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 ▏【墨】非文化遺產墨模雕刻技藝 馮宜明作品雅集

2021-02-13 觀香一舍

【墨】非文化遺產墨模雕刻技藝  馮宜明先生作品雅集信息

主講人:馮宜明

時間:2018年12月22日下午2:30

地址:觀香一舍

人數:30人(限)

報名熱線:(027)5043 4897

鬱墨:匠意墨版、恪守古法、合香彌新、用料天然 。用料純正,傳統方法選料配方,自設煙房煉取松、油煙原料,和入北方鹿角製成的「白膠」,配以天然沉香、檀香、麝香、金箔、梅片等二十多種草本藥材和名貴香料,製成鬱文軒的高級松、油煙墨。

書寫時閃發金屬玉石光澤,舔筆不膠,乳紙不洇,託裱不糊,防蛀防腐,香味濃鬱,萬載存真。繪畫則神採煥發,濃不枯,淡不灰,層次清晰,能充分表現傳統藝術的技巧和意境。

制墨工藝繼古謀新,捶敲到家,膠煙均勻細膩,搓壓成型,翻晾描金,方才「堅如玉、鋒如刃、紋如犀、香如馨」。墨模造型師古又創新,畫面雅美,技藝神妙入微,堪稱「光彩陸離」。

墨模雕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第三代傳人

馮宜明小傳

馮宜明,「鬱文軒」主人。男,安徽績溪人,1974年2月4日生,「墨模雕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人。欲說馮宜明,其執掌的「鬱文軒」之淵源必先言明——「績溪鬱文氏,藏墨不二家」——書家、畫家用墨自不待言,而將「墨」做到「人爭藏之」的地步,「鬱文軒」堪稱翹楚。

「鬱文軒」的創辦者為馮宜明的祖父馮鬱文(1913年——1973年)。馮鬱文於1926年離開家鄉安徽,進入上海屯鎮老胡開文分店學徒。歷經六載寒暑,學成整套制墨工序,於1931年在蘇州創辦「鬱文氏胡開文筆墨莊」。至今遺有墨版無數,較為著名作品有:與蘇州寒山寺通如法師合作創作《楓橋夜泊》……等。與同期其他「老字號」一般,「鬱文軒」遭逢抗戰、公私合營後幾近不保,馮鬱文恐一身技藝無人託付,於53歲時毅然舉家還鄉,晚年將制墨、墨模雕刻技藝悉數傳授其子馮國華(1949年——今)。

馮國華,「鬱文軒」第二代主人,繼承徽派制墨工法,尤其擅長墨版雕刻。1973年,鄧小平復出整頓經濟秩序,傳統工藝品出口得遇短暫的春天。而其時,傳統工藝技術瀕臨失傳、人才凋敝,上海墨廠鬱昌禮廠長於1974年親下安徽績溪禮聘馮國華出山。「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我……他應當是除了父母之外(令我)終生難忘的人」——馮國華這樣回憶老廠長。因馮國華妻病在身,上海墨廠特殊照顧他,允許馮國華在安徽績溪專事墨版雕刻,作品完成後郵寄至上海墨廠。

馮國華主要作品:

紀念墨品:《雨中嵐山》《2008上海萬國博覽會紀念》等;

特制訂版:《中國書畫院訂版》《西泠印社訂版》等;

文人訂製,悉有程十髮、唐雲、李苦禪、李可染、黃胄和汪觀清等眾家;

其中,在汪觀清定製的《十八羅漢》中首次落款,一時成為墨壇佳話。

直到馮國華60歲,即2008年退休,仍「刀筆」不輟。

馮宜明,幼童時常伴乃父左右,耳濡目染,於墨模雕刻一道有濃厚興趣。據馮宜明本人回憶,他經常在其父雕刻之餘,擺弄墨模雕刻道具,以致許多木版留有「頑童」刀跡。因古徽州習藝傳統,身為長兄(其下有一弟馮宜群),馮宜明於1988年開始正式進入「墨模雕刻」領域,師從乃父馮國華。馮宜明隨父學藝伊始,接手的第一批「活計」即是為上海墨廠趕製的四兩《楓橋夜泊》。1992年,隨市場經濟熱潮,來自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馮宜明與父親一道開始了「摸索創業」的艱辛歷程。1998年,馮宜明再溯乃祖字號,為傳承古法制墨、墨版雕刻技藝,恢復了「鬱文軒墨業工作室」。

「墨模雕刻」的工序分為:設稿、拓模、開路、修平、剷平、刮平;刀法分為:平刀、線刻、陰陽刻和圓雕。馮宜明繼承技法的同時,仔細研讀《現代篆刻選》《西泠印譜》等金石著作,以為開拓視野。進而研習「篆刻刀法」,將金石刀法與墨版雕刻技法融會,並參考金石章法、布局,創作出陽刻作品《卦墨》《地藏贊》《知其白守其黑》《北冥冰魄》等。對於「人物」的表現,馮宜明別開生面,通過廣泛閱讀義大利、法國的高浮雕作品、圖錄,洋為中用,借鑑極具表現力的以刀代筆的技法,將人物作品中的身形、神態刻畫得有如「躍出墨版」,更具張力——這一「張力」主要體現在《財神》《玄武魂》《落紙如煙》等作品中。「西方的許多繪畫、雕刻手法,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學習、引進」,馮宜明如是說。「傳統紋樣」在墨版作品中佔據了很大比例——如何在繼承傳統紋樣的基礎上,藉助西方的表現手法,讓墨模中的畫面更具層次感?讓墨模中的人物更加靈動、鮮活?如何結合、吸收其他藝術門類之長,創造墨模雕刻在圖案和造型上的多元化?馮宜明一直在探索著。

1998年,馮宜明與父親共同創作《明墨集萃》四十八錠; 2016年,再次與父親攜手為紀念黃賓虹誕辰150周年創作「黃賓虹紀念墨」一套。2001年——2016年,獨立創作《剩山圖》《太古遺音》《玄武魂》《宣情》《生肖墨》《萬古松魂》及仿明系列等……一份並不完整的「成績單」,兩代「決不墨守」的痴心人。

僅有精美的墨版,還不足以讓「鬱墨」進入收藏品的行列。對制墨原材料的嚴苛追求,使「鬱墨」的愛好者具備了殿堂級的品味。「松煙就是純松煙;油煙就是純油煙」是馮宜明最常說的一句話,「松煙,我就取山上腐朽15年以上的含油脂高的松根;燒出的煙料還要存放3年以上才能用……我做墨的時間平均要花費四年,從熬膠到成品墨——我都親自做。」 

馮宜明在2016年接受《北京晚報》採訪時倔強地說。 從1998年開始,馮宜明研究「唐制松煙墨」的製法,並於2006年成型並推出「唐法松煙系列」之《一品玄松》;1999年開始研製並恢復了「蘇合油煙墨(宋代)」的製法;2000年開始,進行「硃砂墨」及諸礦物彩墨的研究,並於2011年成型並推出《乾隆六色》等作品……而作品背後是一連串從不停歇的足跡:江西石門山尋藍銅礦;貴州銅仁採硃砂;北至中俄邊境購鹿膠;青海湖畔覓麝香……馮宜明的堅持和恪守是「鬱墨」在揚棄中成長的靈魂。

「好東西會被人賞識的」——這一句實在話後面,是馮宜明每年奔走各地,為廣大書畫愛好者講解、演示、免費試用等許許多多「實在事」。2014年,「鬱文軒」在線墨友會超過3000人;2015年,「鬱文軒」正式進駐北京琉璃廠;2017年,「鬱文軒」將「花開」湖南長沙雨花非遺大廈。是年,兒子馮浩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馮家第四代開始了傳承之路,望著兒子依樣畫葫蘆地鏟著一方石楠木時,馮宜明心裡溫暖而慰藉……彼時績溪的某個夜晚:一盞孤燈;一根描線筆;一滴金箔墨——馮宜明肩負地不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繼的擔子,他在「鬱文軒」的嶄新墨版上刻下:匠意墨版、恪守古法、合香彌新、用料天然 。

墨香記|沈偉水墨藝術品鑑雅集

展覽時間截止2019年元8日

敬請雅賞

  觀香一舍是以「香」為主題,並與多種藝術形式及生活交融的雅集空間。

                 觀香一舍典藏香與生活之美

觀香一舍 

電話:(027) 50434897

地址: 武漢市武昌區歡樂大道75號 

駿業財富中心D座 觀香一舍

相關焦點

  • 文化傳家微課堂實錄之四 | 徽墨非遺傳人馮宜明說墨
    7月12日19:30,新聞晨報文化傳家群微課邀請到徽墨墨模雕刻非遺傳承人馮宜明先生講述徽墨的故事,本文為群微課的內容實錄,
  • 非遺雲收看|台州玻璃雕刻技藝,一雙巧手創造的指尖藝術.
    玻璃雕刻是一種特殊的技藝,屬冷加工,是在堅硬的材料表面上進行創作的,題材涵蓋鳥獸、山水、人物和肖像等各個方面,採用特殊的用刀章法,突出材料的內在美質,以刀法的變化豐富玻璃造型語言。技藝特點明顯,內涵豐富,有較高的工藝研究價值,於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簡介》——第12個文化自然遺產日」專題
    環縣皮影雕刻技藝簡介環縣皮影雕刻大致經歷了傳播、接受和發展三個階段。早在20世紀初期,陝西一些皮影藝人行藝於環縣,他們之中有皮影雕刻藝人,也有皮影演唱藝人。其中陝西西路皮影代表藝人尚線匠(其名不詳)曾為解長春雕刻影箱;敬乃棟曾請喬線匠(其名不詳)到家中長達三年,為其鑿刻影箱;合道鄉趙崾峴村趙貴廷的老影箱,亦是20世紀初請喬線匠所刻;20世紀20年代前後,陝西皮影演唱藝人屈李劉和陝西禮泉縣石鼓趙村一姓何(外號跛騾子)的曾來到環縣車道、毛井一帶收徒傳藝,演唱皮影戲,開始主要演唱秦腔,後來也演唱道情。
  •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
    仁和區苴卻硯雕刻技藝成功入選四川省首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24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鑑藏|文房四寶 墨的知識
    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
  •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 | 琴臺文化街舉辦儺面具雕刻技藝體驗課 讓孩子...
    儺為漢神 千年傳承 | 琴臺文化街舉辦儺面具雕刻技藝體驗課 讓孩子從小結下「儺緣」 2019-11-2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銅」心未泯雕刻時光,走進成都非遺——傳統金銅製作技藝
    都江堰市處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川西平原交融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走進「銅」心未泯的雕刻時光——傳統金銅製作技藝。金銅製作是一個複合型工種,製作之前,先用牛膠將金屬板材固定,配製焊藥、摹繪圖案。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來源:北京看展)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偶頭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漳州木偶頭雕刻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 海南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已建立國家、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25項,省級名錄項目72項,「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筆墨紙硯】墨的製作
    書畫、美文、正能量、專業閱讀 在公眾帳號:【中國書法網】shufacom墨的製作墨煙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佔十分之九,其餘佔十分之一。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著「活化石」之稱,它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冊頁或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它肇始於1300年前的中國,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了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 「一兩黃金,一兩墨」,徽墨的製造工藝!
    徽墨製作工藝非常複雜,不同流派各有自已獨特的製作技藝秘不外傳。主要有煉煙、和膠、杵搗、成型、晾墨、打磨、洗水、描金、包裝等程序。       正因為徽墨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促就了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 「回眸十三五」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內涵 讓文物活起來
    走進梁啓超紀念館,在一樓序廳醒目位置貼掛總書記強調的「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要求,在序廳設立展示屏,循環播放總書記視察紀念館照片和視頻。在「飲冰室今昔」展廳,記者看到了梁啓超孫女梁柏有向梁啓超紀念館捐贈的曾經飲冰室藏品10件/套書畫,這些文物歷經百年重回天津,並在「飲冰室」向市民展示。
  • 尋源雕刻藝術展伍大元素、無上華品、天宇大向、墨羽雕品聯合出品
    本網訊:2019年1月23日,由華麗萍、劉迪、墨羽策劃的「尋源」雕刻藝術展2018年-2019年第二次展覽,在北京市王府井新華書店六層大向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由北京伍大元素公司主辦,北京天宇大向藝術發展中心、北京墨羽雕品藝術空間協辦。
  • 宜賓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技藝、川劇、樂器、雕刻、故事、傳統節日、戲劇等,中華瑰寶,歷史價值極高
    2015年9月16日,在成都舉行的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來自四川省富順的微刻藝人高君維在自貢館向來者展示著一個個微刻作品。2006年,川江號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江安竹簧工藝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2019年11月,江安竹簧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美術有4項,泉州市級3個,南安市級1個。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項目負責人孫冬寧表示,本項目除了將福州永和魚丸作為地方名品的物質載體加以研究,更將它背後深藏的歷史、文化、民俗、技藝和傳承人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傳播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