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野孩子:民歌時代的一曲輓歌

2020-09-05 街聲

野孩子恐怕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的一個異類。但是說起中國獨立音樂,不提到野孩子就是不完整的。《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也第一次從地下的幾十年走到了所謂「大眾」面前。一個是時尚最前沿的流行綜藝,一個是從《詩經》時代款款地在戰亂離散文化變革中留存下來的民歌傳統,卻在信息化的大浪中即將傾覆。

野孩子也幾乎是中國唯一一支頗有影響力的「民歌」樂隊,凜然正色的人聲齊唱,不規則拍子的《黃河謠》,野孩子的歌成了一代又一代在外西北人的鄉愁,甚至所有聽過野孩子的歌的人,都會被歌聲營造出一種「虛有的鄉愁」。《黃河謠》響起,蒼茫的西北景象就像夜幕一樣落下來。

曾經的西北風、曾經流行的囚歌《鐵窗淚》和王洛賓、刀郎……這些一度風行華夏的音樂都是民歌產生出來的,可是在偌大的中國,民歌似乎已經在大家面前悄悄消失了。張佺說現在即使在民歌生長的農村,年輕人也都會聽起網絡歌曲,因為他們覺得民歌過時了,「土」了。

暮色低垂,暴曬一天後的蘭州變得溫柔而憂傷。天還擦著一點點亮光,三五成群光著膀子的老爺們,拎著幾瓶黃河啤酒到黃河邊上乘涼。走著走著,就那麼十分鐘內,月亮升起來,太陽落下去,一陣陣蒼涼雄壯的歌聲在岸邊此起彼伏,其中夾雜著酒瓶子拿起後放在土地上的鈍響,人們咀嚼的聲音和小聲談話的聲音。奔騰的水聲夾在歌聲裡,頭也不回向東流去。 這幅景象在張佺口中講出來,縱然從沒去過蘭州,看著他的眼神,口音,無論身在何處,那種凝重和安穩都會像夜幕一樣潑下來:「月亮照在鐵橋上,我就對著黃河唱。」

遠行吧,遠行.....

像日夜奔流的黃河水一樣,張佺和小索沿著黃河幾字彎一路北上。有時走上一天路都看不見人,但卻能聽見牧羊人的歌聲在黃河邊上盤旋,深深的河谷,目所能及,全被各式各樣的歌聲覆蓋了。 張佺1968年出生在蘭州,長在青海農村。記事兒開始,他就記得屋前屋後,都是「花兒」,這是流行於甘肅寧夏青海的一種民歌。上學經過田地裡有人唱,年輕男女在天擦黑時對歌要唱,節日慶典,茶餘飯後,漫山遍野都是「花兒」。

村民從家裡去鄰村串親戚,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只能走。路過山谷,獨自行走的人都會唱上幾句,聽著自己的聲音在山谷間迴蕩,似乎半天的路程也沒有那麼難熬了。放羊的人,終日找不到人說話,也有放羊人自己的一套民歌。對於當地人來說,「花兒」「酒麴兒」這類民歌就如同成都人打麻將、喝茶一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張佺後來回到蘭州,「當年的蘭州和西北的其他地方都差不多,除了車多一點,人多一點,氣候地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那些工地幹活的人,也沒什麼別的娛樂,只能唱歌。」回憶起蘭州的景象,張佺說。 現在的西北也經歷著很大變革,手機裡的網絡歌曲席捲著大家。可民歌還在。前兩年野孩子去青海,小公園裡經常有人一起唱「花兒」,還拿著手機查歌詞,一邊翻著手機一邊唱。只要這一輩人還在,這種音樂就不會消失。


1980年代末,吉他風颳到了西北,但凡個青年,多少會彈點吉他,就算不會,家裡也多半有一把。本來以民樂為主的走穴演出團體,也有很多變成了電聲樂隊。當時不到20歲的張佺聽了不少打口帶,「都是找封面看著比較狠的聽」張佺說。於是張佺也學起了吉他,在樂隊裡成了一名貝斯手。

「當時成都比蘭州的音樂環境要好很多,演出也多。我們想先去成都看看,下一站,下一站再去北京。」1990年,張佺去了成都,輾轉杭州、廣州等地,認識了小索。漂泊在他鄉,兩個人沿著黃河一路向北,徒步走過了黃土高原上的無數個村莊。

很多村莊雖然說是在黃河邊上,但是黃河並沒有給黃河邊上的人們帶來富裕和幸福。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眼見黃河水就在腳下,但是打水卻要走十裡八裡山路。當時的張佺和小索背著琴,穿著打扮也不像當地人。「只要一進村子,十分鐘以後就會有人過來找你。如果是鄰村的人,他們都認識,不會大驚小怪。那樣的村子裡很少來外人。」張佺回憶道。

和村幹部溝通溝通,說自己是音樂人,村裡多半就能給他們安排住所、吃飯的地方,有時會讓張佺和小索在村裡人家輪流吃飯,住在村會議室。村裡的人還會介紹一些當地愛唱歌的人給他們。當地不叫歌手,更不叫音樂人,叫「唱把式」。

沿著黃河行走,有時候會聽到放羊人遙遠的歌聲,路過延安東邊的延長縣附近時,黃河在腳下奔騰而過,天也下起雨,路只能經過一個人,如果對面有人,兩個人都要側著身才能過去。他們對這段路印象很深,因為心裡一直想著:千萬別掉下去。

在遠行的路上,他們正好趕上甘肅省康樂縣的蓮花山花兒會,張佺和小索看著當地的民間藝人,用即興的「野花兒」互相唱和,熙熙攘攘。聽了不少西方音樂的他們又聽見自己從小聽到大的音樂,也好像變得熟悉又陌生。

「那時候到底是為了什麼?兩個人翻山越嶺的,好像目的很明確,其實也不知道幹嘛呢,還是希望找到和自己價值觀相符的東西吧。」張佺說。

河酒

1996年3月,徒步旅行完成後,野孩子來到了北京。

當時演出原創音樂的地方不多,大多是在一些夜總會、歌舞廳臨時做樂隊的演出。1997年1月1日,野孩子在北京大西俱樂部進行了第一場演出,那場演出上張健吹口風琴,嶽浩昆是貝司手,於偉民是鼓手。就這樣,野孩子開始在北京的演出生活,樂手來回更換、磨合。

張佺在採訪中也聊到了野孩子齊唱的形式:在其他音樂人的作品裡,是很少出現齊唱的編配。

「齊唱是最原始的唱法,雖然流行音樂裡比較少,但是宿舍唱歌,或者班裡唱歌,大家都是齊唱,沒有分聲部的。」張佺說。野孩子的歌曲裡通常是齊唱和合唱混合在一起。(齊唱是大家同唱一個聲部,而合唱指多個聲部一起演唱)《黃河謠》的錄音裡,前面都是以齊唱為主,在3分鐘左右的段落裡,分明分出了兩個聲部,「唱上一支黃河謠」也有兩個聲部。

小索是出了名的豪爽,朋友們的髒衣服,經常都是攢夠了就帶到小索家,小索妻子開始做飯,大家喝酒唱歌,睡一覺,衣服晾乾了捲走。一查暫住證,大家也是一窩蜂跑來小索家。當時野孩子的樂手張瑋瑋、郭龍都是小索家的常客,也是小索給他們發出了「入夥」的邀請

2001年,三裡屯南街的一家酒吧轉讓,野孩子當時就盤算著給盤下來,自己能排練,晚上大家演出也能掙些錢。西北人喜歡抱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哥」。盤酒吧的錢不夠,張佺小索聯繫到他們在蘭州的「哥」,借錢。錢一到位,河酒吧開張營業。郭龍擔任河酒吧第一任吧檯。河酒吧不大,1.5m*2m的臺子,三個人站著都擠,臺下也就有個三、四桌。

野孩子起床就開始排練,排練完打掃衛生,下棋,酒吧開門,演出喝酒到凌晨三、四點。

那時候小河、萬曉利都在天通苑買了房,兩個人冬天騎摩託過來,在酒吧演完就喝,喝完摩託車往哪一扔,到誰家睡一覺,第二天再回去。在河酒吧演出是他們最喜歡的演出。IZ樂隊馬木爾、舌頭、周雲蓬、謝天笑、沙子樂隊、趙老大,大家都在河酒吧演出過。

樹村的搖滾青年、老外、記者、演員、什麼樣的人在河酒吧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李修賢、杜可峰、羅永浩這些名人也會來河酒吧,就像張佺說的:「河酒吧裡有一個場景總會重複,到了後半夜,喝酒的喝得都差不多了,臺上臺下都唱著,或者即興,房間裡的所有人好像都認識,都像兄弟姐妹一樣,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那時候大家演完出就開始即興,即興的精彩甚至讓大家懷疑平時排練的必要性。

2003年,非典來了,河酒吧倒閉,野孩子解散。2004年,小索因為胃癌去世。

這之後,張佺幾經輾轉去了雲南定居,彈起了冬不拉,一個人在各地演出。張瑋瑋和郭龍一起演出,發布了一張現場專輯《你等著我回來》。有幾次在音樂節上見面,他們商量要不要一起演出。2010年,北京麻雀瓦舍,張佺和張瑋瑋郭龍做了「四季如歌」演出。

2011年10月31日,野孩子重組,參加西湖國際音樂節。

野孩子的23年

2020第二季《樂隊的夏天》陣容公布,野孩子的陣容變為主唱/吉他張佺,手風琴郭龍、吉他手馬雪松、鼓手武銳、打擊樂王國旭。聽聽他們最近的錄音,細心的觀眾能聽出來,現在的野孩子和二十年前錄音裡太不一樣了。

之前錄音中的野孩子,總是伴著電箱琴近乎急躁的掃弦聲音,綿綿不絕,幾個人的齊唱和合唱裡透著無窮的勁頭兒。很多演出裡,膾炙人口的《眼望著北方》從4/4變成了9/8拍,律動也不一樣了。問起野孩子,他們笑了起來:「這個很簡單,之前的4/4,唱著非常急,變成9/8,就多了一個八分音符,能多喘一口氣。」野孩子2020年發的新排練視頻裡,這首歌又有了新的三拍子編配。

2018年的《大橋下面》專輯裡,兩把吉他分別放在左聲道和右聲道,有著聽著和諧穩重但是其實暗暗有精巧配合的配合,沉穩的打擊樂,人聲的齊唱合唱只要一響起,旭日河邊、敕勒川、鐵橋就隱隱落在了人類的視網膜上,揮之不去。

被視為代表作之一的《黃河謠》也在專輯裡重新錄音,這也是一首複合拍子的歌曲。和很多數學搖滾樂隊初衷不同,野孩子的複合拍子不是為了營造一種獨特的風格,而只是唱出來就是如此。

在「花兒」「秦腔」等等地方民歌、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民歌樂曲裡,拍子往往不像流行音樂這樣單一,三拍子或者四拍子一直到底,大多會有一些複合拍子,對於聽慣了民歌的人,聽見拍子整齊劃一的流行音樂,反而會有一種從彩色電視機變成黑白電視機的無聊和蒼白。

所以,張佺走遍全國各地,和小索、現任低苦艾樂隊的吉他手周旭東一起在杭州酒吧演出。演出之後,已經是半夜,白天熙熙攘攘的西湖也安靜下來。張佺望著柔美的西湖,湧上心頭的卻是穿城而過、滾滾的黃河。月亮照在西子湖水裡,柔美的月亮在張佺眼裡也是黃河上龐大的、黑黢黢的黃河大橋。

有人甚至會認為《黃河謠》是世代相傳的民歌,是野孩子改編的結果。在民歌歷史上,一首歌經過一代代民歌手的演繹,都會演繹出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優勝劣汰,留下來的往往是最禁得住考驗的。野孩子曾經翻唱的《流浪漢》就是這樣,很多人在新疆都聽到過這首歌曲,於是就以為這是一首新疆民歌,其實這首歌卻是從俄羅斯境內的吉普賽人發源過來的。民族的遷徙甚至戰爭,都會引起民歌的變化,有時候民歌手記不得本來的歌詞,自己創作幾句,也是很尋常的。

聊完了這些,張佺說:「不過《黃河謠》是寫出來的,不是傳下來的民歌,可能更多是因為用民歌的方式和手法吧。」

在野孩子的演出上,還有《死之舞》、《朋友再見》、《紅河谷》這樣的西方民歌,在野孩子的演繹之下,也顯示出了獨特的樣貌。

野孩子現在住在雲南大理,幾個人下午一起排練,排練間隙,大家踢毽子。

張佺沒事還是會到雲南的鄉下去探訪民間音樂,說起現在的探訪和之前徒步的區別,他笑了起來:「現在是帶著老婆孩子春遊去了!哄著孩子玩。」不過雲南的很多民族沒有語言,民歌講的是民族的歷史、傳說,那個味道和西北的民歌大不相同。野孩子在《大橋下面》裡的新歌《不要拿走它》,張佺吉他的旋律中就能聽出受到西南民間音樂的影響,帶著花香鳥語的爛漫。

不過那個民歌被用來社交,用來談戀愛、用來顯示知識才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民歌傳承者,野孩子對於中國13、4億普羅大眾來說,基本沒有存在感。民歌的土壤正在一步一步慢慢消失,隨著家電下鄉,隨著手機普及,隨著13億人都在用的抖音快手拼多多……

不過在各地的西北人,聽見野孩子的歌聲,都恍恍惚惚會在眼前出現故鄉山川的樣貌,這份鄉愁甚至超越了年代,很多九零後零零後聽了,也會泛上一種鄉愁的味道,甚至創造出一種鄉愁出來。對於西北人來說,無論眼前是什麼景像,野孩子的歌聲響起,都能看見奔湧的黃河水,月亮照在斑駁巨大的鐵橋上。蒼涼的歌聲和波濤聲一起,毫不回頭向遠方流走。

本文圖片來源:野孩子

相關焦點

  • PH7回顧 | 野孩子樂隊「地久天長」全國巡演成都站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的初登場用一曲悠遠質樸的《黃河謠》唱哭了屏前幕後的許多人。
  • 野孩子樂隊:真正的民謠是流傳而不是流行
    音樂Music| 樂夏,但大家看到野孩子出現在樂隊名單上時,心裡又是雀躍的,他們是一支太過於樸素的樂隊,樸素到離開節目後安娜·伊思(法國籍攝影師)也一直混跡在這裡,她帶來了好多波西米亞風格的民歌,像東歐電影《橋》、庫斯圖裡卡《黑貓白貓》裡面經常會有的一些民歌,比如《遊擊隊之歌》《啊朋友,再見》。這些精神獨立、從各自地方流浪來的人,在這裡短暫地聚集,又在這個互相聚集的過程中,幾何式地互相碰撞出大量作品。
  • 現場|野孩子樂隊:「大河之上」的漂泊與尋找
    明天,野孩子樂隊將在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來一場「大河之上」演唱會,《無花果》《不要拿走它》《黃河謠》《竹枝詞》等樂隊知名創作將一一滿足樂迷期待。今年7月,因為參加了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野孩子樂團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喜愛,但野孩子樂隊實際已經創立了25年,幾經離散重組,生命力依然茂盛。
  • 「棄賽」的野孩子,是一面「旗幟」
    野孩子在《樂隊的夏天》的退賽,是一次旗幟在時代風向下的正確飄揚。————野孩子放棄了節目組的「國風」類改編歌單,自選了《竹枝詞》,再一次帶來一首純粹的表演,並主動棄賽。再說回野孩子20周年音樂會上,最德高望重的並非野孩子,而是作為嘉賓出場的胡德夫。
  • 願音樂人不再為賺錢發愁 | 野孩子樂隊專訪
    他們的音樂,代表著中國民謠的根,他們作品背後原生的、貫穿古今的地方民歌,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被無數人傳唱。剛剛過去的上個周末,由當地廠牌野望未來協辦的野孩子樂隊2020「地久天長」巡演成都站順利結束。「是時代造就了野孩子。」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本周的《樂夏》裡,全場樂隊中資歷最老的野孩子通過主動違規,用一曲《竹枝詞》堅守了自己心中的「國風」,並退出比賽
  • 野孩子,不願守規則的藝術家
    用一曲《竹枝詞》堅守了自己心中的「國風」,並退出比賽。因為長期彈《大約在冬季》,一彈就順拐,一順拐自己就聽出來了,野孩子產生了一些自我懷疑。「我怎麼去創作?我的創作素材在哪裡?我寫的歌怎麼樣才能不像《大約在冬季》?」 後來,他們開始參加青海每年都有的「花兒」會。「花兒」是一種民歌,可能因為西北都是荒山,大家交流基本上都是靠吼,吼出一定的曲調就變成了唱,所以「花兒」是一種流傳了很多年的民歌形式。
  • 「樂隊的夏天」過去了,這個冬天,跟著「野孩子」漫遊「大河之上」
    憑藉一曲《黃河謠》,野孩子樂隊曾在今年夏天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中,讓評委周迅及無數觀眾感動落淚。本月26日,這支與眾不同的民謠樂隊將登陸上海保利大劇院,帶上海觀眾現場感受來自「大河之上」質樸而又現代的民謠。
  • 她是民國才女,卻只活了27歲,留在世上一曲愛的輓歌
    《墓畔哀歌》是石評梅寫給一生摯愛的知已高君宇的散文,她痛失所愛,悔恨不已,把無盡的悲傷流淌成筆尖的文字,而她自己的一生,其實就是一曲哀歌。到了少女時代,她跟隨父親到了太原,進入太原女子師範學校,除了學習成績斐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華橫溢,被稱為「山西才女」。懷著青春的夢想和愛國的熱情,石評梅從山西又來到了「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京,在蓬勃向上的新思潮帶領下,石評梅開始寫詩歌和散文,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正是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石評梅邂逅了改變一生命運的高君宇。
  • 野孩子,那些固執唱歌的中年人|新京報x樂隊的夏天
    在即將離開杭州的那段時間,張佺和小索正式成立了野孩子樂隊,並決定去做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帶有西北民歌風格的新音樂,寫了野孩子前期的一些作品。張佺為此寫了一首詩《我們走吧,野孩子》,其中寫道:「風雪中吹來的孩子,把無羽的翅膀,寄生在文明最糜爛的角落」;「我們走吧,野孩子,就算那條河早已乾枯。」
  • 「朋克式離開」野孩子樂隊
    野孩子是中國民謠江湖裡是一支德高望重的樂隊,二十多年來對音樂的執拗和熱愛,創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民謠經典。他們用的樂器來自西方,唱出的卻是中國西北歌謠。他們的音樂包含了多種民歌元素,又將其與現代音樂結合。如今,這幾個中年人還依然走在不斷探索和創作的路上。
  • 音樂故事|臺灣校園民歌時代
    民歌萌芽期當年這一時代讀書的學生,都是一群聽著西洋歌曲長大的孩子,大家走進楊弦、胡德夫舉辦的第一場「現代中國民謠演唱會」時,個個都很好奇將會聽到甚麼樣的歌曲?悠美的音律、動聽的歌聲、青春的少年,讓臺灣社會增添了文化與藝術的元素,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階段還沒有線性粹的商業進入,社會上也還沒有很清楚界定這是」民歌」,只是單純的民間歌謠演唱會,因為大都是喜歡唱歌表演的學生主動的參與演出,產生了最早期創作民歌手,如:韓正皓、鍾少蘭、吳楚楚、朱界英…等。
  • 野孩子沒說的話
    如此看來,好像野孩子樂隊的最後一首歌選擇《竹枝詞》倒也很是貼切,退賽是無情和絕情的舉動,但是在這種無情和絕情之中,又飽含著他們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對其他樂隊的祝福,倒又顯得有些深情在。野孩子樂隊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上,演唱了最後一首歌《竹枝詞》,然後就退賽離開舞臺。包括我在內,許多人對他們的選擇感到非常困惑。
  • 野孩子樂隊:用退賽捍衛藝術的自由
    但是由於違反規則,野孩子退賽。面對野孩子的選擇,製作組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也正如賽後馬東所說:「這就是藝術家一生都會面臨的那個困境,就是既要遵守規則,又要保持自由和自我。」當然,野孩子也在隨後進行了單獨的樂器演奏,算是彌補了之前對規則的「破壞」。還有一種聲音覺得,野孩子自視過高,有些目中無人。理由是,在被野孩子放棄的改編歌單中,除了那些網絡上的口水歌,也還是有著像《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這樣的國風經典歌曲的。而野孩子卻認為這些歌曲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國風」,也未免有些太過狂妄。
  • 野孩子沒說的話
    野孩子樂隊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上,演唱了最後一首歌《竹枝詞》,然後就退賽離開舞臺。包括我在內,許多人對他們的選擇感到非常困惑。張煒解釋說,這一輪指定演唱的歌單類型是「國風」,但是他認為所列舉的歌曲都和他自己心目中的國風概念相去甚遠,所以只能按照自己的本心來,選取他們認為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國風歌曲,也就是《竹枝詞》。
  • 低音提琴《輓歌》一曲無字的輓歌,漫過心際的孤獨.
    今天小編給各位帶來了低音提琴演奏家勞倫·皮爾斯(Lauren Pierce)演奏的《輓歌》這首音樂出自於喬瓦尼·博泰西尼所創作的Elegy No. 1 in D Major(D大調輓歌1號)相信這首音樂你一聽到就會打動你。
  • 野孩子不是「好孩子」?
    野孩子2011年,野孩子原成員張佺、張瑋瑋、郭龍在雲南重組了這支具有傳奇色彩的民謠樂隊,並於年初籤約獨立廠牌「樹音樂」。今年,也正是小索去世十周年的紀念,新的野孩子重新上路,2011年陸續在西安、武漢、杭州、上海、深圳、廈門等城市舉辦「樹生長的聲音」巡迴演出。野孩子從哪裡來?野孩子為什麼離開?
  • 野孩子是一個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樂隊
    2002 年左右,他第一次去那裡看演出,演出的是IZ 樂隊,第一次聽到冬不拉,哈薩克民歌,「當時就嚇傻了。」2011 年,他苦於不知如何度過自己的「頹廢期」,於是帶著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一路背著冬不拉,去了新疆。
  • 對於野孩子的退賽,人們有著許多的不解和困惑
    但是由於違反規則,野孩子退賽。面對野孩子的選擇,製作組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也正如賽後馬東所說:「這就是藝術家一生都會面臨的那個困境,就是既要遵守規則,又要保持自由和自我。」當然,野孩子也在隨後進行了單獨的樂器演奏,算是彌補了之前對規則的「破壞」。還有一種聲音覺得,野孩子自視過高,有些目中無人。理由是,在被野孩子放棄的改編歌單中,除了那些網絡上的口水歌,也還是有著像《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這樣的國風經典歌曲的。而野孩子卻認為這些歌曲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國風」,也未免有些太過狂妄。
  • 專訪野孩子張佺:吟遊詩人的夏天
    >客觀來說,野孩子違規了。,採訪發生在最新一期節目播出之前,我們沒有問到退賽相關的問題,但在聊過之後,你或許會對野孩子這支樂隊有更多不一樣的理解。他們倆一起走南闖北,農民和牧人的歌聲、甘肅的「花兒」,這些民間的音樂奠定了野孩子的基礎。兩人在異鄉的時候,想著西北五月的槐樹,一望無際的河流,寫出了這首《黃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