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倒立的旋風颳到了健身圈。如果能在朋友圈裡po出個倒立體式,一定會收割一波贊。我之前在網上隨便上傳了很不成氣候的靠牆手倒立視頻,竟有網友各種收藏和點讚。
我還挺納悶的,大家為什麼收藏和點讚呢?我的初衷是展示自己對倒立的恐懼。但網友們看起來是認真了。也許,倒立真的是太酷了,由於門檻較高,會讓人心生嚮往。人生,有時就是這樣,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一直追求。
我對倒立沒有執念,但如果有體驗課或公開課,我還是願意認真學習的。悠季瑜伽感恩節直播日,我跟著蔣冉冉老師學了她的倒立課,有一些心得體會。
瑜伽課一般需要空腹,飯後至少2個小時,倒立更是如此,不然一定會覺得噁心。蔣老師在課上,也特別提醒了這一點。
在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先讓身體熱起來,有效激活肩膀、腹部和大腿的力量,最後10分鐘左右才是倒立體式的嘗試。所以,如果您要嘗試倒立,千萬別頭腦一熱,直接就靠牆上去了,這樣很危險,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對於喜歡倒立,但還一時做不到的小夥伴,也無需氣餒,倒立之前的所有體式都非常重要,因為能強健倒立中需要的肌肉群,讓自己的身體做好準備。只要認真練習這些體式,不斷刺激那些肌肉,您會發現自己的肌肉力量一直在增加。終有一天,身體會準備就緒。
無論是哪種倒立,男生比女生看似有優勢,因為男生的臂力更發達,但其實不然。也許男生膽子大,臂力好,稍微找找感覺,就能做到手倒立。可事實上,他們的發力點不太對,會讓身體代償,比如肩胛骨應該用力,卻用手臂替代了。就算倒立成功了,卻無法達到瑜伽倒立的效果。
蔣老師在課上提到的一些點,很通透,我有被瞬間點醒的感覺。
- 蔣老師說,倒立時,肩頸空間越大越好,重量應該放在肩上,用背部保持平衡。我以前總以為手倒立需要手臂力量強壯,這是常見的誤會。手臂不過是支撐,真正該啟動的是肩膀的力量。當我們勉強自己做倒立,肩膀處往往緊縮,頸椎的壓力會很大。只有肩頸空間夠大,肩胛骨遠離肩膀,並且彼此遠離時,才是正確的發力方式。我記得練習板式時,老師總會指著我的肩胛骨中間,讓我頂上去,如果那個位置是塌陷的,倒立一定做不對。所以,用正確的方式練習板式很重要,儘管過程會有點艱辛。-
- 蔣老師提到,倒立時,骨盆應該在肩膀的正上方。我平時練頭肘倒立比較多,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我一般是,從海豚式開始,雙腳向前走,然後雙手交扣,落頭,雙腳再往前走,彎曲一條腿,再彎曲另一條腿,來到一半的頭肘倒立。最初,我覺得雙腳離身體已經夠近了,但其實骨盆並未到身體上方,由於我會覺得身體要翻過去了,就會停止雙腳繼續向前走。這樣的後果就是,即便雙腿能離地,做到一半的頭肘倒立,但肩膀的壓力很大,感覺身體很重。但若在準備中,雙腳離身體足夠近,後背會很直,骨盆在肩膀正上方,雙腿離地會非常輕鬆,會感覺身體很輕盈。
- 蔣老師還說,倒立應該是平衡和輕盈的,在動力與阻力中產生平衡,達到舒適、放鬆、頭腦平靜的狀態。當然,最初練習肯定會緊張和較勁,但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覺得在動力與阻力產生平衡,這一點很重要,比如手倒立中,手腕要撐地,但我們不能把身體的重量都壓在手腕上,那樣手腕關節一定會受傷,要找到手用力向下壓,然後有反作用力向上提的力,所有的手臂支撐都是同樣的道理。此外,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我們身體會容易往下掉,但倒立中,應該努力找雙腳朝天空登的力,這樣就會有一種力的平衡,肩膀也不會有太大壓力。
以下是蔣老師當天倒立課的練習序列。
熱身準備:
抱肘前屈
半雙角式
加強側伸展式
雙角式A
抱肘前屈
下犬式
激活身心:
下犬式
奔馬式
加強側伸展變體
下犬式
板式
側板式
調動能量:
手掌到腳掌式
雙角式C
雙角式A
頭手倒立
蛙式
下犬式
感受倒置:
下犬式
頂峰式
單腿頂峰
單腿垂直伸展
手倒立準備:
手腕關節活動等
板式-四柱-板式
手倒立及變體
前臂倒立及變體
頭倒立及變體
可能您會把上面提到的稱之為技巧,但我更願意稱之為感受。這是我們在體式中,感官內收,關注到的身體感受,以及在練習過程中,不斷調整獲得的身體感受。正是諸如此類的自我感受,才把我牢牢地吸引在瑜伽周圍,不停探索。
倒立的魅力很大,好處也很多,但只有用正確的方式練習,才能受益其中。忍不住再次提醒熱愛倒立的小夥伴們,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找專業的老師學習,不要急於求成,把基礎打牢,倒立不過是個不經意間會實現的結果。
#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