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改編:選擇神性還是人性

2020-10-0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原本今年春節檔就該上映的《姜子牙》終於在國慶之際姍姍來遲。由於《哪吒:魔童降世》在去年取得的巨大成功,這部被認為同樣取材古典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的國產動畫大片也飽受觀眾的期待——首日上映票房破2億便是一個證明。

不過,票房高並不能證明電影的成功,很多觀眾都抱著期待進入電影院,但在觀影結束後對《姜子牙》十分失望。即便製作精良的畫面也無法挽回劇本的崩塌,很多劇情都在對話中一筆帶過。另外也有豆瓣用戶在觀影后表示,這部電影已經不是改編姜子牙,而是重新創造了一個姜子牙。那麼,目前口碑兩極分化、大量觀眾表示失望的《姜子牙》,究竟在傳統文化形象中做了哪些改動呢?

撰文 | 郭曄旻

1

並非哪吒的續集

假使觀眾是抱著早先觀看《哪吒:魔童降世》的先入之見進入影廳的話,那《姜子牙》不免會讓他感到一絲失落。這是因為《姜子牙》之於《哪吒》其實是兩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兩者不但畫風大異其趣,情節也毫無關聯,因此就連「精神續作」恐怕也談不上。至於影片最後在「彩蛋」時間安排兩部動畫的角色齊聚一堂,則更像是製作方對觀眾的一種聊勝於無的安撫。

當然,《姜子牙》與《哪吒》間的共同點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畢竟同樣有著商亡周興的背景,所以《姜子牙》中也出現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姜子牙、申公豹(但和《哪吒》裡的形象完全不同)、紂王、九尾狐妖、妲己……至於動畫片裡的一些細節也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封神演義》的痕跡,比如說被狐妖附體後的妲己有過「敲骨驗髓」之類的暴行,又比如紂王最後在封神榜上獲封「姻緣神」——也就是小說裡的負責司掌人間婚嫁的「天喜星君」。

相比之下,《姜子牙》與《哪吒:魔童降世》在情節上的差別比共通之處要明顯得多。說穿了,後者雖然對傳統的哪吒形象進行了顛覆式的改造,但故事情節與1979 年版動畫片《哪吒鬧海》到底可以拿來比較一番。但新近上映的《姜子牙》的時間背景卻設定在姜子牙主持封神榜的十年之後。眾所周知,古典小說《封神演義》正是以「封神」為全書結尾。這就是說,動畫片裡的故事全為「原創」,在過往的文學乃至影視作品裡是根本難覓「參照物」的。這一點對《姜子牙》的編劇其實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必須構建一個邏輯完全自洽的想像世界。故事中的每件事必須能夠互相解釋,成為一個完備的邏輯系統。因為從邏輯上,道理上說不通的東西,人們是很難感興趣的。比如,《封神演義》裡的哪吒在成為徵討殷商的神魔將領後,其形象之所以一下子就趨於平庸,也正是這部小說的作者不再有諸多有關「哪吒鬧海」的民間傳說可供借鑑的結果。

不管怎樣,觀眾們在這部動畫片裡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姜子牙。

歷史上的姜子牙(姜尚、呂尚、師尚父)生卒年代無考,大眾腦海裡的概念多來自《封神演義》。在小說裡,姜子牙頭一回出場就是與師傅(元始天尊)的一段對話:「弟子三十歲上山,如今虛度七十二歲了。」這也就是民間傳說裡「姜太公」這個形象的來歷。但在動畫片裡,姜子牙在封神之後仍舊是一個面孔俊俏的中青年。這不但是「凍齡」,而且是「逆生長」了。

相比出乎意料的外表,更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姜子牙的處境。《封神演義》裡的元始天尊說姜子牙是「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結果到了動畫片裡,姜子牙連人間之福也享不成——他被「發配」到了北海苦寒之地「閉門思過」(當然,用直鉤釣魚這個細節還是沿襲了《封神演義》的說法),陪著他的只有師弟申公豹和天界神獸「四不像」,以及作為戰敗者的商朝子民。

隨著劇情的推進,人們終於知道,之所以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為姜子牙在封神臺斬殺狐妖時因為看到其「元神」內部另有無辜之人後所表現出的猶豫。儘管「師尊」告訴他,這只不過是狐妖的「幻術」,但姜子牙卻始終不能說服自己。某一日,一個陌生女孩闖入了北海。如果將之後的劇情視為一部推理大片的話,這個女孩的來歷就是推進情節的最大懸念。經過一系列波折,一切終於真相大白——她就是當年斬殺狐妖時所看到的無辜之人——妲己。當時,利用剎那間的猶豫,狐妖的元神逃走,並利用法力還原了肉身。在此過程裡,妲己的元神也趁機逃離狐妖掌控,同樣重新獲得了肉身。只不過,她與狐妖之間又被「宿命鎖」緊緊連在了一起。為了打破「宿命鎖」救出無辜的妲己,姜子牙最後不惜與自己的「師尊」決裂。最終,姜子牙如願以償,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生活在北海的所有人。這倒是同中國古典戲劇或小說的結局大同小異,人物經歷各種曲折之後,總希望給它一個圓滿的結局。

2

師尊的真面目

在整部《姜子牙》的故事裡,「師尊」是個耐人尋味的角色。與《哪吒》動畫片裡掌握著「天雷」這一終極大殺器的「師尊」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同,《姜子牙》裡的「師尊」以類似大眾認知中的如來佛祖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面前。他高高在上,不怒自威,倒是與掌握著至高權力的身份相符。

「師尊」到底是善是惡呢?這或許是個乍一看有些多餘的問題。他是姜子牙的師傅,也是「封神」的主導者(有些接近《封神演義》裡的元始天尊),以常理計當然是個正面人物。可是,連姜子牙都看出來狐妖「元神」中另有無辜之人,為何「師尊」還是要堅持那只是「幻象」呢?何況,從後來的劇情裡觀眾可以得知,其實「師尊」對妲己的存在一清二楚(那個「宿命鎖」就被發現是「師尊」故意所設)。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逼使姜子牙對狐妖痛下殺手。

當然,換個角度也不難理解,為了整個「三界」的安寧,必須誅滅狐妖。在此過程中不得已犧牲群體中的少數個體,在「上帝視角」看來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般。只不過,若是自己成為那被犧牲的一小部分則依然能保有這種想法者恐怕就並不是那麼多了。在動畫片裡,不但妲己本人不同意,姜子牙從一開始就不贊成,甚至一直覺得為此發配北海不值得的申公豹最後也認同了「救你面前的人」這個「個人的正義」。

什麼又是「正義」呢。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看來,「秩序即正義」。世間萬物都按照既定的規則在自己的位置上儘自己的職責,使世界趨於一種調和的秩序之中,此即正義,亦是秩序。《姜子牙》裡的「師尊」似乎也是抱此看法。因為他對姜子牙說過,包括誅滅狐妖,犧牲妲己在內的一切,這就是「最好的安排」。

乍聽起來,這話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但動畫片裡呈現出的,又是怎麼樣的「最好的安排」呢?百姓生活窮困,比之「封神」之前有過之無不及。在過往戰事中陣亡的戰士骨骸露於野外,冤魂不得安息……雖然沒有了「狐妖」,世道並沒有好起來。「師尊」執意犧牲無辜的妲己,究竟還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必要之惡」呢?

終於,就像《笑傲江湖》裡道貌岸然的嶽不群露出偽君子的真面目一樣,「師尊」主導「封神」的真實目的也暴露在觀眾面前。在《封神演義》裡,周商之戰帶有濃厚的「宿命」意味(或許動畫片的「宿命鎖」之名也受到了小說的啟發)。每一個參加商周之爭的人都不過是來「完成天地之劫數,成氣運之遷移」。一旦陣亡,都會「一道靈魂進封神臺去了」。封神以後大家都握手言和,從此都在天朝為官,生前的種種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皆消泯於無形。而動畫片裡的封神之戰,倒是更像一場處心積慮的政治陰謀。「師尊」利用了狐妖的野心,聯手挑起了大戰,再過河拆橋誅滅了狐妖,從此君臨「三界」,大權獨攬。甚至他答應姜子牙「拯救」妲己的方法,讓她在名為「歸墟」之地「轉世」,其實也不過是將其與所有狐族的冤魂一起封印而已。劇中妲己的臺詞「神仙不會騙人的吧」,倒是更像一句反諷。誠然,《哪吒: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所謂的「圓型人物」。神仙和英雄也有缺點,反派亦有可取之處。但《姜子牙》裡的「師尊」,卻實在很難稱之為「善」了。

至於「師尊」之惡,又是從何而來呢?在託爾金的《魔戒》裡,「惡源於欲望」。「魔戒」就代表著罪惡、權力與欲望,擁有它的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統領萬物。比如,《魔戒》裡的咕嚕,本是一個生活在水邊的快樂好奇的霍比特人,但卻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沒有抵擋住魔戒的誘惑,最終淪為了一個不倫不類、醜陋骯髒、行屍走肉般的怪物。這與《姜子牙》裡狐妖哀嘆自己「出於貪念」招致狐族的滅族之災的情形實在異曲同工。而「師尊」同樣也是由於貪念而淪為權力與欲望的奴隸。

3

人性的反抗

提到《魔戒》,它向來被視為西方奇幻文學的代表作品。在早先的《哪吒》裡,觀眾已經看到了其中構建的神怪體系與古典小說大異其趣,而與《魔戒》中的設定有幾分相似之處。而《姜子牙》似乎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在中國古典神怪小說裡,妖怪若是能夠成精成怪,意味著它們通過修煉已經成為「人形」。只有法力高強的人那裡才能刺破其惑人的幻象,迫使其「顯出原形」。無論是《封神演義》裡的「梅山六怪」,抑或《西遊記》裡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莫不如此。在《西遊記》的著名妖怪裡,窮途末路的牛魔王主動變出原型做困獸鬥也只能看作罕見的例外而已。

反觀《魔戒》則擁有一個人類和異類生物融為一體的龐大世界觀,後者與其說是妖怪,倒不是說是「另一種族(獸)」,其外形根本不必與人類雷同。所謂「神-人-獸」的區分,標準只在於靈魂(精神),即神為純靈而無肉體拖累;人則有靈有肉;至於「獸」是擁有靈魂的(純度低於人),卻有遠勝人類的強大肉體的生物。若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姜子牙》裡的狐妖,顯然與古典文學裡的化為女形魅惑世人的「狐狸精」相去甚遠。他擁有如此強大的法力,卻一直以「狐形」姿態與姜子牙乃至「師尊」對抗。這從外形到實質,其實都更接近《魔戒》裡的異種族。

同樣逸出古典文學概念範疇的還有主角姜子牙本身。在動畫片中,他儘管被發配北海,但一直被視為神仙。這從劇終時因反抗「師尊」獲咎的姜子牙的歸屬就是一所專關神仙的監獄也可以得到證明。但這位神仙,從古典小說裡的相關傳統概念來說,實在是不合格的。

所謂「神仙」,就是用「仙性」取代了「人性」。所謂「人性」的表現,就是喜怒哀樂之類的感情,它作為神人的分界是被嚴格區分和限制的,神仙哪怕只是流露出任何一點感情,就被認為是動了「凡心」,會遭到嚴厲的懲罰。對於這一點,其實《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就是個「楷模」。誅殺狐狸精時,「妲己綁縛在法場,果然千嬌百媚,似玉如花,眾軍士如木雕泥塑」。最後還得有著四十年修煉道行的姜子牙親自出馬。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取出陸壓所賜葫蘆,才算了結了妲己的性命。至於反面人物同樣不勝枚舉。《西遊記》裡的豬八戒因騷擾嫦娥被貶下界如此,《寶蓮燈》裡主動思凡下界的三聖母如此,就連《天書奇譚》裡的袁公也因為對人類無法獲取「天書」知識表示了同情而被貶下雲夢山白雲洞。若以此看,《姜子牙》裡的師尊在強令姜子牙殺死「狐妖」(及妲己)時所說的「這是為了除去你心中的善念」其實倒是很符合古典文學對「神仙」的要求。

但動畫片裡的姜子牙,「人性」到底戰勝了「仙性」。這位一心向「善」的大英雄,先是為了拯救妲己而幾次違抗「師尊」的指令,最後終於覺察到「師尊」毫無人性的統治才是世上災難的源頭。他毅然毀斷了連接天界與人間的「天梯」,中止了「師尊」對人世間的幹涉,還天下一個朗朗太平。這是人性的覺醒和自我肯定,也暗示了現代性世界對傳統社會的勝利。當然,在從神到人的過程中,姜子牙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包括他在惡戰中鬚髮皆白,以至於變成了經典的「太公」形象。這倒是令人想起了《魔戒》裡的主角弗羅多。魔戒被摧毀後,遭受苦難的中土大地上的人民得以被拯救。正如弗羅多所說「危難來臨的時刻,必須要有人做出犧牲、做出放棄,這樣其他人才能夠繼續享受幸福」。

無論如何,只有在經典題材中注入新鮮的時代血液,才能讓優秀傳統題材走得更遠。從這個意義上說,《姜子牙》不失為《哪吒》之後的又一次對想像力的挑戰。畢竟,動畫行業內有著這樣一句俗語:「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本文系原創獨家內容。作者:郭曄旻;編輯:宮照華;校對:張彥君。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姜子牙》的改編:選擇神性還是人性
    相比出乎意料的外表,更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姜子牙的處境。《封神演義》裡的元始天尊說姜子牙是「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結果到了動畫片裡,姜子牙連人間之福也享不成——他被「發配」到了北海苦寒之地「閉門思過」(當然,用直鉤釣魚這個細節還是沿襲了《封神演義》的說法),陪著他的只有師弟申公豹和天界神獸「四不像」,以及作為戰敗者的商朝子民。
  • 《姜子牙》:封神之後,神性依然離不開人性
    在國慶檔選擇先看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哪吒》片尾彩蛋的影響,對這部電影神往已久,期待《姜子牙》成為另外一部國漫之光。《姜子牙》主要故事情節圍繞著封神之戰之後,姜子牙因為一絲善念被發配北海,偶遇少女小九,一層層剝開事實的真相展開,整部作品有著一種禪意的風格。
  • 《姜子牙》影評:從「斷善」談神性和人性
    前言:對於《姜子牙》這部國產新作感興趣,是因為看到了豆瓣影評說本片含有哲學蘊意,它的主題算是「救蒼生還是救一人」,頗有一些「電車難題」的意味,我以為是能跳出傳統「人性」角度而有所升華的片子。 神性和人性《姜子牙》片中,姜子牙身份雖是眾神之長,可是我在影片中沒有看到他有一點「神」的感覺,他更像個江湖俠客
  • 動畫「姜子牙」、封神「姜子牙」還是真實「姜子牙」!
    原本今年春節檔就該上映的《姜子牙》終於在國慶之際姍姍來遲。由於《哪吒:魔童降世》在去年取得的巨大成功,這部被認為同樣取材古典神怪小說《封神演義》的國產動畫大片也飽受觀眾的期待——首日上映票房破2億便是一個證明。不過,票房高並不能證明電影的成功,很多觀眾在觀影后表示,這部電影已經不是改編姜子牙,而是重新創造了一個姜子牙。
  • 《姜子牙》:16天收穫14.88萬票房,姜叔回歸「人性」
    這個成績還是相當驚豔的。畢竟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在今年上半年不可抗力的影響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姜子牙》票房的豐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電影工作者很大的信心和希望。這部電影好的一點,是通過這樣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來闡述一個深刻的問題和抉擇:「救一人還是救蒼生?」九尾狐禍亂人間,該殺,然而,和她捆在一起的,卻是無辜的宿命小九。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其實,從1981年「品牌」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國,這40年來,東方傳統的經營思想與西方的市場理論交織,在不斷衝突和融合的情況下,早已形成了一套「中國式」的品牌哲學,那就是品牌傳播的神性、人性、獸性的「三位一體」。而在2021年,我們會看到行業超級品牌的誕生,「三位一體」的它將用「叫好又叫座」的表現來引領全場。
  • 《姜子牙》:封神宇宙的現代性重構
    雖然《姜子牙》存在一些劇作邏輯與敘事節奏的問題,但從封神改編這一層面來看,其改編思路是合理的,通過賦予姜子牙人性深度和倫理困境,來批判原作中神權、宿命論等陳腐的價值觀。被重寫的姜子牙的行為邏輯,又暗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兼濟天下」的救世情懷,同時以類型化的書寫方式,對姜子牙的這一行為進行了某種現代性的轉換與重構。
  • 《尋找內在的桃花源》—— 賽斯思想對人性與神性的詮釋
    12.賽斯思想對人性與神性的詮釋 然而賽斯思想與人類宗教卻又天壤之別,它要讓你找到人性中的神性之美。一個越傭千裡迢迢來到臺灣,又辛苦工作了這麼多年,臨走前竟捨得捐出一半所得,這不是神性是什麼?神性就是「以眾生為念」,越傭這種高貴的行為,自然就是神性的展現了。 因此,即使我們經常看到人性中醜陋的一面,但人性依舊蘊含著神性之美,這個社會依然有很多人不斷無私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甚至寧可自己受委屈、被誤會,也不願對不起他人。
  • 萬有·樂評|ARTPOP:神性與人性的交點
    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理解那些有關宇宙和古希臘神話的討論了,它們是具有神性的,是抽象的,是曲高和寡的。舞蹈則代表著人性,舞曲是人性的載體;流行性、大眾化,都是人性。簡單來說,神性的部分屬於ART,而人性的部分屬於POP。
  • 《摩西五經》:神性與人性——摩西的雙重人格
    而無論他居於何種身份,神性與人性總是貫穿其生命的始終。奴隸與王子摩西的出身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很典型的文學形象——河海漂流棄兒,諸如中國傳統名著《西遊記》中的唐三藏,雖出身低微,但卻有非凡的成就。在與上帝對話的過程中,面對上帝的呼召,摩西表現出人性中膽怯而懦弱的一面。然而最終他勇敢地承擔了一個領袖應負的責任,過程中有時在面對巨大的困難時他也曾感到怯懦無助,但他還是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這一使命——拯救希伯來民族。
  • 新版《封神》特效推倒重來,寫實魔幻去神性喚人性
    在「西遊」題材的影視作品大行其道之時,另一部與之齊名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影視改編也結出碩果。隨著電影《封神傳奇》定檔暑期,新版的電視劇《封神》也發布了長達四分鐘的片花,核心人物楊戩、妲己、姜子牙、周武王、狐妖先後閃亮登場,人神魔三界大戰蓄勢待發。
  •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所以,人們在承認耶穌的神性的同時,一定也會承認他的人性,並將耶穌「裡面的上帝之道」視為他道德崇高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 《姜子牙》的立意很高,但沒撓到觀眾的痒痒肉
    封神榜這件事很像仙界勢力的再分配,不管是闡教還是截教都會封神,凡人之間的戰爭也更像仙人之間權利爭奪的一盤棋,有很多《封神演義》的解讀,都會往這個方向分析,如果是《封神》的粉絲,對於《姜子牙》電影的改編不會太意外。而九尾狐本身就是女媧派去的臥底,最後女媧翻臉不認人的事也是真的,電影裡對這個設定只是稍加了修改和深化。
  • 影評 | 盲目遵從還是獨立判斷——《姜子牙》中人性的思考
    《姜子牙》講述姜子牙為了救人類小九違抗師尊的命令,最終引發人神大戰的故事。人性之光存留在反戰和反思中此情此景讓姜子牙開始懷疑商周大戰的合理性。姜子牙的選擇說明人類面對「惡」時,人性的「善」能發揮多大的拒絕力量。「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生命無價,不能簡單用數量來衡量。
  • 《琉璃》虐戀中的「神性」天道 歌頌反派的「本我」覺醒
    該劇改編自小說,主角配角都鮮明可愛,虐戀足夠情深動人,戰神小美女帥我一臉。然最意外的是該劇的三觀,讓差點在最後十集落入俗套的片子起死回生,立意凸顯。以下三點僅代表個人解讀。一、神性天道天帝只在最後兩集露臉,但這個人物出乎意料地拔高了整部劇的立意。他修無為道、不幹預因果、並重新建立三界平等的秩序。即使主角欲毀滅世界重建規則,他也只是向其展現因果,然後把選擇權交給命主本身,而不是用自己的認知去強加在他人身上。這種設定,真真有新式神性的感覺了。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這生存理性和親情人性互相角力,合成了飽含脈脈深情的殘忍節俗。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村子有位阿鈴婆,善良慈祥、勤勞矯健,滿口好牙一顆未落。
  • 《姜子牙》爭議點解析!對比《哪吒》,劇情,宣發等話題一次聊透
    在主題上,《姜子牙》更為叛逆和突破,甚至去玩了哲學思辨的迴旋,在「神管人,神滅妖」天經地義的神話定律上,做了大膽的改編,個人還是非常樂見和喜歡的,中國動漫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出自己的路子。其實《姜子牙》好的地方,大家都是能最直接視覺感受的,但影片就在那個不好說,讓所有人形成了兩方陣營,鬧得不可開膠。
  • 真假姜子牙:一介凡人,從未成神
    》海報在以前的「封神」改編作品裡,姜子牙最常見的形象,就是白髮老頭,而且運籌帷幄,神機妙算。,也是姜子牙在「神性」和「人性」之間面臨的選擇難題。這部電影又進行了什麼樣的改編呢?《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和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裡的姜子牙,其實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年紀不小,天資不夠,性格不好,打架不行。
  • 二刷《姜子牙》:不理解這2點,說明你還沒看懂這部電影
    那麼,蘇妲己很可能會選擇犧牲自我,來還人間朗朗乾坤。這樣,姜子牙也必不會執念於救蘇妲己,在斬殺九尾時,姜子牙雖會難過,但絕不會手下留情。每個人必然會生,也必然會死,其中最大的變數便是過程中的選擇。 姜子牙吶喊:「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姜子牙是神,卻活在謊言裡;狐族是妖,卻為神操縱,導致全族滅亡;小九是人,卻被當成控制九尾狐的犧牲品。所以,神不可欺,妖不可操縱,人不可不救。這便是姜子牙的夙願,也是他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的原因。
  • 《姜子牙》和《哪吒》相比究竟差在哪?
    這部耗時4年,由1600人團隊打造的電影畫面和特效還是相當棒的,對於不了解封神故事的人,當成爽片看還是很有看頭的。電影改編大膽,完全顛覆了封神宇宙,在影片中傳達了導演願景:願天下再無不公,電影討論核心不像哪吒聚焦於個體而是聚焦於群體,立意很高。這部電影和哪吒相比差在哪?首先是人物不夠豐滿。哪吒更貼近生活。哪吒雖天生為神,但身上也有人性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