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空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沒想到那麼主旋律的一部片子,卻引得人幾次潸然淚下。
每個小片段,都拍得精彩。而這部影片真正讓人感動的地方,就在於它是那麼地接地氣。
那個時候,家門是不用鎖的,人心就像家門一般,是敞亮的。
那個時候,人人一條心,這條心,繫著自己,還繫著國家的每個「榮耀」時刻。
那個時候,感情可以很純粹,理想可以很忠貞,這純粹,這忠貞,就源於炎黃子孫的血脈相承。
就是這麼一部接地氣又主旋律的電影,觸動了我們內心柔軟的地方,讓我們不禁反思:愛國主義,並不是「假大空」的形式。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做到很接地氣。
今天的很多家長,一邊抱怨孩子自私、懶惰、不知感恩,為孩子沒有理想抱負、不求上進而焦慮,一邊又把他們送進輔導班、訓練營,甚至交給父母照看,看似為他們建了一座自以為堅不可摧的豪華「城堡」,實則緊緊封住了他們的心。
很多人也都在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脆弱,說不得罵不得,孩子「啃老」也好,對親人做出各種過激行為也好,都能怪到父母「溺愛」或是管教太嚴身上,教育的「度」與邊界,為什麼變得那麼難以琢磨?
最後,當孩子刷著手機追「網紅」,甚至勵志要做「網紅」時,當有的孩子連國家領導人都叫不出名字時,當大多數人都低頭顧自己,忘了抬頭仰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同胞時,我們才開始追問,愛國主義情感,在孩子們的心中為何變得如此淡漠?
其實,正是那些被日常忽略的點滴,被本末倒置的日常教育,都是最簡單、最接地氣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愛國,看似高大上又略顯空泛的字眼,其實體現在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方面面。
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我家孩子挺傻,有小孩搶他玩具,她還能樂呵呵的和別人一起玩,真怕他以後被欺負、老吃虧。
看吧!孩子天生是有一顆純粹之心的,有人對他的玩具感興趣,他本可以大大方方一起分享,享受「眾樂樂」的喜悅,卻無意中被我們引向了「成人」思維:要有自主意識,維護自己的利益。
一個從小眼裡只有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又怎麼能裝得下一個國家?
教育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但如若不能搞懂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對他人做出貢獻的基礎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
人的理想和行為,同樣遵從這一原則:對於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
為他人貢獻,在團體中體現自己的意義與價值,能賦予人無窮的生命動力,而這動力,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石。
兒時的情愫固然美好,但成年後有所成,和同樣學成而歸的髮小再見,共同見證又一次祖國的榮耀,這樣的大愛,無疑更美,更打動人心。
有些認真、執著、無悔,說不上對錯,卻值得所有人敬畏與嚮往,這純粹的事業心、責任感,也應是我們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擁有的。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敏感期》一書中提過,小學階段是形成理想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應當儘可能多地讓孩子接觸各類學科:科學實驗、自然知識學習、音樂藝術類的薰陶以及社會實踐……在廣泛的知識基礎上,孩子才能更容易發現自己的興趣。
反觀現在的父母,焦慮於孩子的語數外成績,盲目給孩子報補習班,抹殺了孩子對未知世界、學科甚至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好奇心與興趣,最後又哀嘆孩子沒有崇高的理想抱負,沒有愛國情操……
愛國並不是口號,而是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細細品味「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我們會發現,從小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他們對未來職業的嚮往,以及鑽研精神,是多麼重要。
原來平凡與偉大,不過在人心的一念之間。貧窮也許一時無法改變,但貧而不困,是每個人都可以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人,在大英雄面前不甘於自己的「小角色」,但發現平凡中的偉大,渺小裡的意義,向祖國貢獻自己微弱卻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種可貴的愛國精神。
前不久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看網友的彈幕、評論,不少都在感慨幸虧自己生在中國,不用發愁每天的吃喝,不用擔心自己會過上過居無定所、沒有「身份」的日子。
這一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一出生就衣食無憂,集幾代人的寵愛於一身。而有時,卻因為這種簡單幸福的長時間滋養,孩子們好像越發難以找到人生的意義,變得「難以餵飽」。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平淡而安穩的幸福生活中,多增添一些儀式感。
比如在家裡布置一個「感恩牆」,讓孩子善於發現生活中那些小感動,小小的感恩也能匯聚成對祖國大大的熱愛。
我們還可以給做孩子一個「立功薄」,記錄孩子每天做的於自己、於他人都富有意義的點滴「小事」,在這小小的平凡中收穫大大的自豪。
後記:《我和我的祖國》之所以讓人感動,就是因為我們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體會到了最感人的大愛。我想,每個父母都應該呵護好孩子最純粹的初心,讓他們在每個為他人、為事業、也為平凡或偉大的瞬間,體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以及春風化雨般的愛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