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琴是樂器大家族中的「小後生」,它引入中國市場也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件新型樂器一問世曾引起過轟動,而漸漸又被人們所誤解。其原因之一在沒有成熟而系統的電子琴教材,老師們都是照搬鋼琴的教法。於是,社會上便有一種偏見,認為電子琴姓「鋼」,又不是鋼琴,學了電子琴後必需轉學鋼琴才是唯一之路。這種片面的認識是只見其外而不識其內造成的。在漫長的教學中,筆者經歷了從照搬-探索-實驗-總結等一系列實踐,由衷地體會到:電子琴它姓「電」,而不姓「鋼」。筆者認為電子姓「電」,是因為電子琴能作的而鋼琴做不到,而且其他樂器也無法做到。
第一,它有自動伴奏系統。
第二,它能模仿中外各種樂器的音色。
第三,它有MIDI接口,可以成為電腦音樂的音源。輸入踺盤和音響。這些獨有的功能就是電子琴顯著區別於鋼琴,之所以姓「電」的原因。
電子琴既然是一件全新的樂器,因此教材、教學方法等也要經歷從無到有的不斷探索而走向成熟。市面上的電子琴教材借鑑了大量鋼琴的成熟經驗,但是也帶來了它的負面影響——「用電子琴來學鋼琴」之嫌。因此,要使電子琴的教學除了借鑑以外還要根據電子琴自身的特徵,闖出一條能充分展示其特色功能的一系列教材和教學之路來。
筆者從事的是少兒校外教育,在電子琴初級階段的教學中,可以按照鋼琴教學成熟的套路比如五線譜讀譜、手形、基本觸鍵方法,這些基本功對於同屬於鍵盤樂的電子琴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必要另闢蹊徑。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完整的。在考級教材上,凡是電子琴樂曲都存在選用什麼音色,或曲間轉換音色的問題。由於各個學生的電子琴型號、品牌不可能統一,如果不懂得選音色,無論是按書上標的,還是按老師指定的都會出現許多張冠李戴的錯誤。因此「音色」也應該是一門必修課。
例如:可以要學生記住規律「節奏疏鬆、長音為主的旋律宜選用持續性音色;節奏密集、短音為主的旋律宜選用衰減性音色」;音色與顏色一樣也有著「明亮」 與「暗淡」之分,要懂得根據樂曲的喜怒哀樂來去選擇「明」與「暗」音色。
在考級教材上,凡是電子琴樂曲都有一個設置伴奏型與選擇速度的問題,教給學生如何設置伴奏型與正確選擇樂曲的速度,也是電子琴教學裡不可缺少的一課。在教授選擇速度時首先要澄清一個誤區:速度的快、慢不是彈奏水平的衡量標誌;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練習速度,而演奏速度不能隨心所欲,它是由樂曲的感情來決定的。
圖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