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樣式「花兒」的語言根部(圖)

2021-01-13 中國甘肅網

  曹強男,寧夏海原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在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學。現任渭南師範學院高教研究室主任、學校黨政辦公室副主任、中華倉頡漢學院副院長。

  「花兒」也稱為「西北花兒」,它是從西北這片貧瘠又熱烈的土地上長出來的一種民歌樣式,流布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深受漢、回、藏、土、東鄉、保安、撒拉、裕固及蒙古等民族群眾的喜愛,眾口傳唱,經久不絕。據稱,「花兒」最初是麥客、筏子客、腳戶們的歌,是出門人的歌,在繁重的勞作間隙、寂寥的漂流途中、疲憊的奔波路上,漫一曲「花兒」,解乏,提神,人們便是以這種「輕」的方式撬動、消解著生活的「重」。

  近年來,隨著國家到地方對傳統文化保護的越發重視以及「花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驅動,「花兒」研究逐漸成為一門「顯學」,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編纂整理,都成果頗豐。既有卜錫文、趙宗福、柯楊這樣的前輩,也有許多以「花兒」為碩士、博士論文研究對象的後學。《「花兒」語言民俗研究》的成書屬於後者,是由青年學者曹強和荊兵沙合著的一部側重於「花兒」語言方面研究的著作。

  兩位作者充分尊重了學界已經達成的「花兒」學術研究的共識,但又不完全迷信於權威,他們不僅多次深入西北「花兒」腹地實地調查,又詳細研讀了33部「花兒學」專著、46本「花兒」歌詞集,考察了18236首「花兒」,可謂做足做實了功課。而且,作為青年新銳,他們的思路和視野相對開闊,能夠在「花兒」生長的方言土壤以及傳統典籍中找尋論據的同時,還可以動用西方語言符號學方面的理論和國際音標等工具。在他們的「花兒」語言研究中,音韻學、語義學、訓詁學、修辭學交叉互用,可以看到逼近語言本身的、更具說服力的依據與方法。

  如果要找出本書最大的特徵,那就是兩位作者基於問題意識、以舉隅的方式對「花兒」以往編選或研究中出現的謬誤錯漏進行了針對性糾偏。具體而言,本書詳細考釋了107組「花兒」歌詞的本字,訂正了「花兒」歌詞用字的訛誤;系統研究了臨夏「花兒」、西寧「花兒」、洮岷「花兒」、固原「花兒」、海原「花兒」的韻部、押韻類型和押韻特點等;梳理了「花兒」歌詞注釋存在的十個方面的問題;總結出「花兒」歌詞注釋應遵循的原則;分析了「花兒」的信息改值和增值接受現象;探討了「花兒」的對立修辭理論及隱喻認知範式等。

  「花兒」作為一種民歌,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花兒」語言民俗研究》一書集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觸摸到了孕育營養「花兒」的西北方言土壤,無疑是對「花兒」根部的一種逼近與凝視。為「花兒」研究提供了別樣的路徑,這種追本溯源式的研究,也是對「花兒」傳承與保護的莫大貢獻。

  研究「花兒」語言,有益於「花兒」的傳承

  記者:基於對「花兒」語言民俗研究這一角度,你們一定做了不少前期的田野調查工作,應該還有你個人的成長經驗。可否詳細談談?

  曹強:我生在寧夏,長在寧夏,我的家鄉寧夏海原縣有「花兒故鄉」的美譽。我從小聽「花兒」長大,耳濡目染,非常鍾愛「花兒」文化。大學畢業時開始零星整理研究「花兒」,博士研究生時,我開始較為系統地整理研究「花兒」,發現研究「花兒」的學者眾多,成果豐碩,但「花兒」語言民俗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基於此,博士研究生畢業時,我們以「『花兒』語言民俗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獲批立項。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資金保障。從2009年到2015年,我們曾先後四次赴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地調查「花兒」,走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幾乎走遍了西北地區傳唱「花兒」的城鎮。

  我們曾多次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不僅僅在於搶救和保護,更重要的在於如何傳承」。「花兒」歌詞裡的方言,積澱了異常豐厚而生動的民間民俗用語,它能傳承地方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花兒」歌詞裡積澱的方言,已經大為弱化,不少已經消失。研究、記錄和保存這些瀕危的語言,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看尤其重要。因此,「花兒」歌詞裡保存的大量方言,是一種雙重身份,它不僅是記錄「花兒」本身的經歷,而且是一種古老的文化載體,研究「花兒」語言,有益於「花兒」的傳承。

  記者:本書主體的語言研究部分,集中對以往選本和研究中的誤用、誤解進行了有理有據的糾偏。但書中列舉畢竟無法窮盡全部,換句話說,依你估計,本書在多大程度上起到正源清流的效果?

  曹強:縱觀「花兒」的近百年學術研究史,「花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只有直面存在的問題,才能真正推進「花兒學」研究;只有理性分析存在的問題,才能提升「花兒」研究的高度。以往選本和研究中,誤用、誤解的現象非常多,嚴重影響著「花兒」的傳承與傳播。若任其以訛傳訛,那麼「花兒」的傳承,令人堪憂。因此,我們以問題為導向,研究「花兒」的語言問題。正如你所說,書中列舉畢竟無法窮盡全部。我們研究時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所舉的例子都是經過反覆篩選,多次推敲的。如果量化,粗略估計這些例子可反映以往選本和研究中80%左右的誤用、誤解現象。

  記者:在關於「花兒」的用字和押韻部分,在注音時你用的國際音標。其必要性有哪些?

  荊兵沙:「花兒」是用當地方言歌唱的民歌,大多數學者分析「花兒」押韻時採用漢語拼音,大都存在注音不準確的現象,這給「花兒」的研究和交流帶來極大不便,不利於「花兒」走出大西北。楊沐先生曾說:「如果要把某一區域文化的研究提高到全國和國際水準,除了多學科和跨學科的參與,有否全國性與國際性的學術參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花兒」是用方言演唱的民歌,方言成為許多外地學者研究「花兒」的障礙,「花兒」屬於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在國際的視野下研究和整理「花兒」。因此,分析「花兒」押韻時,使用國際音標標註讀音,一方面便於東部地區的學者或國外學者研究「花兒」,另一方面有益於「花兒」更好地傳承。

  記者:儘管本書對民俗部分的書寫點到即止,事實上在語言研究部分也間接涉及民俗,想必這與「花兒」這種民歌的原生、野生的狀態分不開。你是否認同?

  荊兵沙:是的。語言與民俗總是互相關聯,語言現象中通常包含民俗事象,民俗事象中常常打上語言的烙印。「禮失而求諸野」,「花兒」中保存著諸多已經消失的民俗事象,通過這些民俗事象可以探求或印證當地方言的語源及發展脈絡。這與「花兒」這種民歌的原生、野生的狀態分不開的。

  記者:在談及「花兒」的修辭時,你首先提到「愛與怨」,表面來看「愛與怨」被理解成「主題」比「修辭」更直觀。請談談這樣切入的用意。

  曹強:「主題」的意思是文藝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或泛指主要內容等。表面來看「愛與怨」被理解成「主題」比「修辭」更直觀,但實際上「愛與怨」僅僅是「花兒」主題的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著眼點是「修辭論」,即把「花兒」視為一個修辭文本,突破狹義修辭學的範疇,在廣義修辭學的視閾下研究「花兒」的修辭文本,探討「花兒」的修辭藝術,通過「花兒」的言語組合,感知其內在情感的張力。

  記者:在書中提到對「花兒」傳承人研究及關注不夠、「花兒」價值開發中過度看重經濟效益等問題。作為研究者,你對「花兒」保護與傳承方面有哪些可操作的建議?

  曹強:我個人認為保護與傳承「花兒」應從下面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關注和保護「花兒」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同於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只有靠人來傳承,才能代代相傳。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族博物館的消失。關注和保護「花兒」傳承人,對傳承「文化」來說意義重大。

  二是整理「花兒」文本音像資料。當前不僅需要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應該重點思考如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否則,今日搶救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明日就可能會消失,成為束之高閣的文獻而無人問津。那樣搶救和保護的意義何在?豈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悲哀?整理「花兒」文本資料,正源清流,有助於「花兒」的傳承。

  三是構建「接地氣」的保護傳承方案。讓「花兒」進入大學、中學校園,使學生樂學,而非被動地灌輸。

  四是辦好以「花兒」為主題的茶園或主題餐廳。搭建傳播「花兒」的陣地,打造培養「花兒」歌手的平臺,營造傳承「花兒」的氛圍。

  五是創新「花兒」的演唱方式等。在「花兒」演唱、伴奏等中融入現代音樂、文化等元素,使「花兒」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花兒」、喜歡「花兒」。

  文/ 記者 張海龍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探討西北民歌「花兒」傳承和保護(圖)
    專家學者探討西北民歌「花兒」傳承和保護(圖) 2016-10-30 23:09: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西北民歌之魂——花兒
    哪裡有回族,哪裡就有花兒。明朝詩人高洪曾在詩中吟道:青絲垂柳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18世紀前後,清政府實行「屯兵戍邊」「移民戍邊」的政策,陝、甘、寧青一帶的回族大量遷入新疆,匯聚到天山南北屯田、放牧、戍邊和做生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族群落。
  • 西部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花兒與少年》被譽為「西北之魂」的稱號
    民歌的魅力就在於它唱出了生活的味道,今天小美帶你到青海轉一轉,聽一聽我國青海的民歌,品一品那裡的民歌故事,伴隨著一首旋律,記住一段經典。中國民歌浩如煙海, 這些經典民歌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動,地方特色濃鬱,為人們廣為傳唱。
  • 新疆花兒唱詞浩繁的「西北之魂」
    「花兒」是流行在西北地區的一種山歌形式,由於唱詞浩繁,文學藝術的價值很高,被人親切地稱為「西北之魂」。花兒音樂高亢、清亮、爽朗,具有各種鮮明的音樂形象和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冼星海:「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
    民歌起源於勞動,產生在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中,它經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口頭傳唱、廣泛流傳和集體加工而成,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民歌的特點是用樸實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深刻地表達人民群眾的面貌。因此,馬克思說:"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花兒
    花兒是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傳統音樂。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裡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閒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 甘肅代表隊喜獲佳績
    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甘肅代表隊喜獲佳績甘肅代表隊合影(圖片由省文旅廳提供)每日甘肅網10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10月18日至20日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上,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組織甘肅省酒泉市、臨夏州文旅局選送的花兒和哈薩克原聲民歌共
  • 近幾年,西北民歌的沒落,主要原因是...
    近幾年,西北民歌的沒落,主要原因是什麼? 有3個回答 張尕慫 2018-06-26 你說沒落我也能理解,因為你們沒怎麼關注還有就是電視上出現的少,知道的最多的應該就是陝北的民歌了
  • 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一個是時尚最前沿的流行綜藝,一個是從《詩經》時代款款地在戰亂離散文化變革中留存下來的民歌傳統,卻在信息化的大浪中即將傾覆。野孩子也幾乎是中國唯一一支頗有影響力的「民歌」樂隊,凜然正色的人聲齊唱,不規則拍子的《黃河謠》,野孩子的歌成了一代又一代在外西北人的鄉愁,甚至所有聽過野孩子的歌的人,都會被歌聲營造出一種「虛有的鄉愁」。《黃河謠》響起,蒼茫的西北景象就像夜幕一樣落下來。
  • 西北民歌碰上江南評彈是什麼味道?「國樂雅韻」邀你線上聽見
    西北民歌碰上江南評彈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樂雅韻」欄目推出線上「聽·見」特別版,西北鄉土音樂人張尕慫和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評彈小花陸錦花、上海知名音樂人王廠長用非遺訪談節目的形式,將西北的秦腔、花兒等西北「非遺音樂」元素與江南的評彈、海派音樂等元素結合,非遺也可以好玩、有趣。
  • 《60秒學英語》非遺系列接近尾聲,用民歌唱出文化自信
    馬克思曾說:「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而在英國學者威廉士眼中,一首民歌,就是一個超級藝術品。民歌是人類文化寶貴的組成部分。它源於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難,摘不到也是枉然。」
  • 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河湟文旅杯」花兒大獎賽在和政縣圓滿落幕
    12月20日中午,為期三天的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河湟文旅杯」花兒大獎賽在和政縣法臺山景區圓滿落幕。經過為期兩天的激烈角逐,花兒歌手們激情演唱,發揮出了自己的最佳實力,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與歡呼。臨夏被譽為是「中國花兒之鄉」,花兒又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是活著的《詩經》」。此次花兒大獎賽旨在傳承、弘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花兒」,發掘傳唱「臨夏花兒」,弘揚臨夏精神,展現臨夏形象,提升「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 夜聽丨花兒小記
    作者:張偉 主播:珂木.mp311:05來自青海公安我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從小就在青海「花兒」的歌聲中長大,那時在農村,「花兒」這種民歌只能在平輩之間對唱,長輩和晚輩之間,絕對是禁止的。直到有一天,與五湖四海的戰友們聊起各自家鄉的民歌時,「花兒」,這個淡忘已久的鄉音才從記憶深處隱約飄來,而它在記憶中隨之扯出的竟是對貧窮而遙遠故鄉的思念。淡淡的鄉愁,融在憂鬱的「花兒」中。我明白,故鄉的曲調,在諸多的川劇、黃梅戲、秦腔精美的戲服和眾多器樂伴奏的相比之下,顯得那般的默默無聞、黯然無光,但它是我故鄉的聲音。
  • 《花兒與少年》|王洛賓和馬步芳的一世情緣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王洛賓在蘭州改編了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之後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一生都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稱。1988年9月,王洛賓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獎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花兒的美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陽臺上養花也是一種樂趣
    當然會啊,我覺得花草是有生命力的,而且它們變化不斷,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物,花兒的美麗之處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不僅帶我們一種安靜的舒適的美好心情,還會對人的性格,個性造成正能量的影響。所以我的陽臺露臺上,全部是花草盆栽,幾乎都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了。有大幾十盆花,還有能結果的,葡萄,石榴,無花果,橘子什麼的。
  • 【短視頻】靖遠歌手張尕慫登上央視 展示西北民歌魅力
    【短視頻】靖遠歌手張尕慫登上央視 展示西北民歌魅力 2021-01-09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9萬人次在線聽她們的「花兒」
    由於吳玉蘭愛好「花兒」,2006年10月,她拜張存秀為師,開始走上「花兒」之路。她不僅人長得俊秀漂亮,嗓音清甜圓潤,如同山間汩汩流淌的一泓山泉。同樣,從小喜歡「花兒」的尕仁卓瑪,2001年拜張存秀為師,直到現在學唱「花兒」已有十幾年。「吳老師的『花兒』唱得真好,不愧是名師出高徒」「無『花兒』不青海」……直播間裡,網友們聽著「花兒」歌手講述自己與「花兒」的故事感慨。
  • 【短視頻】甘肅靖遠歌手張尕慫登上央視 展示西北民歌魅力
    【短視頻】甘肅靖遠歌手張尕慫登上央視 展示西北民歌魅力 2021-01-11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十七屆中國西部(花兒)歌會10月18日與「寧」相約
    記者從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本次歌會將於10月18日至10月20日在寧夏銀川市舉辦,主題為「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18支匯集藏、壯、回、苗、彝、白、裕固、蒙古等十餘個少數民族代表隊共200餘名歌手報名參賽。
  • 一張銀行卡,一把琴,一副西北口音,他用歌聲記錄疫情
    這首改編的一種西北民間音樂,叫「花兒」,原曲《雪白的鴿子》是我們西北的娃娃從小都會唱的。因為我唱歌彈琴一直很隨意,這首也是只錄了一遍,錄到最後,奶奶入鏡了。大家都看見我在視頻最後問了奶奶一句「好聽吧?奶奶」,其實她耳朵有點背,沒聽見我說什麼,她看我坐在院子裡頭,就吆喝我去幫她幹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