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 到底是哪十八路? 其中誰的官職最高?

2021-03-05 唯美小情調

東漢末年,風雲際會,漢家的天下逐漸走向了傾覆的邊緣。

雖然朝中還有為天下盡心盡力的忠臣,但心懷不軌的外戚、宦官和朝臣也不在少數。

面對逐漸走向混亂的局勢,各地有心之人紛紛有所動作。而這其中的先行者,便是董卓。

自從中平六年(189)八月底在北芒山救駕之後,董卓便從一個有所作為的朝臣,逐漸變成了把持朝政的權臣。

十一月,仗著自己的權勢,董卓又自封為國相。"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便成了這位董國相的"日常"。

而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董卓在朝中也貫徹著自己的暴政。他不僅重新制定嚴苛的刑法,還殘害諸如盧植等與自己立場相左的朝臣,大肆提拔自己的朋黨,甚至盜取漢靈帝之墓。

在他的暴虐統治之下,勇夫也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全國各地。

為了剷除董卓這個兇國害民而又手握重兵之逆賊,各路人馬相互合作,組成了共計十八路的討伐大軍。

這十八路軍,分別是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鎮西園八校尉之一的曹操。

要在那個局勢之下有能力起兵反董,各路諸侯也是各有其資本的。這十八路諸侯,主要都是些太守、刺史,也有國相和校尉。當時的太守,是俸祿兩千石的大官。漢宣帝就曾感嘆:"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這二千石,便是指太守。

太守作為一郡的最高長官,掌管著當地的日常政務、督察以及官員任命。且太守也有指揮當地軍隊的權力。但作為一郡之長,他們的管轄範圍也就是本郡,按規定是無法跨郡行事的。

而刺史,雖然只有六百石的俸祿,但在東漢末年,卻是實際上凌駕於太守之上的官吏。刺史不僅有權插手郡務,還能調動軍隊。在軍權上,刺史比太守更有實權。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為了進一步加強刺史的權力,確保管理的有效,部分資深刺史還被中央提拔為州牧。這不僅促進了地方州郡體系的形成,也讓刺史徹底從當初的督察"小官"成了地方大官。

而國相,諸如鮑信,即為一國之相,封國之內的百官之首。

西漢初,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雖然後來各地的封國逐漸被取締,但仍有一些諸侯國留存了下來。濟北國是劉漢宗室的封國。

東漢永元二年(90),漢章帝五子劉壽獲封為濟北王。一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濟北王劉政無子,濟北國後繼無人,此國才被取締另設為郡。

雖然關起門來鮑信是一國百官之長,但地方官終究不如朝廷命官。且郡與封國在地方上的等級是相近的。所以與執掌各郡的太守,乃至高於太守的刺史相比,鮑信作為國相,在官位上是不如他人的。

十八路諸侯之中的校尉曹操,是西園八校尉的一員。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為了與當時掌握大權的外戚何進相抗衡,在京畿一帶組建的一個軍事組織。

當時除了曹操,任西園八校尉的還有袁紹、淳于瓊等人。而在徵討董卓時,袁紹被袁術等人推舉為討伐董卓的共同盟主,曹操在其手下任代理奮武將軍。在一眾太守、刺史裡,曹操確實算是官輕人微。

不過就像每一株大樹都曾是一顆小小的種子,起步並不能決定將來的成就,曹操其實就是很好的例子。

雖然在十八路諸侯之中官位不高,在討伐戰爭中也是付出代價最大的一路,但曹操卻是十八路諸侯之中成就最高的。

當初十八路諸侯討伐篡權的董卓,而曹操卻在之後又成了堪比董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這事其實才是最出乎十八路英雄好漢的預料的事吧?

至於當初討伐董卓的那些彎彎繞繞和艱辛付出,無論將帥們是何出身,其實他們都有著類似的徵討經歷。這點,與他們的官職沒有多大關係。故而論歷史的精彩程度,之後的三國爭霸,或許更有看點。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誰的官職大?
    十八路諸侯的說法來自於《三國演義》,正史上討伐董卓的時候肯定是沒有這麼多諸侯的。
  • 三國系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驚奇的是,反對董卓的人,袁紹、袁術、曹操、韓馥、劉岱、孔伷等,這些董卓一心拉攏重用委以重任的人,組成了十八路諸侯(正史只有十五路)。
  • 三國演義中,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一橋段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是整個三國早期的開篇巨作。正是在這一期間,我們讀到了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但這十八路人馬,最後在將董卓逼入關中之後便匆匆解散,從而進入了群雄紛爭。這十八路人馬,他們的最後結局又是如何呢?
  • 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董卓之手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  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 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都會有這麼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年董卓暴政,漢獻帝不過是手中的傀儡,十八路諸侯看不下去,於是便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手中只有區區五萬兵馬,至於這麼興師動眾嗎?其實這裡有一個三國歷史誤區,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是有十八路諸侯,但是在正史中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一路諸侯,而這十一路諸侯中,還有七個諸侯是袁氏集團的,這也是為什麼選諸侯盟主的時候,袁紹輕易的便當選了。那麼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各路諸侯聯合討伐?其實就算是只有十一路諸侯,人數也是相當多了,打個董卓自然是輕輕鬆鬆,實際上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徵董卓誰最的實力最強?不是袁紹與曹操
    談秦說漢(342)《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徵董卓誰最的實力最強?
  • 解秘: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草包董卓之手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兇。
  •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美虎牢關大戰
    天下是世家大族的,不是寒門子弟的,豪紳們絕對不認可什麼「命運共同體」,沒有人比袁紹更懂豪橫二代,於是《三國演義》和史書中的董卓被抹黑成粗鄙猥瑣的胖子,一下變成了「邪惡勢力」。雙方在虎牢關前一場大戰,奠定了五百年後的局面。這和今天的中美局勢有相似之處,當年的「懂帝」袁紹勢力雄厚,十八路諸侯人多勢眾,今天的美國全球霸主,帶著英國、澳洲等組成五眼聯盟和印度來勢洶洶。
  • 十八路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忽啦啦就17支人馬:「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演義和史書給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那就是關東聯軍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都不願意衝在前面,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滅董卓不在話下。但真實的情況未必如此,即使當時大家心很齊,不發生內訌,就一定能消滅董卓嗎?這倒未必。
  •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下場都如何?看看曹操幹掉多少
    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個令卻無法讓眾諸侯臣服,皆以董卓為賊,十八路諸侯也因此而起。那十八路諸侯為: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還有奮武將軍曹操。
  • 三國:討伐董卓的諸侯究竟有多少路,會盟的主持人是不是袁紹呢?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1話說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逃回到了陳留
  • 18路諸侯討董卓的真相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真實歷史史書不敢寫
    對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原因,人們總以為是他們忠君愛國,實際上遠遠不僅是如此,更重要的原因難以說在明面,而且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情況也大不相同。難道我們真的只能理解只是他們十八路諸侯是忠君的,其他的諸侯都是不忠於皇帝的嗎?
  • 貂蟬是一個巾幗英雄,讓十八路諸侯自慚形穢,為何史書上少有記載
    因為她做的一件事,讓十八路諸侯都抬不起頭來。 東漢末年,為朝廷立下大功的貂蟬按說不應該在史書上被一筆帶過。可翻遍所有的史料,對貂蟬描寫最多的除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外,就是民間流傳的各種雜劇。
  • 三國十八路諸侯麾下武力最強十人,劉備榜上有名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三國演義》中一出很精彩的大戲,劉關張,呂布等人紛紛粉墨登場,三英戰呂布其實對劉關張和呂布都是雙贏的局面,此戰過後,四人名揚天下:呂布悍勇無人不知,劉關張雖然三人打一人,卻從此為世人所知。今天對當時十八路諸侯手下的大將武力做個盤點,列出武力最強十人。
  • 「十八路諸侯」都是一些什麼歪瓜裂棗?
    著名的《三國演義》第5回寫到:曹操逃離洛陽,到達陳留以後,立即發矯詔給各地,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篡奪朝廷大權、胡作非為的董卓。很快便有十八路諸侯分別起兵,會集到洛陽附近,"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裡。"真是聲勢浩大,威風凜凜。儘管這次討伐虎頭蛇尾,最後竟草草收場;但它卻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次重大戰役,是書中一批重要人物的一次集中"亮相",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 十八路諸侯麾下有幾人可斬華雄?除了關羽,還有五大猛將也能做到
    《三國演義》中關羽成名的第一戰就是溫酒斬華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在呂布還沒來之前董卓帳下驍將華雄勇猛異常,汜水關前先殺鮑忠,再敗孫堅和斬殺祖茂
  • 如果關羽不在場,18路諸侯誰還能斬殺華雄?唯2人而已
    話說在董卓叛亂,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關內關外的諸侯們紛紛表示不服氣,於是在袁紹的帶領下,十八路諸侯一起徵討董卓。虎牢關前,董卓大將華雄鎮守於此,聯軍和董卓軍隊遭遇之後,聯軍首先派遣俞涉和潘鳳兩人前去挑釁華雄,結果兩人卻雙雙敗在華雄的手下。
  • 第五回 諸侯討董(上)
    決定不與董卓在洛陽硬碰硬,而是潛逃河北以觀局勢變化,被很多人認定為袁紹所犯的第一個錯誤。不過考慮到董卓勢大,不去賭這一把倒也不失為隱忍。參考董卓死後涼州邊軍所製造的混亂,解決董卓一個人並不能制止動亂的發生。那些胸無大志的涼州將領,最終也沒有誰能夠有資格爭奪天下。真正決定大局走向的,是那些以討伐董卓為名集合在一起的關東諸侯。
  • 【揭秘三國】18路諸侯?別扯了!帶你認識真正的伐董盟軍!
    說到董卓,我們腦中自然蹦出十八路諸侯齊力徵討董卓的場景,雙方會戰虎牢關;華雄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
  • 三國窩囊諸侯,坐擁百萬大軍,最後卻拿小刀躲進廁所自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諸侯趁勢擁兵自立,企圖逐鹿中原。像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最初在各路諸侯間根本排不上號,甚至連袁紹、公孫瓚等軍閥,在諸侯間也才處於中遊水準。而有位實力強悍的諸侯,帶甲百萬、據地千裡,卻因為自己的愚蠢將地盤拱手讓人,最後屈辱的拿小刀在廁所自盡而亡。那這位窩囊的諸侯是誰呢?他就是冀州牧韓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