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1的《遺願清單》:給人生一場盡歡的擁抱

2020-11-21 煙火裡的小微光

文|煙火裡的微光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會做什麼?」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有點戳心,那麼請思考另外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麼,有人認為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認為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就毫無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許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正如電影《死亡詩社》裡面說的那樣,如果人的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那他的一生也實在太過悲催了。那麼你對人生的意義怎麼看呢?

這部於2007年上映,至今豆瓣評分9.1的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教給了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探尋人生意義的方法。它講述了兩個素未謀面的癌症晚期病人愛德華和卡特,一個是身價千萬的富人,一個是普通的汽車維修工,因患上癌症,住進了同一家醫院,他們倆在病床上等待著即將來臨的死亡,也在臨終前回憶自己的一生真的過得無悔並快樂嗎?

關於生命最後的故事,兩個垂暮老者在電影《遺願清單》裡,續寫了最美的人生,他們一項項的去完成自己此生最想做的事情,他們去非洲大草原看犀牛遷徙,去埃及金字塔上看夕陽,去印度泰姬陵裡討論燒與埋,去中國長城作賽道飆摩託。

這倆位垂死的老人,以主動的方式迎擊死神到來,樂觀而豁達,他們以常人難以企及的姿態告訴我們,追求幸福任何時候都來得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取悅自己,活在當下,帶著責任與擔當前行,我們的生命會煥發出新的光採。正如胡適先生說的:"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一、取悅自己,擁抱生命不需要理由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現實生活卻是,很多人都活成了別人希望的樣子。

就像影片中的卡特,他出身工人階層,是個優秀的機修工人,不僅如此,他還學富五車,年輕的時候想當一名大學教授,只是因為黑人的身份以及家庭的原因,不得不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擔。這個隱忍負重前行45年的男人,生活的全部就是為了讓妻子,讓子女們能心無旁騖地工作和學習。

生活當中,也有很多像卡特般的人們,為了父母,為了伴侶,為了子女,為了這些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們,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自己的追求,也放棄了最想成為的那個人,只是為了讓身邊的人能過得更好。

然而在生命進入倒計時的那一刻,卡特,他反而要為自己活一次。當妻子得知卡特要和一位才認識不久的病人一起,去實現他們所謂的遺願清單,妻子無比的悲傷和憤怒,她強烈反對卡特這麼幹,她認為卡特生命的最後時光,理應是留給家人的。

然而此時的卡特內心並不平靜,他覺得自己的整個人生都奉獻給了別人,唯獨沒有為自己做過什麼,自己的大學理想也因為家庭的責任而拋棄。妻子儘管十分生氣,但是對於卡特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說辭卻無法反駁,只得悲傷的離開,回家。

相對循規蹈矩的卡特,富人愛德華敢闖敢當的性格,更讓我佩服。他看似傲慢粗俗、尖刻固執,但是敏捷直率、戲謔詼諧,比如,在極力勸說卡特與他一同冒險時說:「永遠不會太遲!」

他說,「不要只有放下了生死,才敢放下一切顧慮去做早已想做的事,我們是生活的主人,不是生存的奴隸。」所以,此生,我們一定要取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我還記得在《奇葩大會》裡,參賽者劉可樂分享了自己高三得躁鬱症的經歷。她曾不斷思考著一個亙古不變的哲學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直到她遇到哈佛大學的一個心理醫生,當她將這個問題拋給醫生時,醫生反過來問了她一句:「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正是這句話,使她醍醐灌頂。

原來,追求意義本身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意義本身嗎。所以,一個懂得愉悅自己的人從來不會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因為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酣暢淋漓。活著,沒有什麼比「愉悅自己」更有意義,裡克爾說:如果你覺得生活蒼白枯燥,不要抱怨生活,要報怨你自己,是無法體驗生活的人。」

在接下來的時光裡,卡特覺得不如隨性點,自己開心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遺願清單的意義在於「緊迫感」。當我們知道時間所剩不多時,我們才開始醒悟,才開始真正敬畏生命,真正渴望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二、明白活在當下和快樂的含義,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人生功課

冥想大師阿米特·雷說:「如果你想徵服生命中的焦慮,那就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個呼吸裡。」活在當下是一種生命態度,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

影片中,倆老頭跑到埃及,坐在金字塔頂上,卡特跟愛德華說,古埃及人有一個美好的願景,當他們的靈魂到了天堂的入口時,他們的神明會問他們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決定能否進入天堂。第一個問題是:你找到生命中的喜悅了嗎?第二個問題是:你為他人帶去快樂了嗎?

第一個問題,愛德華回答得乾脆利落。第二個問題,這下把愛德華問得難以面對,但他還是回答了。他說他的女兒在做公益事業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男孩,那個男孩他覺得並不靠譜,不過女兒不管他的看法還是和男孩結婚了,連婚禮都沒通知他參加。女兒和女婿第一次吵架的時候,女婿趁著酒意打了她。於是她來向父親訴苦,父親要去收拾他,被女兒攔下。

第二次,女婿又打了女兒,女兒沒有來訴苦,但是愛德華還是知道了。愛德華沒有和女兒商量,叫人「收拾」了那男人,從此那男人再也沒有出現。因為這個事情,女兒用最難聽的話詛咒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父親已死。女兒的舉動讓愛德華覺得大受打擊,從此兩人形同陌路。

愛德華說,其實,我只是想以愛之名來保護你,沒想到我的自作主張傷害了你,其實,我很懊惱把你的婚姻攪黃了,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向你表達,不知道如何讓你對我和解,我惶恐得不敢跟你聯繫,害怕得只能遠離你。

面對女兒,愛德華是愧疚的。在這份愛裡,他一直活在過去和女兒爭吵的恐懼中。就連生命僅剩的日子裡,他也無法活在釋懷的當下。他認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成功,但還是沒能給女兒帶去快樂。在這個問題上,他忽略了活在當下的意義。

德國身心靈大師艾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中說:「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裡,可是腦子跑到過去,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於是就產生了壓力、焦慮、恐慌。」

現實生活中,其實大多數人都很難專注地活在當下。腦海中有太多來自過去、來自別人、甚至來自未來的聲音,它們會擾亂我們的思考、影響我們的情緒、阻礙我們的判斷,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對生活心生不滿,心生抱怨,也會感到不快樂,生命的愉悅感在降低,更別說能否給他人帶去快樂,我們恐怕自己都找不到生命的喜悅。

而活在當下,不念過往,不畏將來,這不是雞湯,而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一種積極的人生方式,活在當下,是我們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無愧於心的事情,是我們把感受專注於此刻之中,需知,存在,即是合理,何苦執著於已經發生的,不可得或不可求的執念,反而忽略了當下的快樂?

三、責任和擔當,為生命賦予意義,也讓生命煥發新生

影片中,卡特和愛德華得知自己死亡期限後,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決定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能做成的事情,決定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豐富自己的人生,他們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對自我的滿足,完成了對活在當下的頓悟。

而影片的最後,愛德華和卡特在彼此的幫助下也明白了,無論何時,親人才是自己最深的牽掛,最終靈魂的歸宿,我們為他們做什麼都是出於愛,而這愛,就是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回憶起自己的一生時,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季老對人生意義的探究,首推責任。

而擔當是什麼? 詞典告訴我們「接受並負起責任」,也就是勇於接受並承擔責任,擔當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由此升華的憂患意識。古人云:順境逆境看胸懷,大事難事看擔當。

在《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中,有一位即是將軍,也是院士的人物事跡讓我看了熱淚盈眶,淚灑衣襟。他叫林俊德,一輩子隱姓埋名,參與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在晚年的時候,患了癌症,醫生說他只能活幾個月,可是他在生命的最後盡頭,他帶著呼吸罩,依然在整理科研成果,梳理科研思路,移交國家機密科研資料。

面對林俊德,感動中國推選委員胡佔凡說:「把能夠擁有的時光,都獻給了崗位,最後還在向目標衝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2018年,中央軍委批准林俊德將軍為全軍掛像英模。支撐林俊德的生命力量是什麼?他在曾經的受訪中給出了答案:「好像咱我這一代人的責任,不僅僅說,你是做了一項普普通通的工作,而你的工作跟國家的命運,就那麼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這種責任與擔當,是中國的脊梁,也是我們的民族魂。作為我們每一位普通百姓而言,也許達不到偉人們的成就高度,但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們積極進取,愛國愛家,為家人,為自己所愛之人負起責任,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不也是我們的人生使命和生活的意義所在嗎?

美國總統林肯有句關於責任和擔當的名言:「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鍊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人生是自己的,怎麼走,怎麼活,應該我們自己說了算,人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愉悅,活得精彩,即要有活在當下的質感,也要有活得有血有肉的責任與擔當,這才是對生命最大的不辜負。

影片的最後,在喜馬拉雅山,愛德華的秘書帶著兩個人的心願,獨自來到了雪山之巔。我想,他們一定會滿意這個地方的,因為他們已經為自己而活,並且頓悟到了活在當下的快樂,也盡到了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在生命的最後,他們看過了壯麗的風景,也親眼目睹了奇蹟,此生,他們如己所願,對於我們而言,思考人生的意義,給人生一場盡歡的擁抱,永遠不會太遲!

(全文完)

參考資料:

觀點分享類節目《奇葩大會》

央視《感動中國2012年人物》

艾克哈特·託利《當下的力量》

作者簡介:煙火裡的微光,喜歡分享小確幸,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長。

原創作品,歡迎轉評贊,盜用必究。

相關焦點

  • 豆瓣8.6《遺願清單》: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在於的
    如果我問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我呢?你可能會說,賺錢;也可能會說活著就是你人生的意義,答案眾說紛紜,沒有真正確定的一個。胡適先生曾說:「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怎樣看人生。」再看《遺願清單》,覺得這句話正是它想要表達的主題。
  • 豆瓣高評分電影,《遺願清單》:兩個男人尋找生命盡頭的快樂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遺願清單》,《遺願清單》是一部由羅伯·萊納執導,傑克·尼科爾森、摩根·弗裡曼、西恩·海耶斯等主演的喜劇片,於2007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2009年,該片獲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從那以後,這部電影便對很多生命到了盡頭的人起到很大的作用。
  • 豆瓣日曆 2020年10月30 日《遺願清單》
    今日主題影片:《遺願清單》。 《遺願清單》(英語:The Bucket List,中國香港譯《玩轉身前事》,中國臺灣譯《一路玩到掛》)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
  • 《遺願清單》: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之旅
    《遺願清單》是由羅伯·萊納執導,奧斯卡影帝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共同演繹的喜劇片,它用溫情幽默的口吻向觀眾講述著死亡這個頗顯沉重的話題,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探討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本片在豆瓣上獲得了8.6分的好評,躋身豆瓣TOP250。
  • 《遺願清單》人生的最後一年,你需要去嘗試
    《遺願清單》是美國2007年上映的電影,由奧斯卡影帝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裡曼主演。醫生宣布了他們的噩耗,他們的人生只剩下一年的時間。卡特列出了遺願清單,但是聽到噩耗後把它揉成團扔了。愛德華撿起來閱讀後堅持要和他一起執行。電影富有哲理性,提出了很多人生問題,看完也讓我們思考如何過好這一生。影片在豆瓣評分中得到8.6分的好評,也是在豆瓣Top250的名單中。1、當知道命運逃脫不掉的時候,就選擇坦然接受。
  • 遺願清單 The Bucket List (2007)
    遺願清單 The Bucket List (2007)影片評分:IMDb7.4/10時光網8.3/10豆瓣8.7/10metacritic42爛番茄41%爆米花指數77%影片分級:科爾偶然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力量,讓那些紙面上的瘋狂構想一一實現,去發現人生的真正意義……演員表: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摩根·弗裡曼 Morgan Freeman西恩·海耶斯 Sean Hayes貝弗利·陶德 Beverly Todd羅伯·莫洛 Rob Morrow
  • 豆瓣8.6《遺願清單》:生命的意義在於你是什麼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們怎樣看人生。」再看看《遺願清單》,感覺這句話正是他想要表達的主題。上映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講述了兩位老人的故事,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背景和不同的階級,但同時也患有癌症,他們偶然成為朋友,在剩下的幾個月裡時間裡,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計算出他們想做的「遺願清單」。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他們用行動詮釋生命的意義。
  • 【愛電影】《遺願清單》
    電影《遺願清單》講述了一個病房裡兩位垂暮老人的故事。他們一位是億萬富翁愛德華(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白手起家有錢有權的孤家寡人;一位是修車工卡特(摩根·弗裡曼 飾演),年輕時為了家人放棄了歷史教授的夢想,生活清貧但家庭幸福。他們身份懸殊卻都身患癌症,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一次次化療把他們折磨得不成樣子。
  • 《遺願清單》人生的最後
    所謂遺願清單,應該是指人之將死時,希望最後完成的事情吧!看完了這部電影,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人生到了最後,我要留下怎樣的遺願清單呢?第一應該是旅行,去看想看去一直沒去看成的風景,塞北的雪,南極的光,吉普賽的風情……但諸如此類好像臨死前也是去不成的,就只能制定成年計劃完成,要不哪天真的發現人生已到盡頭,光想想也是很意難平💔💔💔第二應該是好好抱抱女兒,告訴她,你很棒吧!其實寶貝真的很棒了!但因為一表揚就翹尾巴哦!所以基本以打擊為主!
  • 豆瓣8.6《遺願清單》:人生最重要的,不外乎這3樣東西
    《遺願清單》2016年上映以來,一直廣受好評,豆瓣高達8.6分,這部影片還獲得日本第32屆電影學院獎。鏡頭以兩位老人對話的方式向我們呈現了「人生」這個厚重的話題,接下來我將從夢想,家庭和心態三個方面來談談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
  • 《遺願清單》:一份臨終前的清單,藏著人生的三個真諦
    電影《遺願清單》是典型的美國好萊塢式喜劇,傑克·尼科爾森與摩根·弗裡曼兩位奧斯卡影帝聯袂出演,2007年上映至今已十餘年,豆瓣給出8.6的高分證明了這部片子經久不衰。《遺願清單》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家財萬貫卻孤身一人的富翁愛德華和為了培養子女成才而做了一輩子汽車修理工的黑人科爾,兩人同時得了癌症住進同一間病房。
  • 日版《遺願清單》:清新細膩的遺願清單
    正如您所知,這樣清零遺願的題材,早在2007年就有美國的華納公司最先出品美版《遺願清單》了,美版《遺願清單》在羅伯•萊納執導下,頗為從男性的視覺去講述了關於為遺願清單的絕症男兒們那豪氣的一面。而在這次翻版的日版《遺願清單》,日本導演犬童一心,則從溫柔和細膩的女性角度講述了兩個身患絕症的女士努力為小女孩完成臨死前未完成的遺願的故事。
  • 豆瓣評分8.6的電影《遺願清單》―關於活著你還要知道這些
    評論會回,歡迎交流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在網友的推薦下看了《遺願清單》,故事內容簡單,講不同身價同樣患癌的兩位老人分到一個病房裡,在等待死亡到來之前,感情漸漸熟絡,最後倆人同行結伴去完成彼此生平的遺願。如果能早些做了清單,富豪Edward是不是早就能體會到家倫之樂,Carter也早能實現自己當歷史教授的夢想呢?只可惜,人生如下棋,人如棋子,落棋無悔,人生亦不能重來。別把遺憾留在未來,能在現在到達的遠方,就別等以後了。畢竟你也不是Carter,很可能遇不到可以為你遺願買單的Edward。
  • 《遺願清單》這才是女王的打開方式——遺願清單
    說出來我都不信,因為一首歌,就是上面這首竹內瑪莉亞的《旅のつづき》,莫名聽著很有感覺,然後順著qq音樂僅有的42條評論竟然去找到了這首歌是去年電影《遺願清單》的片尾曲。,能不崩,並且有自己的特色與思考就已經很完美了,原版的《遺願清單》還沒有看,不過我看評論區的意思就以上幾點做的挺好的。
  • 豆瓣高分電影《遺願清單》: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會做什麼?
    點擊關注晚聽英語,置頂公眾號回復「英語」,送你一套免費英語學習資料主播© / 陳杰瑞音樂© / 《What Makes A Family》Marc Shaiman♪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Jerry朗讀音頻《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
    ——五月天前段時間,B站上架了部電影 ——《遺願清單》。其實在我感覺來看,劇情本身並不出奇,就是講兩個身份不同的老人,在生命盡頭完成遺願的故事。但就是這麼個平平無奇的劇本,卻在豆瓣贏得了8.6的評分。我想,這其中導演和演員是功不可沒的。
  • 福音電影《遺願清單》在死之前,我想?
    編者按:《遺願清單》是由導演羅伯·萊納打造的一齣喜劇寓言,它用輕鬆的口吻和觀眾暢談著人生的意義。 《遺願清單》中文剪輯   想看完整版福音電影請加同工微信上映日期:2008-01-11(美國)推薦指數:★★★★★
  • 《遺願清單》:兩個老年人的計劃清單有哪些看點?
    然而時隔幾年後我看了追尋類似我朋友問話的電影《遺願清單》後才知道,原來人生老年人的倒計時不僅僅只有在醫院裡面等死,還有更多的活法,就像電影裡面演繹的一樣。在日常醫療護理的過程中兩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次偶然科爾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於是他添加了這張卡特的清單,決定放棄治療,與卡特一起利用為時不多的餘生完成這張清單上面的遺憾;而這張清單被成為遺願清單。
  • 《遺願清單》清單
    閒著無聊無意中看了一下這個電影,人生基本都奉獻給家庭的主婦北原幸枝,和人生基本都奉獻給工作的公司社長剛田真子,突然被告知生命所剩無幾。罹患絕症的二人在醫院相遇,為實現一名12歲女孩的「遺願清單」而展開故事。她們要做的都是以前的自己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首次體驗打破自己的那層外殼,享受人生的幸福——「無論如何,人生要有所改變」。
  • 評豆瓣高分電影《遺願清單》:漸入佳境,叩擊心靈
    作者:瀟飛燕《遺願清單》是由羅伯.萊納執導,兩個影帝級演員傑克.尼科爾森、摩根.弗裡曼共同主演的劇情喜劇電影。兩個主人公,一個是黑人汽車修理工卡特,熱愛生活且知識淵博,有幸福的家庭,愛他的妻子和孩子;一個是億萬富翁愛德華. 科爾,擁有數不清的財富,唯獨缺少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