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影視劇被要求,一旦涉及了真實的歷史人物,都必須按照絕對事實書寫,那會是什麼樣?
沒有百花齊放,沒有一人千面,自然,也沒有創作自由。
要是都遵從李誠儒老師對《甄嬛傳》這類作品的要求,當年同樣大火的《宮》和《步步驚心》必然都得大改——一個雍正,怎麼能有三幅面孔?
李誠儒炮轟《甄嬛傳》
眾所周知,《演員請就位》是一個反向安利節目。
由於舞臺上演員們「毀滅性」的表演,原作演員們的演技被襯託得靈動非凡,觀眾們便常常萌生出重看舊作的想法。
但在李誠儒老師這,《甄嬛傳》是個例外,不管是原劇,還是翻演,他都沒有興趣。
最新一期中,孫千、劉芮麟和陳宥維帶來了這部劇的片段表演,可謂是慘不忍睹,一塌糊塗,導演們也給予了十分嚴厲的批評。
李誠儒的點評,卻只關乎劇作,不關於演員與演技。
「非常可笑的一個片段,引起了陣陣笑聲,難為你們了,多麼離奇的片段,歷史上沒有,生活中也不會有,還必須得相信。」
「會導致我們很多年輕人,認為這就是歷史,認為我們的清史裡邊、皇宮裡邊,就是王爺可以進宮,隨便和妃子一塊兒泛舟船(應為湖)上……」
「這些事你讓我這麼編,我根本編不了,所以我很佩服《甄嬛傳》這樣的編劇和導演,他們能編成這樣,也挺了不起的。」
「所以我對你們三位的表演,今天就不作點評了。」
看到原劇和這段表演的都知道,兩者的內容其實相去甚遠,而李誠儒的炮火對準的明顯是原劇。
年輕人的分辨能力,不能單靠影視劇
做個假設:有一個觀眾,因為看了《還珠格格》,就真的認為乾隆和夏雨荷生了夏紫薇,永琪沒有死而是跟小燕子遠走高飛,這怪他自己傻還是怪電視劇胡扯?
誠然,李誠儒說明了,自己抨擊的是那些標榜自己是歷史正劇但不嚴謹的劇目,不包括《還珠格格》這類明顯就是戲說的。
但顏妹很納悶,如果《甄嬛傳》這種後宮題材的電視劇都要被打上「標榜歷史正劇」的標籤,那《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大漢天子》這種以皇帝大臣為主角的改編,豈不是更不該存活?
李誠儒老師擔心這誤導了年輕人的認知,但在顏妹看來,當代年輕人如果連這點分辨能力都沒有,也是一件挺可笑的事。
可笑歸可笑,但其實還真的存在。大概是前年,顏妹有位同事,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專科大學生,但她居然以為《如懿傳》裡發生的事都是真實的歷史,一度令顏妹目瞪口呆。
如今,我們的學習渠道各種各樣,要了解歷史,多得是清晰準確的方式,如果連片頭「根據小說改編」幾個大字的意思都讀不懂,還能怪作者亂寫嗎?
請允許創作自由
《甄嬛傳》有著很多劇粉,也有很多黑粉。它存在很多爭議,譬如抄襲,顏妹不想為它辯駁什麼,只是覺得,那麼多工作人員用心做好的作品,不該被打成「瞎編」。
不能因為它用做正劇的態度去演繹了戲說的故事,就用歷史紀錄片的標準來要求它「絕對真實」。
拒絕戲說歷史人物,實際上是在禁錮創作自由。
「227事件」之所以到現在仍風波不斷,究其根本,就是寫手的創作自由受到了侵犯。
其實,我們大可以用看同人作品的態度看待對歷史人物的戲說,哪怕ooc了,也是另一種表達的聲音。
在虛構故事中固執認為「古代皇宮王爺與妃子不能相見」,與指責周星馳這隻猴子扛金箍棒的姿勢不對,有何區別?
影視劇終究只是影視劇,是娛樂大眾的存在,或許其中藏有教化意義,但也基本限於精神意義的傳達,擔不起傳授大眾歷史知識的重任。
年輕人們如果不愛歷史,哪怕照著歷史軌跡重演,他也沒興趣;如果熱愛歷史,自然會用正統的方式去學習。不管懂不懂歷史,都怪不到影視劇的身上吧。
在嚴謹的書本中學習歷史,在輕鬆的影視劇中笑看戲說,才是年輕人應有的狀態。還是那句話,請允許戲說歷史,允許創作自由。
· 編輯:顏妹
·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