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帶來的奇妙體驗之三: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2020-12-27 黑白說人生

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

如果說地球上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稱之為世界的,那一定是音樂,唯有音樂,可以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產生情感共鳴。細細聆聽一首音樂,或許你聽不懂歌詞,卻可以在旋律和歌聲中或多或少對創作者、歌者所想表達的意境與心情感同身受,這就是音樂的奇妙之處。先不論不同國家的音樂,單以中國之幅員遼闊、民族林立所孕育出的地域音樂、民族音樂,就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01民族音樂:蒙語,賦予蒙古族音樂靈魂。《蒙古人》騰格爾

上學時,同舍有蒙族同學,好酒嗜肉,每次小聚酒足飯飽後,都會給我們來一首蒙語歌,後來,我們對這個膀大腰圓的蒙古漢子有了評價,四個字「驚為天人」。蒙古音樂的魅力是公認的,濃厚的草原氣息、簡單優美的配樂、自由的旋律、深沉的感情,閉上眼睛去聽,仿佛瞬間把你帶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那是種很美、很奇妙的體驗。我一直認為蒙語是蒙族音樂的靈魂,在沒有任何配樂的情況下,蒙語的輕唱,依然會讓聆聽者震撼。同樣的一首歌《蒙古人》,同樣的歌者:騰格爾,蒙語版和漢語版會帶來不同的聽覺體驗,這也許就是民族語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吧?

02地域音樂之一:粵語,別樣的韻,古雅的詞、獨特的語法。《友誼之光》

粵語歌在樂壇有很重要的地位,最輝煌的時候也曾是國內街頭巷尾傳唱的主流。粵語是一種地域方言,卻與我們所理解的方言感覺略有不同,這點在音樂上讓人體驗猶甚。個人感覺粵語歌詞要比國語歌詞更有深度一些,粵語比國語多四種音調,這更考驗詞作者的功力,也往往讓粵語歌聽起來更有韻味;粵語歌詞注重一些古詞的運用,這可能和粵語體系對一些古漢語的保留有很大關係;粵語歌在語法結構上也常用一些疊詞和倒裝句,這些都賦予了粵語歌這種地域音樂一種獨特的魅力。譬如一個詞:國語用「多少」,粵語用「幾多」,感覺馬上不一樣了;《友誼之光》中有一句:粵語「今日別你共你雙雙兩握手」,國語「今日你我道珍重」,感覺又不一樣了,這也許就是粵語歌作為一種地域音樂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吧?

03地域音樂之二:信天遊,黃土高原溝溝壑壑孕育出的明珠。

到了西北,登上黃土高原,不去嚎一嗓子信天遊,你也許就無法領略高原文化的真正內涵。信天遊,是在中國西北地區流傳廣泛的一種漢族民歌形式,是黃土高原溝溝壑壑歷經千年孕育出的一顆璀璨明珠。陝西、山西的方言則賦予了這種音樂獨特的魅力,一首信天遊,如果你去用普通話演繹,只怕馬上會讓這首歌曲黯然失色;陝西、山西特有的語言風格和語境讓信天遊表現出的粗獷、豪放,溫柔、婉約,無可替代。有人說,信天遊上不得臺面,俗,於我看來,《詩經》之後,把賦、比、興運用到極致的,當屬信天遊這種音樂形式了。信天遊的魅力,不是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種穿著花襖唱山歌,而是你登上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藍天白雲下的那種極致自由的感受。

04地域音樂之三:閩南語,古色古香。《世界第一等》《愛拼才會贏》

我聽過的閩南語歌曲並不多,但每一首都讓人印象深刻,感觸良多,這種印象和感慨不是來自於首次聽,而是要經過把晦澀拗口的閩南語歌詞看懂後再去回味而產生的。個人感覺,一首好的閩南語歌曲,像一本好書,會讓人有不忍釋手之感。學界一直有種說法,閩南語是漢語古化石,我深以為然,閩南語的歌詞的確賦予了音樂古色古香的味道,很多在現代漢語看不到的詞,卻同時出現在《詩經》和現代閩南語中,讓人有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這就是閩南語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有很多閩南語通俗歌曲,優美的旋律,不同於現代漢語的歌詞:《世界第一等》、《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騙子我問你》、《浪子的心情》、《一生啊》,大家可以去靜心聆聽,感受閩南語帶給音樂「古」的魅力。

其實對於音樂,我屬於孤陋寡聞的一類人,所以只能以自己曾聽過、曾感受過的音樂,對自己認為的獨特魅力和奇妙體驗略說一二,望勿見笑。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有眾多的方言體系,大家對民族音樂和地域音樂一定有更多的心得體會,本文只屬於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可以共同討論分享。

相關焦點

  • 音樂帶來的奇妙體驗之二:翻唱也精彩,翻唱也驚豔
    翻唱也精彩,翻唱也驚豔,翻唱的音樂,也會給我們帶來奇妙的體驗。01曾經的翻唱之王:迪克牛仔對於70、80後來說,迪克牛仔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翻唱之王,當年一首《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火遍大街小巷,成了多少人心目中無可取代的經典,以至於大家根本不記得原唱黃仲昆。
  • 「方言+音樂」《十三億分貝》玩轉純網音樂綜藝
    而在各類綜藝遍地開花的暑期檔,音樂綜藝相比「獨樂樂」的明星真人秀,更加具有「眾樂樂」的群眾基礎及收視潛力。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的《中國好聲音》依舊有著紮實的粉絲基礎,而兼具音樂性與娛樂性的《跨界歌王》《偶滴歌神啊》也因其獨特的創新音樂模式,成功向傳統的音樂節目發起挑戰。因此,如何在音樂綜藝遍地開花的暑期檔突出重圍,並成功吸引到廣告主及受眾的關注成為當下所有綜藝共同的難題。
  •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文 | 李皖(《讀書》2019年4期新刊)一、向民歌尋源由於關注傳統,一些歌手、樂隊、團體、組織向民歌尋源。近三十年來,這一舉動從零星發端,漸漸匯聚成潮流,場面極其宏大,堪稱波瀾壯闊。
  • 中國地域遼闊,探索語言,尋找方言的魅力!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口的遷移、民族的融合,再加上語言本身的發展變異,同一母語內便產生了不同的小屬,形成了不同口音、不同腔調的方言。中國方言其實是漢語的分支。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 語言中的「方言文化」,賦予了國漫嶄新的魅力
    那麼今天,就讓我從「方言」(配音)的角度的來為大家講講,「刺客伍六七」這部國漫的出彩之處吧~平心而論,雖然近幾年國漫配音這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跟日本相比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但是類似於「刺客伍六七」這樣的國漫,則利用「方言」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地方文化,非常好地彌補了「配音」方面的不足,甚至讓「配音」成為自己的一大亮點。
  • 《十三億分貝》 : 一檔用"方言+音樂"打造的音樂節目
    模式創新:方言+音樂=不一樣的「魔性」體驗《十三億分貝》是由愛奇藝與尚眾傳播聯合出品,由娃哈哈激活π獨家冠名,主打暑期檔的一檔方言音樂類節目。音樂類節目對中國的觀眾來說早就不陌生了,但是現有能夠被稱作「現象級」的音樂類節目,無不是以專業和「疑似」國外節目的版權模式為特色的,這也使得國內本土的節目製作團隊一直為「如何打造本土原創音樂節目」傷透腦筋。
  •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發表時間:2016-03-08   來源:餘姚文明網 (3月2日《寧波日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臍帶。任何一種方言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方,生活多年之後形成的文化結晶。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十裡不同音,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客觀反映。為方言語音建檔,是傳承保護地域文化最有效的舉措,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每一種方言都承載著一方鄉愁。沒有鄉音,無以慰藉鄉愁。
  • 這些方言音樂竟然比普通話更有味道!
    語言對於一首歌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即便是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氣質。日常生活裡,除了我們常聽的普通話版本歌曲外,用方言創造出的音樂也在漸漸展現它在情感表達時的獨特韻味。下面我們常聽到的三種方言歌曲,你最喜歡哪一種?
  • 普通話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及發展
    這種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極端做法, 嚴重忽視了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基本國情, 同樣也沒有真正認識到方言在傳統文化推廣中的重要意義, 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引導下, 許多高校更是利用其龐大的教育研究資源, 組織相關學者、教師在高校中專門針對方言文化開設了方言課程, 以用於方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使新時期的青年人才真正的認識到方言的獨特魅力。 第二種, 以傳統文化研究形式存在。
  • 《中國音樂地圖》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尋找生命的緣起
    (聽見河南)、品味琴韻醉茶香,一曲川腔蜀道長(聽見四川)……二十張系列專輯,三百餘首精選民族音樂、千餘首數位音樂,讓您在聽覺中旅行中國,深切感受各民族多彩音樂的魅力!一個民族可能沒有文字,但絕不會沒有音樂,而它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與風貌的最忠實的記載與反映,如一條鮮活血脈,源源不斷輸送著一個民族紮根所在的那片地層與地域的養分,和難以言狀的印記。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這部《音樂之聲》是一部在電影界中,算得上歷史非常悠久的一部電影,從1965年3月29日於英國上映以來,歷經近55年,從來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個人來說,《音樂之聲》十多年前看過一遍,可現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賞,並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
  • 未來民族樂團空降華為音樂·DIGIX Live,演繹新民族音樂魅力
    近日,由華為終端雲服務舉辦的華為DIGIX數字生活節來到北京,帶來了多場「京」妙絕倫的數字生活線下體驗活動。10月17日晚7點,由乘風破浪的姐姐阿朵成立的先鋒民族樂團——未來民族樂團,在華為授權體驗店Plus(北京國瑞店)傾情演繹,呈現了一場融合苗族特色水腔與情歌特色唱法的Vocal大秀,詮釋乘風破浪的新民族音樂力量。
  • 世界上最好聽的語言,漢語英語最具魅力,粵語方言自帶音樂旋律
    聯合國工作語言包括了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雖然這六種語言都各有特色,並有一定影響力,但這六種語言中,漢語和英語應該是最有魅力的兩種語言。其中,英語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一、蒙古族長調和短調蒙古族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我國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等地區,有著本民族文字蒙文,蒙古族音樂具有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這也是形成他們獨特演唱的方式,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草原上的人們通過歌聲來讚美生活,抒發情感,祝福未來的美好生活以及憧憬未來
  • 「方言音樂」裡的味道,什麼也替代不了
    方言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瞬間拉近距離,無論你身在何處,聽到方言,第一時間你總能感受到一種親切。根據《文化語言學教程》,方言的文化氣質可以大體分為五類:強悍型、莊重型、敦實型、狡黠型、柔和型。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有6000多種方言。
  • 民族音樂將何處何從?如何傳播更快?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開展民族藝術的研究工作,這種工作是有實際意義的。其形式以民間自然傳承與傳播的方式為特徵,為研究和發現民族音樂文化提供更多詳實的材料,使之成為集學術性、實用性和資料性為一體的文本。貴州民族音樂資源非常豐富,長期的傳承與發展昭示出其獨特的風格特點,而且每一地域及各個時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全球化傳播理念的衝擊,不論是其他民族音樂的影響,還是西方音樂文化的滲透,貴州苗族音樂幾乎還保持在原生型的狀態下,體現著民族音樂的原生價值。
  • 「音樂的魅力」之印度西塔琴
    西塔琴複雜的結構和彈撥方法讓人難以捉摸,沒有一個好的古魯(Guru,大師之意),很難無師自通掌握這一樂器。關於絲綢之路文化的魅力有一群人用他們手中的樂器向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通過採風、體驗、創作、演出和跨境交流努力打造一支行進在新絲路上的「音樂使團」非凡絲路樂團由盧泓創建於
  • 把方言音樂玩出花 ,《十三億分貝》打破了哪些「次元壁」?
    (更多數據可查閱 十三億分貝)有別於此前主打「偽音樂」的《偶滴歌神啊》,《十三億分貝》在葆有愛奇藝一貫插科打諢、笑果十足的娛樂基因之外,認真地給自己打上了「方言」和「音樂」兩個標籤,並通過兩者之間奇妙的化學反應催生了寧鄉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這樣的爆款「神曲」,至9月23日節目收官,《十三億分貝》在新浪微博的同名話題已經引發四十餘萬條轉發討論
  • 宋飛:中國江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演奏特點述要
    、江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演奏和學習的五個要領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3、第三個方面是在研修和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特定風格區的方言、文化、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內涵的綜合了解,掌握好一種與地方語言相關的音樂聲腔及風格的演奏。對江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演奏要領的把握,除了相應的技術技巧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對該地區方言的接觸,了解並感受江南音樂表達時,與該地域語言聲腔相關的句法、音韻、腔調之間的某種規律和特點。
  • 音樂傳遞的語言魅力有哪些?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著生活,演繹著生命,傳承著文明。那麼,關於音樂的語言傳遞有哪些呢?音樂語言的魅力有哪些?下面來談談音樂帶給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