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豐碑|淺談歌仔戲創始人的生命絕唱

2021-02-11 閩南儂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閩南儂」

臨近端午

人人都在紀念先驅屈原

還有許多值得懷念的偉人

其中,對於喜愛歌仔戲的人來說

「邵江海」這個名字

應該是永遠的豐碑

.

      2004年,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開幕式上演了《邵江海》一劇,再現歌仔戲一代宗師的坎坷人生和非凡成就。鮮為人知的是,擔任此劇音樂創作的漳州市薌劇團國家一級作曲家陳彬是邵江海的學生、鄰居,與邵江海有著數十年的不解之緣。在邵江海生命的最後時光,陳彬日夜守候著他,而且錄下了十幾盒大師的講話錄音和唱腔。

     1964年,年僅17歲的陳彬在福建藝術學院學習西洋音樂。當時國家規定,學習西洋音樂的學生必須掌握一種民族樂器,學校就聘請邵江海擔任這一教職。由於陳彬是班上惟一的漳州人,是邵江海的「小老鄉」,邵江海對他格外關照,也喜歡讓小陳彬跑跑腿為他做事。邵江海煙抽得兇,一角五分錢一包的「勞動牌」香菸一支接一支地抽,有時正上著課,煙抽完了,他就從口袋裡摸出角票說:彬仔,你去幫我買包煙。

(圖文無關,來源:中國網)

  當時物資還很匱乏,學校照顧外聘教師,為他們發了特供的餅票,每個月可以買10個餅。邵江海午睡醒來後喜歡泡杯茶吃塊餅,常叫陳彬幫他買餅。為了抄近路,陳彬常常翻牆出去。


(2)14年後重逢,老師提著糞筐撿豬糞


  邵江海在福建藝術學院教授一學期的民族音樂後就回到了漳州。從此以後,師生一別十幾年,陳彬聽說江海師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被下放到龍海浮宮其妻娘家所在地。

  1978年前後,各地陸續恢復地方劇團,紛紛邀請老藝人出山。廈門、漳州相繼有不少人到龍海邀請江海師,但他都沒答應。有一天,陳彬到文化局辦事時,聽到人們在討論怎樣才能說服邵江海回來,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十幾年前就認識他了,他對我應該有很深的印象,我去請他回來吧。」當時在省京劇團工作的王耀華(現任省政協副主席、音協主席)正在漳州採風,聽說此事後主動要求與陳彬一起去。

  剛走進邵江海下放的龍海浮宮丹宅村,陳彬遠遠便看見一位清瘦的老人,一手提著竹編糞筐,一手握著「豬屎夾」,邊走邊撿拾豬糞。陳彬一眼就認出他就是老師邵江海。十幾年後,師生再次相遇,老師竟已落魄至此!陳彬眼睛一酸,腦海中全是當年江海師在課堂上神採飛揚的情景,怎麼也無法與眼前這位拾糞農民聯繫到一起。

  師生彼此對視許久,默默無言。邵江海首先打破了沉默:「你來幹什麼?」

  陳彬記起了自己此行的使命:「老師,我接您回漳州啊!」

  師生並肩往邵江海家中走去,陳彬看到老師住的是一排土屋,其中有兩間專門用來堆放豬糞、牛糞。原來,生產隊為照顧邵江海,安排他從事輕體力農活撿豬、牛糞,邵江海將撿來的豬、牛糞集中在自家土屋,隔一段時間便交到隊裡,根據「工作量」記工分,大概每天的分值是兩角錢。

  這次,陳彬順利地將邵江海請出了山。因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房子,有關人士就在延安南路52號薌劇團宿舍陳彬的住房邊,將一長條走廊用舊布景隔成兩間,作為邵江海暫時的棲身之地。戲迷蕹菜姑對邵江海十分景仰,她和邵江海收養的兒子阿福一起,陪在邵江海身邊。

  漳州薌劇團恢復了邵江海的工資,每月有80多元,是全團最高的。文化部門領導還在會上宣讀了對他的平反決定,任命他為薌劇團藝術顧問,邵江海對此深感滿意。


(3)唱了一輩子 只留下這套聲音資料

  回到漳州一年後,正當邵江海準備全身心投入歌仔戲藝術事業時,卻在一次體檢中查出得了肺癌。漳州文化局決定立即送他到福州治病,市醫院派出一部救護車,陳彬與蕹菜姑、阿福一起,陪邵江海到了福州,住在協和醫院附近的湯井巷招待所。

邵江海

  1980年4月至5月,在福州陪著老師治療期間,有心的陳彬向漳州市文化局領導提出了錄下邵江海從藝生涯自述錄音的想法,得到了單位領導的支持,由薌劇團出資400多元從信託部買了一臺二手錄音機。在治病之餘,邵江海接受陳彬的採訪,陸陸續續講述了自己的從藝經歷,這也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培育、呵護,使歌仔戲得以萌芽、成長、壯大的歷史縮影。這些錄音帶保存了大師留在世間的惟一聲音,如今已成絕響。

  幾個月後,大師與世長辭。

  每隔兩三年,陳彬就要將錄音帶翻錄一次,他希望大師的聲音能在他所熱愛的鄉土上永遠留存。

陳彬先生與家人希望:大師的身影能在他所熱愛的鄉土上永遠留存。

(4)大師徒弟辦劇團,汶萊唱響「福建戲」

  上世紀30年代,邵江海與其他藝人一起,創造了「雜碎調」,以「雜碎調」為主曲,吸收了高甲戲、梨園戲、竹馬戲、漢劇等部分曲調,融匯南曲、南詞、山歌小調,重新創造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調」代替原來的臺灣歌仔調,很快風靡廈、漳。1948年,南靖都馬班到臺灣演出,後留在臺灣,他們的唱腔在臺灣稱為「都馬調」。

  (圖片由漳州市薌劇(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提供)

     陳彬說,邵江海曾講過他與都馬班之間的一段「過節」:有一次,都馬班在廈門演出正紅火,邵江海來了,一個人又演又唱,把所有的戲迷都吸引過來,都馬班戲棚前頓時冷落,為此怪罪於邵江海。邵江海認為,都馬班入臺後,將「雜碎調」改名為「都馬調」,是故意和自己過不去。

  但是陳彬分析說,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真實原因是:都馬班帶去的「雜碎調」,臺灣人覺得陌生,便以戲班的名稱命名這種新的曲調,正如他們將都馬班帶去的靴、鑼命名為「都馬靴」、「都馬鑼」一樣。

  「都馬班」中有不少邵江海的弟子,上世紀70年代,在臺灣的都馬藝人惦記著祖國大陸的江海師,聯名寫了一封信,通過新加坡漳州會館輾轉寄至邵江海手中,同時還寄來了白糖、花生等。

  1998年,陳彬在新加坡遇到一位來自汶萊的藝人丁順添。原來,此人是當年都馬班入臺時年紀最小的藝人,能唱許多邵江海創作的曲目,後來他到汶萊創辦了歌仔戲團,被汶萊土著稱為「福建戲」。

  聽說陳彬與邵江海交情非同一般,丁順添非常激動,特意找到陳彬,演唱了許多邵江海當年創作的歌仔戲,陳彬用微型攝像機把他的演唱攝錄了下來。

  丁順添演唱的《原子彈》讓陳彬倍覺珍貴,這是邵江海編劇、作曲的曲目,內容是二戰期間盟軍在日本扔下原子彈,抗戰終於取得勝利,人們興高採烈歡呼的情景。陳彬認為,這足以證明,邵江海具有很強的藝術創作力,能夠結合國際重大事件創作出新的曲目,而不像普通藝人只能演唱幾部傳統戲。這一方面說明邵江海確實無愧於「一代宗師」的稱號,另一方面也證明歌仔戲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5)邵江海原聲實錄  

  炎炎烈日中,在冷氣開得十足的房間內,「低音炮」中突然傳出大師親口演唱的歌仔戲唱段,悠長、委婉,千迴百轉,帶著濃濃的閩南鄉土氣息和滄桑感。一時間,記者有了恍如夢中的感覺。穿越20多年的時光隧道,透過聲音,記者仍能明顯感覺到,當年病榻上的大師聲音緩慢,卻條理清楚,思維敏捷。或許,他正用盡生命中的最後力量,為他鍾愛一生的歌仔戲做一個全景總結?

  那時候,街頭巷尾唱歌仔戲

  邵江海曾親眼看到歌仔戲是如何跨越海峽傳入廈門的,他講述了歌仔戲傳入廈門的情景:

  臺灣信教和我們相同,像媽祖生啦,所以那時臺灣有一批人——據我所知是三樂軒來白礁宮掛香,順便在廈門港歇腳的——在廈門有很多朋友、親戚,就在廈門撿腳(閩南語,即尋找各類角色,組成臨時戲班),在廈門港演。當時人山人海,連演兩三日,使廈門人留下對歌仔戲的印象。當然,臺灣人感覺廈門人那麼愛看歌仔戲,但這只是一班(指「三樂軒」),那藝成社、陳鳳社,這種大棚(指大戲班)都還沒來。

  既然廈門人這麼愛看歌仔戲,他們就組織業餘歌仔館、歌仔番。哭爸(閩南話,感嘆詞,意即糟糕)!沒有樂器啊,樂器沒地方買。在臺灣買是沒可能的,他們就請眠床店、樂器店做樂器,這樣就興盛起來了,非常的興盛。我大概算算,廈門各個角落,像城內開禾社、草灣福字社(音)(都有歌仔館),我本人是蕹菜河(地名)的軼樂軒(這個歌仔班)。大概那時有三四十個歌仔陣,有時辦一場喪事就出來七八陣……

  三樂軒還是業餘,此後臺灣大班,像藝新社、雙鳳社(都到廈門演出),使廈門人印象更深,更加愛看歌仔戲。幾乎各個角落,街頭巷尾(都在唱歌仔戲)。沒樂器的人,就用一個牛奶罐,請眠床店做一支「將軍柱」(指樂器的主杆),插下去變成殼仔弦(歌仔戲的主要樂器之一),較大的罐子就變做大管弦,這樣就唱起來了……

  廈門雖然有三四十陣歌仔陣(但大都是本地人),我們軼樂軒卻有很多臺灣師傅,這是我們的有利條件,演出戲也很有條件,所以下面業餘(戲班)爬上舞臺演戲的,只有我們軼樂軒。

(6)抗日時期,村民們社口武裝護戲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當局禁止演戲,邵江海講述了當時藝人們的苦楚境遇(正是由于禁戲,邵江海才對歌仔戲進行改良,創造了「雜碎調」):

  我們正和日本拼殺,再演「亡國調」不合理,而且這種戲傷風敗俗——其實(戲曲中)難免有色情庸俗,不僅是歌仔戲,甚至京劇裡面也有——但這只是一個藉口……(所以國民黨當局)禁演歌仔戲,但群眾喜愛,禁不下來,在農村的偏僻所在,鄉長、保長、聯保主任(都沒有認真禁戲)……

  (演戲時)戲棚裡為鄉長擺茶桌、擺酒,有時鄉長不敢來,有時也來。變成這裡禁,那裡演……(當時)藝人很歹命(辛苦),有時戲演一半,(被國民黨當局發覺)戲筐子被弄破、家什被弄破、頭殼(腦袋)被打……(演戲時)社裡要叫民兵(指自發武裝、組織人員保護戲班子演出的村民)保衛社口、放哨。有一次在白水營,遠遠看到三四支電火(即手電筒),(民兵)就知道是禁戲的來了,社口開槍(指禁戲的與民兵發生衝突),裡面(聽到槍聲)不敢做戲,(村民)說:不要怕,外面有人保護。(這就是)武裝護戲……

文章來源:楊麗華《守望故土》

編輯 | 葫蘆小七


掃一掃,關注閩南儂二維碼


有你想聽的閩南故事

相關焦點

  • 殷都區「紅色經典」線上故事會——永遠的豐碑
    本期的線上故事會,我為大家講述《永遠的豐碑》的故事。故事圍繞「豐碑」這個主題講述了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自己的棉衣讓給了戰友,自己被嚴寒凍死的感人故事,讚揚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他的精神堪稱楷模。
  • 陳亞蘭:我永遠是楊麗花歌仔戲團的人!
    戲裡春秋,戲如人生  花落誰家,花落吾家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講起歌仔戲大家一定對歌仔戲家學深厚的亞蘭老師,從小就跟著家裡的戲班四處巡迴,長期薰陶下,每場表演的定格、走位、角色神態和意涵豐美的臺語俗諺她皆駕輕就熟。沉潛的星子難掩光芒,1984年明華園首次在電視演出,偶然客串出演宋仁宗一角,很快就被「電視歌仔戲」的創始者楊麗花所注意,繼而正式延攬入電視歌仔戲班,同步開啟了未來陳亞蘭承襲與共創電視歌仔戲的路途。
  • 臺灣歌仔戲《秦淮煙雨》
    公視吳董事長與李總經理在殺青酒宴上更是語重心長的說:希望首次與葉青歌仔戲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往還要有更多「第一次」的延續!  為了展現新的風貌,「秦淮煙雨」的幕後團隊在製作與導演方面都呈現了新的組合與新的做法——  曾擔任葉青歌仔戲及華視閩南語劇製作人十餘年資深製作人蔡見賢,本次與演員楊懷民攜手雙掛製作,希望彼此共同為傳統歌仔戲投注心血!
  • 許秀年獲傳藝金曲特別獎:是歌仔戲選擇了我
    回望這輩子的戲臺生涯,許秀年心存感激地表示:「不是我選擇了歌仔戲,是歌仔戲選擇了我」。許秀年3歲初就登臺演戲,之後以一部臺語電影《流浪三兄妹》走紅臺灣,成為著名童星。之後全心投入歌仔戲演出,先後與楊麗花、黃香蓮合作展開電視歌仔戲生涯,這幾年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舞臺歌仔戲。
  • 24小時大型直播《永遠的豐碑》 觸摸歷史 薪火相傳
    大型直播《永遠的豐碑》將會在「北京時間」官網(www.btime.com)開闢專題,集納本次直播相關內容,進行最大力度的宣傳推送。大型直播《永遠的豐碑》將會在10月22日進行全網重推,網站頂部通欄、焦點圖廣告、信息流圖文廣告、視頻速遞按鈕廣告、首頁右側矩形廣告都會匯集並且重磅推送新媒體演播室直播流(主要訪談直播流)、副演播室直播流、國家大劇院記者探訪現場直播流
  • 獲傳藝金曲特別獎 許秀年:是歌仔戲選擇我
    ,從小演到大,對歌仔戲的熱情始終不減,可以說是歌仔戲選擇了她,才造就了現在的許秀年。今年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頒給資深歌仔戲演員許秀年,肯定她為歌仔戲付出。許秀年接受央廣專訪時表示,她很開心獲得評審肯定,但即使沒有這樣的獎項,她還是一樣繼續演下去。許秀年說,她從小演到大,對歌仔戲的熱情不減,可以說是歌仔戲選擇了她,造就了現在的許秀年。
  • 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按照表演形式和劇場形態的不同,可分為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等,隨著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的興起,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也相繼湧現出來。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已衍生多種表演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均各具特色。一般而言,歌仔戲之劇場型態有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5](P.219-220)[6] 曾子良先生即從歌仔的內容、結構與音樂形式,說明臺灣、閩南、中國文化的統一性。[7] 林鋒雄先生則表示,福建地區並沒有將民間「歌仔」小調加上肢體扮演變成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反而在日人統治下的臺灣,藉由純粹民間庶民的力量,創造了一個新的戲曲歌仔戲,從這個觀點看,歌仔戲在臺灣文化發展中,具有顯著的象徵性意義。
  • 施易男母親小明明意外逝世 系臺灣四大歌仔戲天王
    搜狐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1月7日報導,藝人施易男母親小明明巫明霞7日清晨驚傳在家裡跌倒,汐止國泰醫院低調證實,被緊急送醫前已無生命跡象明霞與柳青、楊麗花、葉青被封為「臺灣四大歌仔戲天王」。   小明明生前致力於傳承傳統技藝,去年12月22日適逢她生日,兒子施易男還在臉書上po出照片,承諾「要當母親永遠的依靠」,沒想到16天後突然傳出逝世消息,令外界相當震驚。小明明7日清晨5點多在家跌倒,後腦勺嚴重撞傷,家屬發現後立即送醫求救,但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汐止國泰醫院低調證實此事,後續事宜已交由禮儀公司處理。
  • 《鐵達尼號》:一艘沉沒的船,譜寫出生命的絕唱
    還有什麼比維護生命更重要,那些高尚的靈魂一一選擇了拋棄自己的生命而去挽救別人的生命,而那些被挽救的人卻素不相識,這正是影片震撼人心的地方,伴著傑克與露絲那永恆的愛,直擊人心底的最柔軟處,譜寫出一首首生命的讚歌與絕唱。並且通過對人性的對視,我們更加了解了生命的價值與寬度。
  • 烈火英雄 時代豐碑——深切緬懷消防救援隊伍636名烈士
    豐碑在望,名鐫山崗;消防精神,永放光芒。長期以來,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同老百姓貼的最近、聯繫最緊的隊伍,時刻在經受血與火的洗禮、天天在面對生和死的考驗,建國以來先後有636名英烈在挽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過程中壯烈犧牲,用寶貴生命踐行了錚錚誓言、用赤膽忠誠鑄就了永恆豐碑。
  • 歌仔戲圖書館龍山文創基地揭幕 陳亞蘭傳承歌仔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臺北市文化局結合北市歌仔戲推廣協會、臺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共同推動「歌仔戲圖書館」,圖書館內珍藏許多歌仔戲的書籍,且開闢了屬於歌仔戲迷的交流空間,臺北市歌仔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亞蘭,也特別出席圖書館開幕典禮,分享歌仔戲文化的歷程
  • 【人物】歌仔戲小生莊海蓉.
    莊海蓉,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現任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旦轉生角,扮相英俊,獲獎頗多,已在舞臺演出二十餘年。(歌仔戲:發源於臺灣,盛行於閩臺地區的地方劇種。)歌仔戲《刑部審妻》劇照歌仔戲《雙合鏡》劇照(圖左)
  • 走近龍海歌仔戲
    歌仔戲的道白、唱詞以閩南語、閩南方言為主,語言形象生動、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首批十大類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歌仔戲(薌劇)名列其中。1928年,臺南縣學甲鄉民到龍海角美白礁慈濟宮進香謁祖,隨來的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首次演出深受觀眾喜愛;隨後又有新女班、霓生社、雙珠鳳、金聲團相繼到龍溪、海澄(現為龍海市)一帶演出,歌仔戲即時風靡兩縣;民間近百個「南館」、「北館」受其影響,均改為歌仔館,並逐步轉化成歌仔戲子弟班。
  • 楊麗花這輩子就嫁給歌仔戲,楊麗花等於歌仔戲
    72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今現身臺視選秀節目《我是楊麗花》,她龍袍加身,英氣逼人,舞臺魅力襲卷全場。楊麗花親自選出何佩芸等前3名,並接受拜師儀式,當所有徒弟全都跪拜在前時,她先是哽咽,之後不禁感動落淚。先前她被傳跟洪文棟離婚,後洪文棟又有私生子官司,家事問題浮上檯面,她在後臺受訪時表示「沒有影響!我全心投入歌仔戲,就是這樣」,離婚一事則說「這個我不答」。
  • 歌仔戲小生嫁中研院士 黃香蓮為愛苦練abc
    歌仔戲永遠的小生黃香蓮,睽違舞臺十年,受文建會之邀即將於九月以《江南第一才子》戲碼與戲迷相見,為宣傳復出作品,黃香蓮日前(30日)上中天
  • 廈門歌仔戲《僑批》在榕大戲院濃情獻演
    原標題: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伍晉攝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林澤貴)14日,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在福州大戲院上演。傳統中帶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讓到場觀眾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僑批》由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創作,是他「歌仔戲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導演是中國評劇院著名導演韓劍英。
  • 三端一體,全新高度,北京新媒體集團推出24小時大型直播《永遠的豐碑》
    2016年10月22日,為隆重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北京新媒體集團將獨闢蹊徑,全方位調動新媒體技術手段,集納全國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電影、電視劇、歌舞劇、紀錄片等優秀的影視文藝作品資源 ,推出24小時大型直播《永遠的豐碑》。
  • 閩南歌仔戲 |《薛剛》
    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於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隨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落地掃演出的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掃演員以醜、旦為主,演員大多不著戲服,且無繁雜身段。
  • 唐美雲:媽媽是我的天,歌仔戲團是我的地
    唐美雲一九六四年生於臺灣臺南,出身歌仔戲世家,父親是著名的戲狀元,母親精擅小生。從小在戲班耳濡目染卻一度叛逆逃離,十五歲才發憤以生硬的肢體刻苦練功,堅強的意志與豐沛的熱忱不僅讓她成為當代歌仔戲名伶,1998年更創立唐美雲歌仔戲團,承傳統、創新局,將歌仔戲從民間野臺帶進現代劇場,讓歌仔戲走入國家表演廳,帶領觀眾重新看見這塊臺灣土生土長的藝術瑰寶,破除刻板印象,拓展新族群也提供老戲迷更豐富的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