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18路諸侯?別扯了!帶你認識真正的伐董盟軍!

2021-02-23 說三國

說到董卓,我們腦中自然蹦出十八路諸侯齊力徵討董卓的場景,雙方會戰虎牢關;華雄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一幕幕的經典將三國時代的群雄精彩一一展現。但這一切都是羅老的精彩演繹,相信說三國的粉絲們大都知道伐董的討董聯盟並沒有18路之說,更不是演義的主角曹操所發起。但今天,我們還是希望通過對於歷史上的討董聯盟進行一一簡介,讓讀者更為了解關東聯盟的組成,以方便日後小編能夠更好地向大家一一闡述這些大家不並熟悉的諸侯們……畢竟,三國時代並不只是曹孫劉的時代……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是哪十八路吧:

「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三國演義 第五回》

入盟和會盟是兩件事,歷史上入盟的實在不少,但真正率兵會盟的諸侯並不多

那歷史上的關東聯軍又有哪幾路呢?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觽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三國志 武帝紀》

從《三國志》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十路,而曹操當時該算在鮑相軍中,就算加上,也就十一路諸侯,當然,之後孫堅也加入了陣營,而張超算入張邈陣營。總計十二路諸侯。在歷史的記錄中,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這幾位大爺可根本沒搭上這檔子事兒,至於張楊,屬於入了盟卻沒會盟的。

而在歷史上,真正加入討董聯盟的諸侯還真不少,其中很多並未在《三國志》中詳記,今天小編就一一給大家來寫出:

廣陵郡功曹/領青州刺史臧洪:討董聯盟首倡者。本來作為廣陵郡功曹的臧洪,並不是獨立勢力。但是他最先說服廣陵太守張超,進而集合張邈、劉岱、孔伷、橋瑁等人起兵討董,主持酸棗會盟,可以說是討董的首倡者和關東軍的第一任盟主。

廣陵郡太守張超:臧洪原來的上司,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會盟後屯於陳留郡酸棗縣。初平元年三月盟軍漸散後沒有回廣陵,而是留在陳留。

陳留郡太守張邈:張超之兄,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會盟後屯於陳留郡酸棗縣。與曹操交情非比尋常,討董時曹操似乎對張邈有某種依附關係。曹操率軍西進時,張邈是酸棗諸軍中,唯一派兵支援曹操的。盟軍解散後,長期作為曹操的後方力量。

兗州刺史劉岱:漢宗室之後,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會盟後屯於陳留郡酸棗縣。討董沒見有什麼表現,搞內訌倒是有一套。初平元年三月,劉岱殺同時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的東郡太守橋瑁,酸棗諸軍至此解散。

豫州刺史孔伷:名士,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會盟後屯於潁川郡。史書除了說他「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外沒有太多記載。歷史上也沒有記載他是什麼時候死的……

東郡太守橋瑁:名士,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在得到邀請參加討董聯盟後,冒充三公,移書各州郡,號召天下起兵討董,對於討董聯盟軍的組織建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驍騎校尉/行奮武將軍曹操: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曹操逃出關後在陳留郡聚眾起兵。會盟後屯於陳留郡酸棗縣,袁紹主盟後以其行奮武將軍。初平元年三月,曹操憤於盟軍不思進取,自己率軍西進,由於實力懸殊,在滎陽大敗。不過,這次行動曹操可能順路收編了中牟縣的義軍。此後曹操到揚州募兵,還屯河內,後來轉而徵戰兗州。

中牟縣令/行河南尹楊原:討董聯盟發起人之一。楊原起兵,是聽了任峻的勸說。當時任峻勸楊原起兵討董,為天下首倡,因此楊原自行河南尹,以任峻為主簿,正式起兵。後來曹操率軍入中牟,收編了這支隊伍。

冀州牧韓馥:討董聯盟成員。韓馥在接到橋瑁的移書後躊躇不決,後來聽從從事劉子惠的建議持觀望態度;同時盯住勃海太守袁紹防止其起兵。最後是在兗州刺史劉岱的威逼下才加入盟軍。起兵後留屯鄴縣,負責糧草供應。這個草包後來被袁紹奪了地盤,躲到張邈那裡去了。再後來害怕袁紹讓張邈殺了自己,竟然在廁所裡用書刀自殺了;

勃海郡太守/車騎將軍袁紹:討董聯盟盟主。最初被冀州牧韓馥盯死,後來韓馥被兗州刺史劉岱逼得加入盟軍後,袁紹隨即起兵。初平元年正月正式主盟,自號車騎將軍,參見會盟的各路方伯皆授官號。會盟後屯河內郡。當年任司隸校尉、持節的袁紹在雒陽敢在朝堂上怒罵董卓,可是這時的袁紹似乎從來沒有好好想過打董卓。此後他的心思都集中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上去了;

西河郡太守崔鈞:討董聯盟成員。崔鈞是太尉崔烈之子,史稱「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為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但是與袁紹共同起兵的。

陳國相許瑒:討董聯盟成員。許瑒是與豫州刺史合兵討董的。不過時間似乎並不長,因為陳王劉寵也參見了討伐董卓的行動,而當時的國相已經是駱俊了。

河內郡太守王匡:討董聯盟成員。會盟後屯河內郡。這年六月,董卓派執金吾、王匡的妹夫胡母班去勸王匡罷兵,結果王匡聽從袁紹的命令將他殺了。冬,在關東軍已經瓦解的情況下,王匡曾率軍進吞雒陽北部的孟津,結果被董卓打敗了。

山陽郡太守袁遺:袁紹從兄,討董聯盟成員。會盟後屯陳留郡酸棗縣。記載很少,只是說有一定學術水平。初平三年,被袁紹任命為揚州刺史,與袁術爭奪揚州,旋被袁術擊走,為兵所殺;

濟北國相鮑信:討董聯盟成員。會盟後屯陳留郡酸棗縣。鮑信是個非常有眼光的人。早年董卓剛入雒陽,立足未穩,鮑信勸袁紹趕緊殺了他以除後患,袁紹不聽;關東協軍起,眾多附袁紹,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是人傑;酸棗諸軍散,鮑信勸曹操以黃河以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發展勢力;初平三年四月黃巾攻兗州,鮑信勸刺史劉岱不要出戰,劉岱不聽,結果兵敗被殺;隨後,鮑信與陳宮等迎曹操為兗州刺史。當月,曹操率軍徵討黃巾,鮑信戰死,連屍體都找不到了。曹操大哭,找人用木頭刻了鮑信的模樣下葬;

後將軍/南陽郡太守袁術:袁紹兄,討董聯盟成員。會盟後屯南陽郡魯陽縣。孫堅殺掉南陽太守張諮後,袁術得據南陽,《後漢書·袁術傳》稱劉表還上袁術為南陽太守。

潁川郡太守李旻:討董聯盟成員。孫堅在河南尹梁縣被董卓部將徐榮打敗後,隨軍從徵的李旻被生擒烹殺。 

青州刺史焦和:討董聯盟成員。這又是一個二百五式的人物。他只管起兵西行,不為民人保障;對於青州黃巾又不曾徵討,只希望他們自己走掉;平時把州事又治理得亂七八糟。結果軍隊剛過河,黃巾就來了。焦和也沒有來得及去會盟討董,就在黃巾大軍的襲擾中病死了。

荊州刺史王睿:討董聯盟成員。這位王睿是後來晉朝太保王祥的伯父。不過,王睿似乎和同僚之間關係很不好,長沙太守孫堅、武陵太守曹寅跟他都不和。本來關東起兵的時候,王睿也起兵了,結果被北上討董的孫堅圍困,逼得自殺了;

長沙太守/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孫堅:討董聯盟成員。孫堅起兵時為長沙太守,由於荊州刺史王睿一直輕視自己,心懷不平。於是在武陵太守曹寅詐作按行使者檄移書孫堅後,孫堅就把王睿逼死了。此後一路北上,又殺了南陽太守、同起義軍的張諮。後將軍袁術由此得據南陽郡,因為也就表奏孫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可以說,討董盟軍軍事上的唯一成就,就是孫堅早就的。孫堅一路北伐,除了偶爾失敗外,大多是捷報連綿;

下密縣丞/高唐縣尉/高唐縣令劉備:討董聯盟成員劉備討董,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支獨立的勢力。但是對劉備後來轉戰青徐地區可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南陽郡太守張諮:討董聯盟軍成員。史書並無直接記載張諮參加了討董,但是董卓任命的一批州郡大吏,除了他幾乎都加入了盟軍。而且據《後漢書·董卓傳》也說董卓任命的這批州郡大吏都起了義兵。所以張諮應該也是起兵了的,這一點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也表示贊同。不過張諮因為拒絕給路過的長沙太守孫堅提供糧食,結果被孫堅殺了;

陳愍王/輔漢大將軍劉寵:討董聯盟成員。據《後漢書·陳敬王羨傳》,這個劉寵是漢末群雄中唯一一個以諸侯王脫穎而出的人物,而且其事跡不在當時劉備、劉虞、劉表、劉焉父子之下。黃巾時期,就賴得劉寵保全,陳國境內相安無事。關東軍起,劉寵屯於陳國的陽夏縣,自稱輔漢大將軍。陳國相駱俊也是個人物,他素有威恩,時天下饑荒,鄰郡人多歸就之,俊傾資賑贍,並得全活。可惜後來劉寵和駱俊因為拒絕給袁術提供糧食,被袁術所殺,陳國也由此破敗。順便說一下,這個駱俊就是後來東吳名臣駱統的爹;

并州司馬張楊:討董聯盟成員。還在何進活著的時候,張楊受命去并州募兵,得了千餘人,留在了上黨郡,打擊山賊。結果何進死了,董卓入京作亂。張楊率領手底下這千把來人進攻上黨郡的太守於壺關,沒打贏,只好扭頭抄掠諸縣,隊伍也擴展到幾千人。後來張楊投奔了駐軍河內郡的袁紹。很多人認為,張楊是在初平元年初就去投奔袁紹的,但是初平二年秋,袁紹進攻韓馥時,其屬下稱張楊是新附袁紹,似乎張楊投靠袁紹比較晚;

荊州刺史劉表:討董聯盟成員。劉表代王睿為荊州刺史,隨即加入了討董聯盟。而且劉表後來自稱「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可見是入盟了的。但是時間上可能會稍後,而且也不會有太大作為。因為一是劉表單騎入荊州,且道路受到阻隔;二是到了荊州要先整頓內政;三是當時盟軍已經瓦解,袁術還一心和劉表作對,先是阻其入州,後來又派孫堅打襄陽。

小編其實讀到後面,甚至都感覺這些群雄都是希望董卓這樣一個人出現

從這份簡介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答應入盟的群雄人數不少。但真正率兵會盟的人卻並不多,而更有不少人是借著會盟的機會吞併對手擴張自己勢力或是剷除異己。換言之,伐董聯盟其實也是這個亂世的開始,眾多諸侯藉此機會開始了自己的稱雄之路。

所以我們再換一個思路來想,漢末時期的董卓或許並非是因為他的惡行導致的群雄並起而討之,反而是群雄們在找一個機會逐鹿中原?

我的天哪! 

相關焦點

  • 18路諸侯?別扯了!帶你認識真正的伐董盟軍!
    從《三國志》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十路,而曹操當時該算在鮑相軍中,就算加上,也就十一路諸侯,當然,之後孫堅也加入了陣營,而張超算入張邈陣營。總計十二路諸侯。在歷史的記錄中,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這幾位大爺可根本沒搭上這檔子事兒,至於張楊,屬於入了盟卻沒會盟的。廣陵郡功曹/領青州刺史臧洪:討董聯盟首倡者。本來作為廣陵郡功曹的臧洪,並不是獨立勢力。
  • 三國系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比如司馬炎一統三國,大家會認為司馬炎比曹操劉備孫權還厲害嗎?這也是司馬炎統一天下,歷史地位卻不高的重要原因,大家對三國太熟悉了。當然,消滅太監外戚時,袁紹曹操的父輩都還在,而且職位遠遠高於袁紹曹操,比如袁紹的叔叔袁隗是太傅,太傅是比三公還要高的上公,三公每朝都只有寥寥數人,上公經常空置,寧缺毋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就是太傅,袁隗的地位可見一斑。
  •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誰的官職大?
    這些所謂的諸侯名義上是討伐國賊董卓,但更多的卻是各懷鬼胎,為了保存實力以及希望能從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過董卓的也就孫堅和曹操(順便說一句,華雄就是孫堅斬的),最終討董也是草草收場。這裡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十八路諸侯!
  • 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董卓之手
    但考慮到自己身單力孤,難以成事,就以個人名義向各路諸侯發出了矯詔,號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誅國賊。矯詔發出去之後,天下英雄紛紛為之響應。最後,連同曹操在內的共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整裝待發。  既然是共同舉兵,勢必要選出一個盟主來,以便發號施令,統一指揮。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盟主的歸屬上。按道理說,曹操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組織者,理應做各路諸侯的盟主。
  • 第五回 諸侯討董(上)
    豪傑們的決斷力和眼界決定了他們有沒有機會,真正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一旦渡過最初的混亂期,新的地緣政治認同在經由二、三代時間形成後,個人所能作出的改變就要小得多了。這也是為什麼鼎立格局穩定之後的三國故事,總讓人有一種無力回天的感覺。而環境更複雜、變數更多的群雄逐鹿階段,故事則要精彩的多。
  • 解秘: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草包董卓之手
    但考慮到自己身單力孤,難以成事,就以個人名義向各路諸侯發出了矯詔,號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誅國賊。矯詔發出去之後,天下英雄紛紛為之響應。最後,連同曹操在內的共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整裝待發。既然是共同舉兵,勢必要選出一個盟主來,以便發號施令,統一指揮。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盟主的歸屬上。按道理說,曹操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組織者,理應做各路諸侯的盟主。
  • 三國:討伐董卓的諸侯究竟有多少路,會盟的主持人是不是袁紹呢?
    討董聯軍一時之間聲勢頗大。這些諸侯聚集在洛陽外圍開會,河內郡太守王匡提議,需立一個盟主,以便統一行動。這時,曹操建議,袁紹家世顯貴,既有很多門生故舊,又是漢朝名相的後代,有足夠資格擔任盟主。袁紹呢?謙虛推辭一番,也就走馬上任了。
  • 所謂的三國是建立在,推翻以前貴族諸侯基礎上的三國!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溫暖的小編,其實呢,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的世界,我跟你說是不一樣,三國志中的三國曹操劉備被孫權都是什麼,都是草根生活,是一次草根的大逆襲,所謂的三國是建立在,推翻以前貴族諸侯基礎上的三國,施路諸侯討董卓是一場貴族之間的戰爭,作為草根的這三個人他們不夠格,不入流,所以不包括在這
  • 三國殺AI孫堅到底有多坑?摸1棄2搞隊友,只為加大活動難度?
    就比如之前DNF中GSD帶升級的人物,看著老爺子在前面秒天秒地,那種暖心的感覺直到現在也是歷歷在目。不過,人有翻車馬有失蹄,在三國殺中,縱使是AI隊友也會有腦癱的時候,而且還是那種神仙級別的腦癱。在守衛劍閣劇情結束之後,玩家也是來到了諸侯伐董的劇情任務中。
  • 三國窩囊諸侯,坐擁百萬大軍,最後卻拿小刀躲進廁所自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諸侯趁勢擁兵自立,企圖逐鹿中原。像曹操、劉備、孫權等人,最初在各路諸侯間根本排不上號,甚至連袁紹、公孫瓚等軍閥,在諸侯間也才處於中遊水準。而有位實力強悍的諸侯,帶甲百萬、據地千裡,卻因為自己的愚蠢將地盤拱手讓人,最後屈辱的拿小刀在廁所自盡而亡。那這位窩囊的諸侯是誰呢?他就是冀州牧韓馥。
  • 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都會有這麼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年董卓暴政,漢獻帝不過是手中的傀儡,十八路諸侯看不下去,於是便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手中只有區區五萬兵馬,至於這麼興師動眾嗎?其實這裡有一個三國歷史誤區,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是有十八路諸侯,但是在正史中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一路諸侯,而這十一路諸侯中,還有七個諸侯是袁氏集團的,這也是為什麼選諸侯盟主的時候,袁紹輕易的便當選了。那麼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各路諸侯聯合討伐?其實就算是只有十一路諸侯,人數也是相當多了,打個董卓自然是輕輕鬆鬆,實際上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 18路諸侯討董卓的真相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真實歷史史書不敢寫
    這時天下有很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對董卓不滿共同起兵討董,共計18路諸侯。對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原因,人們總以為是他們忠君愛國,實際上遠遠不僅是如此,更重要的原因難以說在明面,而且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情況也大不相同。
  •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 到底是哪十八路? 其中誰的官職最高?
    要在那個局勢之下有能力起兵反董,各路諸侯也是各有其資本的。這十八路諸侯,主要都是些太守、刺史,也有國相和校尉。當時的太守,是俸祿兩千石的大官。漢宣帝就曾感嘆:"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這二千石,便是指太守。
  •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美虎牢關大戰
    雙方在虎牢關前一場大戰,奠定了五百年後的局面。這和今天的中美局勢有相似之處,當年的「懂帝」袁紹勢力雄厚,十八路諸侯人多勢眾,今天的美國全球霸主,帶著英國、澳洲等組成五眼聯盟和印度來勢洶洶。 對於川普來說,川普集團才是自己的根基,總統本來就是找了份工作,一個高端平臺而已,等退休了回去還要當霸道總裁的,當盟主歸根到底還是個生意。
  • 劉備伐吳怎麼失敗的,劉備伐吳被火燒連營
    劉備伐吳成功了嗎劉備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可以說經歷了很多的磨難,可以說三國眾多英雄豪傑之中就屬劉備的稱霸之路最為艱難,而且好不容易稱雄一方,還來了個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原定的戰略部署難以實現,因此劉備不得不東進伐吳,那麼這次伐吳成功了嗎?
  • 三國時期人口數量到底是多少,而各個諸侯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而歷史上各個諸侯勢力的到底是多少呢?三國的總人口東漢初期的人口,據記載大約五千萬,而到了漢末時期人口因為戰亂銳減到五分之一。三國時期還是按照漢朝的戶籍制度,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有28萬戶,約90w人口左右,吳國的人口大約在240w左右,魏國據《典略》記載也有近450w人口,而這麼一算,三國人口也就近800w而已。
  • 十八路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加上曹操自己一共是18路,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如果按這個推算其總兵力應該在30萬人左右了,「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據《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所謂「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算起來大概只有11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
  • 如果關羽不在場,18路諸侯誰還能斬殺華雄?唯2人而已
    話說在董卓叛亂,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關內關外的諸侯們紛紛表示不服氣,於是在袁紹的帶領下,十八路諸侯一起徵討董卓。虎牢關前,董卓大將華雄鎮守於此,聯軍和董卓軍隊遭遇之後,聯軍首先派遣俞涉和潘鳳兩人前去挑釁華雄,結果兩人卻雙雙敗在華雄的手下。
  • 《三國演義》紀年表:每個三國故事發生的時間讓你一目了然!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