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腦袋出現眩暈,以為腦中風,誰想到竟是『耳中風』呢!」
日前,
市民黎女士出現眩暈,
聽力下降,
但因錯失治療時機,
導致右耳失聰。
耳朵作為人體重要的信息「接收器」,
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器官,
但作用卻不可小覷,
耳朵要是出現了問題,
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1
突發性耳聾屬於急診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一個月前,38歲的市民黎女士耳朵出現聽力下降,且伴有眩暈,以為是腦中風,便去了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經檢查排除了腦中風後,黎女士安心地回家了。但沒想到的是,回家後,黎女士還是反覆出現眩暈,並且右耳的聽力越來越差,但黎女士沒放在心上。直到前幾天,黎女士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右耳聽不到聲音了,她慌了,趕緊來到江門市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她診斷為突發性耳聾,但因病情拖太久,右耳聽力已不能挽回。
江門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樹濃解釋
突發性耳聾被稱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三大急症之一。成人在起病三周內、兒童在起病兩周內為治療的最佳時期,一個月後治療有效率明顯降低。
據了解,突發性耳聾也叫「耳中風」,是神經性耳聾的一種。發病前一般沒什麼不適,多數人有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情緒焦躁以及受涼感冒等情況。也有部分患者先有一側耳鳴或眩暈,繼而聽力迅速下降,但患者常因耳鳴或眩暈嚴重而忽視了耳聾的表現,還有部分患者存在耳內堵塞感,以及耳周皮膚麻木感。此外,突發性耳聾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突然出現聽力下降,耳朵像隔了一層膜,感覺聲音很遙遠。不少病人同時伴有耳鳴,嚴重的還會出現眩暈、噁心和嘔吐。
「黎女士在排除了腦中風之後,應該來耳鼻喉科看,但她沒有重視。」吳樹濃說,內耳感覺聲音的聽毛細胞和神經細胞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變性壞死,就會導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2
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等
可誘發突發性耳聾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市民宅家線上辦公,生活相對自由,很多人生物鐘被打亂,經常晚上熬夜刷手機聊天、追劇,久而久之,疾病就開始找上門。
江門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胡小怡
雖然目前突發性耳聾的病因和病理機制仍不清楚,但可以知道的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情緒焦慮等都是突發性耳聾的主要誘發因素。因為過度疲勞、焦慮緊張、熬夜等,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大腦供血不足會波及耳蝸,引起耳蝸缺血缺氧,耳蝸裡的毛細胞是主管聽力的,非常敏感,一旦發生缺血缺氧就會引起耳蝸損傷,容易發生突發性耳聾。
據吳樹濃介紹,最近這段時間,該院接到的突發性耳聾的病人明顯增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盲目認為,突發性耳聾是暫時的、沒有休息好、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導致發病後未及時就醫,嚴重影響了治療的效果。
「聽力下降時,很多時候不痛不癢,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再加上對該病的認識不足,很多患者往往嚴重了才就醫,但是耳朵的毛病不能等,否則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就失聰了。尤其是年輕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年紀輕、身體好,出現耳朵不舒服的症狀還硬扛,從而耽誤了早期治療。」吳樹濃如是說。
青少年聽力敏感且脆弱
上網課要避免長期戴耳機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孩子開始在家開啟停課不停學的模式。胡小怡提醒,青少年兒童的聽力敏感且脆弱,更容易出現問題。每天長時間戴著耳機在家上網課,會對孩子的聽力尤其對耳蝸會造成損害,如果休息不好,噪音對內耳循環和耳蝸都有更大的損害。建議小孩早休息,不熬夜,避免噪音,戴耳機時間不要過長,音量不要過大,尤其晚上不要讓孩子戴著耳機聽歌入眠。
吳樹濃說,突發性耳聾與其病因有很大關係,要想有效預防突發性耳聾發生,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避免和減少與強噪音等物理因素接觸,避免各種噪音對聽神經的刺激;
2、儘量減少佩戴耳機的時間,使用耳機時,保持中低音量狀態;
3、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營養均衡,切忌暴飲暴食;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鬱、焦慮及惱怒等不良情緒刺激;
5、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
6、預防感冒,杜絕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要儘早治療,如發現聽力異常儘早去做檢查。
來源 | 江門日報見習記者 蔡昭璐 通訊員 曾冬怡 餘俞斌
編輯 | 範雪燕
統籌 | 鄧國一
審核 | 莊英業 朱衛星
在看點一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