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舉行了盛大的海上閱兵活動,海軍出動了龐大的艦艇編隊參加。遺憾的是天公不作美,23日當天舉行海上閱兵活動的海域被濃濃的大霧籠罩。此次大霧的範圍很大,從北海到東海都是霧區,這也導致海上閱兵電視直播因大霧的原因而中斷,這的確令人很遺憾,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以人類現有的技術手段還無法對如此大規模的自然氣象進行人工幹預。本文所闡述的是這次海上閱兵時的氣象條件到底有多差,而在如此惡劣的氣象條件上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海上活動難度有多大。這裡先引用一名現場女記者的話,一些參加觀摩的外國海軍代表認為,在這麼複雜的氣象組織海上閱兵活動,他們真的不敢做。
海上能見度以能見度距離為標準分為0~9共10個等級,對應的能見特徵為低劣、不良、中等、良好、優良、異常優良這6類,又分別對應5鍾天氣現象或水天線情況。其中0~5的等級中,天氣現象為「霧、雨、雪、輕霧,水天線完全看不清」,能見距離0級為0~1/4鏈、5級的能見距離為1~2海裡以內。 「海裡」和「鏈」是國際航海通用的海上距離長度單位,1海裡為1852米,1鏈為1/10海裡即185.2米,中國政府承認這一標準,中國海軍也採用此海上長度單位,在一些法規性文件如《艦艇條令》中也使用此海上長度單位。為直觀表示,特將能見度等級以表格形式表示。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條令》之二百七十一條中規定,「海上閱兵分為閱兵式和分列式,通常進行兩項,根據需要也可以進行一項」。《艦艇條令》對海上閱兵有規範化要求,其中第三點規定:閱兵艦艇距受閱艦艇2鏈、舷角45°(135°)時,受閱艦艇信號兵鳴笛一長聲,全體艦員立正,艦長下達「向右(左)看」口令,軍官行舉手禮,其他艦員行注目禮,目迎目送;閱兵艦艇鳴笛一長聲,駛過受閱艦艇正橫後,鳴笛兩短聲;閱兵艦艇駛至受閱艦艇舷角135°(45°);受閱艦艦長下達「向前—看」的口令,信號兵鳴笛兩短聲,列隊人員禮畢;第四點規定:閱兵首長向受閱艦艇問候時,全體艦員按照規定應答。
在闡述了海上能見度的常識及人民海軍對海上閱兵的相關規定後,這裡再來分析一下4月23日海上閱兵時的海上能見度情況。大家對當天短暫的電視直播都印象深刻,剛開始被閱艦艇雖然畫面模糊但尚能看清,而此後氣象條件越變越差,被閱艦越來越看不清,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而在編隊最後面的受閱外艦幾乎已經「神隱」,這也是電視直播不得不中斷的原因。按《艦艇條令》的規定,檢閱艦與受閱艦之間的距離為2鏈時接受檢閱,也就是370.4米,那麼可知現場的能見度不足500米,其所對應的能見度等級在2級以下,為「能見度低劣」,這已構成危險的「霧中航行」。通常在如此氣象條件下是禁止出海的,而民航、高速公路也會停運。
霧中航行的定義是指艦艇在海上能見度小於4000米條件下的航行,其特點是難以直接觀察周圍情況,避讓、定位受到限制;航速減慢,風流影響相對增大,航跡推算準確性下降;無法利用航標定位和天文定位,只能利用無線電定位和雷達導航。霧中航行必須採取安全航速和釋放霧號,變自動操舵為人工操舵,啟動避碰雷達並加強瞭望,備變人力舵和錨機,儘量減少改變航向和航速,全艦保持肅靜,注意聽抓聲號以適時避讓。霧號是指能見度不良時使用的聲號,是艦船在海上能見度不良條件下航行時,鳴放表示其種類、動態和工作性質的聲響信號。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規定,機動船對水移動時,每隔2分鐘鳴放一長聲號笛;中國海軍《艦艇條令》第四百三十八條規定,「艦艇在霧中航行時要發出霧中航行部署,保持艙面安靜,準確判別霧中音響信號和號燈,正確施放霧號,聽到其它船舶霧號時不得停止施放霧號,避免與其他船舶聲號重疊;備便預備舵和人力舵,並隨時做好變速、全速倒車和應急拋錨準備」。上述規定不但規定了霧中航行必須採取的安全手段,也說明霧中航行的危險性。4月23日海上閱兵已構成「霧中航行」,因是閱兵活動,受閱艦編隊不能拉開間隔;為了閱兵活動的莊嚴肅穆,更不能釋放霧號,試想在海上閱兵現場,幾十艘艦艇彼此起伏不斷釋放霧號響成一片,那將是一個何等混亂的場面?這些又加大了閱兵時霧中航行的難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這次海上閱兵,部署周密,指揮有方,行動嚴謹,人民海軍在極其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圓滿順利地完成了海上閱兵任務,其自身素質是過硬的,這與近年來人民海軍極高的訓練強度是分不開的,人民海軍的訓練強度已居於世界各國海軍中的前列。這裡也要指出,參加閱兵的外國軍艦在中方統一協調的指揮下,在中國海軍駐艦引導員和協調員的幫助上,也全程參加了閱兵活動,是值得尊敬的。雖然因氣象條件惡劣導致電視直播中斷讓很多愛國軍迷甚為遺憾,但人民海軍龐大的海上編隊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成功完成海上閱兵,不也正說明人民海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嗎?
作者:po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