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老家了。孩子佔了大半個臥鋪,我沒地方睡覺,就拿出電腦碼字。
回顧這一周,我居然很奢侈地刷了一部日劇,因為b站上我的興趣標籤是美食,所以給我推送的很多視頻都是和這個劇有關。實在是抵擋不了這種花式營銷,我看了一集就上癮了,為它還充了一個月的會員。
這部日劇的主角中我只認識木村拓哉,以前的大學室友貓咪是她的迷妹,高中時也有個女同學非常喜歡這個日本男藝人。
我只看過幾部日劇,有點印象的是石原裡美主演的兩部電視劇,另外印象比較深的還有一個比較火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這些視頻中,我所看到的日本人熱血、嚴謹,而且異常敬業,能把一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但是這幾年還會看到各種偏向於負面的新聞,比如日本宅男文化、日本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
同時這幾年,日本女性群體也在向外傳達更多元化的信息。以前我只片面地知道日本女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很多人都是家庭主婦,心裡不免武斷地認為日本女性活得很卑微。
這兩年因為生活需要,我看了大量關於家居收納的資料,發現日本的家庭主婦非常愛乾淨,對物品的管理能力非常強。看他們日常打掃或者做飯的視頻真的非常解壓和治癒。有時我也會模仿視頻中的節奏洗完做飯,真的有感覺到內心平和。但是無奈很多時候我家孩子一直都是帶節奏的高手,只要有他在,我大部分時候都要眼疾手快,做不到從容優雅。
以前我是特別容易被新聞媒體影響的,提到日本,會立刻想到「男權社會、女性社會地位很低」這樣的標籤。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日本人,我發現原來的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本質上的不一樣,有人很熱血,也有人很喪,有人很看重工作,也有人重視家庭。當看到個體時,我看到的都是普通人,不再有群體標籤。
思維懶惰就會讓我們躲避思考,用更便利的「標籤」來定義某一類群體。比如我們遇到的地域標籤,上海人就是小氣、東北人都蠻橫。以前有一個同事問我家是哪裡的,我說江蘇鹽城,他意味深長地回了一句:哦,蘇北啊……
我們容易從媒體或者從身邊個例中,簡單歸納出某一類群體的特徵,然後貼上簡單的標籤。當然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也會給沒有時間深入了解的某個人貼上標籤。我發現這種行為有時也不全是壞事。
張先生創業時有時需要找人合作做項目。我問他都會找哪些人,他說找靠譜的人。
怎麼定義靠譜呢?人品是第一位,其次是能力。比如他認識很多發稿的媒介,但是只找做事踏實穩重、不愛耍滑頭的那個人合作,即使渠道比別人少一點,也沒有關係。與他而言,社交最後沉澱下來有價值的標籤不是長相、衣著,而是做事的方式。
在當今社會,我們很難有精力或者興趣來深入了解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人。圖省時省力,我們會尋找與自己標籤屬性相同的人來判斷是否要深入下一步社交。
仔細想想,我們自己給別人傳達了什麼樣的標籤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