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講述姜子牙為了救人類小九違抗師尊的命令,最終引發人神大戰的故事。
作為霍爾果斯彩條屋封神體系中的第二部,《姜子牙》在《哪吒》上映之初就備受關注。
借著《哪吒》的熱度和大家對封神宇宙的期待,首日票房超越《哪吒》,刷新了國內動畫電影首日票房紀錄。
但商業成功的背後也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電影的豆瓣評分一路下跌,截至目前已經降到6.9分。
許多觀眾肯定《姜子牙》的驚豔特效,稱其為我國目前動畫工業製作水準最高的一部,只不過有《哪吒》珠玉在前,沒有講好故事的電影很難充分滿足觀眾的需求。
許多觀眾認為《姜子牙》的故事結構沒處理好,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設定,但仍有一些閃光點值得我們關注。
如果我們對姜子牙的心路歷程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不難發現姜子牙強逆天命的背後,是他所代表的人類思想和信念的變化。
姜子牙最初追隨崑崙,立志成為一個守護蒼生的神。
那時的他完全相信神的旨意。
但當師尊命令將九尾和小九一同斬殺時,姜子牙第一次產生懷疑,犧牲無辜之人,這就是天道嗎?
顯然不是。
戰爭是殘酷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無論勝敗如何,戰爭裹挾下的小人物都無法逃離悲慘的命運。
電影中骨鈴的故事生動刻畫了戰爭亂世給百姓造成的痛苦。
埋骨異鄉的戰士亡魂累聚成骸骨巨龍,懷著對故鄉的渴望和思念,久久得不到安息,直至骨鈴被風吹響之時,才從桎梏中解脫出來。
這些骸骨的主人原本都過著普通平凡快樂的日子,卻因為一場戰爭被迫失去所有。
何其不幸,何其不公。
此情此景讓姜子牙開始懷疑商周大戰的合理性。
根道家思想,天道對待世間萬物應不有絲毫偏袒,也不會賦予任何一方傷害他人的權利,是絕對理性的客觀存在。
但是,師尊高踞雲端,俯瞰眾生,視生命如草芥。
他主導策劃的封神大戰讓生靈塗炭,百姓受苦,無數人流離失所。這場大戰只是他壯大自己勢力,一統三界的手段而已。
師尊卻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蒼生,這是我對天下蒼生最好的安排。」
他真是為天下蒼生嗎?自然不是。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維護神的統治地位,所謂最好的安排不過是施以神的絕對意志,以大愛之名生殺予奪,把人類和妖怪當成棋子隨意擺布,從而控制天下蒼生罷了。
作為一個神,他要求絕對的服從,不允許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
他命令姜子牙斬殺九尾,並說「斬的不是惡,是善」。
此話非虛,因為九尾活著便會揭示真相,危及神的統治地位。
他借用「宿命」所暗含的強權力量,要求姜子牙下意識地服從命令。
「舍一人而救蒼生便是神的宿命。」
表面上是滿口仁義,替天行道,除魔衛道,實則心懷私慾,只為鞏固自己的勢力。
姜子牙面對這個違背良心的命令時,沒有盲從,而是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從本心出發審視事情的對錯,堅守善良和悲憫,以戰止殺,兌現做一個守護蒼生的神的諾言。
挽救生命是目的,而不是殺生來滿足一己私慾。
姜子牙的選擇說明人類面對「惡」時,人性的「善」能發揮多大的拒絕力量。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
生命無價,不能簡單用數量來衡量。
舍小保大只是拿集體利益為「惡」辯解。
時刻對「惡」的思想心存警覺,就能儘量減少戰爭的悲劇。
姜子牙最後說願天下再無不公,他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師尊的陰謀。
這才是真正仁義的舉動,為了天下蒼生所進行的鬥爭,一個神的真正「宿命」所在。
最終,姜子牙斬斷天梯,徹底將人類從神權中解放出來。
自此,人類拋棄神權天定的束縛,步入民主自由的新階段。
作者|葉展
編輯|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