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執著文化傳承 他主動肩負起傳播嶺南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金羊網 作者:譚錚、李舒婷 2020-05-07
從小在廣州老城區長大的王亮,對「嶺南文化」別有一種「執著」,對「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高度關注。
王亮 受訪者提供
羊角送青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實習生 李舒婷
【人物簡介】
王亮,廣東教育出版社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研究院負責人,參與編寫《道德與法治》《走進嶺南文化》《走進嶺南書法》等教材。從2018年至今,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購書中心、南國書香節分別舉辦嶺南文化知識講座,宣講嶺南文化。
【經典語錄】
嶺南文化並不只是代表過去的傳統,還需要有創新、有發展,才能有生命力。
生於斯,長於斯,從小在廣州老城區長大的王亮,對「嶺南文化」別有一種「執著」,對「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高度關注。這幾年,除了在出版社從事與嶺南文化相關的書籍編撰外,王亮還多次受邀到圖書館或是南國書香節舉行關於「嶺南文化」的講座。他說,傳播嶺南文化,是「廣州人」王亮的責任與使命。
壹
談成長: 在歷史文化氛圍濃鬱的環境裡成長
文德路,歷來是廣州文脈所在,歷史上曾經與北京琉璃廠、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齊名,明清兩代可謂書院林立、文人薈萃。如今,道路兩側仍有文玩古物、字畫裝裱等眾多店家雲集,延續著數百年來不曾中斷的書香。
在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王亮對在文德路消磨的時光印象深刻。他說:「我小時候在文德路小學讀書。在我的記憶中,文德路北端有一間歷史悠久的致美齋門市,我上學的必經之路,就從香濃的醬香開始,經過孫中山文獻館碧綠的池塘,再聞到書畫裝裱店的陣陣墨香,就來到學校了。」當他了解到自己成長的尋常巷陌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時,不禁令他對廣州、對嶺南文化產生了難以言表的自豪感與親近感。
王亮中學入讀的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培正中學——這所創辦於1889年的學校,用它的紅牆綠瓦、一草一木構建了王亮對於嶺南文化的感性認識。王亮說:「培正是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學校。從校園周邊的路名和住宅名稱,到遍布整個校園的歷史建築,都帶著一種久遠的氣息和傳承。可以說在整個基礎教育的階段,我都在一個歷史文化氛圍很濃鬱的環境裡成長,這培養了我對嶺南文化有比較深厚的感情。」
貳
聊工作: 編了套中小學生嶺南文化地方教材
大學畢業後,王亮進入廣東教育出版社工作,主要負責中小學教材的編輯與出版。2009年至2010年間,王亮和他的同事組織編撰了一套針對中小學的嶺南文化地方教材,除了邀請嘉賓和專家撰寫外,王亮自己也參與了寫作。
「許多人都知道在中小學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此前廣東並沒有一套專門為中小學生編寫的嶺南文化教材。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發現,嶺南文化固然精彩紛呈,但一直欠缺體系化的提煉和梳理。尤其是把它作為在中華文化框架下的地域文化進行整理,再放到貫穿中小學的教材裡去講述,在之前是比較少的。」王亮說,編撰這套教材的過程中,他也把自己對嶺南文化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其中。
據介紹,這套教材先後在省內多個地市使用。王亮說,從使用後的反饋看,「通過這套教材,大家能夠認識到嶺南文化的許多共性,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各地風俗的獨特價值。」
叄
話未來: 要賦予嶺南文化新的內涵和發展機會
王亮近來一直在推動一個粵港澳共同閱讀的項目。在他看來,嶺南文化並不只是代表過去的傳統,還需要有創新、有發展,才能有生命力。「粵港澳是嶺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地區,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也主要在這裡。大家需要共同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創新創作,一起來做這件事,才能讓文化有發展。我希望通過大灣區的政策,找到各地相對容易接受的形式,賦予嶺南文化新的內涵和發展機會。」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