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2020-12-23 中國網

編者按

12月12日,2020氣候雄心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由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旨在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進一步動員國際社會強化氣候行動,推進多邊進程。

以此次峰會為契機,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德本勳爵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教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信中指出,中英兩國均已制定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標,並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兩國可通過開展獨特的合作,引領全球抗擊氣候變化。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講話。

作者簡介

德本勳爵 Lord Deben 英國氣候變化委員主席

周大地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回顧中英兩國這一年來各自在氣候領域取得的進展,有理由讓我們對於中英的氣候合作抱有信心。這一年裡,中英兩國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碳排放目標,在未來幾個月的重要氣候談判之前,我們相信中英可以在氣候領域開展獨特的合作。

2019年6月,英國成為首個以法律形式確定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但是近期目標也非常重要。若要實現《巴黎協定》規定的目標,就必須在2030年前提高溫室氣體減排速度。2030年目標非常清晰,向企業和投資者釋放了強有力的信號,並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的輪值主席國,英國宣布將加速推進脫碳時間表,並承諾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至少減排68%,成為氣候雄心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在12月12日的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一系列新舉措: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我們必須為全球氣候進一步不可避免的變化做好準備。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氣候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過去十多年來,中英兩國的科學家和政策研究人員開展了密切而富有成果的合作,致力於加深國際、國家和地方層面對氣候風險的認識。如今,中英兩國繼續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氣候風險,尋找氣候解決方案。我們通過開展研究,對氣候變化的必然後果未雨綢繆,並推動政府制定更具雄心的氣候減緩政策。未來,在所有排放情景下,直接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將不斷上升,決策者應對此做好準備。

日益頻繁和嚴重的氣候影響對人類系統的穩定構成威脅。氣候風險是指氣候危害的嚴重性、人類對氣候危害的暴露度、脆弱性或韌性缺失之間的相互作用。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所表現的那樣,氣候破壞可通過「風險級聯」中複雜的經濟社會系統進行傳播。這種情況難以預料,但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後果。

當前全球能源體系正在進行低碳轉型,但目前進展緩慢,這一現象必須改變。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具有天然且不斷擴大的經濟優勢,目前成本優勢已超過化石燃料,對此我們要充分加以利用。

在此次能源革命中,中英兩國可相互借鑑對方經驗,包括在應對低碳工業挑戰的同時,通過碳捕集和發展綠色氫能等低碳燃料,關停燃煤電站、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電氣化交通、供熱和製冷等。例如,中國無與倫比的陸上風電產能和設施規模,以及世界領先的海上風電產業,都為合作開發新一代風力渦輪機提供了重要機遇。

2021年,中國和英國在氣候領域進行合作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包括雙邊合作(通過像我們這樣的項目,分享對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科學分析和理解),以及在格拉斯哥氣候峰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等多邊活動中的合作。本著這種精神,中英兩國的科學家和政策分析人員將密切合作,以提高我們對氣候變化、其後果和補救措施的集體認識,並鼓勵就氣候義務採取進一步行動。在歷史性的《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之際,我們可以鞏固日益增長的共識,即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決定性的步驟來應對氣候變化。

2020年註定令人難忘——全球遭遇疫情悲劇,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因疫情遭到根本性破壞——但這段經歷也可以孕育出積極行動。

當前,全球領導者紛紛思考如何刺激疫情後經濟復甦,為加速低碳轉型帶來了機遇。對於政府而言,後疫情經濟復甦需要投資,而投資將產生就業,綠色基礎設施應成為投資重點。全球正從風險重重的化石燃料驅動型基礎設施向更加清潔、更可持續的能源系統轉型,在此背景下,綠色基礎設施是安全的投資。清潔能源技術每年將拉動1萬億至2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在全球創造1500萬至2000萬個就業。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引領的綠色復甦將助力政府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增長。

2020年讓我們感受到世界全球化程度之深、人類面臨威脅和危害的風險之大——這些威脅和危害是不分國界的。今年,我們面臨的威脅是新冠病毒,但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危害將更令人擔憂。我們必須從疫情中吸取教訓,更加胸有成竹地迎接將對全球產生複雜連鎖風險的氣候危害。承認氣候威脅的嚴重性,並為之做好準備——這將是我們從新冠肺炎疫情經歷中可以獲得的持久而積極的啟示。

相關焦點

  • 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在何方 | 分享《不二星球-中英共話生物多樣性...
    本次網絡會議邀請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首席研究員安迪·普維斯教授、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主任理察·德維萊爾先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教授、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董事克萊爾·馬特森女士、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氣候變化專家唐瑞先生、雲南生態環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碩女士、倫敦動物學會中方項目協調員陳姝女士,分別就以下三個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並與觀眾在線互動,共同探討:
  • 王毅:支持法國籌辦巴黎氣候變化大會
    這顯示出中法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加深,各領域合作日益密切,兩國關係進入快速、穩定、全面、健康發展的新時期。中方願同法方保持密切溝通合作,把兩國領導人及有關對話磋商成果落到實處。  王毅說,昨天,習近平主席出席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奧朗德總統等共同主辦的氣候變化問題領導人會議,這是中方為推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支持法方籌辦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又一實際行動。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做好氣候風險評估工作;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系統,減少與避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災害和全球性災難;為更好的預報預估地球氣候的未來變化和情景,大力發展無縫隙氣候與氣候變化預測系統。丁院士通過大量的數據資料和詳盡的圖表向我們展示了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 王石:中美可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形成最大公約數
    氣候變化與我們、與中國、與中國企業有什麼關係?綠色環保要如何實現?中美關係又在其中有著怎樣的地位?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創始人王石先生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的「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上提到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環保,需要中國企業、國際各個層面共同聯手,尤其彰顯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中美政府能夠在綠色環保以及氣候變化層面達成共識,將會成為兩國關係的最大公約數。
  • 董事長一封公開信讓這家公司股價大漲近8%,發生了什麼?
    伴隨著公司股價短期性持續下探,金力泰董事長景總法12月20日晚間專門以公告形式發布了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其中表示,新的領域布局、新的技術路線、新的人才計劃,將作為公司著重考慮籌謀的要點。據證券時報,統計顯示,這是近年來A股首封董事長致所在上市公司股東的公開信。這封公開信似乎挽回了不少投資者的信心,截至21日10時45分,公司股價大漲7.82%,報13.37元,總市值65.4億元。圖片來源:Wind金力泰此前股價的下探,從業績層面暫時找不到對應原因。
  • 英國新任駐華大使吳若蘭:全球經濟息息相關 中英合作大有可為
    日前,吳若蘭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指出,應對疫情是全球的共同責任,希望在任期內,探索中英兩國「後疫情時代」合作新機遇。因為中英關係,或者說英中關係,可以說「人」是基礎,人文交流、人際關係是基礎,所以我想我在中國任期的時間,能夠與中國各行各業的人接觸,正好我想在隔離的(這段)時間,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來用視頻VLOG的方式與人們接觸。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耄耋之年的他仍牽掛著美中關係變化
    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傅高義在哈佛校園有「中國先生」稱號,被視為美國少有的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最近一部著作是《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年出版,試圖在追溯歷史中尋找中日複雜關係的根源。■呼籲「合作」牽掛著美中關係變化「中國發展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恐怕沒一個外國人能想得到。」
  • 中美專家解讀:人類社會應當如何兼顧氣候治理的效率與公平
    美國前副總統、氣候現實項目主席、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戈爾先生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來解決。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在科技和創新方面非常領先的國家,應該分享與清潔能源相關的技術,來支持那些更加脆弱的小國家。同時,他也對拜登政府表達了期待: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可以進一步實現減排目標。
  • 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當然,氣候變化問題不會因為你個人的購物或者駕駛習慣改變而得到解決,但許多專家認為這很重要,並且能影響他人(遲早)也作出相應改變,而其他必要的改變也只能在一個更大、更系統化的層面進行,比如改變資助能源及食品行業的補貼系統(至今這個系統仍在鼓勵化石燃料的開發),或者為農業、伐木業、廢品回收業等行業設計新的規定和激勵機制。
  • 通貝裡「蒞臨」歐盟委員會:你們的氣候法案不行
    ,一旦通過,歐盟委員會將把氣候目標納入法律,歐盟27個成員國需要承諾在2050年將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少到零。 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宣布「氣候法」的時候表示,這是「未來30年的指南針」,是「歐洲綠色協議的核心」。 但是,這一「氣候法」並沒有得到許多氣候活動人士的青睞,他們一直呼籲歐盟設定一個2030年的目標,並具體說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 逾150名美醫學專家發表公開信,"警告"川普!
    (資料圖 圖源:路透社)新華社華盛頓7月25日電(記者譚晶晶)超過150名美國醫學專家日前發表公開信,呼籲美國決策者分清輕重緩急,立即停止重啟經濟,告訴公眾關於新冠病毒的真相公開信呼籲美國決策者分清輕重緩急,聆聽專家意見,並指出,「對美國來說最好的事情不是儘快重啟經濟,而是儘可能拯救更多生命」。公開信說,即便美國通過實施「居家令」等措施控制住了疫情,為確保安全,重啟經濟仍需滿足一定條件,包括能夠檢測所有有流感症狀的人及其2周內的密切接觸者;確保有足夠人手追蹤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此外,還需要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以保證醫護人員、超市工作人員等人群的安全。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文 / 趙序茅(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所謂「氣候變化」,一方面指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變化。而後者,正是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關注的重點。
  •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在不停地變化著。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總體狀況表現為冰川廣布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的相互交替。
  • 新任英國駐華大使首次訪閩 看好福建的中英教育合作
    英國與福建歷史淵源深厚,早在1983年,中英兩國的廈門、卡迪夫就最早建立友好城市關係。吳若蘭大使此行重點展示了英國與福建各企業及學校在中英教育合作及文化交流的廣泛互動。中英教育合作是吳若蘭福建之行重點之一。吳若蘭在會見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時,談到提升英國與福建在綠色產業,如「電動福建」行動計劃及教育領域的合作。
  • 兩封賀電,一封是戰書,一封是彩虹屁
    不同的是,普京是下了一封寒意十足的戰書,文在寅是拍了一串肉麻有趣的彩虹屁。從發賀電的效率來說,普京是全球最後一個發的(除了那幾個肯定不發的),文在寅是第一個發了兩遍的。但無獨有偶,普京和文在寅的賀電都有三部分內容。下面正好對照給大家看看,戰書是啥樣,賀電是啥樣?
  • 中國提前兩年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中英雙語)
    大量閱讀是提升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新東方在線英語頻道整理了《中國提前兩年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中英雙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China completed its 2020 climate action targets two years ahead of schedule.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近30年,因熱量資源增加,我國南方雙季稻可種植北界北推近300千米,冬小麥種植北界北移西擴20~200千米,促進了作物的穩產高產。
  • 2020 WCEL氣候正義模擬法庭探討保護森林,緩解氣候變化
    圖片來源/IUCN WCEL【綠會融媒訊】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工作人員獲悉,2020年12月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環境法委員會(IUCN WCEL)與夏威夷大學Mānoa William S.Richardson法學院合作,主辦了虛擬的2020年WCEL氣候正義模擬法庭
  • (中英雙語)
    誠如大家所知道,4月2日,作為發起倡議人,我與100位中國學者在知名國際期刊《外交學人》上刊發《致美國社會的公開信》,呼籲全球與中美兩國團結,反對新冠疫情的政治化、汙名化。一天後,美國百名前政府高官與專家也寫了一封公開信,同樣呼籲中美兩國擱置分歧,共同抗擊疫情。兩封信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 從澳大利亞森林大火背後,一窺全球氣候變化危機
    切身感受到了澳洲氣候的變化:從雪梨到布裡斯班,本來應該是陽光明媚,萬裡無雲,但現實卻是雷電交加外加傾盆大雨;而我另一個朋友那時正在西澳旅行,也飽受著「氣候變化」之痛:38度的高溫炙烤外加肆虐的沙塵暴,讓她分外後悔自己「花錢找罪受」。但我們這些所謂旅行中的「苦難」,比起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氣候難民」的人們來說,實在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