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個月,一個22歲的年輕人被「餓死」了。
他叫「墨茶Official」,生前是B站一個默默無名的小主播。
去世前,他的粉絲不過二百個,而如今,他的粉絲已增長到近百萬。短短幾天內蜂擁而來的人,都是因為得知了他生前的悲慘遭遇,前來緬懷悼念。
是的,墨茶得的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只是因為貧窮帶來的長期營養不良與勞累,拖垮了身體。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是我們從沒見過的艱難和貧窮。
在網際網路僅有的痕跡中可以看出,墨茶一個人生活,他很窮。
他租住在這鬼屋一般的破舊老樓房裡,白天打工,晚上直播。
老闆欺負他年紀小,永遠把最髒最差最苦的工作扔給他,他不能連拒絕,因為一天不幹活、一天就沒飯吃。
他不知道在冬至要吃餃子,這種象徵團圓的食物,是他從小就稀缺的家庭愛護。
在確診鼻部腫瘤後,墨茶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賒著醫院的2000多塊錢還不起。
1塊8一片的藥,他只能一片一片的買。
被病痛折磨得吃什麼吐什麼時,他特別特別想吃草莓,一句「可惜草莓太貴了」令人心酸。
當所有人都在歡度跨年時,他孤零零地躺著,留下了人生中最後一條動態。
沒有人知道他是在怎樣的絕望、獨孤和無助中離開這個世界的。
墨茶離開後,有記者聯繫上了他的媽媽。
他媽媽經濟條件尚可,有車有房,可卻在幾年前要求當時還未成年的墨茶自食其力。
提起墨茶時,她說墨茶性格孤僻、有網癮,和她的感情也不好,其他的事情,她隻字不提。
在墨茶最無助、最困苦時,是網友湊了一些錢讓他去醫院,而他的爸媽呢?
無怪乎很多網友說:墨茶不是孤兒,可是卻活得像一個孤兒。
在生病的那段時間,墨茶或許有那麼一刻想要向爸媽求助吧,可是最後他還是一個人扛。
或許是因為在被迫走向自立的那一刻起,墨茶就知道從此以後,自己就沒有溫暖的住處可以落腳,也沒有父母可以依靠了。
或許也因為在自己獨自打拼的這些年裡,他像水中的浮萍,明明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可是依舊沒有人會來保護自己。
那些童年時吃不到的糖,長大後,再也不想、或者說不奢望可以再吃到了。
在原生家庭中感受過愛的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有父母為自己兜底,他們對家庭有著天然的信賴與親切感。
而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他們習慣隱忍逃避,或者故意叛逆,把壞脾氣當成盔甲穿在身上,企圖掩飾自己的自卑,阻擋外界的風雨。
《歡樂頌》中樊勝美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一切幸福與不幸,都暗藏在家人的點滴言行之中。
每個人的路,都藏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蕭敬騰曾在採訪中說過自己不想生孩子的事情。
他說:「我生出來的小孩絕對是個壞蛋,因為孩子會遺傳自己壞蛋的基因,如果沒有像自己那樣及時悔悟,找對方向,那就會成為社會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蕭敬騰只是說說而已,可是如果你了解他的家庭,你就會知道這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真實想法。
蕭爸爸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常與人吵架,一有不滿便將怨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於是小小年紀的蕭敬騰也崇尚暴力,他9歲就打架抽菸、15歲把同學打到腦出血,被送進了少管所。
也就是這樣一件差點鬧出人命的事,讓蕭敬騰接受了兩年青少年輔導組的輔導。
在那裡,他改掉了身上很多惡習,也幸運地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音樂。
是的,蕭敬騰是幸運的,在他看來,這樣的幸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血濃於水的親情、性格上的缺陷是註定的。
他害怕這情緒上的牽絆,會讓自己的不幸在孩子的身上重蹈覆轍。
發現了嗎?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會伴隨一個人很久,有的甚至會深深地烙進了他的生命中,揮之不去。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就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高曉松,其實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
高曉松和父親的關係不好,很少溝通。
高曉松說,在長達20多年的一段人生裡,他都沒有發現,自己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都和原生家庭有關。
他直言,直到40歲了,他才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走出來。
美國心理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上與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就是說,無論你多麼排斥、多麼討厭活成父母的樣子,你總能在自已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
這就是原生家庭影響,它像土壤的質地,會影響孩子的生長。
每一個人的路,都有著原生家庭的印記。
不要讓原生家庭成為人生的桎梏
只是,原生家庭雖然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烙印,但是這種烙印卻不一定是永恆的禁錮。
薩提亞說:「不是每個創傷都是災難,除非你允許這個災難發生。」
這幾年,隨著對原生家庭越來越多的了解,很多人都開始去回想父母的所作所為,然後和自己現在性格的缺陷和當下的不幸一一的「對號入座」。
可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就是我們不幸人生的原罪嗎?當然不是。
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出生其實就是一次創傷。
從溫暖安全的子宮,來到這個充滿各種細菌、陌生且巨大的世界裡;從剪斷我們跟母親的最圓滿的連接——臍帶開始,創傷也就發生了。
也就是說,其實生命裡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所謂的「創傷」。
可是究竟是創造,還是傷害?創傷可否轉化成養分,在於我們能否直視和接納過去。
蕾哈娜的童年,可以用「艱難」來形容。
父親喜歡酗酒,醉酒後常常會毆打母親,有時候,就連蕾哈娜也一起打。
8歲時,蕾哈娜就患上了嚴重的偏頭疼。
6年後,父母離婚了,為了生活,母親不得不沒日沒夜地工作,對她和弟弟的關心也越來越少了。
原生家庭的不幸,讓她的童年並不快樂,而在學校裡,蕾哈娜也變成了大家欺凌的對象。
可是面對這一切,蕾哈娜沒有退縮、沒有逃避,她選擇了反擊。
多年後,回想起那一段日子,蕾哈娜卻心懷感恩,因為這讓她從小練就了堅韌:「如果不經歷這些,根本無法在名利場裡存活。」
《風雨哈佛路》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主人公利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
15歲那年,母親死了,父親進了收容所,貧窮的她只能在城市各個角落乞討。
利茲決定通過讀書改變自身命運,於是她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邊打工邊讀書。最後, 她成功地被哈佛錄取了。
利茲說:
「我為什麼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家庭,我的世界。我和其他人來的世界不一樣,我沒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個世界中去。」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其實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完美的人生。
原生家庭從來不是束縛我們人生的困局,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才是。
與其站在原地自怨自艾,將原生家庭當成自己人生不順的擋箭牌,不如直視過往的疼痛,勇敢地找尋另外一個自己。
當然,無可否認的是,這個過程或許需要付出比幸福的人更多的努力,可是難道你就甘心被「原生家庭」這樣一張虛無的網困在陰溝裡沉淪?
心若是牢籠,處處是牢籠。
誠如武志紅說:「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真正要治癒自己,唯有自救。
真正的癒合
是做原生家庭傷害的終結者
曾經在一檔有拍全家福環節的綜藝節目裡,馬天宇埋頭哭泣,他哽咽著說:「我從沒有全家福,這一直是心中的遺憾。」
5歲那年,馬天宇的媽媽去世,負債的酒鬼爸爸拋下他和兩個姐姐離家而去,姐弟仨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家徒四壁。
為了生計,16歲的馬天宇端過盤子、做過服務員、賣過蘭州拉麵。
他的原生家庭可以說要比我們大多數人悲慘得多,在他成名後,他的爸爸回來找他了。
起初他只是默默地幫他還債,連叫一聲「爸」也不願意看著對方的眼睛。可是後來,他選擇了原諒。
他說:「成長,是與過去和解。」
他擁抱著爸爸的同時,也在擁抱著過去那個在角落中哭泣的自己。那一瞬間,他們都笑了。
這個原諒不是屈服,不是算了,而是在認清了真相後,努力地和過去的自己和解,重新學會了愛人的能力。
是的,原生家庭的傷痛或許曾讓我們在深夜痛哭,在奔跑中流血,可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走向創傷癒合的路。
馬天宇是幸運,他憑藉一顆頑強的心走了出來。
但更多的人、更多的孩子,被困在原生家庭所塑造的旋渦裡,無法脫身,作繭自縛,最終成為社會底層的芸芸眾人。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書裡曾寫道: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是的,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創傷的「傳遞者」,還是「終結者」。
原生家庭的傷我們或許無法避免,但我們卻可以不讓這種傷在孩子身上重複!
與原生家庭和解,是為自己開一扇門;反省自己教育中的問題,是為孩子開一扇窗。
要知道,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一舉一動,也決定著孩子人生的底色。
願你能勇往直前,也願你能被溫柔以待!
本文作者:紅豆豆包,熱愛寫字,想和你談詩和遠方。如果能和正在看文字的你產生一絲絲共鳴,足矣。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