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owie、Andy Warhol、福田繁雄…都曾為這個傳奇音樂節設計...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你有多久沒出門參加戶外活動了?

每年各大戶外音樂節一直是夏天的重頭戲,在沒有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平臺的年代,人們積極地參加各類音樂節,與夥伴一起享受美好的夏日時光,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中,同時也熱衷於收藏著這些被載入史冊的音樂節海報,張貼在自己的房間內。

歷史上首個真正意義的搖滾音樂節,要追溯到1967年舉辦的Monterey Pop,當時為這個音樂節設計海報的是「搖滾海報之父」Wes Wilson,以及熟練運用歐普藝術的平面設計師Victor Moscoso,他們開創了「迷幻(Acid)」風格的典範,而這兩張海報現在的拍賣價格高達599美金(約4200人民幣)。

Monterey Pop Festival,1967年

來自瑞士的蒙特勒爵士音樂節(Montreux Jazz Festival)一直深深地影響著音樂產業的發展和延續,它於1967年7月由Claude Nobs創立,當時還只是一個為期三天的爵士音樂盛會。在接下來50多年間,它逐漸擴大涵蓋的音樂範圍, 變成了一個長達16天的音樂盛典,每年吸引近25萬人前往日內瓦湖參加。

人們在這裡感受爵士、藍調、搖滾、說唱、電子等音樂的魅力,欣賞爵士界領軍人物如Miles Davis、B.B.King、 Bill Evans、Nina Simone的表演,見證Led Zeppelin、Pink Floyd、Prince、Sting等流行巨星的歷史性舞臺。說唱明星Kendrick Lamar、英倫搖滾樂隊Radiohead、電子音樂人FKJ等流行音樂人的出現,也為音樂節吸引著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音樂界的影響力之外,蒙特勒爵士音樂節在文化藝術圈也有著強烈的號召力,它有著悠久的平面設計歷史,畢竟在媒介有限的年代,海報是最好的傳達載體。無論是攝影師、設計師、藝術家還是音樂人,甚至是初出茅廬的學生,都有可能成為音樂節海報設計者。同時,他們擁有很高的創作自由度,在作品中展現對音樂和社會的理解。

1967 - 1979

社會運動下的嬉皮年代

六十年代末期,爵士樂經歷了一次危機。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運動影響,年輕的聽眾們喜愛靈魂樂與搖滾樂,老一輩的樂迷則不再迷戀於抽象的現代爵士樂,轉向與當時文化和社會運動緊密相連的新流派,比如迷幻音樂和民謠音樂。於是,爵士樂手開始採用流行音樂的要素, 在爵士樂中使用電子樂器,新派融合(Fusion)爵士就此出現。

Giuseppe Pino,1967年

音樂節在1967年初次舉辦時,預算還十分微薄,無力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這張由Giuseppe Pino拍攝的黑白照片,被用於製作宣傳海報。圖中為1967年的特別嘉賓,薩克斯管演奏家Charles Lloyd。自此之後,主辦方便邀請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執掌海報設計,每副海報都反映著當下的時代面貌。

彼時越南戰爭剛剛結束,尼克森在1969年於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宣稱人類需要和平,並在1973年與越南籤訂了和平條約。維持了近十年的越南戰爭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深刻的衝擊,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從未如此強烈,它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運動,比如在這期間誕生的反戰運動。

Eric Wondergem,1969年

與此同期的性解放運動、嬉皮運動等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人們在各種意義上挑戰傳統性觀念和性道德,比如這張由Eric Wondergem設計的1969年音樂節海報,就結合了Fritz van Swoll的攝影作品,在畫面中展示了一個無明顯性別特徵的裸體者拿著一把小號。

這張海報隱含的情色意味在當時引起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抨擊,雖然如今已很難得知其背後的創作意圖,但從歷史語境來看,設計師似乎希望藉此解綁身體與性之間的關聯,並把裸體作為純潔的象徵,將爵士音樂節比喻為純粹的音樂聖地。

Roger Bornand,1968年(左上)

Roberto Carra,1970年(右上)

Bruno Gaeng,1971年(下)

嬉皮士運動帶動了迷幻風格海報的流行,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為了吸引更多聽眾,便邀請了平面設計師Hamish Grimes創作一幅象徵著和平與愛的海報,名為 《讓陽光進來(let the sunshine in)》 。Hamish 使用了流動扭曲的字體和大膽的色彩,將「Montreux Jazz」的LOGO和發光的太陽結合在一起,讓所有視覺元素鋪滿畫面。

Hamish Grimes,1972年(上)、1973年(下)

而在1973年的海報中,Hamish選擇向「新藝術運動」致敬,以一種更柔和的美學風格呈現海報設計,傳播了嬉皮士群體反叛的思想和觀念。

不過,提到蒙特勒爵士音樂節最著名的海報,還屬由Milton Glaser創作於1977年的這張作品,畫面中靜坐著吐出樂符煙圈的嬉皮士女子散發著迷人的氣息。Milton Glaser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之一,著名的「I❤NY」LOGO便由他操刀。

Milton Glaser,1977年

然而,隨著社會的經濟衰退讓嬉皮士們的迷幻夢破滅,嬉皮士運動逐漸告一段落,迷幻風格的海報也開始與歷史背景脫節,這類風格的海報設計也不再流行,新的視覺藝術運動正在蓄勢待發。

1980 - 1999

色彩活躍的波普年代

1982年,最具標誌性的音樂節LOGO從瑞士藝術家Jean Tinguely設計的海報中誕生,強烈碰撞的浪漫色彩和肆意的筆劃,標誌著另一個時代的來臨。此時爵士樂也經歷了新的變化,與嘻哈音樂結合,衍生出了迷幻爵士(Acid Jazz),令爵士變得更加流行和商業化。

Jean Tinguely,1982年

蒙特勒爵士音樂節使用至今的LOGO

20世紀的最後20年間,許多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積極地以社會運動家的身份活躍在文化圈內,並為音樂節的視覺藝術作出了獨特貢獻。這個名單聽起來十分吸引人,這裡不僅有日本著名的平面設計師福田繁雄,丹麥設計師Per Arnoldi,還有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

其中受邀為第19屆音樂節設計海報的福田繁雄,以他一貫輕鬆、幽默和詼諧的方式,在海報中使用明亮的純色,描繪了一堆從巨大的高音譜號中冒出來的語音氣泡。一種歡快又豐富多彩的喧鬧感從畫面中溢出,同時也傳達了音樂能表達不同聲音的意思。這也是蒙特勒爵士音樂節首次選擇與一位日本藝術家合作,自此他們便與日本的札幌爵士音樂節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福田繁雄,1985年

1982年,藝術家Keith Haring第一次在紐約舉辦正式展覽,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幾個月後,音樂節的負責人邀請他來製作海報,並請他親自前往蒙特勒的街道上創作大型壁畫。Keith熱愛使用白色粉筆塗鴉,與傳統畫作十分不同,他用粗輪廓線簡單地重複著各式的卡通圖案 ,並以這些跳舞的單色的空心小人聞名。

Keith Haring,1983年

作為一位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Keith Haring的作品也成為了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被印製在各處產品中。80年代後期,兩位紐約最著名的波普藝術家相遇了,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初次合作,共同為音樂節20周年創造了一幅海報。

Keith Haring和Andy Warhol,1986年

Andy Warhol和Keith Haring,1986 年

「去除精英主義,把藝術還給每個人」,這樣的意識在當時的藝術創作者心中流動,他們熱愛明亮、活潑的顏色,喜歡通過連環漫畫般的筆觸創造衝突的圖形設計。

年輕的法國藝術家Francois Boisrond是20世紀80年代新表現主義運動的一份子,他的作品可以被視作自由爵士(Free Jazz)的一種視覺詮釋。他創作的這張海報充滿活力又令人愉悅,圖像由黑白面孔、紅黃藍三原色繪製的樂器,以及大量快速繪製的符號組成。

Francois Boisrond,1987年

設計師們喜愛將動物元素與樂器結合,共同構造出生動活潑又包含視覺隱喻的海報,像是插畫師Tomi Ungerer便將鋼琴鍵盤與一隻調皮的貓咪結合在一起,為1993年的音樂節打造了法式風味的海報。

接下來幾年,設計師們接連創造刺激想像力的視覺俳句,比如在丹麥設計師Per Arnoldi於1994年設計的海報中,薩克斯管就像一隻好奇的天鵝從水裡冒了出來,而James Rizz則在他的拼貼畫李想像了一個擬人化的貓咪樂隊,Rolf Knie使用彩色線條描繪了一隻吹薩克斯風的馬戲團大象,幽默地展現出90年代歡樂輕鬆的氛圍。

(左)Tomi Ungerer,1993年

(右)Per Arnoldi,1994年

(左)Rolf Knie,1996年

(右)James Rizzi,1997年

除了設計師、藝術家和插畫師之外,就連音樂人也曾為音樂節設計過海報。1995年,音樂節創始人Claude Nobs邀請了David Bowie,這也是他首次涉足這個此前只屬於圖像專家的領域。同年, Bowie也在倫敦的一個畫廊展出了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繪畫也在蒙特勒爵士音樂節期間展出。

David Bowie,1995年

這張由Bowie使用蘋果Mac電腦設計的海報,不僅是音樂人首次操刀音樂節海報設計,也是音樂節首次出現數位化創作。海報中原本描繪的是當年的演出嘉賓之一Ramona A. Stone的形象,但在最後一刻,Bowie決定用一個50年前原子彈投在廣島的畫面蓋住背後的圖案,在這個這個反烏託邦的設計中結合了技術的創造性和破壞性,也代表著Bowie擁護世界和平的立場。

2000 - 2019

融合現代技術的優雅時代

千禧年後,網際網路開始發展迅猛,各種操作軟體不斷被發明出來,並創造了一系列以前不可想像的功能,這個時期的設計師們也開始以新的方式創作。與此對應,蒙特勒爵士音樂節也邀請了一批新時代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家、當代藝術家等,創作全然不同的海報。

2006年,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為慶祝40周年紀念,邀請了著名的視覺藝術家Julian Opie創作海報,於是他為自己最喜歡的搖滾樂隊Deep Purple繪製了三幅矢量設計風格的圖像。

Julian Opie,2006 年

2011年,音樂愛好者、洛桑藝術家Francis Baudevin為第45屆音樂節創作海報,他用幾何繪畫的方式,單純用色彩展現了極簡的平面圖形景觀。而右邊這幅由冰島平面設計師Katrin Olina設計的海報則恰好相反,他以一系列疊加的豐富層次創造不同的氛圍,似乎在傳達著人們在音樂節的每個角落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東西。

(左)Francis Baudevin,2011年

(右) Katrín Ólina,2007年

全球化時代,技術的發展讓創作者們的作品展現出多樣化的風格,沒有單單一種視覺風格會統佔市面,但是這些音樂節海報一直以經典的色彩搭配和視覺元素的表現力出彩,技術只是讓海報以更多樣的形式呈現。比如2014年,藝術指導Woodkid運用3D掃描技術,截取薩克斯風的技術圖像創作了一幅畫面簡約的海報,2015年的海報則更為有趣, 照片中是日內瓦藝術家Sylvie Fleury在紐約雕塑中心的一場表演紀錄。

Yoann Lemoine(Woodkid),2014年

Sylvie Fleury,2015年

法國插畫家Malika Favre在2017年創作的海報有著明顯的女性意識,她運用了製造錯覺的視覺手法,以富有節奏感的線條描繪出躍動的女性舞姿,如同馬蒂斯風格一般的剪影。同時畫面的負空間涵蓋了另一種信息,低音提琴、吉他、薩克斯管等六種樂器巧妙地呈現其中。這張海報與過去的海報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畢竟在過往,爵士樂通常由男性音樂家作為象徵。

Malika Favre,2017年

對古老技術和手工藝的復興也得到音樂節的重視,瑞士藝術家為第52屆音樂節使用了藍曬攝影技術,捕捉盒式磁帶的圖像再搭配以像素化字體,讓畫面耐看且優雅。來自馬德裡的插畫家Ignasi Monreal則通過三種顏色和三種音樂播放符號,將西班牙的彩陶瓦裝飾工藝融入設計,重新詮釋了歷史悠久的手工藝。

Christian Marclay,2018年

Ignasi Monreal,2019 年

今年,蒙特勒爵士音樂節邀請了藝術家JR操刀設計,這位曾和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一起拍過電影《臉龐,村莊》的法國藝術家,擅長使用巨幅黑白攝影製造幻象,以他在世界各地創作的街頭藝術聞名。他為本屆音樂節設計了一幅撕破印刷海報的圖像,某種程度上回應著在2020年,人們對下一個未知十年的好奇、恐懼亦或是警醒。

JR,2020年

從蒙特勒爵士音樂節50多年來的海報中,人們得以通過視覺設計的角度見證社會的變遷歷史,以及音樂、藝術和設計是如何介入社會的。

雖然今年夏天無法正常舉辦,但宅在家中的我們依然可以欣賞這些美麗的海報,並且發揮創造力,探索個體的獨特聲音,想像怎樣的海報設計最能反映當下的社會。

編譯排版 | Chips and Yogurt

校對 | Roni、Yeeman

相關焦點

  • 五位一體的視覺創意大師: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 1932年生於日本,1951 畢業於巖手縣立福岡高等學校,1956年畢業於東京國家藝術大學,1967 IBM畫廊個展(紐約),1997 日本通產省設計功勞獎--紫綬勳章,1998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評委,曾任日本平面設計協會主席、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美國耶魯大學、中國四川大學
  • 福田繁雄!一次性欣賞他們的400件原作!
    現在,你有機會近距離欣賞他們的大作了——由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主辦、臺灣東方設計大學協辦的將「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特展將於6月12日拉開帷幕。本展覽由袁由敏、林磐聳共同策展,希望通過梳理、展出二位日本平面設計巨匠的設計成果,研究二十世紀後半段日本政治、文化、商業等諸多領域的平面實踐生產情況,從而試圖發掘出隱藏在作品背後的設計方法以及社會思潮,更希望藉此幫助我們在當下的文化復興過程中建立正確的批判與自覺意識。展覽分為兩個板塊:「田中一光:傳統與未來的超連結」 和 「福田繁雄:超越平面的陰謀家」。
  • 視覺創意大師日本「福田繁雄」的經典作品
    福田繁雄《F》海報系列,主畫面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對該字母進行變化。田繁雄先生曾經指出:「設計中不能有多餘」。從這個觀點中不難看出他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的「恰倒好處」有某一個共通的契合點。我們就是要學習這些大師,解讀他們的設計。
  • 展訊|「特展」日本平面設計二巨匠:田中一光與福田繁雄「普展」新...
    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二位是日本公認的設計「巨匠」,明治維新以來,作為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的日本設計界,是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從不適、彷徨、屈服、自省並突圍轉向消化西方文化,再造日本現代文化,在二戰後成長的兩位設計師身上體現的尤其典型,田中一光的文化自覺,福田繁雄的幽默自由,他們在傳統、現代主義、裝飾、商業等方面,為中國設計界提供了深入觀察日本設計極佳的角度。
  • ...增田正|橫尾忠則|福田繁雄|平面設計|龜倉雄策|杉浦康平|佛教|...
    1.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關鍵字:國際化、民族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龜倉雄策全力以赴地推動日本的設計事業,憑藉著強大的設計功底和號召力,他逐漸成長為日本現代設計的奠基人。對現代藝術的影響深遠而普遍,尤其是包浩斯(Bauhaus)與風格派運動(De Stijl movements)「日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國家,日本設計與西方設計無論從傳統角度還是從民族的審美立場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區別。
  • 再見 David Bowie,錯過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亞洲唯一回顧展
    此次回顧展從 David Bowie 檔案館中精選出了 300 多件展品,其中包括過去 50 年中的歌詞手稿、演出服裝、攝影、布景設計、專輯封面和許多珍貴演出資料。向世界傳達著 Bowie 的創作對眾多藝術潮流、設計思想、戲劇和當代文化的影響以及從中受到的影響;聚焦於他的創作過程、風格變化以及與時尚、音樂、平面設計、戲劇和電影等不同領域設計師的相互合作。
  • 日本平面教父教你做設計!福田繁雄經典作品全解析!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的海報常以簡練的線和面構成,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充分顯示了他對圖形語言的駕馭能力。
  • 眼睛晚餐 太空客David Bowie的5個塑性瞬間
    Photography Mick Jones 60 年(是的),David Bowie 作為流行文化中最前端的音樂偶像不容置否
  • David bowie:別哭,死亡只不過是他的藝術
    對於我來說成為傳奇的人都應該是長生不老的才對所以他怎麼會死呢!!!!-by Morella ▼ 隨著70年代的距離越拉越遠關於David Bowie 的傳奇事跡卻不斷地流傳於歌迷之間就像搖滾族譜一樣他所剩下的是自由自在和尋求音樂中純粹的樂趣
  • 木村拓哉和大野智都為之痴迷的日本潮帽,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不光是上節目,CA4LA也是他日常的行頭。赤西仁也曾佩戴過andy warhol by CA4LA登上雜誌封面。還有紗榮子也曾佩戴過他家的草編帽出鏡。(微信號:zhepen)在文章開始之前,先看下這個視頻簡單了解一下。 ▶ 明星都愛的CA4LA究竟什麼來頭?CA4LA(カシラ)一個誕生於東京原宿的日本頂級帽子品牌,可以說是帽子界中的老大,在霓虹人民中也有著很高的地位。
  • 世界頂級設計大師的設計理念
    原創 阿秋 印客美學今天,小印想為大家帶來一些設計界的乾貨分享,為你們介紹目前認可度最高的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福田繁雄、岡特·蘭堡、切瓦斯特。或許你會好奇,憑什麼是他們佩戴這個頭銜呢?他們的作品又特殊在哪兒?
  • 都在懷念David Bowie,他來頭到底有多大?
    大衛·鮑伊的形象被精心包裝,既為專輯封套,也為音樂演出而設計:1973年山本寬齋為「阿拉伯神燈」專輯設計了印有大衛·鮑伊名字漢字的和服式披肩。兩位音樂偶像都是中性氣質,坂本龍一平時都要化妝,電影造型、扮相相當出彩。
  • 易行電臺‖第11期:以Andy Warhol為偶像的藝術家Jeff Koons
    易行電臺是一個文藝呈現方式,我們不定期發布關於演出、藝術、音樂、電影、設計等領域的資訊,都是我們主觀挑選的,認為有價值的青年文化資訊,但我們更鼓勵你們去主動探索
  • 音樂百科|David Bowie的年輕歲月
    整個1960年代David Bowie都在創作和演繹自己的作品,而編配與製作則是交給不同的製作人來擔當,結果每首歌曲都被深深打下了製作人以及其他音樂人的烙印。Bowie在創作風格上模仿了「英倫入侵」時期打榜流行歌曲的曲風,而恰是這些模仿與探索才使Bowie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使他練就了更為多元的創作能力,為日後音樂道路上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 David McCabe | 偷走Andy Warhol微笑的男人
    他給McCabe的任務很簡單:和他一起去參加展覽與派對,並為他拍照,以低調的方式——自我推銷在當年不是一件稱得上酷的事,但Andy很超前。等到1965年,Andy已經在社交圈如魚得水,而McCabe也隨商業項目開始全球飛行,兩人分道揚鑣,直到20年後在電梯門口偶遇。
  • 搖滾巨星的隕落:大衛.鮑威 David Bowie
    可能這個已經69歲的音樂家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十分陌生的,不過其實他與滑板的關係可謂是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這位傳奇的人生,還有他與滑板的聯繫吧。--David Bowie是英國代表性的音樂家,其音樂影響現今眾多西方樂壇歌手,與披頭四(The Beatles)、皇后樂隊並列為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搖滾明星。David具有雙性取向,他曾公開承認自己的同性性取向,但後來他是先後娶了兩任妻子。
  • David Bowie 與日本有關的一切
    這個古老神秘的東方國家帶給一代搖滾傳奇許多靈感。這段時間他做了很多與音樂無關的事,比如在電影裡客串個小角色,跟Lindsay Kemp學習啞劇表演和舞蹈,甚至研究起了佛經。蒼白的妝面,對比鮮紅的唇色,繁複華麗的服裝,詭異的音樂節奏。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的古老戲劇,給他日後的舞臺表演帶來許多啟發。
  • 兩度入圍葛萊美的設計公司,他們為這個音樂節設計了七個年頭?
    第57屆美國葛萊美獎,他們為「泥灘地浪人」樂隊設計的專輯《寶島賣藥秀》入圍了最佳唱片包裝設計單元,這件作品也獲得了第25屆臺灣金曲獎的「最佳專輯包裝獎」。而在臺北市的一座取名為「虎」的小山上,有一個小小的音樂節——「虎山音樂祭」,也是非常幸運,洋蔥設計連續七年為他們擔任了主視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