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公元164 ~ 232 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於經學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自其高祖以來便「通經致仕」,世代出任郡守縣令,成為會稽著名的大姓。虞翻少時便卓然有風格,據《三國志》本傳,虞翻初出仕為會稽太守王郎郡功曹,孫策擊潰王朗,「策復命為郡功曹,待以交友之禮,身詣翻第。」注引《江表傳》又載策與翻書日:「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孫策如此禮遇虞翻,主要是想利用虞翻及其家族的社會聲望以穩定江東的局勢。從有關記載看,虞翻仕事孫策頗盡心力。孫策「好馳騁遊獵」,虞翻諫之日:「君人者重則不威」,孫策擊山越,「悉令左右分行逐賊」,虞翻則執弓矢步行護衛。正因為如此,孫策對翻頗為看重。虞翻對孫權得位也有貢獻。據《三國志》本傳注引《吳書》、《會稽典錄》,孫策死,從兄孫欲與孫權爭奪繼承權,「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翻明確表示支持孫權,說:「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孝廉除害,惟執事圖之。」迫使孫退兵,虞翻關鍵時刻有功於孫權,孫權自然銘記不忘,故任為騎都尉。
虞翻敬事孫策、孫權兄弟,主要是從維護家族利益的角度考慮的。從其結果看,虞氏家族沒有受到摧殘,免除了同郡周、盛二族那樣的覆滅之禍。但是,作為儒學之士的代表,虞翻不可能與孫權始終保持一致,隨著孫權統治漸穩,雙方都不再隱忍,矛盾便日益激化起來。《三國志》本傳載:「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說,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這是虞翻第一次被流放。當時孫吳尚未正式建國,經呂蒙等人斡旋,不久得釋。但隨著孫權建國基本就緒,雙方的矛盾更加突出。《虞翻傳》所載兩事很能說明問題。一是孫權進位吳王,設宴,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這實際上表明他對孫權進位的不滿。孫權大怒,「手劍欲擊之」,大司農劉基起抱孫權進諫不可以酒後殺士,孫權曰:「曹操尚殺孔文舉,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輕害士人,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欲與堯、舜比隆,何得自喻於彼乎?」孫權將虞翻與孔融並稱,說明在孫氏建國過程中,虞翻己成為清議人士的領袖,有相當的影響力,觸犯了孫權的忌諱。另一事是:「翻性疏直,數有酒失。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日:『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邪!』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這是虞翻第二次流放。從孫權「積怒非一」的記載看,虞翻一定多次冒犯孫氏皇權的威嚴。其實,在嶺南,虞翻又被流放一次。《三國志》本傳注引《吳書》:「翻雖在徙棄,心不忘國,常憂五溪宜討,以遼東海絕,聽人使來屬,尚不足取,今去人財以求馬,既非國利,又恐無獲。欲諫不敢,作表以示呂岱,岱不報,為愛憎所白,復徙蒼梧猛陵。」交州治今廣州,又徙至蒼梧猛陵,在今廣西梧州西,更為荒遠。
孫權流放虞翻並未定罪名,但翻深知權忌己甚深,己無生還之理。《三國志》本傳注引《翻別傳》曰:「翻放棄南方,雲『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以語,死以青蠅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確實,作為漢末江東最傑出的士人代表之一,虞翻流徙嶺表,其悲苦之情可以想見。又據注引《江表傳》,孫權晚年曾「促下問交州,翻若尚存者,給其人船,發遣還都;若以亡者,送喪還本郡,使兒子仕宦。會翻已終。」虞翻在流徙十九年後死於嶺南。對於獲譴之由,虞翻自以為在於「骨體不媚,犯上獲罪」。上述翻拒酒、斥仙之類,只是形式而已,他的「犯顏諫爭」自然也有具體的政事歧見,但孫權流放虞翻十多年而不召,恐怕尚有深因在。參考孔融、苟或及吳郡陸績等人的情況,我以為關鍵在於虞翻對孫權進位有想法。作為江東之「舊齒名盛」,虞翻在內心深處自然懷有強烈的漢朝情結。與孔融同曹操合作一樣,當孫氏兄弟在漢朝的名義下開拓江東,為了保全家族利益,虞翻可以委曲求全,支持他們穩定江東。當孫權進王位、稱帝號,秉承漢代忠節觀念的虞翻很難甘心稱臣於出身寒微的孫氏,所謂「自恨疏節,骨體不媚」云云,便反映了他的真實心態。只有從這一角度著眼,似乎才能真正明白虞翻「骨體不媚」、「忠直謇諤」的內涵,理解他的「古之狂直」、「亮直」的品格。
另外,據唐朝史志文獻記載,虞翻還撰有《周易日月變例》六卷,《京氏易律歷注》一卷,《周易集林律歷》一卷等易學著作。以上所列虞翻著作(包括非易學著作)皆亡佚。現存虞翻易注主要見於李鼎祚《周易集解》。清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輯有虞翻《周易注》十卷,《附錄》一卷,黃奭《逸書考》輯有虞翻《周易注》一卷,清惠棟著《易漢學》,張惠言著《周易虞氏義》九卷、《周易虞氏消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事》二卷、《虞氏易候》二卷、《虞氏易言》二卷,曾釗撰《周易虞氏易箋》九卷,方申作《虞氏易象彙編》一卷,紀磊作《虞氏易義補註》一卷、《附錄》一卷、《虞氏易象考正》一卷,胡祥麟撰《虞氏易消息圖說》一卷,李銳作《周易虞氏略例》一卷,民國徐昂撰《周易虞氏學》六卷,對虞翻易學皆有闡發,是研究虞翻易的必備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