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東方短故事俘獲西方觀眾的心

2020-08-19 麥克的燈

人生的道理那麼多,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那麼複雜,東西方文化差異又那麼大,一部講述東方式家庭故事的短片,如何在東西方觀眾以及奧斯卡評委中得到廣泛的認可與讚賞?

本文將從故事表達載體的選擇、東方故事如何跨文化打動西方評委,以及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個人經歷與作品的關係等幾個方面加以探討,嘗試尋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人類共通情感為依託的、通用的創作譜系。

這部由加拿大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創作,名為《包寶寶》的8分鐘短片,贏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短片獎,是這一獎項首位女性導演獲獎者。

故事講述了一對居住在多倫多的中國夫婦過著平淡的日子,家裡的陳設和桌上的食物都是中式的,如果不是窗外的多倫多電視塔,你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家庭,只是這一天,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平靜。

一個變成小寶寶的包子,喚醒了母親心底的溫柔母愛,小心翼翼地照顧包寶寶,餵他吃飯給他洗澡,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愛。


日子一天天過去,包寶寶漸漸長大,就像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包寶寶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家」已經不再是他的全部。一罐汽水,一包零食,一部電話,一扇緊閉的房門,包寶寶有了自己的世界。媽媽覺得自己被排斥,被拒絕,她開始變得焦慮。

終於,包寶寶帶回一個金髮女友,他準備正式離開媽媽,離開家。然而,就在他要掙脫媽媽的最後時刻,媽媽一口吃掉了他……


媽媽從夢中哭著醒來,原來之前發生的一切都是夢,一場開局美好、結局恐怖的噩夢。此時,真正的兒子回家了。原來,那個長得圓頭圓腦的離家的兒子,幻化成了媽媽夢中的包子寶寶,在媽媽的夢中又把過去的經歷重新走了一遍,這個夢是媽媽對兒子的思念,也是對自己育兒方式的反思。

最終,在父親的推動下,兒子回家了,母子無語落淚,吃著小時候最愛的豆沙包,母子倆終於完成了一次無聲的和解。

用包子作為敘事載體,重現孕育、塑造、養育到分離的整個過程,直觀有效,人人能懂。

1、包子作為敘事載體的表象意義

雕刻不需要獨創,但必須要有生命。——羅丹

包子作為敘事的表層含義,是對塑造和創造的全景呈現。製作包子的過程就像養育一個孩子。當他還像麵粉一樣散落虛空、一片混沌的時候,用水將他聚攏成型,揉捏打磨,多像母親十月懷胎的孕育過程;

當它變成一個個麵團又變成一個個麵皮,等待填充餡料,變成真正的包子的時候,多像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兒,等待母親的哺育;

短片將包子外化成了人形,繼續延續它所代表的「養育孩子「的表層含義。不能不說,選擇包子作為敘事的載體,是極其準確且妙趣橫生的。

製作包子是對養育塑造過程的再現。就像泥塑的過程,既要恰到好處,又要拿捏準確,然後它才有了生氣,逐漸長成一個完全的個體。養育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也暗合東西方文明共通的創世理論——東方有女媧造人,西方神造亞當夏娃。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我們都有著」受造「的共通記憶或傳說。

每個父母或多或少都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圓滾滾的包子、扁扁扁的餡餅、五顏六色的蛋糕……就像創世理論中,造物主用泥土創造你我。造物主按他自己的形象創造你我,多像我們常說的,父母想把孩子變成他們希望的樣子。

然而,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精神胚胎」,那是獨屬於自己的密碼,藏著連父母都無法完全解讀的秘密,當孩子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我意識,逐漸開始探索愛與約束的邊界,逐漸無法按捺離開的衝動,一場衝破家庭與攔阻的大戰,便無可避免地反覆在孩子與父母之間上演。

假如此時的父母尚未做好準備與孩子分離,便無法面對這種因為分離帶來的傷痛,就只能含淚把包子所象徵的孩子」吃掉「,這個動作,是完全否認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意義,只是將他/她看作是自己的附屬產品。而吞吃孩子的父母無疑也是痛苦和可憐的,造成的結果只能是與孩子的疏離甚至隔絕。

不得不說,包子作為敘事載體的表象意義,清晰易懂,十分精妙。

2、包子作為敘事載體的象徵意義

其實這形體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米開朗基羅

短片中吃掉包子這個設置,有人認為恐怖,有人認為突兀,我認為這個設置是絕妙的高潮,是整個短片的華彩樂章。

無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下,我們對這樣的畫面都不陌生:

陽光燦爛的午後,一個粉白的新生兒躺在雪白嬰兒床上咿呀亂語,小腳在空氣中蹬著,小手在媽媽臉上胡亂抓著,一臉寵愛的媽媽抓起他的小手或者小腳,把那隻肉乎乎的、包子一樣的小手或者小腳塞進自己的嘴裡,逗得嬰兒咯咯笑,母子都沉浸且享受這份親子時光。


另一個畫面:當孩子和父母的矛盾無可調和時,在母子大吵一架之後,怒火中燒的母親喊出一句:「我真後悔生了你,還不如當初就掐死你!」


或者在另一個溫馨的時刻:媽媽和孩子依偎在一起,她看著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傷感又寵溺地說:「真想把你塞回我肚子啊……」

這些畫面所共同構建起的,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與親子關係養育關係有關的一切,讓短片中吃掉要逃離的包寶寶的設置,成為了全片高潮。

當家庭再也無法阻斷孩子對世界的嚮往,當大門再也無法阻止孩子離家的衝動,那個必然到來的分離時刻便突然來到了。短片中的媽媽在孩子衝出家門的最後一刻,做出了很多家長都做過的選擇,無助的她唯有用自己的「肉身」來攔截她與孩子的分離。

短片中用「吃掉」孩子這這一看似極端,實則準確的設置,把以愛為枷鎖,對下一代進行捆綁甚至要挾的越界的母愛,展現得觸目驚心,又淋漓盡致。使吞噬的愛,在吃掉包寶寶這一極端行為下,具有了極其易懂的象徵意義。

於是包子作為情感關係的外化象徵,變得十分的準確和有效。

3、包子作為敘事載體的情感意義

製作食物與分享食物是家庭中情感維繫的重要紐帶。西方信仰背景體系下,有「一起吃飯就是在舉行聖餐禮」這樣的表述;而在東方傳統中,一家人坐在一起,更是常見和不可或缺的習慣。而每年春節那場十億人的人口大遷徙,只為大年三十在一起吃頓團圓飯,用家鄉的味道好好慰藉一下辛勞一年的肚腹,更是這一傳統的極致呈現。

味覺記憶會成為一個人記憶的一部分,尋找味覺記憶是人的一種本能。

對家庭、親情的需求,尤其對團聚的天然需求,是每個人所共通的。無論獨立意識更強的西方人,亦或者是家族意識更強的東方人,無一例外,都是強烈且本能的。

家庭對個體的吸引力,由一個人的特徵、口音、習慣、性情,特別是味覺來體現,」媽媽的味道「就是無數遊子的鄉愁。

一個曾經在中國居住多年的西方人說,他想儘量融入中國,所以和中國人交朋友,天天吃中餐,可有些時候,他會穿過整個城市,去一個能買到家鄉食物的地方,品嘗那些能喚醒味覺的家鄉食物,以撫慰離鄉離家的苦悶。

而對於片中這家常年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來說,包子便是代表著鄉愁、寄託著思鄉之情的食物。

跨文化表達,尋找越過文化障礙,抵達人類共通情感的基因密碼


1、把一個東方故事講得老少鹹宜、東西貫通,靠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

悲歡離合,生死別離,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支撐著全體人類跨越國家與民族的障礙,不分彼此。

孩子長大離家,這是幾乎所有家庭都將面對的一次分離。離開母親,組建新的家庭,是幾乎所有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更是為人父母者共同的傷心時刻。無論東西方,那些父母在子女婚禮上因不舍而流淚的畫面何其常見。他們不舍於孩子的離開,更不舍於自己的青春已逝,他們期待孩子們能有美好的未來,也傷感於時光的飛逝。他們是西方人,他們也是東方人,他們可能任何國家的父母,他們說著不同語言,內心卻激蕩著相通的情感,眼中流著相同的淚。

  • 伊朗電影《小鞋子》裡,只有一雙鞋的兄妹,為了給妹妹贏一雙跑鞋,哥哥去參加長跑比賽,一不小心得了冠軍,卻非常失望,只因為冠軍的獎品並不是一雙鞋。觀眾不需要去伊朗,依然能完全理解這個故事。
  •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講了一個代寫書信的老年女人幫一個男孩找爸爸的故事,觀眾同樣不需要去過巴西,也不必了解它葡萄牙殖民地的前世今生,同樣能理解並愛上這個故事。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包寶寶》中那位捨不得孩子離開的母親,無論她住在哪裡,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和國家特點,觀眾同樣都接受起來毫無障礙,這一切都因為人類擁有共通的情感體驗。


在《包寶寶》視頻下面,我看到一條點讚數很高的留言:

」I&39;s willful ignorance.Aithough America has somewhat erased that distinction.(我是白人,我妻子也是白人。在看短片的時候我們都哭了。說不理解是故意裝作無知,而不是因為對文化的不理解。雖然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抹去了這種區別。)

可見,即便人為製造的觀念分歧有多嚴重,因國界帶來的觀念衝突有多麼不可調和,人類本身的基本情感體驗確實共通的,

2、用親子關係和婆媳衝突來探討愛的邊界,放之四海而皆準

對於關係比較親密的母子來說,兒媳婦是一個實打實的「入侵者」。提早做好心理建設,或是本身夫妻關係良好的母親,能夠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全身而退,還能與兒媳和諧相處;

而《包寶寶》中的母親與丈夫的關係比較疏離,在母親整個的 育兒過程中,從未見過父親的存在,這也是母親將全部心力都傾注在包寶寶身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包寶寶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人生的意義,任何一個與她「爭奪」兒子的人,哪怕是兒子的愛人,也會被她視作可怕的假想敵。這一點,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觀眾都能會心一笑。或許不是所有觀眾都能理解俄狄浦斯的弒父戀母故事,卻都能理解一個母親不舍兒子的心理。

《包寶寶》在動畫形象的創造上也十分符合「母強子弱」的設置,即便是已經成年的包寶寶,相對於母親的形象,依然是非常的「小」,看上去仍然非常需要呵護,而那位金髮女友的形象也和母親一樣高大


這似乎在暗示著,被母親一路呵護成長的包寶寶如今又來到了另一位大女人身邊,要想真正「高大」起來,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創作是一種自我修復、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的過程

1、幼時離鄉別國,用創作進行自我探索與認知的華裔女導演

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契訶夫說過:「創作就是不停地審視自己」

藝術創作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創作者文化背景的影響,無一例外。一個完全脫離自身成長背景和文化屬性的作品,是十分罕見和不科學的。

短片《包寶寶》將核心衝突設定在「離家」這件事上,與導演石之予的親身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石之予兩歲隨父母從重慶移民加拿大,畢業於加拿大謝爾丹學院動畫專業;2011年,22歲的她加盟好萊塢著名動畫公司皮克斯,從加拿大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與自己成長的地方,與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正式分離。

包寶寶的故事既是石之予對自己人生旅程的一次回顧,也是對自身成長背景、親子關係的重新審視,尤其對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與西方成長環境的衝突的重現。

2、家庭影響對創作者的啟發與束縛

製作食物代表養育的深層意義,食物在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中的特殊地位。味覺在孩子與家庭、父母之間產生的紐帶關係,潛移默化卻又根深蒂固。吃和食物本身就是養育的表層意義。

包寶寶的媽媽從最開始餵寶寶吃,到一起吃麵包,再到寶寶因為生氣媽媽不讓他跟別人一起玩球,而賭氣不吃麵包,再到真實的兒子回家,母子用一起吃麵包,清晰地展現出一段從分別到回歸,再到和解的親子關係旅程。

不再吃你做的飯,是一個人掙脫家庭的外在表徵,當孩子需要離開的時候,獨立做飯就是他們面對的第一課。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就像只有包過包子才能知道,想要包好包子並不簡單一樣。當你站在外面講故事,客觀公正地講述的時候,刻畫自己的同時就是在審視自己,描摹父母的同時也就是在理解父母。

藝術創作需要觸及人心底裡最敏感的部分,從角色的立場出發思考人物的所思所想所為,才是真真正的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結語:

有人說,懂得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導演卻將複雜的人生況味成功地濃縮在短短8分鐘之內,喚醒觀眾心底最柔軟的那部分情感,並完成了一次跨越文化差異的優秀表達。年輕的女導演未來可期,希望能儘早看到她的下一部作品。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寶寶》:東方短故事如何俘獲西方觀眾的心
    人生的道理那麼多,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那麼複雜,東西方文化差異又那麼大,一部講述東方式家庭故事的短片,如何在東西方觀眾以及奧斯卡評委中得到廣泛的認可與讚賞?本文將從故事表達載體的選擇、東方故事如何跨文化打動西方評委,以及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個人經歷與作品的關係等幾個方面加以探討,嘗試尋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人類共通情感為依託的、通用的創作譜系。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中國式親情戳痛無數父母心丨外媒說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短片《包寶寶》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講了一個可愛的包子變成一個小人兒的故事。點擊觀看完整版動畫短片《包寶寶》↓8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講述了一位中國「空巢媽媽」的故事,短片以多倫多華裔移民子女的經歷為創作靈感,聚焦一個熱愛做包子的華人婦女,有一天她的包子活了過來,成為了她的「包兒子」。
  •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
    包寶寶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原標題:《綠皮書》斬獲最佳影片 中國元素閃耀奧斯卡(附獲獎名單)北京時間今天上午在提名作品中,《綠皮書》拿下五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輯。此外,還有四位華裔導演的作品參與角逐獎項,《包寶寶》《衝破天際》入圍最佳動畫短片提名,《滑板少年》《徒手攀巖》入圍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 奧斯卡動畫片《包寶寶》展現東方母子相處狀態
    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飽含中國元素的短片《包寶寶》摘走最佳動畫短片「小金人」,也讓「中國式親情」再次喜提熱搜。細膩感人的鏡頭語言,既展現東方母子的相處狀態,也讓人反思。 《包寶寶》全片沒有臺詞,用8分鐘講述一個包子變成的「包寶寶」,為飽受空巢之苦的中國媽媽重新帶來家庭歡樂,也讓她明白孩子終將長大的故事。片名「Bao」既指中國傳統美食「包子」,也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故事設定在唐人街。
  • 動畫片《包寶寶》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2月25日,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中國題材動畫片《包寶寶》贏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是2018年石之予執導  、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短片講述了一個華裔女性因空巢而備受沮喪,當某天她包的一個包子「活過來」之後,一切都發生巨大變化的事。石之予畢業於加拿大謝爾丹學院動畫專業,在那裡孕育了她對故事和動畫片的熱愛。
  • 動畫片賞析:201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
    但對於看慣了大片的觀眾,欣賞小眾的動畫片不失為一種更好的休閒方式。今天小編就不會像其他人一樣為你推薦在大熒幕上上映的動畫片。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為你推薦一部同樣為迪士尼動畫和皮克斯工作室聯合製作,名為《包寶寶》的3D動畫短片。本片雖然只有十多分鐘,但是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和含義。雖然該片沒有《玩具總動員4》那樣的大製作和驚心動魄的冒險情節,但是卻能讓觀眾們在平淡中見真情。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帶來的啟示
    日前,由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包寶寶》英語原名為《Bao》,一語雙關。一部滿滿中國風的短片!不到8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惹人淚目。戳中無數媽媽的淚點,也點醒了無數父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
  • 英媒分析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中國崛起帶動中華文化輸出
    《包寶寶》動畫海報(資料圖片)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1日刊登了題為《<包寶寶>與華人文化:當奧斯卡獎給了80後華裔女導演》的文章,文章摘編如下:短短八分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以具有中國文化象徵的「包子」詮釋母親的愛,奪下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
  • 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執導《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全球矚目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揭曉!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是皮克斯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包寶寶》。這部溫情的影片觸動了全球無數華人的內心,也贏得了電影屆的一致好評。另外,《綠皮書》等奪獎大熱也收穫頗豐。
  • 隨筆丨《包寶寶》奪奧斯卡的驚豔
    多數美國媒體報導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作品《包寶寶》奪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都把包子譯成泛指用麵皮包餡的食品dumpling,而這個可以泛指世界各國此類麵食的英文詞,在中文裡經常被直接譯成餃子。食品翻譯上的困難,令人聯想到東西方文化互動中的很多相似情形。2月24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右)展示獎盃。
  • 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背後的中國女孩 | 溯洄
    ,最佳動畫短片獎花落《包寶寶》。兩位女孩有著差不多的童年記憶:媽媽包的餃子、包子,深藏著無盡的母愛,最終變成了長大後心中最溫馨的記憶。類似的生活經歷,讓兩位來自不同地方卻用有著相同血脈傳承的女孩有了強烈的共鳴。於是,她們聯手開始創作了這部以美食來表達親情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她們希望用這部短片來表達對母親由衷的感激。
  • 只有7分半鐘的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何獲奧斯卡青睞?
    墨西哥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最佳動畫長片:《蜘蛛俠:平行宇宙》最佳真人短片:《皮膚》最佳紀錄短片:《句尾》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其中,由加拿大華裔、「川妹子」石之予執導的短片《包寶寶》(Bao)獲第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 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什麼讓所有媽媽淚目?
    導演石之予也是從媽媽的這句話裡得到靈感,創作了《包寶寶》這部動畫,並一舉拿下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在加拿大的一個華人社區,女人漫不經心的的包著包子。忽然,一個小包子發出了嬰兒的啼哭,變成了一個軟糯糯的小嬰兒。這讓寂寞的女人非常興奮。接下來,她興致勃勃的做起了包寶寶的媽媽。逛街、運動、做家務,女人到哪兒都帶著包寶寶,她覺得非常幸福。
  • 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什麼讓所有媽媽淚目?
    導演石之予也是從媽媽的這句話裡得到靈感,創作了《包寶寶》這部動畫,並一舉拿下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接下來,她興致勃勃的做起了包寶寶的媽媽。逛街、運動、做家務,女人到哪兒都帶著包寶寶,她覺得非常幸福。可是慢慢的,包寶寶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和別人打籃球,想談戀愛,可是母親出於保護,不許他這麼做。母子出現了裂痕,女人感覺自己正在失去孩子。情急之下,她一口吞下了包寶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 皮克斯最新8分鐘短片《包寶寶》講了一個中國包子的故事,虜獲了全球觀眾的心!
    👆《超人總動員2》很好,但前面的短片《包寶寶》已經值回電影票價了。👆當人們問我怎麼看待皮克斯短片《包寶寶》👆我們的吃睡在看完電影後發的朋友圈BAO 既是「包子」的「包」,也是「寶貝」的「寶」,所以中文官方譯名為《包寶寶》短片講述的是一位空巢華裔媽媽
  • 你真的看懂了《包寶寶》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嗎
    遠在獲得奧斯卡獎之前幾個月,《包寶寶》已經隨《超人總動員2》在各院線播放,獲得的評論褒貶不一。差評主要集中在暗黑、詭異,直接指向包媽媽吃掉包寶寶一幕。最後包媽媽的兒子回家來看她,有些網友認為就是「常回家看看」的主旋律,毫無新意。
  • 《包寶寶》捧走奧斯卡!中國元素的動畫片如何感動了西方大眾?
    這周頒獎的奧斯卡典禮上,一部由一名四川出生、加拿大長大的華裔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片《包寶寶》喜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作品表現的是一位主婦每天起床做包子,兒子成人離家了,丈夫囫圇吃幾個包子就出門上班了,家裡就剩下主婦一個人,倍感落寞。
  • 第91屆奧斯卡完整獲獎名單,中國風《包寶寶》暖化人心…
    北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完整獲獎名單附後)由皮克斯第一個華裔女導演、第一個女短片導演石之予執導,皮克斯製作的中國風童趣短片《包寶寶》,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石之予用細膩感人的鏡頭語言,展現東方母子的相處狀態,又暖又萌,同時引人反思。這部7分多鐘的影片,講述了一位年邁的中國媽媽因兒子成年離家而鬱鬱寡歡,卻又意外地成為了一個由包子變成的天真活潑的包寶寶的母親的故事。石之予解釋到,《包寶寶》的英文名為《Bao》,既是指中國美食「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
  • 《包寶寶》:在笑與淚中成長
    近期,《包寶寶》奪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上個月,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作品《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短片衝出70多部動畫短片的重圍進入提名名單,又擊敗另外4部提名短片捧走小金人,奪冠殊為不易。  講述中國式親情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之前,很少有人關注過石之予。但是,如果提到《玩具總動員》,很多人想必並不陌生。
  • 一個包子成精的故事,憑什麼拿下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2019年第 91屆奧斯卡金像獎終於在今天揭曉了!在頒獎典禮正式開始前,最受期待也是討論熱度最高的當屬最佳影片獎。不知道各位朋友對《綠皮書》拿下最佳影片有何看法?必須說一句,拋開所謂的「政治正確」,本片絕對是部好電影。話不多說,今天要介紹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