋兒童,是對是錯
    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你們講皇帝與刺客的故事,劇情來自電影《荊軻刺秦王》。戰國末年,七國爭雄,其中秦王贏政野心最大,意圖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而被嬴政喚作「仲父」的呂不韋,卻成為嬴政開疆拓土的一大阻礙。
  • 歷史上的樊於期,為助荊軻刺秦王不惜自殺,他和嬴政究竟有啥仇?
    那麼,歷史上的樊於期是因何跟嬴政結仇的呢?他後來既然已經逃到了燕國,又為什麼自刎而死呢?我們在讀高中的時候,曾學習過《荊軻刺秦王》這篇文言文。文章講的是死士荊軻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國都城鹹陽刺殺秦王嬴政,結果刺殺失敗他反而被殺。
  • 《荊軻刺秦王》:多種因素造成荊軻刺秦王失敗!但失敗卻有意義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也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人們在身臨其境地欣賞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後,還要做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判者,因為「讀史使人明智」。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是這樣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六國之前的6年。
  • 燕太子丹——秦漢歷史人物評析之十六
    我們現在回看太子丹的故事,似乎在講一個困境中包含著希望,苦難中孕育著偉大的故事。但仔細去分析,太子丹更多的是匹夫之勇和貪慕虛榮,刺秦計劃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南柯一夢。他不願正視燕國與秦國的差距,也無力改變燕國走向滅亡的現實,心中反覆念想的只是個人被秦王「小視侮辱」,心裡只想著要「殺嬴政」報仇,於是把自己和國家的未來,都寄希望於「刺殺」這樣一個極小成功概率的事件,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恐怖主義。我們可以向前一步思考,假如這次「刺殺」成功了,那太子丹就能夠找回威信尊嚴嗎?燕國就能夠長治久安嗎?
  • 《大秦賦》之燕太子丹:戰國著名「導演」,匹夫之勇註定不能救國
    燕太子丹,姬姓燕氏,因此稱燕丹,因導演了一場家喻戶曉的「荊軻刺秦王」而聞名於後世。最近播出的《大秦賦》中,燕太子丹也有出場,雖然大體上符合事實,但也有杜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