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執著文化傳承 他主動肩負起傳播嶺南文化的責任...

2021-01-10 金羊網

【中國夢·踐行者】執著文化傳承 他主動肩負起傳播嶺南文化的責任與使命

金羊網  作者:譚錚、李舒婷  2020-05-07

從小在廣州老城區長大的王亮,對「嶺南文化」別有一種「執著」,對「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高度關注。

王亮 受訪者提供

羊角送青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錚 實習生 李舒婷

【人物簡介】

王亮,廣東教育出版社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研究院負責人,參與編寫《道德與法治》《走進嶺南文化》《走進嶺南書法》等教材。從2018年至今,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購書中心、南國書香節分別舉辦嶺南文化知識講座,宣講嶺南文化。

【經典語錄】

嶺南文化並不只是代表過去的傳統,還需要有創新、有發展,才能有生命力。

生於斯,長於斯,從小在廣州老城區長大的王亮,對「嶺南文化」別有一種「執著」,對「嶺南文化」的傳承更是高度關注。這幾年,除了在出版社從事與嶺南文化相關的書籍編撰外,王亮還多次受邀到圖書館或是南國書香節舉行關於「嶺南文化」的講座。他說,傳播嶺南文化,是「廣州人」王亮的責任與使命。

談成長: 在歷史文化氛圍濃鬱的環境裡成長

文德路,歷來是廣州文脈所在,歷史上曾經與北京琉璃廠、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齊名,明清兩代可謂書院林立、文人薈萃。如今,道路兩側仍有文玩古物、字畫裝裱等眾多店家雲集,延續著數百年來不曾中斷的書香。

在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王亮對在文德路消磨的時光印象深刻。他說:「我小時候在文德路小學讀書。在我的記憶中,文德路北端有一間歷史悠久的致美齋門市,我上學的必經之路,就從香濃的醬香開始,經過孫中山文獻館碧綠的池塘,再聞到書畫裝裱店的陣陣墨香,就來到學校了。」當他了解到自己成長的尋常巷陌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時,不禁令他對廣州、對嶺南文化產生了難以言表的自豪感與親近感。

王亮中學入讀的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培正中學——這所創辦於1889年的學校,用它的紅牆綠瓦、一草一木構建了王亮對於嶺南文化的感性認識。王亮說:「培正是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學校。從校園周邊的路名和住宅名稱,到遍布整個校園的歷史建築,都帶著一種久遠的氣息和傳承。可以說在整個基礎教育的階段,我都在一個歷史文化氛圍很濃鬱的環境裡成長,這培養了我對嶺南文化有比較深厚的感情。」

聊工作: 編了套中小學生嶺南文化地方教材

大學畢業後,王亮進入廣東教育出版社工作,主要負責中小學教材的編輯與出版。2009年至2010年間,王亮和他的同事組織編撰了一套針對中小學的嶺南文化地方教材,除了邀請嘉賓和專家撰寫外,王亮自己也參與了寫作。

「許多人都知道在中小學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此前廣東並沒有一套專門為中小學生編寫的嶺南文化教材。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發現,嶺南文化固然精彩紛呈,但一直欠缺體系化的提煉和梳理。尤其是把它作為在中華文化框架下的地域文化進行整理,再放到貫穿中小學的教材裡去講述,在之前是比較少的。」王亮說,編撰這套教材的過程中,他也把自己對嶺南文化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其中。

據介紹,這套教材先後在省內多個地市使用。王亮說,從使用後的反饋看,「通過這套教材,大家能夠認識到嶺南文化的許多共性,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各地風俗的獨特價值。」

話未來: 要賦予嶺南文化新的內涵和發展機會

王亮近來一直在推動一個粵港澳共同閱讀的項目。在他看來,嶺南文化並不只是代表過去的傳統,還需要有創新、有發展,才能有生命力。「粵港澳是嶺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地區,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也主要在這裡。大家需要共同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創新創作,一起來做這件事,才能讓文化有發展。我希望通過大灣區的政策,找到各地相對容易接受的形式,賦予嶺南文化新的內涵和發展機會。」

編輯: 寶厷

相關焦點

  • 肩負起新時代軍事文化傳播責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我國文化建設作出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軍事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肩負起軍事文化傳播的責任和使命,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徵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堅守軍事文化靈魂,承擔起軍事文化傳播的政治責任。毛澤東曾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 刻苦鑽研醫學,傳承中醫文化——嶺南行醫者李保平
    引言 李主任是一個嶺南行醫者,在嶺南一帶,他懸壺濟世,刻苦鑽研醫學,藏書十萬餘卷,朝夕手不釋冊,診室常備《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以為課誦,以藏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於行醫之中。多年來,李主任刻苦鑽研醫學,傳承中醫文化,治癒了很多腫瘤和不孕不育的病人。
  • 孟子後裔七十五代孟小紅——孟子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徐嘉璐先生曾說:「文化傳承要靠人,文化傳承要靠情,我說,文化傳承要靠心,文化傳播要靠行!行,便是走出去,傳出去!每每想到這些,我的內心就熱血沸騰!我被徐先生的話深深的觸動著、激勵著,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究竟要靠什麼?我曾經不斷的陷入這個思考當中,做為一個民間文化傳播者,我有什麼能力把孟子的偉大思想傳播出去?這是困惑我已久的問題。
  • 【嶺南文化】創客工坊的「非遺前世今生」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非遺創客工坊」創新創業團隊響應學院對嶺南文化體系的文化傳承、文化育人、文化傳播的架構,促進學院嶺南文化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理念,團隊精心打造的「非遺前世今生」直播間悄然上線!團隊聯手學院的非遺大師,先後將廣繡、剪紙、扎染、押花、陶藝、掌畫的工作室搬進了直播間,帶來了多場內容新穎又不失情懷的直播。
  • 惠州龍門農民畫聚焦嶺南民俗 被譽「廣東文化名片」
    近年來,龍門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體現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龍門農民畫名片   龍門農民畫被譽為「嶺南藝術奇葩」和「廣東文化名片」,於2015年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創作源於清代各種民間傳統手藝,如剪紙、木雕、壁畫、畫畫床等。
  • 文化強市|「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文化符號享譽全球,廣州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荔灣使命在肩。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在2020年12月30日閩南大戲院開業八周年之際,一場周年慶典暨城市開放日活動在閩南大戲院夢想童聲合唱團攜手泉州大劇院青少年合唱團學員們帶來的一曲《夢的地圖》中拉開序幕。2021年,閩南大戲院將邀請蒙拉和他的朋友們共同發起廈門首屆青年國際藝術周的多場演出及大師課系列藝術活動,同時在文創藝術衍生品上做深度聯名互動,打造劇院首個以藝術家命名的櫥窗空間,讓觀眾能夠由此領略到藝術家的藝術創想和個人風採。黃蒙拉在演奏中。
  • 《踐行者之大道儒商》——大型傳統文化紀錄片
    敬請收看大型傳統文化紀錄片《踐行者之大道儒商》。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方太集團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坦蕩。於內,他們遵從「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勇嚴」,發揚傳統美德,恪守職業道德;於外,他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導人向善,使顧客得安心,員工得幸福,社會得正氣,經營可持續,在邁向偉大企業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傳媒內參導讀:民族文化的傳承,除了有一批堅定的傳承者以外,更需要的是對於傳統文化認同的氛圍,這就需要媒體承擔起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 《年代秀》推中國文化季,囊括國人文化記憶,將文化傳承變為可能!
    傳媒內參導讀:《年代秀》主持人趙屹鷗談及價值取向,「這一季的《年代秀》讓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當文化演變成習俗,規範變成習慣,傳承就有了可能」。當前,電視綜藝在市場化的衝擊下正在與優秀中國文化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把對中國文化的電視化表達作為提高電視節目的文化品格的一種責任和重要體現。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 【中國夢·踐行者】獅鼓絕技夫妻絕配 詠春白眉重振武林
    【中國夢·踐行者】獅鼓絕技夫妻絕配 詠春白眉重振武林金羊網  作者:  2019-06-19 2016年底,岑兆偉將「廣州詠春拳」帶回了恩寧路永慶大街作為重要傳承地之一。他與兄弟岑迪斯齊力傳揚父親的廣州詠春。其父岑能是廣州詠春拳宗師,師承佛山詠春名師張保、阮奇山,人稱 「廣州詠春之父」。上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岑能宗師將詠春拳從佛山帶到西關,在多寶路等西關地區授徒設館、行醫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詠春人才。
  •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賞析
    區域音樂的歷史書寫文化闡釋——— 陶誠《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賞析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陶誠 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的地方傳統樂種中,「廣東音樂」是一個極富嶺南地方特色與研究價值的音樂種類。
  • 萬裡長城中國福——新時代大國文化的傳承與綻放
    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表現了民族的偉大創造力,他穿越時空,歷經滄桑,縱橫十萬餘裡,上下兩千多年,既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的厚重載體。「中國福」是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光彩綻放 。
  • 【中國夢·踐行者】傳承經典國醫驗方 智慧中醫惠及普通百姓
    【中國夢·踐行者】傳承經典國醫驗方 智慧中醫惠及普通百姓金羊網  作者:張華、楊楚瀅  2020-11-25 從鄉村赤腳醫生、學醫、從醫
  • 靈機好運節廣州站人氣爆棚 新技術傳播傳統文化受青睞
    而今年的靈機好運節在現場的布置上也加入更多國潮元素,將紅色作為現場活動的主色調,活動入口的大門設計也能看到些許中國傳統建築的影子,這正是靈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致敬。據活動負責人介紹,本次好運節在佛山、廣州的兩場活動,線下參與人數累計達上萬人,線上傳播輻射人群次數過千萬,超過50家媒體主動報導,這樣的成績,也給我們延續好運節這一IP帶來了信心,希望好運節與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由此發揚光大。
  • 大鵬教育打造"非遺+直播"新玩法 最大限度傳播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態性、傳承性的特質,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面臨著困境。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際網路+政策"的深入推進,一度被冷落的非遺文化重新被喚醒,網際網路平臺成了公眾了解非遺文化的首要渠道。
  •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領嶺南文化風尚——電視劇《冼夫人傳奇》在...
    歷經1500年的歲月洗禮,冼夫人在波瀾壯闊的人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價值,逐漸凝聚成極具嶺南特色的文化瑰寶——「好心精神」。  作為冼夫人文化的「根」和「魂」,「好心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在嶺南地區的具體表現。電視劇《冼夫人傳奇》將重點講述她一生矢志於反對分裂割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故事。
  • 當中原「宋潮美學」遇上嶺南文化
    大洋網訊 昨日上午,首屆「宋潮美學」全球文創設計大賽啟動儀式在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拉開國際「宋文化」文創設計的序幕。這是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遇,是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的又一次跨越山水的融合。廣州作為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它與生俱來的創新精神,一直為國人所稱道,令世界所矚目。廣州因其獨特嶺南文化的古樸沉澱、改革開放的創新奮進、現代都市的蓬勃朝氣成為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集散地,2019年全年旅遊接待總數2.45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4454.59億元,約佔全市GDP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