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利鵬 通訊員雷海霆
2020年12月24日,江城陽光燦爛。武漢城建集團旗下武漢市園林建築工程公司黨委書記陶步黎站在老朋友,江夏區舒安街合力村村民張愛軍家門前,笑容也格外燦爛。
「農村裡蓋房是件大事,我們都來祝賀。」陶書記握著張愛軍的手笑著說:「5年了,看著你脫了貧、賺了錢,現在又建起新房,我和同事們都很開心。」
武漢園建公司再次上門看望張愛軍一家
【結對】100多名員工牽腸掛肚「窮親戚」
江夏區舒安街合力村,位於梁子湖南岸,處在武漢、鄂州、鹹寧三市交界地帶。由於地處偏遠,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則以種植和養殖業為生。
2016年,按照市園林和林業局的精準扶貧工作部署,武漢園建公司和張愛軍家庭正式結成扶貧對子。從此,公司的100多名員工有了讓他們牽腸掛肚的「窮親戚」。
今年44歲的張愛軍,5年前在外打工時總是憂心忡忡。父親患股骨頭壞死,時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身體也不好,幹農活比較吃力;妻子在家中帶著兩個孩子,一家6口人的生活費、醫藥費,幾乎全靠他打工每個月掙的2000多元。
「要是父親住院,我就打不了工,必須一條心去醫院照料他」張愛軍說。因為父親的病,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頓,為此欠下了五六萬元的外債。
「我第一次到張家去,屋裡陳設簡陋,電器都沒幾樣。」陶書記回憶5年前首次到張愛軍家時記憶猶新。「像這樣貧困的農家,就是在偏遠的合力村也比較少見。」
張愛軍家正在建新房
【幫扶】種苗技術送上門全力助脫貧
結了對子,武漢園建的職工們便開始為張愛軍籌謀打算。
「只要他想幹,我們就全力幫助」陶書記說。經考察,張愛軍覺得小龍蝦養殖值得一試。
2016年5月,武漢園建請來龍蝦養殖專家,到張愛軍家,專門教他如何採購蝦苗、識別蝦種、傳授養殖池水質處理和飼料投放等方面技術和經驗,同時還為他送去300斤小龍蝦種苗。
扶貧工作,常難以畢其功於一役。張愛軍的小龍蝦養殖,因為經驗不足、水土不服,當年遭受到挫折,最後一算帳,沒賺到錢。
「第一年不成功不要緊,重要的是汲取經驗」陶書記說。大家跟張愛軍溝通以後,聽說他仍願意繼續養殖小龍蝦,決定繼續提供幫助。第二年,公司繼續送來蝦苗。後來,聽說他有意在養殖池邊發展多種養殖,又陸續送來雞鴨種苗。
同時,過年過節、寒天暑地,公司都派出員工,為張愛軍家送慰問款、幫扶款,以及糧油物資、衣物被褥,助力他改善生活。
武漢園建公司與張愛軍就再增收交流
【變化】還清外債率先脫貧建新房
5年過去,張愛軍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新的養殖產業後,他閒時在家從事養殖業務,附近的餐廳生意忙時,他就近在家門口打工。
「外債都還清了,現在我既能照料家人,也能料理業務,最重要的是園建公司的同志們,待我像親人一樣。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張愛軍說。這些年,通過武漢園建公司持續在技術與經濟上的支持,張愛軍的養殖業務越來越成熟,他成了村裡貧困戶中率先脫貧的代表。
2020年,肩負武漢市委、市政府國企改革的信任與厚望,武漢城建集團孕育而生,武漢園建公司同時成為集團旗下一員。在集團扶貧攻堅工作指導下,武漢園建公司給張愛軍捐贈了2000隻鴨苗。上個月,張愛軍賣掉鴨子,請來泥瓦匠,將家中老舊的雜物間拆除,開工建設四間明亮的房屋。
「未來,只要你有需要,我們會繼續幫助你,盡我們所能讓你的日子越過越好!」當天在建設現場,陶書記說完,張愛軍開心地笑了。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