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火了40年,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2021-02-15 豆瓣電影

本文來自【時光寫真館】豆瓣小站,同時源於「未讀」微信帳號

那時候他30來歲,在電影界初露頭角,

腦子裡滿是新奇的靈感;

那時候他拿著一部標榜

「太空歌劇」的劇本到處安利,

但幾乎所有電影公司覺得,

幾艘飛船滑翔太空,

怪獸一樣的外星人跑來跑去,

你讓我給這樣的電影投資……

是有多不靠譜?

那時候他被多家片場果斷拒絕,

但靠著之前攢下的一點小名氣,

終於說服一位20世紀福克斯的高管,

給了他825萬美元任意嘗試

(老闆:就當是打了水漂吧……)。

不過他最終超支了,

花了老闆1100萬美元。

那時候是1977年。

那個導演是喬治·盧卡斯。

那部不靠譜的電影是

《星球大戰》系列的首部作品

《新希望》。


那時候國際旅行還沒那麼普及,星際旅行又是什麼鬼。不過,顯然「不靠譜」的電影一下子點燃了人們對科學幻想的激情與希望,也給20世紀福克斯帶來了將近12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如今,《星戰》的第七部續集也已經上映,星際穿越還是如此腦洞大開,矮胖的機器人繼續專注賣萌40年,那個「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銀河系」好像也並不是那麼遙遠……





1977 年 5 月的一天,還是初中生的我走進了一家電影院。當我走出來的時候,一切都大不一樣了。開場鏡頭中殲星艦越飛越遠,直到消失在屏幕中的場景讓我心跳加速。我從來沒有見到這樣一個離奇、逼真、令人驚嘆不已的宇宙。我真想住在那『遙遠的銀河系』裡。不過在兩個小時的電影時間裡,我確實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誰會想到,這個當年的初中生

後來就真的因此走了科學這條路,

最後還進了頂尖科學機構——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專門研究天體物理學。

她就是珍妮·卡維洛斯(Jeanne Cavelos),

一個因為漢·索洛和「千年隼」號

愛上天空、愛上茫茫星際的女孩。

最終,她踏進了詹森航天中心的大門,

致力於將《星球大戰》的科學變為現實。

前NASA天體物理學家珍妮·卡維洛斯

誰說女科學家都是特立獨行的怪人來著?就比如珍妮·卡維洛斯吧,幸運得很,雖然一次次在學院裡被導師們灌輸「科幻電影裡都是騙人的」,可她對這部「太空歌劇」的熱愛依然沒有減退,她甚至發現隨著科學的發展,那個「遙遠的銀河系」中出現的種種其實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幻象」。她說:


我首先是個《星球大戰》粉絲,

其次才是個科學家。




也許正是這種對「幻想」的追求和對「不可能」的挑戰,激勵著科學家對未知的探索。

誰又能說不是呢?

更幸運的是,她還是個優秀的科普作家,能用最淺顯而幽默的語言解析《星球大戰》宇宙中的各種星球、生命、武器,甚至是能量無窮又神秘莫測的「原力」,於是就有了這本對《星球大戰》的科學解讀的書《<星球大戰>裡的科學》。沙漠星球塔圖因、星際飛船千年隼號、外星人丘巴卡、呆萌的機器人R2-D2、最迷人的武器光劍,還有絕地武士們精通的神秘原力,或許都不該再被當作空想。

如果《星球大戰》是一部太空歌劇,

這本書就是為它搭建的現實舞臺。

高能預警

以下內容來自《<星球大戰>裡的科學》

可能會激發你對《星球大戰》

和前沿科技的強烈興趣

請謹慎閱讀

● ● ●

—1—

塔圖因與雙生太陽——

行星真的可能有兩個太陽嗎?


盧克·天行者的目光越過塔圖因沙漠,落在壯美的落日之上。兩個太陽,緊緊相依,墜入地平線下 | 圖片來自電影《新希望》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圍繞著共同的重心旋轉,這樣的系統在宇宙中還是挺普遍的。但是科學家一般認為雙星周圍不太有可能有行星,因為一顆恆星的引力可能嚴重影響另外一顆恆星周圍的行星。兩顆質量不一樣的恆星圍繞著對方旋轉,這樣周圍的引力場會改變,給行星的軌道造成潛在不穩定因素。

即使穩定的軌道也很可能有複雜的軌跡線和多變的環境。比如,當行星繞過較大且更熱的恆星,強大的引力場將把行星拉近,造成一段時間灼熱的溫度。接著當行星接近另外一顆較小、溫度較低的恆星時,相對較弱的引力場使行星游離開一段較大的距離,造成行星上長時間的寒冷低溫。另外,這樣的行星可能有複雜、多變的日出日落周期。這會增加環境的不穩定性。


雙星系統內行星表面的構想圖 |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天文學家確實構思了兩種可能情況,在這兩種可能的情況下,在雙星系統中可能形成行星,甚至可以產生生命。如果兩顆恆星離對方十分遙遠——比如幾十億英裡的距離——那麼行星可能能夠圍繞其中一顆恆星公轉,受另外一顆恆星影響微乎其微。比如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是三星系統的一部分(更加複雜的情況……)。比鄰星離它兩個姐妹有一萬億英裡(約 1.6 萬億千米)距離,是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 250 倍。許多天文學家認為比鄰星可能有自己的行星,受它遙遠的姐妹的影響很小。從任何一顆行星的表面上看,這兩個姐妹只是天空上明亮的星星。另外一種可能性是兩顆恆星十分接近,這樣對於距離它們足夠遠的行星來說,這兩顆恆星的引力場幾乎像是一顆恆星的引力場。在這種情況下,行星的軌道可能接近於圓,行星的表面溫度也可以保持相對穩定——這就像是在塔圖因看到的情況,在清晨的時候兩顆太陽升起,在傍晚的時候兩顆太陽落下。


比鄰星三星系統模擬圖。比鄰星是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

因此,雖然說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十分少見,塔圖因可以視為是特殊情況的例子,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中,行星有穩定的軌道。這樣的行星可能存在,甚至可以產生自己的生命(比如塔圖因上的賈瓦人),它們也將有十分壯觀的日出。


賈瓦人:誰說過處於雙星系統裡的塔圖因不可能存在來著,哼! | 圖片來自網絡

—2—

劍柄頂端的閃電——

「光劍」是用「等離子體」製造的?

▏光劍的劍刃究竟是什麼物質?

作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舉足輕重的標誌性道具,「光劍」可能是科學家們最搞不清原理的武器了。不過作為一款憑靠貫入原力驅動的佩劍來說,搞不清楚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第一次看《新希望》的時候才17歲,當時我一直以為光劍是從劍柄上射出的一束雷射。不過,相較於雷射,等離子體(也叫電漿)倒是製造光劍的更優選擇。等離子體是在超高溫環境下加熱後的氣體。當氣體加熱時,氣體的原子運動會不斷加速,產生能量。與此同時,電子會獲取越來越多的能量,直到最後脫離原子核的束縛 。這樣一來,電子就不再圍繞原子核做軌道運動。那麼,雖然等離子體的整體電荷量為零,但攜帶正負電荷的粒子——離子卻已經開始獨立地自由運動。由於帶電粒子會產生電磁場,等離子體將和一般氣體表現出不同的性質。

實際上,等離子體的性質太特殊,科學家們已經將之視作區別於氣體、液體和固體物質的第四種狀態。雖然這種狀態的物質聽上去不大尋常,其實在我們身邊俯拾皆是。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在內,都是等離子體,大氣層的最外層也是,甚至在螢光管中實現了等離子體的應用。由於太陽、閃電和螢光管都能輻射光線,用等離子體製造的光劍就算能發光也不足為奇。當游離的電子再度回歸原子核軌道的時候,等離子體就會射出光線。在大多數等離子體中,電子的逃逸和回歸交替發生、循環往復。如果在兩個電極之間放置一團等離子體,就會產生發光的電流,這就是螢光管的工作原理。光線的顏色取決於等離子體的構成及溫度。


等離子體發生器。這還只是巨大機器的一部分,恐怕還是沒辦法拿起來和達斯·維達比試啊……

▏製造光劍會遇到什麼技術問題?

我們無法找到限制其長度的方法。等離子體的形狀需要電磁場限制,可一旦限制失效,等離子體的兩端都會出現洩露。光劍如何能保持有限的長度,這個問題真讓科學家絞盡腦汁。 為了避免等離子體洩露造成盧克手上的肌膚大面積汽化,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沒有「兩端」的等離子體劍身。科學家們的設想是,將劍身扭轉成一個甜甜圈狀的環路。不過我們只能期待這等造型在下一部系列電影中現身了。

等離子體及其束縛電磁場必須同時存在於一個手電筒大小的纖細圓柱體內。而在同樣的空間裡,我們還需安置強力的能量供應系統、冷卻系統以及穩定的等離子體源。以今天的技術水平,這些光劍所需的配套設置足以塞滿一座大樓。


即便我們能獲得足夠的等離子體,也能在劍柄上附加超強力的磁場,但磁場會快速衰減,等離子體最終還是會從劍柄上流失出去。洩露還會繼續,甚至愈演愈烈。達斯·摩爾的兩把雙手劍都有正常光劍的長短,因此這個問題會讓他困擾兩次。





以上只簡略摘取了「星球環境」和「武器」兩章的內容,《<星球大戰>裡的科學》還從「外星人」「機器人」和「原力」三個方面探究了這部太空歌劇裡蘊含的原理。「進化論」「曲率驅動」「人工智慧」「意念移物」——從此以後,這些都不再是科幻作品裡陌生的名詞。





文=Gomou | 編輯=姜小瑁

本文來自【時光寫真館】豆瓣小站,同時源於「未讀」微信帳號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8》就要上映了,一部電影為何能一直火40年?
    2017年12月15日,《星球大戰》系列第八部——《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也將在美國上映(在中國上映的時間是2018年1月5日),這對於影迷來說可謂是一大期待。這裡有一個小插曲:在成為地球上最賺錢、最知名的系列電影之前,《星球大戰》幾乎沒有人相信這部幻想的電影會成功。直到拍攝完畢後,沒有哪一個電影院敢放映這部看起來就會賠錢的電影。
  • 《星球大戰8》要在太空放映,一部電影為何能火40年?
    不知道,屆時會不會有外星人來圍觀?據悉,《星戰8》累計的話題數已經將近250萬個,現在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而且,《星戰8》曾登上美國知名票務網站Fandango發布的「2017年最受粉絲期待的電影榜」並高居榜首,這些數據足以表明《星戰8》的巨大吸引力。
  • 《星球大戰裡的科學》中文版上市
    ★前NASA天體物理學家珍妮·卡維洛斯對《星球大戰》的科學解讀。
  • 《星球大戰》為什麼在中國不火?
    要問《星球大戰》在中國為什麼不火?這是一個相對問題,只要搞清楚《星球大戰》為什麼在西方火就明白了。」的名氣實在太大了,在中國大家就算沒有看過《星球大戰》,也一定聽說過。 如今《星球大戰》的粉絲遍天下,在中國也不乏少數,這幾年每到《星球大戰》公映的時候,就有粉絲自發或者結社組織觀影,甚至會打扮成電影裡的裝束去電影院致敬自己的最愛,讓《星球大戰》在國內儼然獲得了「cult邪典」電影的待遇。
  • 細數40年,《星球大戰》創造了哪些代表性的衍生遊戲?
    提到《星球大戰》,其實最早是以電影形式為人們熟知,它也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科幻系列作品之一。問世於1977年的《星球大戰》,40餘年間,共發行10部電影,影響力遍布全世界。作為擁有10部電影的《星球大戰》系列,它在遊戲中的劇情絕對可以翻著花樣演繹電影原作,《星球大戰》系列是一個橫跨數個星系的星際戰爭史詩,在遊戲中還能拓展宇宙的概念,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升華劇情、幻化各種科幻元素……正因為有這些天然的優勢,星戰遊戲的發行共多達64部,類型也是各式各樣,讓我們按照時間軸,一起回顧部分具有代表意義的遊戲。
  • 科學視角下的《星球大戰》死星是否復活,答案在這裡
    最近什麼電影比較火?當然是充滿原力與覺醒的《星球大戰7》。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7》一騎絕塵,以勢如破竹之力橫掃各國票房紀錄。
  • 最受歡迎的《星球大戰》漫畫簡介之一:1977年的《星球大戰》第1集
    眾所周知,40年前,當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上映時,流行文化的面貌就被永遠地改變了。
  • 《星球大戰8》歷經40年的史詩電影,依舊魅力不減,風格獨一無二
    李安的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上映之時,據說全球支持120幀的電影院才5家,上海有一家,沒想到現在家門口都有了,自然要去體驗一把,而且票價特別良心。其實我對星球大戰的印象除了絕地武士、光劍、原力、白色盔甲之外已經所剩無幾了。《星球大戰7》和外傳《俠盜一號》也看了,還不錯,但是並沒有太動容。
  • 《星球大戰8》歷經40年的史詩電影,依舊魅力不減,風格獨一無二!
    40年後,他們再次共同出現在了《星球大戰》的電影之中,無論是戲內還是戲外都意義非凡。六十歲凱麗·費雪扮演的萊婭氣度非凡魅力十足。 可惜的是,凱麗·費雪於2016年12月27日去世,享年60。接下來我們說說《星球大戰》正確的觀影順序。《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跨度有40年,有正傳,有前傳,又有外傳,很少人能每一部都看完。所以對於不了解這個系列的觀眾來說,這系列到底要按什麼順序看也是一個大問題。 我覺得你自然是按上映年代看咯。
  • 《星球大戰》貢獻影史第一大梗「我是你爸爸」,影響好萊塢40年
    (我是你爸爸)」這句臺詞的影響更大,它不光揭開了《星球大戰》系列電影最大的懸念,也貢獻了影史第一大梗,影響好萊塢40年。接下來,影小妹就和大家聊聊「我是你爸爸」這個超級大梗對於《星球大戰》後傳以及近40年好萊塢電影的深度影響。
  • 《星球大戰》40年前的特效大片,40年後的平庸電影
    說實在,心裏面感覺挺失望的,劇情非常老套,所謂的創新也就是在飛船以及奇奇怪怪的外星人外貌的一些設定,都很流於表面,並沒有太深的內涵。個人更加喜歡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學,機器人三定律,劉慈欣的黑暗森林,他們闡述了除了古怪的外形和科技設定之外,背後更加深層的東西。星球大戰的賣點應該在於它美麗的特效,但是在40年後的今天,這個特效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好的。理解它的歷史局限,同時對它的質量無感,三分,給的是情懷。
  • 科幻電影第一大IP,星球大戰系列,為什麼在中國火不了
    但是放眼全世界,這個答案恐怕很多老外會告訴你是《星球大戰》,星戰ip歷經40多年,按通貨膨脹算法,1977年的第一部星戰曾經在全球科幻片票房榜霸榜30年。直到2010年的《阿凡達》才正式打破紀錄,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終於實現了當初的願望。
  • 生病忌口只能喝白粥,「發物」到底什麼東西?有沒有科學依據?
    生病以後會有忌口,這是公認的事實,中西醫中都有明確記載,但「發物」這個概念一直沒有明確規定,甚至都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和清單,從而導致萬物皆可是發物,很多人在生病後忌口只能喝白粥了,那「發物」到底是什麼?
  • 最受歡迎的《星球大戰》漫畫簡介之二:1978年的《星球大戰》第17集
    眾所周知,40年前,當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上映時,流行文化的面貌就被永遠地改變了。
  • 圈粉40年的《星球大戰》又搞事,超酷的衝鋒機器人白兵再次上線
    自1977年上映至今,已有40年。星球大戰系列電影 史詩級的世界觀,龐大自成一體的銀河世界,令人震撼的宇宙之戰,超前的造型、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角色,40年來,科幻大片骨灰級地位毫無動搖,海外星戰迷,收藏的手辦,更是成為價值連城的古董!
  •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上映40年 曝紀念海報
    1905電影網訊5月29日,紀念《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上映40周年的日本版藝術海報發布。達斯·維達站在海報中央,銀河帝國的大軍環伺在周圍。1980年5月在北美上映的《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飽受好評,影片不僅獲得了第53屆奧斯卡最佳音響和特別成就獎兩項大獎,也在「星戰迷」中留下了「經典續集」的美譽。在Matt Ferguson設計的這張海報中,《星戰》系列中有代表性的殲星艦和體積巨大的裝甲突擊載具列隊前行,似乎做好了作戰準備。
  • 影史第一IP,《星球大戰9》傳奇收官,跨越40年再次喚醒原力
    《星球大戰》系列前前後後獲得共10項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獎項奧斯卡獎,甚至直至今日仍然穩坐全球影史系列電影票房總冠軍的寶座,與此同時還囊括了40餘座土星獎獎盃,要知道土星獎可是有著 "科幻界奧斯卡"之稱的。
  •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拍了42年的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星球大戰》的粉絲,但你一定聽說過它。作為星戰系列的收官之作,《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全球票房超10億美元,開啟預售前一小時的成績,比《復仇者聯盟4》還要高出45%。這個全球粉絲不計其數、拍了42年的超級IP「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 看星球大戰過時了,2018年全新科幻大片《深海迷航》
    看星球大戰過時了,2018年全新科幻大片《深海迷航》如果說美國最經典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絕對算是其中一個。從1977年推出了第一部《星球大戰》至今,已經整整40年了,可以說它也一直火了40年。然而在成為地球上最賺錢、最知名的系列電影之前,《星球大戰》幾乎沒有人相信這部幻想的電影會成功。最後還是電影院以「捆綁式放映」上映《星球大戰》,即觀眾買票看一部電影,免費享受附加影片《星球大戰》。 結果,《星球大戰》上映後全球票房高達8億美元!1977年也被稱為「星球大戰年」。今年上映的《星戰8》在經典元素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少新鮮角色,頗有破舊立新的意思。而從目前來看,影片沒有讓人失望!
  • 《星球大戰》六部曲——太空家庭倫理劇
    那《星球大戰》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這一切都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說起了。《星球大戰》的坎坷之路1977年《星球大戰》(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