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我們、與中國、與中國企業有什麼關係?綠色環保要如何實現?中美關係又在其中有著怎樣的地位?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創始人王石先生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的「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上提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環保,需要中國企業、國際各個層面共同聯手,尤其彰顯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中美政府能夠在綠色環保以及氣候變化層面達成共識,將會成為兩國關係的最大公約數。未來,綠色環保將會成為競爭力,如何堅持走綠色環保的道路,如何形成人們綠色環保的觀念習慣,如何鼓勵綠色環保,也都是堅持綠色發展之路上值得深刻思考的重要課題。
以下為發言實錄:
王石:大家好,我是王石,非常高興在這樣一個論壇上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對應氣候變化,以及在環保方面我的一些體會。
我記得我2002年時就登過非洲吉力馬札羅山,眾所周知,這座山峰雖然是赤道附近的山峰,卻長期積雪。但是我在攀登的過程中,一直到山頂我也沒發現一片雪,這讓我感到驚訝。當時我就開始考慮,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嗎?自那之後,我意識到,實際上氣候的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對中國的企業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能源大會之後,中國的政策也進行了根本的改變,例如在房地產方面鼓勵綠色建設用房以及綠色的生活方法。由於萬科先走一步,現在這成為了萬科很明顯的競爭優勢。例如土地拿地規定必須40%的建築面積要使用綠色建築的方法,而恰好萬科在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
所以綠色環保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如何面對未來,堅持走這條路,當整個環境、整個社會還有國家將減少碳排放作為強行之策的時候,先走一步就會形成競爭力。綠色環保不僅僅是一個成本高低的考慮,實際上也代表著,未來,它還會成為競爭力。綠色建築已經成為了萬科的一個競爭力。
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也說過這樣一句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話,叫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非常有道理的。這是我想談的第一點體會。
第二點體會,中國如何在綠色建設環保方面通過社區的民眾教育來改變人們的習慣非常重要,而僅僅提供產品是不夠的。
我們也發現了一種現象:剛開始的時候用了綠色建築做了一次環保,一開始投資到位了,設計到位了,建設到位了,達標並不難。但是如何整個在建築的運轉當中、運營當中,如何讓它一直是綠色環保,一直是節能的,就沒那麼容易了。
還有一個問題,綠色環保如何讓企業競爭成為自覺,達到環保是否有獎勵?真正成為競爭力、像萬科這樣自覺來做還是不夠的。例如如何低碳排放?碳交易要成為一種商業的模式。這種碳排放可以形成指標,甚至可以在碳交易上進行交易。這方面我認為中國需要推行。雖然成立了幾個碳交易市場,但是顯然交易的數量、效果現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簡單地說,令人欣慰的是,中國走到了今天,尤其是籤訂了2015年的《巴黎減碳議定書》之後,中國政府依舊堅定不移地往前走,儘管川普執政之後退出了這個協定。但如果僅僅是中國往前走,美國不參與,對於全人類面對碳排放還是有很大的缺憾、很大缺失的。中美一定要聯起手來往前走。
中美摩擦不僅僅是貿易方面的,還是各個方面的。但是我相信美國民主黨的政府在遵守《巴黎議定書》、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上,是可以形成兩國的最大公約數的。中美一起聯手,再和歐盟、和其他國家一起聯手,來面對氣候變化,實現碳減排是非常有希望的。
所以非常感謝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中美兩國的NGO組織,還有全世界的NGO組織聯起手來,一起在NGO層面上共同合作,往前推進。有了這樣民間的推動,我相信下一步美中兩國的政府在這也會積極的響應,一起往前推進。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