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隨著定檔5月10日,《羅馬》這部2018口碑「神作」終於跟國內觀眾們在大熒幕上見面了。
這部片口碑有多爆炸呢?
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以4.4分破場刊紀錄的成績拿到金獅獎,隨後在MTC專業影評人評分系統中拿到96分的超高分,一路領跑頒獎季。
號稱「狂攬120項提名」,其中包括最終獲獎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三座小金人,口碑和獎項的雙重保障,稱之為去年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也不為過!
導演阿方索·卡隆
為什麼這麼說?
演職員表中,導演阿方索·卡隆同時擔任製片人、導演、攝影、編劇、剪輯。全片主要是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Mexico City)羅馬地區(Colonia Roma)拍攝,耗時108天。最終成像採用了黑白畫面、2.39:1的寬銀幕比例,聲音上使用了擁有64個獨立聲道的DolbyAtmos(杜比全景音)技術。
當顏色抽掉、只剩下黑白,光影的流動更為顯見,Alexa65拍攝出的細膩畫面,搭配Dolby Atmos的震撼效果,觀眾仿佛回到了1960~1970年代的墨西哥。跟隨著卡隆綿長又平穩的Tracking Shots (推軌鏡頭),在135分鐘內,目睹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死生無常以及大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變遷。
搖鏡、大景深、牆壁燈光調和了黑白
布局,影像質感突出
電影中大量的深焦鏡頭、長推軌鏡頭、橫移(Pan)鏡頭,也有一些國外的影評人讚揚《羅馬》蘊含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o)的風格,場面調度和鏡頭語言可以媲美《公民凱恩》。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析一下片中動人的鏡頭畫面:
原文 | 電影《羅馬》的鏡頭分析: 如流水般敘事下的暗潮湧動
轉載 | 安邦小九爺
原作者 | 青箏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一個好的鏡頭設計是鏡頭運用、畫面設計、表達意圖等要素的組合運用而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接下來,我們從敘事場景勾勒、細節特寫刻畫、長鏡頭運用和特殊鏡頭符號四個方面對《羅馬》影片中的典型鏡頭進行綜合分析,對於把握影片於無聲處見波瀾的藝術表現力具有一定輔助作用。
影片開場僅用三個鏡頭將作為主要敘事空間的克裡奧所在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居住環境一覽無餘,為接下來的情節開展打下基礎。
影片開場以固定機位的長拍聚焦於方格地面,伴隨著片頭字幕,夾雜著肥皂泡泡的水推湧而來。接著九十度的垂直上搖和戲劇性的視點轉移讓我們陸續看到了排水孔、水管、女主角克裡奧以及一條長長的窄巷車道,回歸觀眾主觀視線。以克裡奧為焦點的搖鏡我們跟隨著女主角看到了整個院落的概貌。
接著,跟著克裡奧的腳步,我們通過兩組橫移與推軌鏡頭看到了這棟複式小樓的房間分布與內部擺設,突出了克裡奧女傭形象的角色定位。
調換房間,與過去的記憶說再見
此外,家中混亂不堪的情景隱隱預約透露出這個家庭頹廢不安的情緒,並與影片結尾時索菲亞夫人與孩子們從海邊歸來後的家中環境的變化有了鮮明對比,暗示新生活的開始。
同時,鏡頭對市區與鄉村的描繪也大有深意。
影片中有兩處推軌橫移鏡頭展示出羅馬街區繁華熱鬧,燈火輝煌的市民生活場景。這兩段鏡頭延續了傳統黑色電影利用霓虹燈突出城市夜景輪廓的手法,通過布光控制黑白灰在畫面中的面積以及分布關係,呈現出分布明確,錯落有致的特點。影片中通過燈光構圖的鏡頭也有很多,此處便不再多作舉例。
同時,跟隨克裡奧尋找費爾明的腳步,270°水平搖鏡為我們展示了鄉村道路泥濘,生活資源匱乏,娛樂生活簡單,政客宣講頻繁的鄉村景象。
聯繫到影片中一帶而過的作為土地衝突和勢力鬥爭犧牲品的狗頭標本,以及關於克裡奧的母親失去土地的簡單對話,就讓我們直接感受到土地改革的失敗與破產農民的苦苦掙扎。
《墨西哥通史》中寫道,「到1964年,墨西哥總統洛佩斯·馬特奧斯向304498人授予土地,這樣累積受益者人數佔同年農業人口的42.4%。」
到了60年代末,隨著人口增加,破產農民向城市湧入,墨西哥不均的土地分配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和城鄉差距拉大。這兩組市區與鄉村的鏡頭對比就是對當時城鄉發展狀況及其社會問題的勾勒與參照。
特寫鏡頭主要有物體特寫和人物特寫。
物體特寫在氛圍營造、內容強調或情節暗示都發揮獨到的作用。無生命的物體出現在特定情境下都蘊含著重要的戲劇元素,他們既代表自身, 又有其他含義。
我們首先來看索菲亞夫人的丈夫開車進門的「儀式」。車牌、車胎、車燈的低角度特寫在堂皇威嚴的交響樂下頓時有一種神聖之感,加之對丈夫面部表情並未有一處刻畫,為這個丈夫增添了不確定因素。寬大的車身與狹窄的車道顯得格格不入,為之後的丈夫出軌棄家行為奠定基礎。
1974年,墨西哥通貨膨脹率達到最高點:25%
克裡奧去家具店與店員交涉的場景出現在一個鬧鐘特寫的玻璃反光中,這是使畫面結構透明的重疊典型拍攝方法。這個鬧鐘特寫的關鍵之處在於它120美元的標價,這是墨西哥經濟衰退和雄心勃勃的財政、結構和社會改革計劃引發通貨膨脹的真實寫照。
此外,還有一處對地震中未被抱離育嬰室的嬰兒特寫,實則是對克裡奧誕下死胎的暗示和徵兆。
用人物特寫生活中不常見的特殊的視覺感受,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或者某個事物的局部,是一種影視造型藝術的元素。克裡奧接受醫生詢問這一場景的拍攝摒棄了用於二人對話的雙人鏡頭或正反拍模式,採用演員正視觀眾的主觀特寫鏡頭將人物面部表情和緊張羞澀的心理活動表現得細緻入微。
長鏡頭具有兩種形態,即固定長鏡頭與運動長鏡頭。
固定長鏡頭是早期電影最基礎的形式,以固定位置、固定視角與固定景別進行拍攝,它體現的是電影的原始記錄功能,創作者的敘事意圖無法通過鏡頭的變換完成,更多依靠畫面本身的戲劇效果。
克裡奧的分娩過程以長達五分半固定長鏡頭的紀實性呈現抓人心腑,沒有特寫,反而將克裡奧置於中景之中,冷靜地記述下從緊張搶救到嬰兒死亡的全過程。她的喘息和心跳與後景中對出生嬰兒的搶救和處理,是生與死、情感與現實的距離,讓觀眾在緊張又絕望中唏噓不已。
同時,在索菲亞夫人讓孩子們給爸爸寫信的手段努力讓丈夫回心轉意的橋段中,固定的視角與邊框體現出導演演員調度的功力。索菲亞夫人讓孩子們在信中告訴爸爸讓他快點回家,她親和笑容難掩敏感和焦慮的內心。大兒子出畫之後,剩下的幾個孩子搶著信紙來到了畫面下方,然後在媽媽的命令下相繼出畫,使畫面的興趣中心發生轉移。克裡奧坐到沙發上,向索菲亞夫人傾訴了自己懷孕的心事。小兒子拿著自己畫的飛機入畫打斷他們的對話。鏡頭落幅在克裡奧與小兒子相擁的畫面中。這個固定長鏡頭對於小演員們的精準調度也值得細細品琢。
運動長鏡頭是基於電影鏡頭調度產生的表現手法,同固定長鏡頭相區別,它可以使用攝像機的推、拉、搖、移、升、降以及景深變換完成單一鏡頭的拍攝。運動長鏡頭中,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影片中對於巴爾塞納莊園森林白天歡樂場景和深夜救火場景的兩段長鏡頭採用非剪輯的手法,極大程度上保證影像時間、空間的連續性,並更具身臨其境之感。莊園白天歡樂場景的長鏡頭拍攝從小兒子身穿太空服在水中漫步開始,一路橫移隨著一系列構圖和景觀的改變,展現出莊園裡的新年氛圍。而深夜救火的長鏡頭並非刻意展示火勢的洶湧和救火現場的慌亂,反而在熊熊火焰和牧人的歌唱中感到冷靜和悽涼。
影片高潮是不會遊泳的可裡奧下海拼命救回淹沒在海浪中的索菲亞夫人兩個孩子的一段四分鐘的運動長鏡頭。這樣長時間無剪輯的展現使演員的表情、動作的變化得到充分醞釀,變化過程在無壓縮的時間中高度客觀的被還原。也正是因為真實,一波又一波的巨浪衝破銀幕並試圖淹沒每個觀眾,每個觀眾內心的焦慮與絕望都被這種並不取巧,也不炫酷、帶有導演鮮明個人風格的鏡頭語言不自覺地被勾起。
洗衣服這樣的家務與女性常伴
水,這一鏡頭符號在影片中反覆運用,有著豐富的表意內涵。片頭的洗地水、洗衣水是日常流水般平淡的生活;克裡奧被拋棄的那天,天空下著的冰雹是克裡奧內心的絕望;一浪高過一浪的海水是克裡奧落寞靈魂的撫摸……水用她的含蓄而真摯的溫情陪伴著克裡奧,也與這部平靜敘事的影片氣質相吻合。
卡隆對太空的愛在《地心引力》中便可見一斑。他將太空中的詩意轉化為畫面,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
而這一次,卡隆同樣使用了太空元素。克裡奧帶孩子們去看的那部電影,正是卡隆最愛的太空題材電影《藍焰火》。無論是鄉間的小孩,還是是索菲亞最小的孩子,都有一個穿著太空衣太空漫步的夢。
影片中出現《藍煙火》劇照
除了穿著太空衣在泥潭漫步外,這個與克裡奧關係更為親密的小兒子總會說著一些關於生死、潛水、飛行這樣奇奇怪怪的話語,也曾不止一次向克裡奧訴說著在自己更年老的時候的事情,讓人覺得卡隆將自己的童年或多或少地投射於這個孩子身上。
在我年長一點的時候,我曾經是一名水手
但是我在一場暴風雨中淹死了
那海浪超大的
當時一片漆黑,還有閃電,可我不會遊泳
……
這段獨白不僅暗示著克裡奧在海浪洗禮後的重生,還有可能是導演卡隆自我意識的流露。
飛機可能是卡隆童年記憶的一個重要元素,在這部影片的敘事空間中經常出現。
克裡奧在影院告訴費爾明自己懷孕時,影幕上「碰巧」出現失控下墜的飛機,意味著這段感情註定以落魄的結局收場。
影片開頭衝洗地面的水中映出小小的一方天空,飛機緩緩掠過。影片結尾,鏡頭長揚,依舊有飛機駛過天空,一切又回到最初平和的歲月,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羅馬》時長兩個多小時,卻總是讓人不由地暫停或回看,驚嘆於平靜如流水的表達中依舊有噴薄而出的情懷。
整部影片在平靜敘事下將導演孩童時代的回憶用細節化的鏡頭語言直接或間接地一一展現,彰顯出卡隆充滿溫情的女性主義關懷、對獨特殊代的冷靜思考以及充滿魅力的個人色彩。
我想,導演卡隆之所以選擇抽去色彩只留黑白,不只是因為黑白是回憶時光的象徵,還在於它過濾掉世界的五光十色、層層渲染與誇大,以最本初、最原始的冷靜、平白與含蓄反而更易直接觸摸人物層層跌宕的肝腸。
參考文獻:
[1] 劉文龍著. 墨西哥通史[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4.01.
[2] (美)卡茨著;井迎兆譯.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 插圖第2版[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04.
[3] 林韜著. 電影攝影應用美學[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9.10.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