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夏布羅爾:比希區柯克更神秘的懸疑大師

2020-12-23 瓦力影音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中,很少有人能夠像克勞德·夏布羅爾那樣,展示出如此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從犯罪片、驚悚片到戰爭片,從心理劇到古裝劇,在其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很少有哪類題材是他沒有觸及過的,這也體現了他和其他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不同之處。

與此同時,他也被認為是歐洲最傑出的驚悚片大師(前提是不要過分狹窄地理解驚悚片),有人說他是希區柯克在法國的真正繼承人。早在職業生涯初期,他便與希區柯克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1955年,他和希區柯克的另一位法國崇拜者——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捉賊記》的拍攝現場採訪了這位英國懸疑大師。到了1957年,他又與埃裡克·侯麥合寫了一本關於希區柯克的書。不久後,法國新浪潮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評論家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觀眾,正是夏布羅爾打響了法國新浪潮的第一槍。當特呂弗的《四百擊》在1959年坎城電影節上首映時,夏布羅爾的兩部電影《漂亮的塞爾吉》(Le Beau Serge)和《表兄弟》(Les Cousins)已經在巴黎電影院上映了。

沒有人懷疑他是新浪潮運動的主將之一,然而,他的創作理念卻與《電影手冊》的同事們存在明顯差異。正如英國作家和電影製作人亞當·斯科維爾指出的那樣,夏布羅爾的創作突顯了「一個流派中更加不同尋常的一面」。

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漂亮的塞爾吉》是新浪潮運動真正的開山之作,也是夏布羅爾的處女作,儘管與他後來的影片風格相去甚遠,但依舊是這位法國大導演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之一。

瓦楊因病回到了自己的鄉下老家,由於重新意識到自己的卑微出生,內心突然感到失落。與此同時,瓦楊發現兒時夥伴塞爾日從一名溫順的青年變成了一個酒鬼,個人生活也一團糟。主人公的內心掙扎,被完全融入到鄉村生活的背景中。

年輕的夏布羅爾在這部電影裡,體現出對社會挫敗感和鄉村隔離感的驚人洞察力。儘管與不久後上映的其他新浪潮電影相比,該片在視覺實驗性上並不突出,但整個畫面風格所透露出的穩定感,依舊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漂亮的塞爾吉》為夏布羅爾贏得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令他在電影界一鳴驚人。不過,在英國老牌影評人瑞安·吉爾貝看來,該片既不像戈達爾和特呂弗那樣大膽打破傳統,也不像他的另一位同事雅克·裡維特那樣,在電影中玩弄智力遊戲。

《漂亮的塞爾吉》劇照

即便如此,該片所展現出的心理洞察力依舊是非凡的。儘管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它都不是一部驚悚片,而是一部感人至深且發人深省的成長劇情片,是對巴黎學生生活的深入刻畫。但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特倫斯·拉菲蒂所言,全片的敘事模式,已經流露出導演成熟期所擅長的那種驚悚片結構特徵:

影片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發生,接下去,依舊什麼也沒有發生,一直到後來,一些可怕的事情才發生了。這種接近於類型片的敘事方式,在夏布羅爾後來的影片中一再出現。

在《紐約客》著名影評人理察·布羅迪看來,《表兄弟》是夏布羅爾最好的電影之一。同樣是反映青年人生活的題材,且拍攝時間僅隔一年,《表兄弟》的故事背景卻與《漂亮的塞爾吉》截然不同。夏布羅爾將目光從鄉村轉移到了城市,著重刻畫了巴黎學生和他們的波西米亞朋友的放蕩生活。

正如布羅迪所言,影片內核其實表現了伊索寓言中有關螞蟻和蚱蜢的經典故事,但和讀者通常理解的角度不同,影片完全站在了蚱蜢的一方。

蚱蜢熱愛逍遙自在的生活,仿佛一切都唾手可得,不值得珍惜。而螞蟻卻疲於奔命,為了即將到來的寒冬辛勤勞動,毫不懈怠。蚱蜢認為螞蟻不解風情,浪費了大好時光。但在螞蟻看來,只有勞動才能換取未來的生活。

《表兄弟》劇照

巴黎的青年們沉迷於俾晝作夜的享樂主義,由於影片著力表現了這種混亂的精神狀態和糜爛的生活方式,《表兄弟》上映後也遭遇了南轅北轍的評價。

美國影評人普遍認為影片所講述的故事令人感到沮喪,比如《紐約時報》影評人博斯利·克勞瑟當年曾這樣寫道:「夏布羅爾是法國新一代富有創造力的導演中最悲觀、最絕望的一個。他的態度充滿了挫敗感和毀滅感。」但在歐洲,《表兄弟》卻被普遍認為是夏布羅爾的又一部佳作,並斬獲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對中產階級的深刻洞察

從1958年到2010年,高產的夏布羅爾在半個多世紀裡拍攝了60多部電影,他的風格往往是複雜而慵懶的,用全神貫注的鏡頭,緩慢地審視片中人物的生活。儘管題材各有不同,但他總是在對「謀殺」與「不忠」這類主題進行著無休止的探索。

從1964年到1980年,他的第二任妻子、著名演員斯黛芬妮·奧德蘭(Stephane Audran)幾乎在他所有的電影中都扮演過背叛的妻子這類角色,這一時期,他以對中產階級的婚姻生活的深刻剖析著稱。而他們兩人也成為了影史上最迷人的夫妻組合之一。

離婚後,夏布羅爾曾解釋說:「與我們結婚時相比,現在我和作為演員的斯黛芬妮的關係更融洽了。當你與妻子白天和夜晚都呆在一起,然後透過鏡頭再次看到她時,那就太過了。」

《不忠》劇照

《衛報》專欄作者羅納德·伯根總結道:「在夏布羅爾的電影中,婚姻必須由被背叛的配偶不惜任何代價來捍衛。但是,無論在表面之下湧動的是什麼——內疚、嫉妒或犯罪——生活的美好必須繼續。」

這類影片有時也會以黑色喜劇的形式出現,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夏布羅爾會將最值得咀嚼的戲份放在家庭聚餐上。通常情況下,這類情節都是精心安排的。例如,被認為是導演中期代表作的《不忠》(The Unfaithful Wife)裡出現過兩次家庭聚餐情節,尖銳地展示了夫妻關係的轉變,以及孩子對這種關係的認識。

夏布羅爾曾經說過:「中產階級家庭中唯一真正存在的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而通過家庭聚餐來集中表現夫妻之間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他最擅長的一種表達方式。

實際上,從背叛的妻子這一角色原型當中,很容易引申出女性主義的相關話題。他的早期作品《好女人們》(Les Bonnes Femmes)便講述了四個渴望逃離單調生活的女店員的故事,其中有荒誕、恐怖和滑稽的幽默,但也伴隨著詩意和溫情。

在這部辛辣的喜劇中,夏布羅爾既表現出對女孩們的同情,也表現出對其夢想的質疑與反對,由此形成了一種諷刺的結構。

《好女人們》劇照

該片上映時,片中人物展現出的雙重人格曾令大多數評論家感到不安,甚至比前一年的《表兄弟》引起了更大的爭議。但這恰好也是夏布羅爾最引人入勝的特質。

為此,羅納德·伯根曾經這樣寫道:「對於一個說過『我喜歡謀殺』的人來說,夏布羅爾是我見過的最善良、最機智的人之一。」

羅納德·伯根發現,希區柯克式的黑色幽默和對犯罪的迷戀,同樣瀰漫在夏布羅爾的許多電影中,其中大多數都以謀殺為核心。然而,他同時也指出,儘管夏布羅爾始終對希區柯克的主題保持忠誠,但在藝術風格上,他更接近於自己的另一位導師弗裡茨·朗(Fritz Lang)那極其陰鬱的幾何式美學。

比希區柯克更神秘

在特倫斯·拉菲蒂看來,雖然夏布洛爾有時被認為是法國版的希區柯克,但他其實並非通常意義上的懸念大師:「難以排解的、令人揪心的恐懼感帶來的刺激體驗,從來都不是他作品的重要部分。他更像是一個自由自在的焦慮大師。」

比如晚期作品《女儐相 》(La Demoiselle de L 'Honneur)就完美詮釋了夏布羅爾的驚悚片風格:冷靜、刻意,以及一種精緻的乖張與任性。自始至終,影片都拒絕營造激動時刻。「總的來說,他喜歡使人不安,使人迷惑,使人緊張,使人產生一種難以排遣的憂慮。」

《女儐相 》劇照

不過,在極少數情況下,他也會試圖製造傳統的懸念效果,以及設計一些符合絕大多數觀眾期待的套路化結局:女孩獲救、反派失敗、華麗的收場等等。這類風格的代表作是《假面舞會》(Masques)。正如拉菲蒂所言,這部影片「在夏布羅爾龐大的作品庫中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它幾乎滿足了普通觀眾對於驚悚片的所有觀影期待,甚至包括孩子般的希望: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為了營造懸念,夏布羅爾會不斷在敘事過程中打亂這些預期,並通過一種不確定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實際上,從六十年代末開始,夏布羅爾便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完善著一種冰冷的敘事風格。這使他能夠製造出一種獨特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有時並不完全符合觀眾對故事結局的渴望。

對於夏布羅爾來說,懸念的關鍵在於運用極度克制的導演手法,以及對於片中角色的審慎判斷。拉菲蒂指出,在夏布洛爾最好的電影,比如《屠夫》(Le Boucher)中,「驚悚片的情節幾乎無關緊要;讓你如坐針氈的不是想知道是誰幹的,而是想知道當你發現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感覺。」因為夏布羅爾不會刻意滿足你所想要的那種心理體驗。

《屠夫》劇照

英國老牌影評人瑞安·吉爾貝認為這位偉大的導演絕不僅僅是「法國的希區柯克」。他認為,觀眾可以在《驚魂記》、《鳥》和《瑪爾妮》等經典影片中,感受到一種明顯的幽默感,「幾乎可以聽到希區柯克用手捂住嘴咯咯地笑」;與之相比,夏布羅爾的電影明顯帶有一本正經的風格特徵。

不過,這其實意味著「他電影中的幽默比希區柯克更深入、更神秘」,而希區柯克有時會讓觀眾開懷大笑。儘管如此,夏布羅爾也會偶爾採用希區柯克式的冷笑話。比如1985年的懸疑喜劇片《醋勁小雞》(Poulet au vinaigre)裡有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因為謀殺,所以打烊了」。

儘管在所有新浪潮的大導演中,夏布羅爾的涉獵題材是最廣泛的。但吉爾貝卻認為,這些電影更像是某個宏大計劃的一部分,這一計劃的持續時間將超過任何一部影片的片尾字幕。

由於作品數量眾多,他並非每部電影都取得了成功,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也拍過不少失敗的作品。但正如拉菲蒂所言:「任何一位將如此眾多的影片成功搬上世界大銀幕的導演,都完成了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因為電影製作就像犯罪活動一樣,最周密的計劃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克勞德·夏布羅爾恰好完成了這項壯舉。

相關焦點

  • 他被稱為電影界的「弗洛伊德」,一代緊張大師——希區柯克
    我很難告訴你答案,但是用在希區柯克身上,他成就了集懸念、恐怖、驚悚片大師等頭銜,在他過世後的39年,電影技術已經飛速發展,而在劇情上,尤其是他堅守的類型上的成就,至今沒有人可以突破他的窠臼,不是說希區柯克無法超越,而是他已經是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我想今天的年輕一代,如果不是電影發燒友,可能對希區柯克比較陌生。
  • 相比希區柯克本人那些扮演者弱爆了
    從左到右:希區柯克本人;霍普金斯扮演的希區柯克;託比·瓊斯扮演的希區柯克;他們都來自英國。10月開始,兩部有關驚悚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接連在北美露面。斯嘉麗·詹森飾演大師的繆斯之一、《驚魂記》主演珍妮特·李。當導演拍導演、當演員演演員、當經典被再現、當大師被解剖,話題總是先於故事和真實,被熱鬧地推上最前線。曾經,法國新浪潮一代把希區柯克作為他們的偶像,稱「他就是電影」。而如今,希區柯克本人被拍成了電影,被好萊塢編排是非,不知這位深諳人心黑暗的大師會說什麼,或許他會再次提及自己對英格麗·褒曼的諫言:「這不過是一部電影。」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電影合集(10部)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電影合集(10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本片有一個難忘的鏡頭被希區柯克稱為是在默片時代替聲音的拍法,就是鏡頭裡出現「房客戴著手套的右手在樓梯扶手上慢慢下滑。
  • 希區柯克逝世40周年:「恐怖大師」的純粹電影
    希區柯克的名字代表著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也是懸疑驚悚片的代名詞和開拓者。任憑歲月更迭,在數不盡的電影人向他致敬的同時,他所創造藝術作品依然無人能及。2007年,希區柯克被英國權威電影雜誌《Total Film》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一位。他出生於1899年8月13日的倫敦,他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技術人員,巧妙地將性、懸疑和幽默融合在一起。
  • 被不斷翻拍的經典,看來看去還是80年前,希區柯克的版本最經典
    我不想用「珠玉在前」這種陳腔濫調的評論套語,來指出作品不及舊作,但事實印證,希區柯克的造詣希區柯克用這一鏡頭表現麗貝卡冤魂不息的鬼魅、馬克西姆對回憶的恐懼、以及他怎樣操控妻子的思想但當時好萊塢必須遵守海斯法典的規範,編劇不能寫成馬克西姆蓄意謀殺妻子,所以希區柯克用不尋常的鏡頭給予觀眾想像(試想這場對話是以簡單的正反鏡頭對剪,段落不會有現在的可疑性)。這些先天的限制使《蝴蝶夢》的一切變得很下意識的,真相仍隱藏在曼德利莊園。
  • 《辣手摧花》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驚悚電影,你看過嗎?
    當查裡舅舅到聖塔蘿莎這一個沉睡的小城鎮來探訪親人之時,"懸疑大師"趁著他人之便,拉開了這一次充滿了懸疑、緊張的劇情序幕。 在此部由希區考克所執導的驚悚片中,將喬瑟夫卡頓(Joseph Cotten)所飾演的這個看似和藹可親但卻欺瞞過所有親人的殺人兇手輕描淡寫的敘述出來。
  • 【世界經典電影】 希區柯克 作品 《深閨疑雲》
    (放在你朋友圈裡,朋友們會感激您)看電影全片,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基本信息依靠對人類本性與心理狀態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練的視覺化銀幕表達,希區柯克不僅成功的控制了電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
  • 懸疑片分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一種是其他電影
    通常懸疑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另一種是其它。為什麼會有這麼涇渭分明的分法呢?因為作為一個懸疑領域集大成者,希區柯克為我們貢獻了太多經典的教科書般的電影展現手法。而且這些手法對於後來的很多人以及很多作品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大都尊稱他為懸疑電影的集大成者。
  • 《後窗》一部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的懸疑片,你看過嗎?
    《後窗》是一部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詹姆斯·斯圖爾特、格蕾絲·凱利、瑟爾瑪·瑞特等主演的懸疑片。該片講述了攝影記者傑弗瑞為了消磨時間,於是監視自己的鄰居並且偷窺他們每天的生活,並由此識破一起殺妻分屍案的故事 。1954年8月1日,該片在美國上映 。攝影記者傑弗瑞由於一次意外摔斷一條腿,經常週遊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輪椅上過一段無聊的日子了。
  • 希區柯克在和你「玩心」
    若說心理驚悚大師,必然要說希區柯克,今天所推的《迷魂記》,是一個恐高症私家偵探調查一件自殺案的故事。斯考蒂曾是一名警察,在患恐高症之後改做私家偵探,一次他接到一個案件:跟蹤保護一個被幻覺困擾、並且有自殺傾向的貴婦瑪德琳。
  • 與女兒對話: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與福爾摩斯探案故事
    最有意思的是,她不但在小學中年級時就翻看過《福爾摩斯探案集》,而且在上小學高年級時居然敢看希區柯克的懸疑故事,儘管她邊看邊說太嚇人了。 今年我買了未經刪改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母女自然一起來看。在同讀《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期間,我自己還抽空看了幾部希區柯克執導的懸疑電影,有時會把電影故事內容講給女兒聽。
  • 大師中的大師,從《蝴蝶夢》看懂希區柯克的懸疑之道
    起初希區柯克自己對劇本進行改編,但是他把改好的劇本交給製片人塞爾茲尼克之後,卻收到了對方一封長電報的教訓。塞爾茲尼克對希區柯克擅自改變原著故事感到不滿,在電報中逐條批評希區柯克的創意,尤其對希區柯克拿手的幽默段落嗤之以鼻,並且火速找了好萊塢編劇羅伯特·舍伍德掌控劇本的創作。
  • 《後窗》,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一位』!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899年出生於英國倫敦萊頓斯通小鎮的一個天主教家庭 ,身兼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年幼的希區柯克曾因調皮被警察關進了拘留所,從此警察給他留下了終身恐懼的影子。1907年,希區柯克隨家人遷居英國倫敦 。
  • 希區柯克:減肥很難,但我更怕孤單
    - Alfred Hitchcock 世界上或許會有比希區柯克表演欲更強的導演(比如自己擔任主角的那種),但一定沒有比希區柯克更喜歡跑龍套的導演了。 1968年奧斯卡頒獎禮,希區柯克全程只留下「謝謝」兩個字 希區柯克僅有的兩座奧斯卡,一座是1968年的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一座是1979年的終身成就獎,點擊視頻觀看他惜字如金的得獎感言,相信你能體會那份無言的悲哀。
  • :越喜歡就越折磨,希區柯克和他迷戀又蔑視的尤物們
    作為一個有著偉大作品的天才導演,希區柯克被公認為控制觀眾情緒的高手,他那充滿智慧和想像的大腦,勾畫出了太多的驚世之作,兇殺、懸疑、驚悚……整個20世紀,沒有一位電影大師能像他那樣把娛樂、商業、藝術如此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帶動觀眾一起尖叫。在希區柯克之前,也沒有一個導演像他駕馭驚險片那樣主宰過某一類型的電影,擅長在銀幕上「驚嚇」觀眾的他是當之無愧的「恐怖大師」。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經典電影盤點
    他是一位偉大的導演,一位非比尋常的天才,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藝術大師;他富於幽默、擅長製造懸念的拍攝手法不僅風靡世界影壇,更被眾多後輩導演爭相模仿;他不僅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還成為懸疑驚悚片的代名詞。他就是懸疑驚悚電影的始祖——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本期,就帶你走進希區柯克的懸疑世界。
  • 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它的創造者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世界頂級懸念大師、電影藝術大師,他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希區柯克不僅是藝術大師,還是娛樂片高手,他的經典之——《精神病患者》正是一部身非藝術與商業的電影。或許《精神病患者》不是希區柯克的巔峰之作,觀眾對它的評價不輸希區柯克其地電影作品。
  • 周六|廣西圖書館放映《貴婦失蹤記》(8月3日)(恐懼的代價——希區柯克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專題)
    恐懼的代價——希區柯克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專題放映電影是個奇妙的結合體,你可以說它是最具工業性的藝術媒介,也可以說它是最具藝術性的工業部門。這恰好反映出電影所誕生時代的物質狀況,也指向了這個時代雅與俗混融交流的社會特徵,也因此成就了比別的藝術更多的兼具雅俗的藝術大師,比如奧遜-威爾斯、小津安二郎、斯科塞斯、胡金銓等等。而在這些大師之中,希區柯克應該是最具名望的一位。
  • 《群鳥》:懸疑大師背後對人與自然共生與對立的辯證思想
    讓觀者的眼球時刻放在故事之上的同時也沉浸在希區柯克為觀者所架構的自己的懸疑世界之中。 除了劇作風格的革新之外,希區柯克在視聽語言方面也進行了方案的革新。眾所周知,希區柯克的懸疑片風格常以蒙太奇的組接與聲音的設計最為出彩。
  • 經典電影《美人計》背後故事 FBI竟跟蹤希區柯克?
    ­  ▲[美人計] 海報­  影片出自希區柯克之手­  英格麗褒曼上演[美人計]­  這個希胖最愛的繆斯­  貢獻了超越時代的演技­  也成了眾多影迷最喜歡的­  希胖為數不多的愛情故事­  ▲[美人計] 劇照­  在[美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