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盲目遵從還是獨立判斷——《姜子牙》中人性的思考

2020-11-04 影君子曰

《姜子牙》講述姜子牙為了救人類小九違抗師尊的命令,最終引發人神大戰的故事。

作為霍爾果斯彩條屋封神體系中的第二部,《姜子牙》在《哪吒》上映之初就備受關注。

借著《哪吒》的熱度和大家對封神宇宙的期待,首日票房超越《哪吒》,刷新了國內動畫電影首日票房紀錄。

但商業成功的背後也伴隨著巨大的爭議,電影的豆瓣評分一路下跌,截至目前已經降到6.9分。

許多觀眾肯定《姜子牙》的驚豔特效,稱其為我國目前動畫工業製作水準最高的一部,只不過有《哪吒》珠玉在前,沒有講好故事的電影很難充分滿足觀眾的需求。

許多觀眾認為《姜子牙》的故事結構沒處理好,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設定,但仍有一些閃光點值得我們關注。


人性之光存留在反戰和反思中

如果我們對姜子牙的心路歷程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不難發現姜子牙強逆天命的背後,是他所代表的人類思想和信念的變化。

姜子牙最初追隨崑崙,立志成為一個守護蒼生的神。

那時的他完全相信神的旨意。

但當師尊命令將九尾和小九一同斬殺時,姜子牙第一次產生懷疑,犧牲無辜之人,這就是天道嗎?

顯然不是。

戰爭是殘酷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無論勝敗如何,戰爭裹挾下的小人物都無法逃離悲慘的命運。

電影中骨鈴的故事生動刻畫了戰爭亂世給百姓造成的痛苦。

埋骨異鄉的戰士亡魂累聚成骸骨巨龍,懷著對故鄉的渴望和思念,久久得不到安息,直至骨鈴被風吹響之時,才從桎梏中解脫出來。

這些骸骨的主人原本都過著普通平凡快樂的日子,卻因為一場戰爭被迫失去所有。

何其不幸,何其不公。

此情此景讓姜子牙開始懷疑商周大戰的合理性。


人性之光存留在善良和悲憫中


根道家思想,天道對待世間萬物應不有絲毫偏袒,也不會賦予任何一方傷害他人的權利,是絕對理性的客觀存在。

但是,師尊高踞雲端,俯瞰眾生,視生命如草芥。

他主導策劃的封神大戰讓生靈塗炭,百姓受苦,無數人流離失所。這場大戰只是他壯大自己勢力,一統三界的手段而已。

師尊卻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蒼生,這是我對天下蒼生最好的安排。」

他真是為天下蒼生嗎?自然不是。

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維護神的統治地位,所謂最好的安排不過是施以神的絕對意志,以大愛之名生殺予奪,把人類和妖怪當成棋子隨意擺布,從而控制天下蒼生罷了。

作為一個神,他要求絕對的服從,不允許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

他命令姜子牙斬殺九尾,並說「斬的不是惡,是善」。

此話非虛,因為九尾活著便會揭示真相,危及神的統治地位。

他借用「宿命」所暗含的強權力量,要求姜子牙下意識地服從命令。

「舍一人而救蒼生便是神的宿命。」

表面上是滿口仁義,替天行道,除魔衛道,實則心懷私慾,只為鞏固自己的勢力。

姜子牙面對這個違背良心的命令時,沒有盲從,而是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從本心出發審視事情的對錯,堅守善良和悲憫,以戰止殺,兌現做一個守護蒼生的神的諾言。


人性之光存留在拯救和解放中

挽救生命是目的,而不是殺生來滿足一己私慾。

姜子牙的選擇說明人類面對「惡」時,人性的「善」能發揮多大的拒絕力量。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縱,不可不救。」

生命無價,不能簡單用數量來衡量。

舍小保大只是拿集體利益為「惡」辯解。

時刻對「惡」的思想心存警覺,就能儘量減少戰爭的悲劇。

姜子牙最後說願天下再無不公,他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師尊的陰謀。

這才是真正仁義的舉動,為了天下蒼生所進行的鬥爭,一個神的真正「宿命」所在。

最終,姜子牙斬斷天梯,徹底將人類從神權中解放出來。

自此,人類拋棄神權天定的束縛,步入民主自由的新階段。

作者|葉展

編輯|肖洋

相關焦點

  • 《姜子牙》影評:從「斷善」談神性和人性
    前言:對於《姜子牙》這部國產新作感興趣,是因為看到了豆瓣影評說本片含有哲學蘊意,它的主題算是「救蒼生還是救一人」,頗有一些「電車難題」的意味,我以為是能跳出傳統「人性」角度而有所升華的片子。 神性和人性《姜子牙》片中,姜子牙身份雖是眾神之長,可是我在影片中沒有看到他有一點「神」的感覺,他更像個江湖俠客
  • 《姜子牙》的改編:選擇神性還是人性
    另外也有豆瓣用戶在觀影后表示,這部電影已經不是改編姜子牙,而是重新創造了一個姜子牙。那麼,目前口碑兩極分化、大量觀眾表示失望的《姜子牙》,究竟在傳統文化形象中做了哪些改動呢?結果到了動畫片裡,姜子牙連人間之福也享不成——他被「發配」到了北海苦寒之地「閉門思過」(當然,用直鉤釣魚這個細節還是沿襲了《封神演義》的說法),陪著他的只有師弟申公豹和天界神獸「四不像」,以及作為戰敗者的商朝子民。隨著劇情的推進,人們終於知道,之所以落到這種地步,是因為姜子牙在封神臺斬殺狐妖時因為看到其「元神」內部另有無辜之人後所表現出的猶豫。
  • 《姜子牙》的改編:選擇神性還是人性
    可是,連姜子牙都看出來狐妖「元神」中另有無辜之人,為何「師尊」還是要堅持那只是「幻象」呢?何況,從後來的劇情裡觀眾可以得知,其實「師尊」對妲己的存在一清二楚(那個「宿命鎖」就被發現是「師尊」故意所設)。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逼使姜子牙對狐妖痛下殺手。當然,換個角度也不難理解,為了整個「三界」的安寧,必須誅滅狐妖。
  • 《姜子牙》到底好不好看?姜子牙影評怎麼樣?
    《姜子牙》到底好不好看?姜子牙影評怎麼樣?在看電影之前先看了一些影評,表示畫面唯美,但是內容空洞,只是蹭了哪吒的熱點才受的關注。於是,我也拉低了對他的觀影期待。但是在觀影之後,讓我有了超多的驚喜。姜子牙不是一部全齡向的動畫電影並不準確,其實確切地說他不是一部全社會向的電影,更像是一部有著深度思考的圈子電影。
  • 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當然,也會有人振臂高呼「別衝動,要獨立思考」。但是對於為何要獨立思考這件事本身,多數人的理解也是有點諷刺的:「當然要獨立思考,因為大家/大V都說要獨立思考啊。」實際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獨立思考,也只是因為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跟自己不一致,我們把獨立思考當成捍衛自己、貶低對方的另一種方式。
  • 這樣的姜子牙,更深刻的思考
    今年的國慶檔也是競爭激烈,多部有看點的電影齊上映,萬眾期待的姜子牙也終於上映了,看過之後也是覺得,真的是非常值得等待的一部電影了,看得十分過癮。電影中背景故事是發生在封神大戰後,姜子牙率眾神討伐,並獲得勝利,喚回世界安寧,然而姜子牙發現這背後其實醞釀著更大的陰謀,從而踏上探尋真相的旅程,精彩的封神故事姜子牙也由此展開。
  • 《姜子牙》豆瓣影評的數據分析
    在哪吒片尾的彩蛋部分,透露了關於《姜子牙》的故事,讓人們對《姜子牙》的上映有所期待。有一句話叫做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如果《姜子牙》沒有滿足人們期待值,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原本定檔2020年春節上映的《姜子牙》,由於疫情原因,最終推遲到2020年10月1日上映。首日2億票房,8天破13億,《姜子牙》票房數據雖不及去年的《哪吒》,但表現也很搶眼。
  • 《姜子牙》高在哪裡?現實版的權力遊戲,一部探討人性的暗黑童話
    說好看的人,覺得講出了內心抗爭與救贖,立意高,有深度;說不好看的人,覺得矯情:動畫片而已,非要探討人性嗎?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一部片子有爭議,它必定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姜子牙》不同在哪裡?救5個,還是救1個?
  • 新鮮出爐的《姜子牙》影評
    》,趁著還熱乎,趕緊寫一篇影評,給大家做觀影指南。由於我對《姜子牙》期待有點放得太高了,所以看完有點失望。我認為這類國漫動畫片,有沒有燃點還是很重要的,這方面《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做得都蠻好的。我當時對這部電影那麼期待,也是因為去年的預告片裡,最後的那句「一戰封神」,哎呦,童年追劇的記憶都被調動起來了,結果完全不是這樣的。
  • 魔改的《姜子牙》,只配曲高和寡嗎?
    電影中,除了法力被封長期印之外,地位的一落千丈、自我方向的迷失更導致了姜子牙的長期的困頓。正義和邪惡交織的內心衝撞,賦予了姜子牙神性和人性的「雙重極端」。姜子牙的覺醒和轉變,才是電影所表達的核心主題。懷疑精神和獨立意識在電影故事中,姜子牙始終處於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
  • 姜子牙一部權威與人性的抉擇與思考的電影,看完給人以深思
    有些強迫症的姜子牙至始至終始終守護著也相信著內心的那份善,儘管有時甚至是有些愚鈍,但他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所見並非迷惑的幻術,由此開始了和小九的故事。天尊將他逐出靜虛宮,流放至北海,讓他去思考,而雪境裡的他垂釣,直鉤都竟有願者上鉤,這話從申公豹的口中說出,說的何嘗不是他自身,四不像也是這樣的願者,因為心中也有信仰與執念。「獨釣寒江雪」,這是國畫的寫意。
  • 《姜子牙》:16天收穫14.88萬票房,姜叔回歸「人性」
    這個成績還是相當驚豔的。畢竟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在今年上半年不可抗力的影響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姜子牙》票房的豐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電影工作者很大的信心和希望。故事選取的人物是歷史上的真人,也是神話小說中的人物,然而故事的設定卻是純粹原創的。《封神》小說中講述的主要歷史事件為姜太公輔佐周文王伐紂的故事,而電影中的故事則發生在封神大戰之後。
  • 有獨立思維的水瓶座,有主見,擅長判斷,不會輕易吃虧
    ,獨立思考,將自己思考出來的成果放在首位。水瓶並不是會輕信他人的類型,比起外界的信息源,他們還是更加信任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有事實依據以及邏輯性的存在,更能令他們信服,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水瓶座的觀點有一定機率和別人不一樣,他們基本上不會為了融入人群而放棄自己的想法。
  • 深度解析:《姜子牙》影評
    16班的同學們不要驚訝,老鄧知道這裡曾經是changing的地盤,借個位置發篇影評😛 老鄧放假前就在叨咕叨咕要看姜子牙,可算趕著首映,是真的快樂😂 在老鄧看來,《姜子牙》和《哪吒》是有相似之處的,情節驚險,到處點題,主旨雞湯一碗接一碗。
  • 《姜子牙》影評——用心但沒做好
    歷史中的商人要拿活人祭拜的神指的是上帝。上帝大概沒有像後世的神那樣有具體的形象和職能,就只是一種最高主宰的象徵。《封神演義》中的神的體系主要還是來源於道家,但也「魔改」了相當多的地方。道教中,「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地位最高,到了小說中變成了鴻鈞老祖是元始天尊師傅,地位更高一點。闡教和截教,包括十二金仙也是小說杜撰出來的,正統道教中沒有的東西。所以中國的神話體系還是蠻亂的。
  • 經過多次糾結,今天上午還是去看了姜子牙
    經過多次糾結,今天上午還是去看了姜子牙,雖然評價不佳,但既然不是爛片總不至於辣眼睛,抱著這樣心態走進影院。出來後立馬買了第二張又看了一場。電影劇情缺陷不談,對於我個人,這部電影是非常對我的口味。電影除了最後姜子牙衝蘇妲己叫了聲「小九」讓我有點突兀,基本沒讓我反感的部分。
  • 影評丨一部能引發人性思考的電影《迷霧》
    這時候人一個人不相信,當他走進迷霧中,只傳來了驚悚的慘叫聲。然而沒有多久一名女性提出自己的兩個孩子還在外邊,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出去,祈求有人可以把她送出去,但是即便是對於外邊一無所知,但是依然沒有人願意冒險出去。就這樣,大家眼睜睜的看著這個女人走進幽深的迷霧之中。
  • 用獨立思考和意志抉擇來對抗「平庸之惡」
    ,這組文章可視為阿倫特的判斷觀在公共實踐議題中的嘗試性運用。這些論文撰寫的階段大體屬於阿倫特發展判斷理論的時期,儘管很遺憾,直到她去世,有關判斷問題的系統思考仍未形諸文字,但我們從她生前的講稿(見《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以及本書的篇章中,也可以大體把握其論證判斷的基本思路:惡行的根源主要在於庸常之人的思考匱乏和拒絕判斷,他們放棄人的責任,主動與暴政配合,從而帶來了比那些根本的或極端的惡更加恐怖的後果。
  • 影評 - 姜子牙,只是沒有前作好
    雖然還是那個「願者上鉤」的姜子牙,但卻不是鬚髮皆白的睿智老者,而是中年姜子牙,神仙界的一名「社畜,與當下中青年共鳴。如果帶著對哪吒的設想去看《姜子牙》會發現,雖然題材相似,但是風格完全不同。哪吒帶著一身少年氣,乘風踏海,嚮往自由,一場意氣少年的叛逆,偏要逆天改命。
  • 姜子牙是誰?姜子牙又拯救了誰?
    但也許恰恰是對於電影稀薄的接觸與研究,反而讓我更能以一張白紙的心態看待《姜子牙》這部電影的與眾不同。這也讓我不禁思考,那些網絡上種種對姜子牙抱憾或是嘖嘖不滿的聲音,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無法將《姜子牙》妥善歸入到某種已知的類別或者某種邏輯中去。這種無法解釋、無法歸類的不確定性激發了他們的憤怒,並導致他們揭起批判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