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未育的我,意外對這部完全講述產婦生產到坐月子一條龍的非常細緻的劇特別上頭——
敢想敢拍夠直接夠細節,整個亞洲內容原創領域,韓劇真的厲害。
今年我的十佳劇裡,TVN佔據大頭,質量口碑有目共睹,非常穩定。
《產後調理院》,接檔《青春記錄》的月火劇,目前出了兩集。
完全是以喜劇的角度,講述四十不惑的職業女性、高齡產婦等女性的生育以及產後調理院(月子中心)適應過程。
我真的在一片歡樂中,深刻地接收了很多知識,配合彈幕一片「我也是這樣」的過來人經驗分享,我仿佛上了一堂過分真實生動的生產科普大課堂。
清醒自知且扎心。
女主已經開啟了人生贏家模式,順利晉升最年輕的理事高管,有貼心幸福的帥氣老公,完全就是掌控了自己人生的easy開掛模式。
然後,伴隨升職加薪的好信息,另一件人生渴望的事也來臨了——高齡自然受孕了。
雙喜臨門,因為她本已經不抱希望的情況下,迎來了孩子這個醫學奇蹟。但接踵而來的,就是老生常談,卻始終無解的問題:
職場女性,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我記得曾經看過《奇葩說》裡一位女性創業高管提到,她去參加論壇峰會,作為唯一的女性受邀嘉賓,她是唯一一個被問到,你要怎麼發展事業的同時,顧家?
她當時就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男性企業家,就不需要面對這種發問,甚至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這是問題之一,男女主呈現了非主流的家庭模式,女強男弱,一樣和諧。
然後女性生產,尤其是高齡產婦懷孕、生產和產後的各種問題,都已一種幽默又盪氣迴腸的方式,讓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的事,變得更加驚心動魄。
不就是生個孩子嘛?女性不都經歷過,沒什麼!
這種完全錯誤的認知和偏見,在我看完前兩集後,體會更深了,看到肚子都疼。
嚴志媛飾演的女主生孩子的過程 就像一場毫無修飾的直播,灌腸、剃毛、陣痛、等待無痛的煎熬,生產,產後各種難以啟齒的問題,非常衝擊,真實地可以戳中每位觀眾,尤其是經歷過的媽媽。
和我小夥伴和我分享的感受真的差不多——完全難以想像的漫長疼痛煎熬,以及完全喪失了羞恥心的自暴自棄隨意狀態。
有人覺得,看多了這樣題材的劇,就是告誡大家不要婚育——不是這麼狹隘的。
要知道,敢於拍出這麼一部作品的韓國,現在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已經全面步入了生育率低於1的現實,而一直飽受「少子老齡化」問題的日本,都要比韓國好很多。
不是因為知道太多,所以不願意生育,除了很多客觀因素外,心理層面,恰恰是對未知不可估量的恐懼,加大了抗拒心理。
沒有人真正告訴過適齡婚育女性,你需要面對的問題和處境是什麼。
大家就是懵懵懂懂,反正都是早晚要經歷的,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稀裡糊塗迎接了生理心理雙重煎熬。
巨大的心理落差和難以平復的抑鬱,可能不僅僅是激素急速下降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種無知無畏之後的失落,難以接受,以及一絲絲後悔。
因為不知道,沒有足夠深思熟慮和心理建設,急匆匆上崗,才會毫無準備,心理崩潰。
反過來,知曉這一切後仍然做出這個決定的女性,一定更有底氣和能量去應對未知的人母道路。
是的,電視劇在第一集結尾迅速展開了慘烈偉大的生產後續,進入月子中心,故事才剛剛開始。
新手媽媽的道路,對所有女性都一樣,各種各樣一地雞毛,不管是女強人還是柔弱的人。
迴避問題不是正解,強制更加無理,勇敢直面殘酷的真實,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一起想出更好的解決方式。
我非常喜歡這部劇的節奏,主次分明。
女主叱吒風雲,一路從小白升級打怪,遭遇了太多社畜都懂的痛,職業女性在行業中的上升空間以及話語權,不如男性,這是事實。
每一個女性高管,真的都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能收穫平等的認可。
但這一段就仿佛剪影一般,出現在女主分娩那刻,生死邊緣掙扎徘徊中,仿佛離世前的迴光返照,回顧了她成為一位媽媽之前,獨立的女性身份,尤其是職場成就,做了很好的鋪墊。
她很堅強,很聰明,很果敢,所以敢於去承受生產後,來之不易的理事之位很可能會動搖的未知風險。
這部劇只是真實呈現,甚至帶著善意,絕對沒有妖魔化地勸退,反而會給人很多平和的希望。
比如非常善解人意,呆萌可愛的老公,這一次尹博很有魅力,招人喜歡;同期還有另一部《搜索》,就變身不近人情的隊長。還是挺有業務能力的小哥,希望他能越走越順。
比如比較正面的環境和導向——要知道,女主的經濟實力,已經遠超很多人一大截,可以去月子中心修養,不需要為錢發愁,即使如此優越的條件之下,依然有很多問題,這就證明了普通女性,普通家庭迎接新生命的難,並不是無病呻吟。
比如溫和搞笑地展現媽媽中的生態環境和鄙視鏈——
母性的大小居然用母乳餵養的長短多少來衡量。很可笑,但也很扎心。明明就是很正常的個體生理差異,卻變成了某些媽媽的過錯,不努力,愧疚和自責。
這些正常的情緒,不僅沒有消解,還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良心譴責。
比如家庭主婦和職場媽媽之間互相的誤解和摩擦——
對孩子的愛,必須要靠為孩子犧牲多少時間,付出多少代價,捨棄多少自我來證明。
職場媽媽會和男性一樣覺得,家庭主婦不就是在家帶孩子和玩嗎?
而全職媽媽也會覺得職場女性,太過不近人情。
以上全都是真實可見的身邊的事,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就是決定了每個人的人生選擇的不同。
求同的基礎,是允許存異。
所以我真的很喜歡這部劇,她不會灌輸必須唯一的套路,才是正確模式。
而是將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觀念,拆開揉碎混在一個月子中心的小生態裡,這裡就是大部分的社會主流想法,都濃縮在主要的角色身上。
這些問題,永遠不會有滿足所有人的萬能答案,既然怎麼做都會有新的問題,那就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後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就好了。
韓國的結婚率也很低,很多女性選擇單身。我們國家的很多大城市也是如此。
所以已經暴露問題的日劇,很早就開始關注結婚生育話題,韓劇和國產劇也都逐漸跟上腳步。
然而,很多年前的日劇,也沒有強迫社會主流觀點施加壓力給不婚族,反而用溫和的角度去展現他們做出這種不婚決定的觀念和環境誘因,平和地理解,接受和引導。
比如《不結婚》《我選擇了不結婚》《我無法戀愛的理由》《不能結婚的男人》《最完美的離婚》。
國產一翻拍,作業都抄不對,直接變成《誰說我結不了婚》。
近年來的韓劇,也會從各種角度,讓觀眾接受更多不帶預設和偏見的平和觀點:
《Hi Bye Mama》催人淚下展現了母女和家庭的羈絆;
《Oh my baby》展示了孕育一個生命並不是簡單的事,有人雖然想要孩子可不願意將就,只想等到那個人;有人相愛卻苦於無法生育分道揚鑣;有人則因為孩子的誕生,反而爆發矛盾,離婚收場。
再想想國產劇,不寒而慄,避重就輕,甚至還故意激發矛盾。
國產劇只要萬能的媽媽,優雅年輕的媽媽,偉大的媽媽,沒有脆弱的,遇到問題的,生活發生巨變難以過度的普通媽媽。
可是,平凡人的故事才更真情實感,平凡的媽媽就是很偉大,即使她們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好,可是,誰不會經歷第一次為人父母?
我其實對於生育話題,沒有太多發言的立場。
只是我尊重理解每一個勇敢迎接生命的母親,認可全職媽媽永遠不下班的辛勞付出,但也想為堅守在崗位的職場媽媽打氣:
女性在職場的生存環境,肉眼可見,一直不算好,我們在職場上的奮鬥,想要晉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小家庭的未來,我們更是再為我們的後代,為年輕的女孩子們,爭取更多生存空間和話語權。
位高言重,真的如此。
我也曾看到利用孕婦身份,坑騙用人單位的自私行為,打了政策擦邊球,只會被道德譴責,但也許看到這則新聞的招聘決策者,就會改變對待其他女性應徵者的態度。
不要為了一時的一己私利,破壞一個群體的公共利益。
我也曾聽到過,同性職場媽媽們,二胎後開玩笑說要加徵單身稅給未婚的人——
提升社會福利鼓勵生育沒有錯,可是為什麼要靠轉移矛盾來解決問題?
這部劇真的給了我對以上無解問題,尤其是恐懼排斥的心理一個新的視角,雖然有很多問題,但可能也沒我想得那麼壞。
不管人生選擇是什麼,勇敢去面對,承擔起自己的選擇,就好。
這個主創團隊,真的很棒,方方面面沒有明顯,bug第3集來了一個完全驚世駭俗顛覆的新潮媽媽,不願意母乳,不在乎各種規則,我行我素,大家會轉移矛盾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嗎?
說實話,我真的超級期待。
作者:小冒,讀書帳號「芸淡風愛讀書」,影視劇評帳號「芸淡風傾」。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