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的是,就在徐女士身體和心理慢慢恢復的過程中,無意中她在自己的上腹部摸到一個明顯的腫物,去當地醫院檢查,居然罹患了結腸癌,且腫瘤太大,活動度差,手術有一定難度。她來到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接診的科主任王貴玉教授完善各項檢查後,決定儘早為其施行手術,術中完整切除了腫瘤,並徹底清掃了淋巴結。目前小徐恢復良好,準備根據病理結果再制定下一步化療方案。在住院期間,經醫生詳細解釋,小徐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意外流產的原因是結腸癌直接導致的。
王貴玉教授指出,結直腸癌發生在 40歲以下女性中的情況並不常見,在妊娠期的發生則更屬罕見。結直腸腫瘤在妊娠期的發病率僅為0.02%~0.1%,因此在診治中存在巨大挑戰。妊娠時所存在的體徵和表現可能會掩蓋結腸癌的症狀,從而使疾病進入晚期時才得以確診。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報導,目前我國結直腸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2015年國人新發病例37.6萬例,死亡19.1萬例。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近年來由於腸鏡和大便常規篩查的推廣,50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一直在緩慢下降。而在我國,結直腸癌卻呈現出年輕化、發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趨勢。
王貴玉教授指出,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像小徐這樣的年輕患者,這種過去多見於老年人的疾病,現在變得越發年輕化,甚至低齡化;而結直腸癌患者年齡越小,其腫瘤惡性程度可能越高。
針對這一嚴峻現狀,早在2012年起,我國衛生部門就已啟動了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作為第一批參加此項目的單位,哈醫大二院腫瘤防治中心和結直腸腫瘤外科從一開始就承擔了黑龍江的結腸癌篩查工作。王貴玉教授介紹說:截至2015年6月,他們中心在已篩查的高危病例1102人中,發現癌前病變(腺瘤)58例,結直腸癌患者9例。通過對40~69歲結直腸癌高發人群篩查,發現息肉患者、管狀腺瘤患者及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約佔檢查比例的40.1%。
隨著人們對腫瘤診治理念的更新,多學科綜合協作模式(MDT)已經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為推崇的腫瘤治療模式,改變了傳統「單打獨鬥」的局面。王貴玉教授指出,結直腸腫瘤的綜合治療需要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療科、介入科、呼吸內科、心內科、內分泌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心理專家等各學科積極參與,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參與疾病的診治,從而保證高質量的診治議和最佳的治療計劃,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作為一種全身性疾病,結直腸癌僅依靠單獨學科、單一手段無法治癒,需要有機、有序地結合手術、化療、放療、靶向等多種治療手段,在多學科醫生通力合作下,才能延長生命甚至獲得治癒。王貴玉認為,良好的MDT可以涵蓋整個疾病評估,各階段治療以及各種治療的銜接。以結直腸癌肝轉移為例,和單純內科治療相比,通過內外科等多學科緊密合作的MDT模式,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從5%上升到20%~35%,效果提高明顯。
在多學科綜合協作模式的背景下,外科的作用似乎正在被藥物和放療等手段所削弱,但規範合理的根治性外科手術仍然是治癒結直腸癌的唯一手段。王貴玉教授介紹,結直腸癌外科手術近年來也湧現出微創化的熱潮。3D腹腔鏡在短短數年間已在國內得到快速普及,其優勢在於還原真實的手術視野,便於保護血管、神經和重要的器官。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已經達到幾乎相同的療效,並且已具備微創的優勢。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年輕患者在結直腸癌發現時,有很大一部分已進入晚期,治療效果不佳,預後較差。那麼該如何預防並進行早期診斷呢?王貴玉教授提示:首先,青年人應該普及防治知識,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纖維素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戒掉吸菸、酗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引起重視,結直腸癌的一大特點是隱蔽性強,很多人得了結直腸癌,早期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還有被誤當作慢性腸炎、痔瘡、痢疾、腸息肉等。
王貴玉教授指出,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中最好預防的癌種之一,因為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癌前病變——腺瘤,而腺瘤可以經腸鏡檢查發現並大部分可於腸鏡下切除。所以通過普查和隨訪,發現高危人群,尤其有結直腸癌或腺瘤的個人或家族史者,平時經常有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的人,建議及早進行腸鏡檢查,捕捉到早期病變並及早施行手術,多數病例都是能夠治癒的。並且腸鏡檢查並不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痛苦和可怕,特別是內鏡設備和檢查手段的提高,大部分人都可以在比較輕鬆的情況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