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1-2】印象派繪畫與革命 The Impressionists - Painting and Revolution

2021-02-21 繪畫藝術精神

BBC在2011年播出的《印象派繪畫與革命》—The Impressionists - Painting and Revolution,是我最喜歡的紀錄片之一。每次看這四集的時候OP(OpeningSong)我都不會錯過。Hold your horses樂隊的《70 million》,配合著讓人不禁捧腹大笑的MV畫面,主持人Waldemar Januszczak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說出了嚴肅的史實,淺顯易懂,很容易讓人接受。

片中的很多情節和畫面也都展現了主持人的幽默天性,至少我自己對這種方式是喜聞樂見的。片中每次在不同的博物館裡展示這些印象派大師的繪畫作品時,也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配樂,恰到好處。配樂有《阿萊城的姑娘》,德彪西的《意向集》,還有ED是鋼琴曲《Water game》……

考慮到有的朋友不想長時間觀看視頻內容,因此每一集視頻的下方我附上了每集主要的內容文字版及個人的觀後筆記(字較多),供參考。

希望在「眾志成城,共抗疫情」的這段日子裡,閒暇時能讓更多對藝術有興趣的人認識藝術,了解藝術史。

類型:紀錄片地區:英國 集數:4
主持人:Waldemar Januszczak
電視臺:BBC首播時間:2011年11月08日

簡介

印象派(英語:Impressionism),是於1860年代法國展開的藝術運動、畫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奈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著名的藝術家有克勞德·莫內、愛德華·馬奈、竇加、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等,其中塞尚後開創了後印象派。
在視覺藝術領域的印象派後,很快的便出現了印象樂派、印象文學派等其他領域的類似派別。

特色
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
繪畫技巧方面,印象派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間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印象派觀察、直接感受表現色彩變化的微妙的畫風,影響後來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和表現主義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代表畫家
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畫家:
* 克勞德·莫奈
* 愛杜爾·馬奈
* 艾德嘉·竇加
* 奧古斯特·雷諾瓦
* 卡米耶·畢沙羅
* 瑪麗·卡薩特
* 亞弗雷德·薛斯利
* 居斯塔夫·卡玉伯特

1.(中英字幕視頻來自人人影視)(文字來自個人整理)

  Duration: 1 hour 
  Art writer Waldemar Januszczak explores the revolutionary achievements of the Impressionists. In the first episode, Waldemar delves into the back stories of four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mpressionists - Pissarro, Monet, Renoir and Bazille - who together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artistic movement. He finds out what 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drove them to their style of painting, how they were united and how ultimately they challenged and changed art forever. 
  Waldemar journeys from the shores of the West Indies, to the progressive city of Paris to the suburbs of South London, where these four artists drew inspiration from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which they lived. Whether it be the infamous spot on the river Seine - La Grenouillere - where Monet and Renoir beautifully captured animated people, iridescent light and undulating water or the minimalist, non-sensationalised illustrations of Pissarro's coarse countryside paintings, Waldemar discovers how the Impressionists broke conventions by depicting every day encounters within the unpredictable and ever changing sights around them. 
  -  藝術作家瓦爾德馬爾·賈努斯扎克探討了印象派的革命性成就。在第一集中,沃爾德馬深入研究了四位最具影響力的印象派——畢沙羅、莫尼特、雷諾瓦和巴澤爾——他們共同為藝術運動奠定了基礎。他發現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文化影響驅使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們是如何團結起來的,最終他們是如何挑戰和永遠改變藝術的。 瓦爾德馬爾從西印度群島的海岸,到進步的巴黎,再到倫敦南部的郊區,在那裡,這四位藝術家從他們居住的城鎮中汲取靈感。無論是在塞納河上臭名昭著的地方-拉格諾伊爾-莫奈和雷諾瓦美麗地捕捉到了動畫人物、彩虹般的光線和起伏的水面,還是畢沙羅粗獷的鄉村畫的極簡的、非聳人聽聞的插圖,瓦爾德馬發現印象派畫家是如何打破慣例的,每天都在描繪在變幻莫測、變幻莫測的環境中相遇。·····

主持人 Waldemar Januszczak首先追溯了印象派的起源人物:Camille Pissarro(卡米耶·畢沙羅),他生於1830年7月10日Virgin Islands(維京群島)的St. Thomas(聖託馬斯)。雖然他並沒有那麼出名和流行,卻是那個年代聚集印象派畫家們的關鍵。回溯當年,僅八場印象派的展覽便改變了整個世界,Pissarro居然場場不落。更傳奇的是,他是首位被人熟知的猶太人藝術家。在此之前,猶太教禁止教徒從事藝術創造。《十誡》中的第二條明文規定不允許為自己雕塑作畫("You shall not make for yourself a sculptured image, any likeness of what is in the heavens above, or on the earth below, or in the waters below the earth")。如果你去參觀猶太人教堂就能發現,裡面並沒有任何繪畫和雕塑,樸實得讓人聯想到當今那些低調卻富有的猶太人們。

Pissarro家族是具有叛逆情懷的。Camille Pissarro的爹Frederick Pissarro在接手兄弟死去後的五金店時,也順帶照顧了親兄弟的遺孀Rachel Pissarro和四個侄子。在此之後,Frederick和Rachel再生了四個孩子,Camille Pissarro就是其中之一。「侄子稱叔叔為爸爸」在猶太教教義裡是被禁止的,出生在這樣反叛家庭的Pissarro從小也並不完全遵從教義,他開始畫畫,畫他目所能及的一切:勞作的婦女,寧靜的風景,氤氳的海邊。

然而,當時作畫的條件遠沒有今日如此之方便。首先,畫家得找到珍貴的顏料原石研磨成粉;再用油調和成顏料;最後,灌入豬膀胱,貯存攜帶。而一位工作於溫莎牛頓公司的美國人,Rand,創造出了顏料管,讓顏料易於攜帶,並能順滑擠出、瞬間調色。使藝術家們能夠輕易捕捉到那些一瞬而逝的光影變化(elusive light effects),而這些特點在印象派畫作上經常變幻出迷人多樣而寧靜致遠的色調。

1855年,畢沙羅攜帶著顏料去了法國巴黎。經歷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巴黎,此刻正在經歷工業革命帶來的飛速變化:林蔭大道,對公眾開放的公園,寬闊的馬路,工廠等等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BBC紀錄片把這種飛速改變歸因於當時新皇:Napoleon III(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的上位。雖然新皇新政新城新貌帶給百姓的是無從適從和顛沛流離,卻帶給了印象派發展的先機:一個對新的藝術形式渴望的契機。

Renoir(雷諾瓦),作為第二位印象派的先驅在羅浮宮旁的Rue de Rivoli悄然成長。如今的Rue de Rivoli是一幅敞亮時髦的模樣,在Renoir少時,卻是陰暗曲折的小街小巷,老鼠橫飛,臭溝流淌,還保持著一副中世紀的陰森模樣。幼時的Renoir在閒暇時,會用裁縫父親用剩的粉筆在地板上塗抹,14歲時,他去了一家高端瓷器店Levy and Sons當畫師。在那,他鍛鍊了耐性和技藝,並經常使用的cobalt blue鈷藍和細膩輕柔的筆觸,在Renoir之後的畫作裡可見一斑。 

1850-1870年,巴黎的人口翻了一倍,從100萬上漲到了200萬。而在St Thomas小城鎮優雅長大的Pissarro並不適應這正在野蠻發展的都市。在Rue Notre-Dame de Lorette的49號,Pissarro跟5個女人5個孩子還有些奴僕住在一間公寓裡,逼仄的空間和滿街的流鶯,致使Pissarro總是踏青郊外,尋求一方淨土畫著謐靜的景觀和變幻莫測的光線。

印象派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們大部分都具有柔和多樣的色彩,和表達清晰的光影變化。它們有的是Renoir畫作裡的女孩身上或淺或深的光斑和裙擺上或明或暗的花紋;有的是Monet作品裡的水紋翩躚、波光粼粼和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和諧。

搖曳的塞納河邊,一座哥德式的磚石結構的建築裡,有一間獨立畫室。畫室的名字叫做Academie Suisse,這是一間並無人主管也無人教學的畫室。Pissarro甫一到巴黎便到了這間畫室註冊,安心作畫。某一天,一位面容姣好的年輕人來到了畫室,態度輕狂而不羈,卻跟教養頗好的Pissarro成為了好友,經常結伴一起踏青郊遊、以畫會友。這位年輕人來自諾曼第海岸的一個工業城鎮Le Havre,名叫Claude Monet(克勞德.莫奈),才華洋溢,並深受巴黎城裡少女少婦們的喜愛。在他14、15歲時,便已以繪製誇張的Le Havre名人卡通肖像聞名全城,後來他決定要成為一個正兒八經參加畫展的職業藝術家。

當時是Académie des Beaux-Arts(Academy of Fine Arts)為Salon or Salon de Paris(巴黎沙龍)展出的畫制定了選擇作品的標準。這一制度開端於1795,由Freemasons(共濟會會員)形成Institut de France,下屬共有5個學會,藝術學會是其中之一。

被沙龍選擇的作品大體都是文藝復興後回歸到人們視野的古典主義或者新古典主義派別。它們普遍嚴謹寫實,構圖穩重大氣,畫面平順而有光澤,大多主題服務宗教和權貴,與印象派的相對自由飄逸的筆觸和平易近人的選題相互為營。

1863的The Salon des Refusés(exhibition of rejects)打破了這一傳統。Napoleon III(拿破崙三世)為顯示民主和平息被拒者們的騷動,將那年被Academie拒絕了的「普通」畫作由政府聚集起來舉行展覽。這也被後來的學者稱為Avant-garde(先鋒派)的開端。而後,印象派自己在組團之後在1874, 1876, 1877, 1879, 1880, 1881, 1882和1886分別舉行了展覽。

從屬於Institue de France(法蘭西學會)的Academy of Fine Arts(藝術學會)派遣教師前往Ecole des Beaux-Arts(藝術學院)教學,而想入學的學生需要參加考試和上交作品(這種制度仍被世界各地眾多藝術院校沿用至今)。Academican(學會成員)也是Paris Salon巴黎沙龍的評委,決定哪些畫作在當年的展覽中展出;作品展出過後,如果反響重大,便會被委任一些重要的國家級別的藝術創作任務(例如Patheon先賢祠裡的壁畫雕塑等);成功完成這些任務後,便能成為學會委員中的一員並在Ecole des Beaux-Arts(藝術學院)進行教學。印象派們所對立的便是這樣的選拔制度。

為了與這樣的選拔制度抗衡,巴黎興起了許多私人畫室,Charles Gleyre的畫室在其中特別引人注目。Gleyre原是Salon成員之一,擅長悲傷黑暗神話場景,但卻天生自由不羈,手底下的學生也有樣學樣,並不偏好傳統學院風格。Renoir(雷諾瓦)便是其中一名學生,被公認為大懶蛋的同時也被Gleyre這位伯樂(an insightful old bird)讚賞十分有才。懶散但有天賦的Renoir擅長於尋歡作樂(had a nose for pleasure),並與莫奈這位好基友在夏日的塞納河邊找到了一個低級趣味的好去處(notorious riverside hot spot): La Grenouillere(青蛙潭)。

青蛙潭是一個水上酒吧,每周日大家都來喝一點點酒調多些些情。它別樣的社交功能使它名聲大作,甚至吸引了國王伉儷前往一探究竟。而同年夏天,1869年,Renoir(雷諾瓦)和Monet(莫奈)也追尋到這。在此,這兩位同窗開始仔細研究光影,人物,和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Ferrule(金屬箍環)的出現,將筆刷的圓筆頭變成了扁筆頭,也讓上色塗塊更快捷大膽,有表現力。除此之外,可攜式畫架和火車的出現,讓印象派的畫家們能夠走得更遠,捕捉更多美好景色。這些工具的進化,讓整個繪畫的歷史進程也變得十分不一樣了。

Frederic Bazille(弗雷德裡克·巴齊耶)是第四個印象派的開路人。他出生於南法Montpellier(蒙彼利埃)一個富澤的釀酒家庭,他無與倫比的高、靦腆和有才華。如果不是在1870年Franco-Prussian war(普法戰爭)上犧牲,他也許會是最偉大的印象派畫家。

Bazille(巴奇耶)家希望他能成為一個醫生,他卻在屢次考試失利後去了Academy Gleyre,並遇到了Renoir和Monet。他父母給了他足夠多的零花,而他在巴黎的同窗都願意幫他揮霍,特別是Monet是個風流窮鬼,經常肚子空空,荷包扁扁。於是在Bazille的工作室裡,經常能看到Monet和Renoir一對好基友的影子。

可他並沒有因此在巴黎創造出他最好的作品,而是在Montpellier(蒙彼利埃),那天氣又熱又乾燥的家鄉,畫了一副注重捕捉陽光變化卻讓惹惱了家人的全家福。

Bazille(巴奇耶)曾建議大家畫跟真實人物大小一致的戶外寫生畫,他並沒有真的做到,他的全家福大概是真人的1/2到3/4的比例。但是Monet(莫奈)卻嘗試了一副幾近兩倍真人大小的畫作:《草地上的午餐》。Monet本來想用它去Salon參展,卻沒能按時趕上,只好作罷。這幅畫所有的女生背影傳說都是由Camille為原型,後來成為了Monet的第一任妻子和無數人物畫的模特;而那個戴著帽子的高個兒的原型是Bazille。為了這幅畫,Monet花光了所有積蓄(顏料、畫布、筆刷等工具都需花錢,並且他沒有其他工作當作收入來源),被房東趕出,他只好把這巨幅當作房租抵押給房東。無奈房東並沒有用心保存它,等Monet贖回這幅畫的時候,好些部分已被腐蝕,只挽回了最大兩部分,還被分別被不同博物館收藏。

關於Pissarro(畢沙羅)反叛而一生悽涼的人生並沒有結束。作為一個猶太教徒,他愛上了家裡的一個基督教女僕,從此掌握財政大權(controlled the purse-strings)的Rachel媽媽便對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十分吝嗇(wrapped her fingers tightly on them)。Pissarro不得不搬到巴黎近郊(on the outskirt of Paris),並因為貧窮,而總是對常人忽略的細節而感到敏感。

1870年,普法戰爭開戰,普魯士軍隊來勢洶洶並席捲了整個歐洲,很多人明智的選擇不參與戰爭,而是逃離法國,在倫敦南部暫時安頓下來,包括都拖家帶口的Pissarro和Monet。Monet曾經畫過煙霧朦朧的泰晤士河,而Pissarro避開了所有的標誌性地標,纖細地表現了倫敦郊外的尋常景色。然而,在倫敦,對Monet和Pissarro最重要的事情是,他們發現了一位偉大的畫家,Turner(透納)!Turner是最好的英國風景畫畫家,並且不難發現他在印象派的進化裡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特別是他「景情亦相通」的理念("landscape was a route to the emotions")。他的一系列水景圖對Monet後來的日出等作品驚人的相似,僅用肉眼便能分辨出來。不想Monet竟對此拒絕承認,並堅持他從未見過Turner的作品,即使他當時身影不離好基友Pissarro的籤名赫然出現在了展有Turner畫作的畫廊裡。

Pissarro(畢沙羅)悲慘人生並沒有到終點,他帶著成群的兒女和妻子從英國回到法國時,他巴黎郊外的屋舍已經被普魯士士兵改造成了馬廄,並把他的畫鋪到地上防潮。於是,1872年,他舉家遷往Pontoise(蓬圖瓦茲)。在這裡,他回想起了Bazille(巴奇耶,普法戰爭死了的高富帥)曾經的建議:把志同道合的畫家聚集起來組成一個組織或社團,以反抗藝術界的傳統。Pontoise最老的麵包工會便就近成為了他們組織的雛形。從古自今,法國麵包不僅是法國的象徵,更是一項強有力的武器:French Revolution(法國大革命)就是麵包罷工觸發的(triggered by bread strikes),1871年的Paris Commune(巴黎公社)同樣也是。

1873年年底,15位藝術家組成了一個平分股份的股份公司(formed a joint stock company, a co-operative equals),在這裡沒有學會,也沒有獎項。不料公司名字又長又無趣又不朗朗上口(long and unsnappy and doesn't trip off the tongue),為Société anonyme des artistes, peintres, sculpteurs, graveurs, etc.(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會)

Monet(莫奈)風靡巴黎的攝影師朋友納達的工作室(Nadar's chic studio at 35 Bouleavrd des Capucines)正好閒置下來,便免費提供給了這個組織展覽畫作的地方。1874年4月15日,這個組織便正式開張了。

第一次展覽,Renoir展出了7幅畫,包括一幅兩人肖像畫:他在劇院看到的女神和他帶著望遠鏡的弟弟Edmond(La Loge by Renoir, 1874)。Pissarro展出了5幅,顯示了他對耕種稻田的熱情和對陽光的捕捉。Degas(德加)創造了無人涉足過的芭蕾場景(Little Dancer of Fourteen Years, cast in 1922 from a mixed-media sculpture modeled ca. 1879–80,Bronze, partly tinted, with cotton skirt and satin hair ribbon, on a wooden bas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女畫家Berthe Morisot(貝爾特.莫裡索)展出了The Cradle,1872。Monet展出了四幅畫,其中包括從Nadar工作室陽臺上看下去的Capucines大道上繁忙景象(shimmering view of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in action and teeming with modern life)和Impression.Sunrise(印象.日出);並被一位評論家Louis Leroy(路易.勒羅瓦)諷刺他們只是印象派,卻不想這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印記。

 

2.(中英字幕視頻來自人人影視)(文字來自個人整理)

  Episode 2 of 4 
  Duration: 1 hour 
  Waldemar Januszczak continues 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 by taking us outdoors to their most famous locations. Although Impressionist pictures often look sunny and relaxed, achieving this peaceful air was hard work. Trudging through fog, wind and rain, across treacherous coastal rocks and knee-deep snow, Waldemar shows how the famous spontaneity of the Impressionists is thoroughly misleading. 
  This episode visits the French riverside locations that Monet loved to paint, and where Renoir captured the bonhomie of modern life. Waldemar also introduces a number of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age which completely revolutionised Impressionist painting - the invention of portable easels; the use of hog's hair in paint brushes; as well a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ailway through France. And a scientific demonstration in a Swedish snowdrift explains just how right the Impressionists were to paint brightly coloured shadows in their winter scenes, despite being accused of 'hallucinating' at the time. 
  Finally, Januszczak explains Cezanne's part in the Impressionist story from his dark and challenging early work to his first rural landscapes in France, and then his departure from Paris and separation from the Impressionist gang. 
  -瓦爾德馬爾·賈努斯扎克繼續他對印象派畫家的調查,帶我們到他們最著名的地方。雖然印象派的照片往往看起來陽光明媚、輕鬆自在,但要達到這種寧靜的氛圍卻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瓦爾德馬爾在霧、風和雨中跋涉,穿過危險的海岸巖石和齊膝深的積雪,向人們展示了印象派畫家著名的自發性是如何完全誤導人的。 這一集訪問了莫奈喜歡畫的法國河邊的地點,以及雷諾瓦捕捉到現代生活中的波諾米。瓦爾德馬爾還介紹了這個時代的一些技術和實踐發展,這些發展徹底革新了印象派繪畫——可攜式畫架的發明;畫筆中豬毛的使用;以及穿越法國的鐵路的引進。瑞典雪堆中的一個科學演示說明了印象派畫家在冬季場景中繪製色彩鮮豔的陰影是多么正確,儘管當時他們被指責為「幻覺」。最後,Januszczak解釋了塞尚在印象派故事中的角色,從他早期黑暗而富有挑戰性的作品到他在法國的第一幅鄉村風景畫,再到他離開巴黎和印象派幫派的分離。···

主持人 Waldemar Januszczak在片頭提出一個問題「印象派畫家最為人稱道的是什麼「,並回答的確是眾人所知道的「描繪戶外風景」。沒有人會不愛Monet(莫奈)筆下生機盎然充斥著令人難忘的夏日風清的作品《罌粟花》,還有他那夢幻般的精美絕倫,充滿哲思的《睡蓮》,或者河邊陽光燦爛的時刻,將天氣捕捉得淋漓盡致。似乎Monet(莫奈)的作品已經擺脫了浮世的困擾,一切都那麼悠閒,安逸,歡樂。Renoir(雷阿諾)的作品也是如此,那些描繪布吉瓦爾小鎮上,歡舞和享受午餐的美妙場景,漂亮姑娘歡快地跳上鞦韆與餐館裡英俊的小夥調著情。Pissarro(畢沙羅)也一樣,金黃的玉米地,灑滿陽光的果園和快樂的農民在愉快地勞作著。他所畫的冬天都能將寒冷表現的十分討喜。在平常生活中的巧克力包裝和別人寄給你的明信片上,我們經常能看見一些有名的印象派畫作。就算只是局部你根本認不出來具體是哪一幅畫,但是畫中輕鬆樂觀的氛圍能讓你立刻感受到一定是是印象派作品。

畫面的氛圍容易讓人感覺,創作這種畫的過程一定也十分愉悅,印象派的畫家也同畫中一樣過得輕鬆愜意。如果真的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些知名的,令大家熟知的戶外印象派的作品,實在難畫的令人髮指。要取得戶外輕鬆愉快的效果,看起來容易,畫起來難。

在第一集中, Waldemar Januszczak介紹了一些印象派畫家在1874年的首次畫展,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們又舉辦了七次畫展。一共八次畫展,改變了藝術世界。從一開始,印象派畫家就想在戶外作畫,描繪那些真是存在的,親眼所見的風景。

在Monet(莫奈)的畫作裡,通常就意味著有水。Monet(莫奈)一生都伴水而居, Waldemar Januszczak說可能是因為 他出生時連著兩根臍帶,一根連著媽媽,一根連著塞納河。Monet(莫奈)於1840年出生在巴黎,塞納河蜿蜒流淌極富有都市氣息。在他成長的地方Le Havre(勒阿弗爾市),塞納河經過髒亂不堪的工業港口,閃著莫名的微光,奔騰匯入大西洋。在他人生最後的時光,是在小鎮Giverny(吉維尼)度過的,這裡有著名的睡蓮池。他用畫筆一點一點的描繪它,細細地從各個角度表現水紋。所以,Monet(莫奈)的一生都是在水邊度過的,水也成了他藝術作品中永恆的主題。不得不提得是,Monet(莫奈)剛來到這個小鎮時,睡蓮池還只是一片沼澤,所有景物都要花時間自己創作,因此這讓他對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畫水的難點和挑戰點在於,水在一刻不停地在變化,輕易就會泛起漣漪,每時每刻都不同。水,變幻無常,虛虛實實,要怎樣才能畫出這種感覺呢?對此,Monet(莫奈)的方法是,親身感受它,越近越好,臨水而居,全天候地感受它。他特地為自己造了艘小船,充當水上工作室,專為探索河流而造。我們知道那艘小船的真實樣貌,因為同樣愛乘船作畫的Edouard Manet(愛德華·馬奈)描繪了他在船上作畫的情景。

Manet(馬奈)本人並非印象派畫家,但他在很多方面,與Monet(莫奈)志同道合,而且名字也和Monet(莫奈)很像。Manet(馬奈)和Monet(莫奈),很容易混淆。

馬奈記錄了從巴黎中心順流而上,Monet(莫奈)畫《阿讓特伊的塞納河》的情景。Monet(莫奈)坐在特製的小船裡穿著全套雪白的船員服賣力地創作著。雖然穿著那樣的衣服不方便創作,但是Monet(莫奈)本人是一個相當愛美的人,他所有的襯衣都是手工製作而成,袖口和裝飾精緻程度遠近聞名。除此之外,在法國不同的河流上,槳手都必須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因此在塞納河,槳手必須穿白色。Waldemar Januszczak比喻Monet(莫奈)頗有Hercule Poirot(赫爾克裡·波洛)的氣質,都是衣著整潔的公子哥,細緻地塗抹著他眼裡的塞納河。如果你仔細看看船尾,在自製舒適的小隔間裡,就會發現Monet的妻子Camille(卡米耶),靜靜的坐在一旁。Camille(卡米耶)當年就嫻靜地坐在船尾,為Monet唱歌、做飯,布置野餐。

早年,Monet也努力的嘗試著融入正統體制,那時他為Camille做了一副肖像畫,畫中她穿著華美的綠色長裙。Monet將這幅畫送到Salon(沙龍)去,在那裡引起了軒然大波。這雖然不是一副具有革命性的繪畫,也沒有推陳出新,但是很好地表現除了莫奈的才能,以及他對服裝的熱愛。另一幅他畫的Camille也是如此,金色的技法,身著日本藝妓服飾。

印象派之前的正統畫家沒有將自己的愛人、朋友或家人讓他們穿著華麗的服飾安置在作品中的做法,Michelangelo(米開朗琪羅)沒有,Turner(特納)也沒有這樣做過。但是印象派畫家努力忠於生活,力求真實地表現事物,將日常生活完好地帶入藝術中。而且在藝術剛開始的階段,他們都非常的貧窮,他們請不起其他模特,Camille是免費的。Monet熱衷於對河流的創作,Waldemar Januszczak引出可能因為河流對於Monet來說,和他一樣,都是自由的。

法國人花了很長時間才習慣乘火車出行,他們還是更喜歡走水路,他們建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運河系統,練連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貫通了法國南北,可是坐船不能方便快速的去到任何地方。

1842年之前,修建鐵路在法國一直是違法行為,1842年後這一條令解除了,從此火車的鋼鐵之軀便正式開始,向法國鄉下大肆進發。1842年到1892年,法國的鐵路線已達三萬英裡,極速擴張的鐵路線聯結起巴黎及其市郊,從首都一路連接至海濱。

但對於畫家來說,迅速到達寫生目的地遠遠不夠,你還需要一套專業的繪畫裝備。人們發明了各種便攜輔助器材,如縮小了畫材器械,便於裝進小巧的箱子中隨身攜帶,以便讓畫家的旅途更加輕鬆自如。

印象派畫家的穿著雖然看起來傻裡傻氣的,但是卻大有玄機。這看似傻裡傻氣的罩衫有很多口袋,很顯然能方便畫家攜帶畫筆和其他工具,但對畫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罩衫的顏色。畫家的罩衫都是深色的或黑或藍,這是因為若是想表現出景色中詭譎的色彩明暗變化,就萬萬不能穿色彩豔麗的衣服,因為豔麗的顏色會反射到畫板上。而畫家戴的大寬邊帽,撐得嬌小陽傘,不是簡單地為了遮擋烈日的陽光,而是更怕直射的陽光會影響自己對顏色的判斷,炎熱而晴朗的下午是最不適宜印象派畫家作畫的時間。

繪製室外風景畫已屬十分艱難,但最為困難最為棘手的當屬室外人物畫,與風景不同,人物不是隨隨便便就肯坐下當模特的,人物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而且法國的姑娘又是那麼自我而隨性。

Renoir(雷阿諾)立下了如上刀山一般艱難的志向,他想用畫筆捕捉現代巴黎的種種氣氛,溫和的氣氛,輕鬆的場景,歡笑的場面。他希望能在室外當場記錄下這一切。為此,他特意在蒙馬特高地的山丘上,買下了一間畫室。在蒙馬特高地,無論做什麼都沒人管你,因此畫家可以為所欲為。

蒙馬特高地是窮人的聚居區,也是樂趣最多的地方,原理官僚權貴,原理繁文縟節。Renoir新買的畫室位於科託特大街,他使出渾身解數在這裡將蒙馬特地區最漂亮的幾位姑娘帶來作為他的模特。Renoir創作《鞦韆》這幅畫時,模特是16歲的金髮少女,Jeanne Margot(簡·瑪戈),她的母親並不贊同她的決定,她猜到Renoir是誠心想給Fragonard(弗拉戈納爾)這幅有傷風化的《鞦韆》進行一個升級版。《鞦韆》這幅作品問世前,內褲尚未問世。Renoir一心想要畫出一幅曠世巨作,把巴黎人的情緒都包含在其中,他定製了一張超大的畫布,在那個夏天他和他的朋友總是抬著這塊畫布穿梭在蒙馬特地區,最終達到聲名狼藉的煎餅磨坊。磨坊是Renoir最喜愛的遊樂之地,這裡有酒吧、餐廳、舞池,是大家都喜歡來娛樂的地方。大家來磨坊並不僅僅為了蛋糕,而是為了來尋找奇遇以及生活的樂趣,而這些就是Renoir想要描繪的畫面。

他在磨坊的舞池中辛勤地描畫了好幾個月,蒙馬特的姑娘以及她們的朋友們都是他的模特,Jeanne Margot正在畫中某處歡笑,她的姐姐埃斯特爾,就在畫面前排。Renoir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在1877年的第三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了,並且吸引了眾人的眼球。這是一件非常巨大的畫作,但他畫這幅畫的目的遠非描繪蒙馬特地區,人們遊樂嬉戲的場景那麼簡單。

《煎餅磨坊的舞會》是印象派對社會變革發表的有力宣言。Renoir作品的主角,並非神父、皇帝或將軍,他們也許會在畫中出現,但真正的主角是那些自食其力的姑娘,和那些氣度不凡的小夥子,巴黎的未來就掌握在這些嬉笑打鬧且時髦的年輕人身上。

《煎餅磨坊的舞會》的革新性,還體現完成在這幅畫所用的工具上,印象派畫作有一大特點——距離越近,越容易體會到其中革命性的元素。

Renoir(雷阿諾)、Monet(莫奈)、Pissarro(畢沙羅)的所有畫作中,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都要歸於這種渾身是寶的動物——豬。它的毛可以做成高質量的畫筆。

傳統意義上的畫筆由鼬身上的毛製成。西伯利亞的貂因為生長在寒冷地區,生出了特殊的毛髮,做成畫筆可以更好的吸收顏料。若畫家想讓畫質變得光華而有光澤,就會選用西伯利亞貂毛畫筆。

然而19世紀時,出現了重大轉折。繪畫技法、畫家之鄉以及動物毛髮全變了。畫家放棄了讓畫面光華的貂毛畫筆,而轉向使用豬毛製成的筆,豬毛比貂毛更硬更粗,不能流暢地在畫布上滑行,而是在畫布上縱橫馳騁,連戳帶劃,一種新的語言誕生了。其目標既不在愚弄人,也不再故弄玄虛,它志在透過繪畫作品與你交流,使你興奮。

在巴黎,塞納河趨向錯綜複雜。塞納河在古老的語言中被稱為」神聖之河「,在印象派畫家心中,它的確是神聖之河。他們無論春夏秋冬都樂此不疲的描繪著塞納河,使它稱為世界上被描繪得最多的一條河。塞納河噎死一條實用的水上高速公路,由巴黎駛向大洋,776公裡的美因此難以經久不衰。有時候新建的工廠向天空拍出黑色的煙,但大多數時候塞納河還是令人愉悅的。巴黎人喜歡用他們的方式在戶外享受閒暇時光,在印象派的故事中,但凡歡樂的地方,就有Renoir。

在法國舊時,周日用於前往教堂,同你的造物主親密交談和懺悔,但在這些Renoir繪畫的新時俗周日上,雙休日用於享樂。Renoir對波爾卡舞與華爾茲舞的熱愛不容忽略,他有多幅畫都描繪的跳舞現場的重現。Renoir在生活中的喜悅確實具有感染力,《布吉瓦爾的舞者》中的主角Suzanne Valadon(蘇珊·瓦拉登),一名蒙馬特女模,迷倒了一位又一位的藝術家。瓦拉登在Renoir的各種畫作上現身,有時她穿著衣服,更多時候沒有。Renoir對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遠不如Rembrandt(倫勃朗),但他依然看到了她眼中的疑惑,焦慮,對夢想的憧憬,在《布吉瓦爾的舞者》中對瓦拉等的人物性格特徵的刻畫,比他其他的畫作要深刻許多。

Renoir在戶外描繪的這些人們的行為,是對傳統畫風發出的挑戰,它們傳達的訊息指出,現代世界和現代人所做之事,才是最適合偉大藝術作品的素材。

當時的世界逐漸開放起來,以前不容易去的地方,如今可以輕鬆到達。Monet(莫奈)從小便熟知Etretat(艾特大),他在勒阿弗爾的海岸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海灘上玩耍。多年後,Monet作為一名成熟的印象派畫家回到這裡,他住在海邊的旅店裡,有時透過窗戶觀海作畫,多數時候他是拖著他的畫具越過艱險的巖石,穿過令人悚然的隧道,到達另一頭他熱愛的海灘找到落腳之地。總之,在Etretat作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Monet也並不富裕請不起當地的孩子幫他搬運畫具。有時畫的專注會忘記了漲潮的時間,作品和畫具被海水衝到大海裡,流向了大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Monet當然無畏出海乘坐的船,就是他畫中曾出現國的諾曼第船。

Cezanne(塞尚)曾說過一段關於莫奈的有名的譏諷,他說Monet」只是一隻眼,但那時多麼了不起的一隻眼啊「。他想說的是Monet非常精於觀察。的確如此,Monet對於海的觀察力強過任何人,但他歷經磨難,衝破巨浪來到了這裡,依靠的可不僅僅是一隻眼。要做到這個,還必須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和旺盛的精力。

在陸地上作畫,不見得更容易一些,尤其是大自然決定讓你吃點苦頭的時。而印象派畫家對雪十分偏愛,Monet、Renoir、Pissarro都畫過雪景,雪景成了印象派畫家的專長。雪景除了美之外,它降臨之處總能帶來清新和戲劇性。但其中還有一些科學因素,印象派畫作中總要牽涉到科學因素,因為在雪中有一種其他自然現象中沒有的現象,那就是彩色的陰影。仔細觀察印象派的作品,你通常能發現一些大膽的實驗,鮮明藍色與青灰紫色的運用。輕蔑的評論家關注到明亮的紫色陰影時,有時會爆發嘲笑聲並指責印象派畫家產生了幻覺。但他們並為產生幻覺,他們只是畫出了自己眼睛看到的,因為雪影從來都不是黑色的,它們向來是色彩繽紛,接著主持人Waldemar Januszczak在片中進行了現場的演示。他利用 雪堆砌了一個「投影幕布」代替畫家的畫布,兩隻電筒代表冬日的日光和雪景的反射光,為了排除其他光源,Waldemar Januszczak選擇了在晚上進行試驗,他用黃色的薄膜擋在其中一個光源前當做白天的烈日光線,照射到模具上試驗發現影子是紫色的;再換成紅光當做日落時分的光,就會發現影子裡帶有綠色。這是基礎的光學物理,不同顏色混合組成了光譜,如果你隔離掉了一部分顏色,你的眼睛就會看到新的顏色。

印象派時代,不僅僅是科學實驗的重要時代,影子戲也十分流行。印象派畫家發現影子裡也有不同的顏色。

最醉心於彩色影子的印象派畫家就是Camille Pissarro(卡米耶·畢沙羅),他熱衷變現聖誕與冬日雪霜。1872年他搬到了蓬圖瓦茲,在哪裡找到了聖誕雪景。Pissarro不僅外表像聖誕老人,內心也是實在的聖誕老人。他最優秀的品質之一,便是他的慷慨。當時不少法國藝術家的胸懷,小的像艾菲爾鐵塔,整天只為自己考慮。但是Pissarro不是,他還幫助Gauguin(高更)成為了印象派畫家,扶持過Seurat(修拉),他甚至為又窮又老的Van Gogh(梵谷)在Pontoise(蓬圖瓦茲)找了一處靜謐的居所,Van Gogh在此安然去世。

印象派初期,Pissarro甚至對一個別人碰都不想蓬的畫家感興趣。那是一個固執自私又率直的怪人——Cazanne(塞尚)。Cazanne早期的作品,曾在第一次印象派畫展中展出,放在現在仍然可以說很大膽。可以想像1874年的人們看到這些畫的心情。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人,故意畫如此黑暗殘酷晦澀的主題。Cazanne把這些早期作品成為"Couillarde」,大多數法國人不會用這個詞,意思差不多是「Ballsy」(有種的)。強姦、肉刑、大裸女,Cazanne早期的印象主義畫作十分黑暗詭異。Pissarro改變了他。他邀請Cazanne來到Pontoise(蓬圖瓦茲)說服他走出黑暗,拋棄他內心的陰暗,鼓勵他多畫外景。這是一個轉折點,Cazanne的作品開始變的感性和自然。他開始畫風景畫之後,他的黑暗仿佛在一瞬間變成了閃閃陽光。Cazanne參加了三次印象派畫展,然後不出意外地和Pissarro鬧翻了。Cazanne和所有人都會鬧翻。他回到Provence(普羅旺斯),把自己與巴黎藝術界隔絕,在他熟悉的土地上繼續創作風景畫。Cazanne的祖宅——Jas deBouffan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多次。

Cazanne的父親是個殷實的銀行家,祖宅寬敞舒適,他很喜歡畫祖宅裡的漂亮池塘。當他畫完了風景他就開始畫工人。事實上Jas deBouffan的工人們經常爭吵,但當他們休息的時候會一起做坐下來打牌,這種平靜和和平的氛圍導致這一情景成了Cazanne最龐大的主題之一。

Cazanne的工作室在郊外,他能不受打擾地繪畫。在這裡他使用最簡單的素材創作了藝術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作品——一袋蘋果,加上嶄新的視角。

十九世紀中葉,是光學的偉大時代。關於視覺,有許多裡程碑式的發現。我們的眼睛是怎麼看的?視覺的必要元素是什麼?

英國人Charles Wheatstone在1838年第一次描述立體視覺。在那之前。從未有人留心為什麼人類有兩隻眼睛。我們需要有兩隻眼睛的原因是,立體視覺能讓我們更準確地估計距離。對於藝術家來說,這個發現意義重大  。特別是對Cazanne來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路邊買回來的蘋果就會發現用左右眼看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兩隻眼睛看到的效果用圖層疊加在一起,就能得到Cazanne的明暗效果。這種視覺上的傾斜是Cazanne的標誌性特點。因為他意識到,在傳統的單點透視觀點下,所有的東西都在你面前排成一行,是錯的。我們真實看到的是立體 的事,通過雙眼它們從略微不同的角度來視物,然後大腦將兩個圖像拼合成一個。這是個重大發現,傳統透視遭到了衝擊。

在Cazanne的工作室外的小山坡上,他畫下了Mont Sainte——Victoire(聖維克多山)的著名作品,並表現除另一迷人的光學現象,這一現象由Charles Wheatstone(查爾斯·惠特斯通)發現,他還發明了一個奇妙的裝置——幻覺鏡。它能調換你所有的視覺圖像,所以通常你用左眼看到的東西被轉移到了右眼,反之亦然。由於雙眼互換,凹的變凸,凸的變凹,一切顛倒。背景和前景的位置互換,整個遠近關係受到了挑戰。Cazanne在描繪自己喜愛的群山時,也使用了這種手法《Mont Sainte——Victoire》。

Cazanne可能並沒有使用這種道具,但他肯定對此有所耳聞。印象派風格脫胎於對視覺的探索,如果你像Cazanne那樣熱情而不懈地盯著這些景物,總有一天它們會開始閃光並融合,直到揭示更深刻的真相。

歐洲橋是巴黎最給人藝術凌晗的地方之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印象派作品。Manet(馬奈)印象派之父,在聖彼得堡街有一間工作室。在Manet的一張描繪歐洲橋的畫作中,在煙霧瀰漫的北京眾就有他工作室一扇窗戶的身影。Manet住在這裡時一切都是新的,整個地區被掘開並規劃拜臭名昭著的Baron Haussmann(奧斯曼男爵)所賜,他是巴黎的重建者。下面的Gare Saint—Lazare(聖拉扎爾車站),是巴黎最早的火車站。

在巴黎,最忙的因相愛畫家是Monet,塔讀歐洲橋的興趣不大,而是對橋下發生的一切更感興趣聖拉扎爾車站的那篇煙霧地獄。印象派畫家是聖拉扎爾車站的常客,火車從此出發前往郊外,使得塞納河晴朗的景致近在咫尺。但咋1877年,Monet突發靈感,不畫陽光和河岸,想要畫一畫車站本身。霧、蒸汽和漫無邊際的暖氣,是多麼富有現代氣息的元素。

Renoir說他瘋了。畢竟不能直接走進車站幹線,然後作畫。但是所有的手續和流程Monet一天都搞定了,當然利用了一些小心機。他讓站長延遲一趟列車,並讓煙霧充滿車站,雖然是一件危險的事,但這就是Monet追求的效果,他打算畫出能想像到的最大霧景,超越Turner(特納)的視角。一打速成的畫布記錄下了他的作戰歷程,這些畫在1877年第三屆印象派展上展出,是Monet最著名的成就之一。

人類很好地經營了自然的財富,製造出雲霧和雷電般的轟鳴。Monet冒著 生命危險畫火車站,一氧化碳和煙霧令人窒息,但他是印象派畫家,印象派畫家們不走捷徑。他們堅定、果敢,不惜一切代價。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3】印象派繪畫與革命 The Impressionists - Painting and Revolution
    BBC在2011年播出的《印象派繪畫與革命》—The Impressionists - Painting and Revolution,是我最喜歡的紀錄片之一
  • BBC大型紀錄片《印象派-繪畫與革命》一
    今天為您介紹第一集:PART 1  四好友集團 印象派的由來及其流派特徵:印象派(英語 Impressionism),是於1860年代在法國展開的藝術運動、是一種新的繪畫流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於莫奈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並被評論家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且筆觸明顯,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為描繪的對象。
  • BBC紀錄片 |《文藝復興(全三集)》中英文字幕
    導演: 蘭德爾·賴特編劇: 馬休·柯林斯 主演: 馬休·柯林斯 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vjkfj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0-10-16(英國)集數: 3單集片長: 58分鐘
  • BBC紀錄片《文藝復興(全三集)》中英文字幕
    導演: 蘭德爾·賴特編劇: 馬休·柯林斯 主演: 馬休·柯林斯 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vjkfj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0-10-16(英國)集數: 3單集片長: 58分鐘
  • 【英語天天學】之【Revolution】革命
    To the music revolution Baby熱熱身  (啊)Warm up (aah)站起來  (耶)Stand up (yeah)伸出手Reach out準備開啟這場音樂革命For the music revolution Baby所有人都知道
  • 《印象派簡史》超級好看的【印象派簡史】←BBC把藝術史拍成了電影
    https://mp.weixin.qq.com/s?,9.2的高分,超級好看!印象派的成就不僅在於技法的突破,還有內容與題材的擴展——繪畫不再是一味的「莊重」、「正統」,世俗的生活與風景都是展現美的素材。
  • BBC專題介紹臉書創始人的紀錄片《馬克·扎克伯格》高清中字
    導演: Charles Miller主演: 馬克·扎克伯格 / Emily Maitlis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
  • 馬奈和印象派的「瞬間」,何以顛覆古典繪畫的「頃刻」
    但嚴格地說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傳統學院派所描繪的「頃刻」或嚴格遵循著一套傳承有序的圖式,而印象派所描繪的「瞬間」乃是藝術家擺脫圖式、直面印象的產物。本文試圖以學院派繪畫對「完成度」的追求與馬奈「未完成」之間對比,從時間性的角度講述為什麼是馬奈和印象派顛覆了長達300年的歐洲學院派的歷史。
  • 這8部BBC高分藝術紀錄片,打開孩子的藝術大門(後附片源)
    這部紀錄片足以證明一切——原來藝術也是會開口講話的。》The impressionists豆瓣評分:9.2 豆瓣網友「Raison d'Etre」評價:「用心畫,用心感受,用心活。「印象派」的名字源於別人譏諷其unimpressed。
  • BBC西洋藝術史紀錄片(視頻)
    【BBC紀錄片西洋藝術史】西洋藝術史紀錄片,繪畫的故事譯製片,現代藝術之旅視頻
  • BBC為您講述他眼中的「中國故事 」一部蠻不錯的中國歷史的紀錄片
    在線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637943/下載連結一:【百度盤】01連結:http://pan.baidu.com/s/1i42Lxn3 密碼:mt2f02連結:http://pan.baidu.com/s/1bowU7nx 密碼:4tvf03連結:http://pan.baidu.com/s
  • 印象派中國畫和其他繪畫有什麼區別
    《印象派中國畫與其他畫種有何不同》一、「印象派中國畫」的主要特點1、傳統的國畫工具,如宣紙、毛筆、墨(黑墨)、色料和材料等,根據創作步驟、調墨、用筆、施墨甚至所謂的「人文性、情趣性」來作畫。2、根據「黃金分割比例」,進行「不同大小宣紙的剪裁,畫面主要描繪對象的布局」,實現所謂的「科學的、有趣的、有規律的」繪畫構圖。3、在基本上還是不注意諸如透視原理基礎上,根據「用太陽光譜七種顏色,描繪對象、場景和氛圍瞬間印象」的「西畫印象派」,完成整個繪畫過程。
  • 純推薦:孩子絕對不能錯過的那些藝術紀錄片們
    《藝術的力量》 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  2006 8集 《文明》 Civilisations 2018 9集 第二位的推薦是小帥哥阿拉斯泰爾·蘇克,很多人都親切地稱呼他小哥哥。小哥哥是BBC紀錄片明星,從2010年到2019年已經拍攝了整整25部紀錄片。
  • 乾貨這8部BBC藝術紀錄片,帶孩子領略技藝之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8部藝術類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孩子跟著BBC紀錄片的導演們,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技藝之旅吧。溫馨提示:點擊左上「返回」鑰匙玩校微信公號主對話框,回復「BBC1」(回復BBC,可獲得之前發布的關於宇宙自然的BBC紀錄片),您就可獲得這些紀錄片的觀看連結。
  • 《印象派簡史》有時候留下文字,只是為了銘記此刻更加了解了自己(1)--繪畫Impressionism
    找到這部有關印象派的「紀錄片」,其實是緣起於一位以畫肖像畫出名的畫家——Sargent。幾天前開始臨摹一幅街景油畫,直到畫完,才想起來看看原作者是誰。發現作者名赫然寫著John Singer Sargent,想起最近很喜歡的肖像畫Madame X就是出自其手,不由感嘆,自己的藝術趣味確實是有跡可循穩定持續的,而不是一時興起飄忽不定的。
  • 篩掉了一堆「看不了的」,我為孩子們精選了這6部藝術紀錄片
    羅浮宮的珍寶 Treasures of the Louvre導演: Alastair Laurence主演: Andrew Hussey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1r3n6r製片國家/地區:
  • 【BBC帶你看世界】豆瓣評分最高的40部BBC紀錄片(9分以上,評論數超過1000)
    BBC出品必屬精品,利用豆瓣評分系統,逐一篩選出,評論數超過1000人,分數超過9分的BBC紀錄片共40部,包括自然,人文,科學三大類,排名根據分數和評論數依次排列
  • 印象派繪畫是怎麼來的?其實「印象派」和「印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當時的評論家出於譏諷,將這批作品稱為印象派繪畫。正因如此,很多人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印象派就是「憑主觀想像」作畫,故意畫得模模糊糊,就是要讓人看不懂…… 這其實是被「印象」二字誤導了。實際上,印象派都是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的寫實畫家,是畫家中的科學家,甚至帶著點書呆子般的迂腐。這個說法似乎又與我們的「主觀印象」不太符,不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 孩子的印象派|天津的莫奈展,要這麼看!
    孩子們體驗到印象派繪畫中對自然光線的敏感以及莫奈獨特的色彩理論,創作出他們自己的心目中的《日本橋》。只是走馬觀花,光影裡奔跑中的粗略體驗,還是有所準備,從感官體驗真正了解初次為印象派在藝術中的革命?為此,請孩爸孩媽們準備一下的觀展前和觀展後的工作,會讓這一次觀展種下一顆為自然和藝術打動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