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的海報常以簡練的線和面構成,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充分顯示了他對圖形語言的駕馭能力。福田作品突顯魅力的法寶,是對錯視原理的精到掌握和應用。他善於運用圖底關係、矛盾空間等錯視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
他把異質同構、視錯覺等理念,以視覺符號的形式重現在其海報作品上,並將這些原理以客觀和風趣的形式呈現,使簡潔的圖形成為信息傳遞的媒介,由此其設計作品兼具了藝術性與精神性的內涵。正如福田自己所說的:"我的作品,無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作品的創作核心,都是圍繞著以視覺感官的問題為前提來進行思考。"
他不斷地對視錯覺進行探求,將不可能的空間與事物進行巧妙的組合達到視覺上的新知,將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共同營造出奇異的視覺世界,在看似荒謬的視覺形象中透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感和連續性。
異質同構原理
「置換」是福田繁雄運用異質同構設計理念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選擇一個常規、簡潔的圖形為基本形態,保持其骨骼不變,再根據創意,置換新的元素,組成新形。其要點是藉助一個基本形態,在保持基本形原來主要特徵的前提下置換新的元素以完成再創造。這種表現手法,雖然物與形之間結構不變,但邏輯上的張冠李戴卻使圖形產生了更深遠的意義。
「圖」與「底」的關係
有時也被稱為正負形、反轉現象或視覺雙關原理。福田故意不明確交代圖和底關係,讓圖與底產生反轉互融的現象,進而產生雙重意象。
福田的海報還追求圖形的單純化(這裡指在具象藝術範圍內,求取相對單純的形式與複雜的內涵間的統一;就形式而言,是以簡約的結構包含複雜材料組合的有序整體。)來共同詮釋"圖"與"底"的關係:即"圖"與"底"發生反轉並彼此融合成一個整體,進而產生雙重的意象,同時也賦予整個畫面無限擴展的空間感。
例如,在1975年福田就開始利用"圖"、"底"間的互生互存的關係來探究錯視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負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複並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與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其手法為"正倒位圖底反轉"。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也成為福田海報中有代表性的視覺符號。
福田繁雄《F》海報系列,主畫面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對該字母進行變化。作者對其以往在眾多平面作品中慣用的圖形符號或表現方式進行的重現。如矛盾空間、圖底反轉等錯視原理和手法的運用,坐著的女孩和奔跑著的動物形象的運用等。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號,成為其異質同構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在其設計作品中,他所運用的置換元素不僅僅是對圖形形態的簡單更換,而是對置換元素進行反覆推敲,始終保持著整體風格的一致性,達到其設計意圖。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貝多芬頭像作為基本形態,對人物的發部進行元素的置換。從一定距離觀察這些作品,可以辨識出海報中的人物形象。但當我們仔細觀察人物的發部時,它又是由不同的圖形元素組成——音符、鳥、馬等元素。
在圖底關係的運用方面,福田不斷的探索新的表現形式。例如,1984年《UCC咖啡館》海報(下圖左),他以攪拌咖啡的杯中漩渦正負紋理交錯,我們稱這種將主題圖形分置並列呈現出相互迴轉展開的動態意味的手法,為"放射狀圖底反轉"。
又如1986,他將女人軀體的輪廓從中部橫向分割,並且被分割的圖形做重複的平移式交錯重組,造成圖底交叉匯合的錯視,我們可稱之為影像的"水平交錯式圖底反轉"。
矛盾空間的運用
矛盾空間通常是利用人們視點的轉換和交替,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立體形態,但在三維形態中又顯現出模稜兩可的視覺效果,從而造成空間的混亂,產生了介於兩種狀態之間的空間狀態。
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貼展》(下圖左),福田將靜止坐在臺前的人的四個不同視角的狀態,表現於同一畫面,用單純的線、面造成空間的穿插,大面積的黃色與人物黑色剪影對比,使整個畫面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
又如,1999年福田為日本松屋百貨集團創業慶祝活動設計的海報(下圖右),在同一畫面中呈現兩個視角不同的人形,一個是仰視的角度,一個俯視的角度,由此產生了視覺的悖論,從而帶來視覺趣味。
福田使用最為簡明的線、面造型,選擇最有效的色彩表現形式,捨棄一切沒有必要的視覺元素,使其作品主題釋放出簡潔明快,又具有視覺引力的特性。
福田從空間與人的關係、作品和觀者的關係之中去發掘設計的無限可能。通過對矛盾空間視幻原理的闡釋,他創造出一個集結視覺引力、視覺趣味與多重內涵的視覺世界。
福田的設計作品緊扣設計主題,富於幽默情趣,引人入勝。無論是其在視錯覺原理上的精確把握,還是在異質同構上的出奇制勝,甚或是其一貫幽默詼諧風格的傳承,都毫不例外的突顯其設計智慧。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人產生新、奇的聯想,給人以人性化、哲理性和出人意料的視覺體驗。
如您有任何關於藝術留學的問題
請長按添加下方微信二維碼進入
私聊專線
每天限量10名同學將獲得免費的藝術留學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