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木生
為竹悲傷。
今晨,發現一棵新竹被害,不是被砍,也不是被割,而是被鋸。
這棵竹剛剛從地下鑽出,也只有半個月時間,還是個竹孩子,正生長在興頭上。竹尖上還濃縮著好些竹節沒能展開,身上兩兩上舉的竹枝正孕生著喜悅的竹葉——但是被人,在黑夜裡,鋸走了。
從5月17日早7時開始,我記錄了它們倆的成長,那時一高一矮,一個80公分,一個90公分。第二天早7點再去量,已分別長高到110公分、125公分,一天一夜之間,生生地長高了30公分與35公分。記錄到第6天的5月22號,雙雙長得般齊,都已長到245公分。昨天(25號),我要每棵分成兩段丈量相加,才可量出它們各自的身高:332公分與330公分!那棵出生晚的,倒是後來居上,超過了他的哥哥。正在爭先恐後的時候,那個後來居上的竹孩子竟被活活地鋸去。那白新的鋸茬上,該有著竹孩子怎樣的慘痛與哭號?剩下的那棵,又有著怎樣的孤單與零落?
竹子是兩叢,都在咱們方圓11號樓蔭。原本沒有這些竹子,是三年多前,好友寶玲告訴我們,她的朋友的竹子要因建築而被除去,知我們新遷方圓,樓間缺竹,建議移上一些。記得是個傍晚,與夫人驅車20公裡外的城北,撫摸著那些青挺在暮靄中的竹子,喜歡得不行。回返,已是夜色彌籠、燈影幢幢,人無語,卻都在心上讓那些竹子牽掛著。過了些日子,朋友便將一砣砣帶著泥土的竹根送來,我們老兩口與外甥女阿利一起費力地搬妥、挖坑、栽好、踩實、澆水,卻都在滿身的汗流裡抱著莫大的希冀。哪有白搭的工夫?這些竹們都活了,重新發了芽,開始了在方圓小區的生命歷程。記得是第二年吧,我們在美國,外甥女就從方圓要通了視頻,驚喜地報告:竹邊的地上拱出了四五個筍芽!我與夫人更加做起了方圓竹夢。
今年是第四個年頭了吧?不動聲色的兩叢竹子,爭相地拱芽,一邊有9個,一邊有10個,尖尖的,殷紅裡泛著新綠,尖尖上還搖著細小的葉。那個勁頭,真是啥也擋壓不住,就是一個勁地往上頂往上冒往上長。等到枝苞的殷紅褪去,新綠也淺成黃綠,就有竹枝撐開苞衣,讓長長的竹枝兩兩對生著一節一節地向上,仿佛打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手勢。為了亮出新竹無瑕無塵的青碧,苞衣便從最下邊一節開始脫落,那個竹節的美,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直,綠,新,亮,苞葉脫落處還暫時存留著的隱約的黃,都在表達著一種生命的完美。咱方圓的土地有些瘠薄,但竹們不嫌,它們只覺得方圓的人好心善,幸福著與我們為鄰呢!誰知,昨天還好好的,與另外一棵前後相攜著往上躥升,可是今晨,竟遭到殺戮!而且,這棵新竹還不是唯一遭殃者,在前,就有一個筍芽,被人扭了去。要知道,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筍芽,會包孕著多少直挺不屈的竹節呀。那棵現已孤單的新竹,我數了一下,已經伸開著近30個青青的竹節。
我曾在南方待過一些年,竹如空氣一樣隨處可遇。我們北方就不一樣了,竹子的生長需歷經格外的艱辛與苦寒。尤其是下雪的日子,我會從後窗裡往外觀竹,朔風似鞭,寒氣如刃,看似還尚嫌柔弱的竹子們,依舊青著綠著生長著。更會讓窄長的竹葉,擁抱起或薄或厚的雪,靜默地又堅定地等待春暖花開的日子。有時我會想,它們這樣地愛著我們,我們可不能辜負了它們。
不知道這兩叢竹子,知不知道中國人的祖先,就是那樣地喜愛著竹們。「瞻彼淇奧,綠竹青青」,這是詩經裡的句子。那個改革家的王安石,一定是在改革失敗的時候想到了竹子,寫下了這樣的詩:「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蘇軾比王安石通脫灑暢,但他同樣愛竹,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就連皇帝也愛竹不已,打油皇帝朱元璋,別有詩思:「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但是,我感覺最貼心的詠竹詩還是鄭板橋的那首《墨竹圖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個「苦」字,一個「情」字,說盡了民間意味,也賦予竹們一個有情有義的形象。
這棵竹子的被害,讓我想到方圓那三隻母子石頭羊的遭遇:尾斷角折。我們住在這個地方,鄰居們,甚至一草一木,都渾括著莫大的緣分,只有珍惜才能善始善終、其樂融融。我年輕的時候讓無神論鬧得天不怕地不怕,經歷的滄桑多了厚了,才知人在做天在看,哪怕是在深夜無人的時候,老天也會睜大著一覽無餘的眼睛。傷害無辜一定會遭報應。就說這棵新竹吧,如果是個孩子毀的,也有個大人不教的責任。小時毀了大家共有竹,說不定就暗埋下大了犯罪的一個起因。但一般應當是個大人鋸了竹去,這個害處就更大了,想想,將竹拿回家,孩子與家人一定會尋問去處,這會樹起一種什麼樣的反面的「榜樣」?一個家庭,要靠愛與善維繫發達;一個小區甚至一個民族與國家,也是這樣,如果將毀滅美好的東西當兒戲,那就只會讓醜惡的東西橫行,也就毀壞了我們共同的生存環境。我曾想去物業視頻查一查這個毀掉這棵新竹的人,但後來想想也許這個人已經後悔,並且他(她)或者也曾在方圓栽種過植物或幫助過他人,鋸竹只是一時糊塗。這裡,我想與鄰居們共同學習唐朝詩聖杜甫的一首寫竹的詩:「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2020、5、26中午寫成於方圓墾荒齋
作者簡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高級編輯。1952年生於山東濟寧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出版詩集《翠谷》、傳記《布衣孔子》、散文集《喬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陽光》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散文《微山湖上靜悄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獲中國散文協會冰心散文獎,作品入選全國各種選刊、選本、大中小學讀本及初、高中試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