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園建公司5年不懈幫扶,貧困戶還清五六萬外債,還攢下錢蓋新房

2021-01-17 瀟湘晨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利鵬 通訊員雷海霆

2020年12月24日,江城陽光燦爛。武漢城建集團旗下武漢市園林建築工程公司黨委書記陶步黎站在老朋友,江夏區舒安街合力村村民張愛軍家門前,笑容也格外燦爛。

「農村裡蓋房是件大事,我們都來祝賀。」陶書記握著張愛軍的手笑著說:「5年了,看著你脫了貧、賺了錢,現在又建起新房,我和同事們都很開心。」

武漢園建公司再次上門看望張愛軍一家

【結對】100多名員工牽腸掛肚「窮親戚」

江夏區舒安街合力村,位於梁子湖南岸,處在武漢、鄂州、鹹寧三市交界地帶。由於地處偏遠,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則以種植和養殖業為生。

2016年,按照市園林和林業局的精準扶貧工作部署,武漢園建公司和張愛軍家庭正式結成扶貧對子。從此,公司的100多名員工有了讓他們牽腸掛肚的「窮親戚」。

今年44歲的張愛軍,5年前在外打工時總是憂心忡忡。父親患股骨頭壞死,時不時需要住院治療;母親身體也不好,幹農活比較吃力;妻子在家中帶著兩個孩子,一家6口人的生活費、醫藥費,幾乎全靠他打工每個月掙的2000多元。

「要是父親住院,我就打不了工,必須一條心去醫院照料他」張愛軍說。因為父親的病,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頓,為此欠下了五六萬元的外債。

「我第一次到張家去,屋裡陳設簡陋,電器都沒幾樣。」陶書記回憶5年前首次到張愛軍家時記憶猶新。「像這樣貧困的農家,就是在偏遠的合力村也比較少見。」

張愛軍家正在建新房

【幫扶】種苗技術送上門全力助脫貧

結了對子,武漢園建的職工們便開始為張愛軍籌謀打算。

「只要他想幹,我們就全力幫助」陶書記說。經考察,張愛軍覺得小龍蝦養殖值得一試。

2016年5月,武漢園建請來龍蝦養殖專家,到張愛軍家,專門教他如何採購蝦苗、識別蝦種、傳授養殖池水質處理和飼料投放等方面技術和經驗,同時還為他送去300斤小龍蝦種苗。

扶貧工作,常難以畢其功於一役。張愛軍的小龍蝦養殖,因為經驗不足、水土不服,當年遭受到挫折,最後一算帳,沒賺到錢。

「第一年不成功不要緊,重要的是汲取經驗」陶書記說。大家跟張愛軍溝通以後,聽說他仍願意繼續養殖小龍蝦,決定繼續提供幫助。第二年,公司繼續送來蝦苗。後來,聽說他有意在養殖池邊發展多種養殖,又陸續送來雞鴨種苗。

同時,過年過節、寒天暑地,公司都派出員工,為張愛軍家送慰問款、幫扶款,以及糧油物資、衣物被褥,助力他改善生活。

武漢園建公司與張愛軍就再增收交流

【變化】還清外債率先脫貧建新房

5年過去,張愛軍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新的養殖產業後,他閒時在家從事養殖業務,附近的餐廳生意忙時,他就近在家門口打工。

「外債都還清了,現在我既能照料家人,也能料理業務,最重要的是園建公司的同志們,待我像親人一樣。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張愛軍說。這些年,通過武漢園建公司持續在技術與經濟上的支持,張愛軍的養殖業務越來越成熟,他成了村裡貧困戶中率先脫貧的代表。

2020年,肩負武漢市委、市政府國企改革的信任與厚望,武漢城建集團孕育而生,武漢園建公司同時成為集團旗下一員。在集團扶貧攻堅工作指導下,武漢園建公司給張愛軍捐贈了2000隻鴨苗。上個月,張愛軍賣掉鴨子,請來泥瓦匠,將家中老舊的雜物間拆除,開工建設四間明亮的房屋。

「未來,只要你有需要,我們會繼續幫助你,盡我們所能讓你的日子越過越好!」當天在建設現場,陶書記說完,張愛軍開心地笑了。

【來源:楚天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扶貧|養豬前3年欠債18萬元 被幫扶2年還清 我家出現了過去不敢想的...
    這5年來,多虧了國家的扶貧政策,我家出現了很多過去不敢想的變化。我自己也充滿了幹勁,打心底感激政府和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2016年1月18日,在政策和技術的扶持下,滕方遠提高了養豬技術,生豬存活率大大提高。
  • 漳平拱橋巖高村:「黨建+扶貧」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2016年被確認為貧困戶後,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種植10畝百香果獲得豐收,年收入5萬多元。今年,他們又在其中的6畝百香果地裡套種生薑,如今都已發芽,長勢喜人。黃海錦說,響應村裡的激勵性扶貧工作,他又種植了3畝烤菸,預計收入15000元。  種植烤菸是巖高村今年開始的短平快激勵性扶貧項目。
  • 曾為孩子上學發愁的貧困戶 如今過上「有盼頭」的日子 李秀:明年想...
    曾經,這裡祖祖輩輩只能依靠微薄的農業收入生活,要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的李秀自然更為拮据,因此2015年她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也正是那一年,雲南信託開始定點幫扶雲裡廠村,不僅愛心援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還進行了鄉村道路、水利、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5年過去了,地處偏遠卻風景秀麗的雲裡廠村成功脫貧摘帽,太多像李秀一樣的淳樸村民過上了「有盼頭」的日子。
  • 【我身邊的小康】陝西韓城橋頭村貧困戶馬效各:幸福像花兒一樣
    馬效各是陝西省韓城市芝陽鎮橋頭村3組貧困戶。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馬效各愛養花,不大的小院被花花草草裝扮得充滿了生機,就連她現在的日子,也如同花兒一樣燦爛。誰曾想,今年70歲的馬效各遭遇過兩次家庭變故。十年前,她的兒子因工去世,悲痛欲絕的她還沒從傷心中緩過來,丈夫又因胃癌去世。
  • 他染上毒品和愛滋病,如何又蓋新房又娶妻?
    剛戒毒回家,又染上愛滋病在縣鄉兩級政府的支持下,蔣勇全所在的綜合幫扶隊員聯合村委會,將村上在冊的6名吸毒人員,送進戒毒所進行強制戒毒,對另外6名在冊有吸毒史的人員,進行嚴格管控。同時,要求全村42名愛滋病患者積極配合村醫接受治療。
  • 伏牛深山貧困戶 新年新房新生活
    新華社鄭州1月24日電(記者劉雅鳴、孫清清)站在鎮裡朝陽社區二樓一套98平方米的新房裡,54歲的郭玉良還不敢相信這裡就是自己的新家。從記事起,他就一直住在伏牛山區半山腰上的土坯房裡。  如果不是當地有臘月裡不能搬家的習俗,今年郭玉良就準備在新房裡過春節了。郭玉良家在伏牛山深處的盧氏縣朱陽關鎮澗北溝村,是遠近皆知的貧困村。
  • 以「結對幫扶」為抓手 人保壽險達州公司聚力精準扶貧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8日電(杜成) 近日,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達州中心支公司(簡稱「人保壽險達州公司」)一行12位幫扶幹部,驅車來到開江縣永興鎮何家埡口村陳道武老人家裡
  • 種下希望 收穫幸福——清鎮市白泥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偉致力脫貧攻堅...
    紅楓湖鎮白泥村,地處清鎮城郊,與貴州電建二公司和清鎮發電廠為鄰。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村民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不竭動力。然而,白泥村6個村民組686戶2000多人中,同樣是「十個指頭,都不一樣長」。多種原因所致,白泥村還有14家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蔣龍:我的幫扶戶不僅順利脫貧 還走上了致富路
    2014年,我開始幫扶2戶貧困戶。這六年多的幫扶,有辛酸也有感動,但更多的是一種成就感,我為見證和幫助貧困戶重拾生活信心而倍感欣慰。 2014年,接到任務後的我內心忐忑。雖然是第一次開展幫扶工作,但組織給了我這次機會,我便暗自發誓一定要讓我的貧困戶順利脫貧致富。 第一次入戶走訪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幫扶工作沒那麼簡單。
  • 廣州:如期出色完成脫貧攻堅幫扶任務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自2016年與該村對口幫扶以來,對照國家、省、市精準扶貧工作部署,著力激發貧困人員內生動力,著力夯實脫貧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增強產業「造血」功能,經過5年幫扶,該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增長17倍,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萬元增加至2.5萬元。近期,經上級黨委、政府審核評定,龍咀村以及村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已全部滿足脫貧標準,實現「雙出列」,廣州中院如期出色完成脫貧攻堅幫扶任務。
  • "拍戲只談錢"的李立群,64歲才還清外債,今68歲現狀如何?
    這位演員如今68歲仍活躍在螢屏前,還在繼續拍戲,他曾直言到「我拍戲只談錢。」他還被稱為了最沒有原則的影帝,他就是——李立群。在學校裡會經常參加一些藝術活動和話劇,在被臺灣的一家一個影視公司看到選中後,很快就成了一名職業的演員。
  • 襄城縣潁陽鎮洪村寺村李志峰:從貧困戶到種植能手!
    別看李志峰現在收入不錯,可前幾年,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李志峰有兩個兒子,大的15歲,小的8歲,兩個孩子都患有先天性疾病,為給孩子治病,李志峰花去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並欠下一大筆外債,但孩子的病仍然沒有起色。
  • 川陝蘇區首府巴中的脫貧攻堅:貧困戶不摘帽,幫扶幹部不升職
    近5年來,巴中貧困人口由87.1萬減少到31.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7.2%下降到10.5%。馮鍵說,兩個數據分別位列全省第四和第三,但去年巴中經濟總量在全省是倒數第三,人均GDP更是全省倒數第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倒數第7,僅為全國三分之一),因而2020年脫貧「摘帽」任務「壓力非常大」。
  • 探訪|河北平泉:黨組織建在產業鏈 農民富在產業鏈
    鄒德富患有慢性病,幹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微薄,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村委會主任楊海玉牽頭建起了光伏農業食用菌產業扶貧園區,並幫著村民確立了經營管理模式。但村民對光伏農業了解不多,心裡一直沒底,害怕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學技術、繪前景、拉家常,楊海玉一遍遍往村民家裡跑,還帶頭成立了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領著12名黨員先行入駐園區。
  • 【講扶貧故事】傾情貧困戶 拭亮紅色村
    2017年澤州縣政法委扶貧工作隊進駐西土河村扶貧攻堅以來,西土河村每年都在發生明顯變化。四年來,駐村工作隊與幫扶責任人下鄉入戶、摸底調查、因戶施策、制定方案,經常入戶了解民情民意,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收到了良好效果。
  • 女村支書牽線,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特意打電話...
    在她和國網城步供電公司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支持和鼓勵下,很多村民開始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村主任潘顯勇是茶山村竹筷加工扶貧車間負責人。整個茶山村有竹林8000餘畝,他想到創建竹筷加工車間,幫助村民增收。「沒想到,我們一家不出村就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54歲的貧困戶肖愛友樂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