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是一部備受關注的科幻電影,上映於2018年4月13日。我曾在微博看過預告片,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毀滅的同時,是否也在創新?」
影片根據傑夫·范德米爾所著的小說《遺落的南境·湮滅》改編,講述了生物學家莉娜為調查丈夫曾經的遭遇,她自願加入了科學考察探險小隊,去研究美國一塊領土被檢疫隔離的生態災害區域的故事。
電影有很多驚悚的鏡頭,令人震驚之餘又覺得符合情理,儘管不符合現有的物理學知識,譬如這個:上一隊探險隊隊友的腸道像蠕蟲一樣遊動,最後複製出像蜈蚣一樣的分支,死前經歷過巨大的痛苦,仿佛身體被生硬扯開還未能死去。
又譬如,能說人言的熊。這隻熊能夠發出「救我!救我!」的聲音,因為它吞了其中一個隊友,它把人瀕臨死亡前的恐懼一起吸收了。
如果是這樣,那隻長著鯊魚牙齒的鱷魚,是吞食了一條鯊魚嗎?
有影評說,最後葬身於燈塔的其實是生物學家本尊,因為它臨死前,撫摸了人類丈夫的身體,然後再爬回外星人母親的巖洞裡。
另一種猜測是,死的是複製人沒錯,它不僅複製了人類外表還複製了情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回到基地那個,是生物學家的複製品,因為她眼裡有流動的金光。
網絡對本片評價不一,讚賞之詞過剩,抨擊之詞又太失客觀。總的來說,故事創意極高分,其蘊含的秘密背景未能得到最大展示,因此,好奇心推動著我去看原著小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
必須承認,電影和小說差異很大,前者更容易理解,後者更高深(事實上,我完全看不懂小說)。
記得昨晚看著電子書,我看著墨水屏上一行行黑色的漢字,發現自己完全無法理解它們的含義,就該承認一點:我困了,該睡覺了。
暖光燈還亮著,我在半睡半醒間,白色的漢字在黑色的背景慢慢橫向滑動,我沒有讀出來然而卻聽到腦袋中有回聲:湮滅、基因、創造、吞噬、基因組……我清晰地記住了入睡的過程,一系列關鍵詞在引導催眠。
我夢見天空下了藍色的水,水泥造的樓梯從頂到底是漸變的藍色,最底兩級是藍色的果凍體,然後通向一個深藍色的水坑。
出境處,我在排隊,受理員說我寫錯了申請表格,在 姓名:陳慧欣 那裡打了個✕。我說我拿回去修改,他說:「沒關係,你可以直接在表格上改,問題是,你知道你是誰嗎?」他的眼神帶著笑意,我寫對答案才能出境。
我還夢見了一些高中同學,夢見了一些初中校友,他們還是年輕的面孔。
迷糊中醒過來,忍著頭痛在微博中搜索她們的名字,一個女生紋了彩色花臂,一個女生病了好久不知是否還活著,一個女生考到了北京重點大學做著類似聯合國的相關工作,一個女生化著濃妝當了主持人。
夢境像水,現實像水上的空氣,我還沒分清狀況,不知如何反應。男友是真實的存在,於是我回到了現實。
《遺落的南境》讀下來像一首斷斷續續失聲的歌,作者把每一節的標題、用詞、甚至雙引號,都視為藝術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支零破碎地閃爍著真相的光芒。
故事是極具創意和啟發性的,你很難將閱讀時的生澀感粗暴理解為作者的水平有限,相反地,這似乎是被刻意營造的陰謀混亂感,像是帶你進入潛意識狀態的催眠詞。
你完全無防備地吞沒這些故事細節,閱讀過程中並不理解這是什麼,讀後仍然困惑不已無所適從,真相像風進入你的腦袋,穿堂而過。
這是第一本給我催眠經驗的書,並不是說它沉悶乏味,適合睡前閱讀以達到快速入睡的功效。它給我的感覺,宛如古老巫術的咒語集,難懂的語句底下掩蓋著巨大的能量。
我企圖研究文字去和書的故事交流,然而沒想到,這本書並不是用文字來講述故事,而是通過畫面來傳達它的理念。這種讀後產生的畫面,不是建立在文字的想像基礎上,而是需要你到夢境中去探索和思考。
我以前以為,讀書有兩種目的,一種是獲得知識,另一種是享受過程。我喜歡在閱讀中思考問題,記錄靈感,整理筆記,聯合知識點。
但我沒試過的是,把書的關鍵詞作為催眠的引導詞,帶到夢裡去思考。夢境比現實少了一層文字語言的束縛,讓靈感迸發得更無限制,讓啟迪滲透得更加深入,讓閱讀體驗更加幻美。
然而,我必須承認,這種帶著書本關鍵詞催眠自己的方法,是碰巧出現而已。它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希望日後有機會再體驗一次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