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字杏蓀,清末官員,也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在他的一生中,有許多貢獻都對後世影響很大,例如創辦了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主持修建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創辦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建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學…在他眾多貢獻之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他作為洋務派十分務實的一面,更看到了他將民族希望寄予大學這樣的先進教育理念,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盛宣懷和他創立的大學。
要想了解盛宣懷為何會大力倡導創辦近代大學,還要從他所接觸的大環境下說起。盛宣懷是李鴻章的幕僚,因其聰明果斷受到了李鴻章的賞識和提拔,投身於中國當時最迫切需要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由於其能力過人,在經辦洋務上十分得力,盛宣懷也得到了洋務派其他重要人物的重用,比如張之洞就曾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邀請盛宣懷接辦漢陽煉鐵廠,還保薦他出任鐵路總公司督辦。
在興辦洋務上的一步步的成長,使得盛宣懷在十九世紀末控制了輪船、電報、鐵路、銀行、紡織等中國近代實業中的一批重要企業,幾乎掌握了當時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由於經濟實力的日益劇增,又加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保薦,盛宣懷逐漸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先後被授予太常寺少卿、太子少保、商務大臣、郵傳部大臣等要職。
而在長期的實業工作之中,盛宣懷深知中國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那些熟讀四書五經、擅長撰寫八股文的秀才們無法滿足洋務企業中那些人才的需求。洋務企業急需懂技術、懂外語的專業人才,用於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
所以在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盛宣懷奏報朝廷請求開辦學堂,他在奏摺中提到「西國人才之盛皆出於學堂」等興學強國主張,在得到了光緒帝的首肯後,成立了北洋西洋學堂。這所學校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改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以「大學堂」命名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
盛宣懷對北洋大學堂可謂是寄予了眾望,不但聘請了許多外國專家,還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擔任北洋大學堂總教習(校長),丁家立按照美國大學的標準設立北洋大學堂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可以說在北洋大學堂畢業的學生,完全可以達到當時美國本科大學生的畢業水準,可以直接進入美國著名大學的研究院學習。
比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第一批畢業生中,18歲的香港學員王寵惠因學習成績優異獲得「欽字第壹號」文憑,他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外交家,還曾參與《聯合國憲章》的起草。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北洋大學堂經歷過多次的改名,在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後,定名為天津大學,直到今天。
除此之外,盛宣懷還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於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與上文中提到的北洋大學堂不同,這所學校不是官辦,而是官辦民助,及辦學經費一半來自官方,一半來自商民(招商局、電報局)。這所學校培養人才的標準也和北洋大學堂有所不同,更偏向於實業。
儘管更偏向於實業,但南洋公學卻沒有放棄教學質量。在經歷幾次改名後,光緒三十三年(1907)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唐文治擔任上海高等實業學校校長後,將學校改為工科大學,聘請一批高質量的教師,直接採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教科書,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南洋公學(後改名為交通大學)的畢業生也包括錢學森,畢業後的他考取清華大學第七屆庚款留美資格,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在此期間,他曾在給母校的老師通信時說道,這裡的教材和他在母校學習時使用的一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唐文治將學校更名為南洋大學堂,表示和清政府脫離關係。民國時期這所學校的名字幾經變遷,1922年,與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合併,定為交通大學。
盛宣懷創辦的這兩所重點大學,都為中國的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盛宣懷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高等教育之父」。作為一個商人,盛宣懷無疑是成功的,被稱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但他不僅是一個商人,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家,為中國多個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