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殭屍肉」報導是假新聞!

2021-03-03 南昌青年之聲
在6月底到7月初,「殭屍肉」的報導沸沸揚揚,但通過對新聞線索的核實,發現這是一起無中生有的報導。這或許將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頁。

  從6月底到現在,「殭屍肉」的報導一直在刷屏,百度搜索頁面達到24800000個。

  但是,「封存了三四十年的肉」拿出來重新賣,你難道沒起點疑心?

  從6月1號開始,海關總署開展了一項打擊凍品走私專項行動……

6月2日,新華網(長沙)以「長沙海關查獲涉嫌走私凍牛肉20餘噸」為題進行報導。作為官媒進行了報導,很正常嘛。

  6月3日,新華網從總體上報導了全國各海關的「戰果」。總之,這些內容看起來像是海關總署每年的例行工作,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轉折點來了,6月23日,新華網(長沙)發表了一篇標題為「走私「殭屍肉」竄上餐桌,誰之過?」的報導,訪報導算是對長沙海關破獲的案件的深入報導。


  該文首次給「殭屍肉」命名!

  報導裡出現了「劇情」:記者了解到,一些走私凍肉包裝上的生產日期顯示,「肉齡」竟然長達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關打擊凍肉走私的專項行動中,有「80後」緝私人員在廣西某口岸查處了一批比他年紀還大的「70後」凍肉。

  從這裡開始,「殭屍肉」的說法迅速傳開,輿論被引爆了,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都有跟進報導,還引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得有板有眼。後來央視、人民日報也加入了進來。


  大家完全當真啊,甚至各地食藥監也開展起了所謂排查「殭屍肉」的行動。

  消費者也嚇得不輕啊!有媒體報導,某男子買雞懷疑遇到「殭屍肉」,老闆為證清白自己喝下雞湯。


  

  似乎是為了交待得更清楚,7月2日,新華網(南寧)發表了名為「揭開凍品走私利益鏈:竟有凍品封存於1967年」的報導。


這篇進一步坐實殭屍肉的年齡,稱:

南寧市警方在查獲一批走私凍品時,發現其中一些雞爪包裝袋上印製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時間最長的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並暗示這些殭屍肉是越戰時的儲備肉。

  作為普通讀者,讀到這裡,其實是不太容易發現問題的,但是作為媒體人還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在這些報導中,引用的信息源非常模糊,表述得很不規範,比如「記者了解到……」記者是從哪了解到的?是怎樣了解到的?廣西某口岸是哪個口岸?哪個「80後」?

  就算記者確實有聽到,這個「80後」說的就是真的嗎?

好了,輪到我這種不嫌事多的媒體人幹活了:

 

  為了核實這些報導,我對涉及到的部門分別再次採訪。

  (以下均為電話採訪內容,沒法提供圖片證明了,不過,如有媒體同行感興趣,我可以提供所有受訪人的錄音、聯繫方式供查證)

  首先出場的是長沙海關的回應(媒體最早提到的海關),緝私局副局長楊波的話:

  「我們並沒有查到過殭屍肉,這是全國一起搞的行動,其它局有沒有查到我不知道,反正我們沒有,也從來沒有對外發布過這樣的消息。」


  既然可能是「廣西某口岸」查處的,所以又聯繫到了廣西南寧海關宣傳科,這是張姓科長的話:

  「最近太多這樣的報導,我們已經專門核實過了,我們從來沒提供過這樣的消息,既沒有說過殭屍肉的事,也沒有說過年份的問題,是誰發的稿子,你們就去問誰吧。」

  我補了一句,那你們在工作中有查到過這種肉嗎?(指封存幾十年的),張科長肯定地說:從沒有在工作中查到過這種年份的肉。


  張科長最後提醒我,早在2013年,網上就有「南寧警方發現封存於1967年的肉」的報導。

  繼續搜索:


  搜到的一篇比較早的報導,是溫州日報的,報導地址為:http://wzed.66wz.com/html/2013-07/08/content_1472777.htm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最後註明「據新華社」!!!

  其中有一段內容是:

  今年5月(指2013年),南寧市警方曾在一窩點繳獲20多噸假冒偽劣鳳爪成品及雞爪、牛百葉、牛黃喉等走私原材料。而在這一窩點的冷藏庫裡,民警發現其中一些原材料(雞爪)包裝袋上印製的包裝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資歷」最老的雞爪,包裝日期顯示封存於1967年。

  注意,該文中並沒有具體警方人士接受採訪,更沒提這些肉是戰時儲備肉。然而,這就是所謂「殭屍肉」能追溯到的最早源頭。通過百度搜索的時間設定,已經找不到更早的提及陳年走私肉的新聞。

  最後,記者聯繫到「南寧警方」,也就是廣西南寧市公安局,宣傳處一位呂姓負責人回應:

  「這個報導出來後(指13年7月),我們就查過,我們從來沒有辦過這樣的案子,也從來沒對外發布過這類信息。真的是莫名其妙的事。」

  呂姓負責人回憶說:

  「2013年時,廣西壯族自治區某部門組織了一個「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食品安全宣傳活動,這個活動上有展示一些假貨和不合格產品,只因為在南寧市舉辦的,媒體就以為是南寧市公安局舉辦的。而相關報導是媒體在活動中自己挖出來的,南寧警方完全不知情。」

我又問,有沒有可能民警私下接受採訪?呂回覆說「都沒有這個案子,怎麼接受採訪?」

  為了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我又拔通了廣西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的電話,詢問2013年的這則報導是否屬實,宣傳科許姓負責人向多部門核實後,回復道:沒有發布過相關信息。

  由此可見,沒有任何官方發布過查獲所謂「封存三四十年」的肉。至於2013年的那則報導是如何出爐的,已難以考證,但從新聞報導的角度來看,它沒有確切的信息源,也缺乏案件具體地點、當事人這樣的新聞細節,很難讓人相信。

  總體來說,走私肉是一直存在的,但「殭屍肉」(特指封存幾十年的肉)的報導,是從一則「舊聞」不斷嫁接、演繹而來的:將一個「窩點」演繹成海關全面查獲,將2013年拉伸到今年,將鳳爪外延到豬肉、牛肉等所有走私肉,再將數量臆想為「今年海關查獲的42萬噸當中的一部分」,再補充一個所謂「戰時儲備肉」的解釋……齊活了。

  但是,將「包裝日期為1967年」的鳳爪」解釋為越戰時的美國儲備肉,也編得太不像話了:

  沒錯,吃鳳爪是中國人的獨有愛好,從上個世紀直到今天,美國人不吃鳳爪,歐洲人也不吃。

相關焦點

  • 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殭屍肉」報導是假新聞!
    在6月底到7月初,「殭屍肉」的報導沸沸揚揚,但通過對新聞線索的核實,發現這是一起無中生有的報導。這或許將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不太光彩的一頁。  從6月底到現在,「殭屍肉」的報導一直在刷屏,百度搜索頁面達到24800000個。
  • 殭屍肉報導可能是個假新聞!
    至少是目前的這一波報導,被指出存在著諸多新聞要素缺失、證據鏈不完備的情況。這意味著,「殭屍肉」正上演第二季,劇情疑似出現逆轉!食品安全資深記者洪廣玉追蹤了相關線索,採訪了湖南、廣西的多個職能部門,包括海關、警方等,這些部門均表示他們「並沒有辦過這樣的案子」,「沒有公布類似的信息」。
  • 「殭屍肉」:新聞證據論避免假新聞之困
    從6月底到現在,「殭屍肉」風波牢牢佔據公眾眼球。從一開始的聳動報導,到後來被質疑為假新聞,劇情急速反轉。關於這場「假新聞」之爭,新聞事實毫無疑問是爭議的焦點。「殭屍肉」假新聞風波到底該如何核查事件的真實性,防止假新聞的誤操作,或避免被假新聞的陷阱?
  • 楊銘宇黃燜雞使用殭屍肉
    「70後」豬蹄、「80後」雞翅……有的比一些年輕人年紀還大的「殭屍肉」通過走私入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宵夜攤、餐廳……近日,有關「殭屍肉」竄上餐桌的新聞再次引發輿論關注。那麼,到底何為殭屍肉?殭屍肉有什麼危害?又該如何辨別呢?「殭屍肉」事件最近被曝存在造假問題,有人質疑故意拿「殭屍肉」製造食品安全輿論。
  • 救人or報導,新聞or真相,你會怎麼抉擇?
    直到我很隨意地看了幾集後,我完全被裡面的情節給震撼到了。四個青年在電視臺擔任社會部記者,二十四小時共同奮戰尋找事件真相的畫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記者,什麼是記者的使命和擔當。忙和亂是我對劇中新聞工作者工作環境的第一印象。
  • 《小鎮滋味》劇情無釐頭卻很溫馨,這可能是一個假的殭屍片
    《小鎮滋味》劇情無釐頭卻很溫馨,這可能是一個假的殭屍片哈嘍大家好,你有沒有想過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你的愛人會離你而去,今天要給你介紹一部溫馨的美劇《小鎮滋味》,這部劇會告訴你如果一個人夠愛你,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他都不會離開你。
  • 俄羅斯赤塔殭屍事件真相,數名殭屍手撕士兵殘暴肢解
    事後在網上迅速流傳,下面探長就為大家來揭秘俄羅斯赤塔殭屍事件真相。我們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名士兵被數名殭屍追趕,被圍困後,竟遭到殭屍手撕,被四分五裂!而這整個過程都被直升機上的攝像頭記錄了下來,並且流傳到了網上。而隨後俄羅斯官方卻稱因搶劫案封鎖該地,第二天又稱因毒氣洩漏該區域而被封鎖。讓人感到十分蹊蹺,也非常恐慌,是否真的有殭屍出現?
  • 在批量生產的假新聞背後,民族主義陰魂不散,「後真相」屹立不倒
    假新聞的出現當然與一些人借疫情牟利有關,但屢禁難斷的困局恐怕不能簡單地用「人心不古」來輕輕帶過:這些虛假、簡陋而富有煽動性的信息像皮癬一樣頑固,它們完美地迎合了後真相時代「情緒先行,事實第二」的法則,而當後現代理論、「平衡報導」、「平等主義」淪為狡辯的工具時,事實甚至連第二位也排不上。
  • 《中國時報》:真的假新聞與假的真新聞
    這整個所謂「蘇貞昌吊勇警甩筆」的假新聞事件,不到3小時就真相大白了,而且經過蘇貞昌的說明,大家還長了知識,據說在告別式籤名時甩筆是一種習俗,意思是弔唁者希望這樣的憾事不要再發生,完全沒有傲慢、不敬的意思。
  • 碰上「殭屍肉」該怎麼辦
    網友們給這些「肉齡」數十年的走私凍肉取名為「殭屍肉」。更可怕的是,那些沒被查獲的凍肉究竟去了哪家餐館、進了誰的胃目前仍待進一步調查。今天的民生二人轉,咱們就來聊聊誰該大戰這些「殭屍肉」。  老胡:小彭,下回你吃豬蹄的時候,可得帶著崇敬的心情——說不定你啃的豬蹄,比你歲數還大呢。  小彭:你就別刺激我了行嗎?我已經決定了,近期吃素!  老胡:近期吃素?
  • 韓劇《殭屍偵探》熱播,另類殭屍懸疑不落俗套,笑聲中淚點滿滿
    顯然,《殭屍偵探》不僅戲劇化十足,故事性也非常豐富。但從其每集30分鐘的短劇個性來看,劇情很可能是邊拍邊寫的典型,很符合韓劇的風格化爆款題材作風。崔振赫飾演的無名殭屍從誕生之日起,除了記憶,神志非常清晰。這樣的殭屍設定,讓他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結果剛開始琢磨人生,便被《釜山行》式的殭屍教育打擊到懷疑屍生,馬東錫式教育。
  • 【震驚】「殭屍肉」已經流入湖北,宜昌人一定要小心!
    據報導,近日海關總署查處,10萬多噸超40年的「殭屍肉「,通過走私入境,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宵夜攤、餐廳,初步估計涉案貨值超過30億元人民幣。廣東黃埔海關破獲一起特大走私進口凍品案,打掉21個走私犯罪團夥,案值約人民幣31億元,現場查扣各類海產品約300噸。
  • 追求收視率而選擇報導題材和炮製假新聞是兩碼事
    周二晚上,他發推說,「這下他們抓了CNN假新聞的現行,那NBC、CBS和ABC呢?失敗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呢?他們全都是假新聞!」我在本月初深圳的線下工作坊上曾說,假新聞已經是一個被「武器化」了的概念。最新的這則事件,又是「武器化」的一個最新案例。
  • 成都美女赴杜拜富豪相親,2016第一假新聞?真相是……
    「選妃」的選拔,將赴杜拜和資產不低於5000萬的「鑽石王老五」相親,新聞一出賺足了眼球,但是也引來了罵戰,有很多網友質疑這是炒作,還有人罵這是「婊子團」。然而後來「劇情」發生逆轉,根據記者調查,發現這竟然是一場騙局……真相究竟是什麼?根據報導發現,3月5日在成都IFS,一場富豪相親活動正在進行,近300名單身美女參加相親團成都海選。報名、填表、接受專家甄選……她們當中最終有12名女性獲肯定,於6月份赴杜拜組團相親旅遊。
  • 網絡媒體時代如何甄別假新聞
    注意它和無心之失的「錯新聞」Misinformation完全不同,是故意製作出來騙人的。我們後面的介紹以這種假新聞為主,但也包括一些識別錯新聞的方法。我們這裡所說的假新聞和川普口中的fake news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他指的是主流新聞媒體,不分左中右、不論報導準確與否,凡是對他不利、他不喜歡的就是假新聞。 一、為什麼會有假新聞?
  • 從娛樂新聞報導探討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
    筆者認為娛樂新聞絕不僅僅是花邊、桃色、明星緋聞,不僅涉及娛樂圈,還覆蓋到其他文化界,是娛樂性與新聞性的並行,是一種特殊的新聞形式。然而在如今的媒介生態下,尤其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諸多娛樂新聞工作者僅僅把握娛樂二字,而忽視內在新聞,道聽途說的虛假新聞,侵犯人格的惡俗報導隨處可見,無一不需要深層次地捫心自問,從職業道德上進行理性地探究。
  • 這些假新聞你就真的信了?
    其實,這條新聞的來源小編懷疑來自一個之前看到過的段子,在微信朋友圈裡流傳已久,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朋友調侃說自己充話費把手機號打錯了一位,充給了陌生人,令他驚訝的是在聯繫到對方的時候對方竟然充了雙倍的手機費給自己,重點來了——原文中說「不信你試試」並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不明真相的人還真有可能上當。充給朋友說不定還能要回來,如果是領導轉發的他的朋友惡作劇的微信消息呢?
  • 盤點 2014十大假新聞騙過你嗎?真相其實是這樣
    「2015央視春晚停辦」,「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來看媒體梳理出2014年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小夥伴們快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闢謠吧,讓朋友和家人都知道這些假新聞!以免再受騙!1、2015年央視春晚停辦【傳言】  按慣例,最晚應於2014年8月底公布的羊年央視春晚總導演人選,到9月份仍悄無聲息。這引起不少網民的關注,有關「春晚停辦」的消息已在網上熱傳。
  • 肖戰生日又被推到風口浪尖!重慶新聞報導「川美事件」,還原真相
    無論是「頭鐵」不向抵制方低頭,還是在肖戰最難的時候出來力挺,它的用心所有粉絲都能看得到。線上線下宣傳,衛視上星,精心策劃了一套「經典營銷案例」,為肖戰的商務打開一個新局面。用真心換真心,合作雙贏。不僅事業更上一層樓,還收穫了許多粉絲朋友。不僅雪中送炭,還錦上添花,在肖戰生日的時候,給足了代言人的排面。
  • 沈杏怡:「突發新聞報導中的女性視角」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深度頻道資深記者,擅長突發熱點新聞報導。先後負責時政新聞、深度調查報導領域。善於運用女性視角、受害人角度突破切中時間「要害」,由點及面,展現事件全貌。曾全國獨家報導「杭州保姆縱火案」、獨家專訪「毒妻逼死wephone創始人蘇享茂」當事人翟欣欣、全國獨家專訪國內「metoo"事件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