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人們談及一個地方,很自然就會以食物作聯想,如果是北角的話,雞蛋仔就是關鍵詞。不過,雞蛋仔實在不足以突顯北角的特色。
根據二〇一六年中期人口統計,在東區,福建話是第三大慣用語言,五歲或以上使用福建話的有一萬五千多人。所以,北角又有「小福建」之稱。
當記者提出要認識「小福建」的由來,身兼東區區議員的港島區立法會議員郭偉強二話不說,就帶記者走進了春秧街。
郭偉強身後的春秧街,蘊藏充滿特色的福建文化
電車駛入巿集另類風光
步入春秧街,一道有趣的人文風景便映入眼帘。整條春秧街是一個傳統街巿,兩旁除了地鋪之外,馬路上儘是帆布、鐵皮搭成的小攤檔,相當熱鬧。
電車駛入春秧街,是全港獨有的風景
突然,電車駛入熱鬧的市集,街坊從容不迫地向兩旁讓出車路,而電車與街坊的距離,大概只有五釐米。如此特別的風景,全港只此一家。
環視四周,除了魚檔、菜檔之外,還有不少售賣福建食品或食材的店鋪。蒜蓉枝、正肉餅這些地道的福建小食,這裡都能輕易買到。
「廣東人唔識食我哋啲福建嘢。」老闆娘梁女士說,蘿蔔糕、米糕也是她的心頭好。同樣都是蘿蔔糕,福建與香港又有何不同呢?老闆娘表示,廣東的蘿蔔糕混入其他餡料,但福建蘿蔔糕真的只有蘿蔔。
採訪當日,郭偉強的地區辦事處職員潘女士也是福建人,她亦毫不吝嗇向記者分享家鄉小吃,例如不得不提的潤餅,「這是福建人很喜歡的小吃,每人也曉得製作。」
福建家鄉文化植根北角
除了福建食品,北角「小福建」的形象,其實還可以從街上的食肆及學校名稱略知一二。
福建中學於一九九六年在北角渣華道建立校舍,而香港數目較少的福建菜館,大多位於北角,例如錦屏街的閩港小廚、春秧街的真真美食、渣華道的新福記等。
至於哪裡較多福建街坊,郭偉強表示,他們主要位於新都城、錦屏街、僑冠大廈及和富中心等,而鰂魚湧則較少。
今年一月,郭偉強在回應《施政報告》記者會時,以福建話向福建鄉親表示:「各位福建朋友,我爭取生果金福建計劃終於成功喇。」
有人批評他讀音不正,不過,籍貫不是福建的郭偉強笑言,二〇〇七年參選東區區議會選舉時,曾經為了學福建話下了一番苦功。
苦學福建話與街坊溝通
「區內有些福建長輩不懂廣東話,於是我決心找老師學福建話。每星期學兩堂,每堂學兩小時。」憑著死記硬背,郭偉強總算能夠與福建街坊溝通,街坊亦變得更加親切。
「很多街坊都說,不如入來喝杯茶,但一飲就一整晚。」他笑言,茶喝得多了,也變成鐵觀音的專家,因為街坊普遍以鐵觀音招待。
「其實結婚之前,很多福建街坊都給我介紹女朋友,但當然那時由於工作比較忙,所以沒有去接觸。」郭偉強笑言,街坊們不止關心社區的事,還會關心他的人生大事。這一份濃厚的人情味,令他印象深刻。
「渣華」與「春秧」改寫北角新一頁
老闆娘梁女士向郭偉強介紹福建小吃
「抬頭看看,這裡不就是個武林嗎?」《一代宗師》的宮二是這樣形容香港。如果在北角英皇道抬頭看看,晉江、石獅、同安,這裡不就是小福建嗎?為何北角會變成小福建,大概要由渣華道說起。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表示,二十世紀初,渣華道當時仍在海邊,有渣華輪船公司在北角設辦事處,專營國內與荷殖爪哇的客運和貿易,從業者多數都是福閩華僑。
另外,閩籍富商郭春秧投得北角地皮,原本希望填海興建糖廠,但後來改為發展為地產項目。他亦積極發展社區,提供康樂、醫療等服務,不少福建同鄉相繼落戶北角,於是小福建就在春秧街形成。
「廟宇」藏身同鄉會
離鄉別井,難免會有思鄉的愁緒,福建同鄉於是各自組成不同的同鄉會,大家互相照應。鄧家宙表示,同鄉會的功能就是接濟新來港的福建同鄉,並提供真正的「蛇齋餅粽」,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需要。
不少庵堂藏身於同鄉會或大廈之中
「福建人未必習慣廣東菜,偶爾吃到家鄉小吃,就有家的感覺。」另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就是拜神。鄧家宙指出,不同的「廟宇」藏身於各個同鄉會或各幢大廈之中,香火鼎盛。
「小上海」風光一時
除了「小福建」之外,大家可曾記得北角有「小上海」之稱?鄧家宙指出,1945年以後,不少擅於經營歌舞廳事業的上海人來港,同時將「十裡洋場」的文化帶來香港,遍地開花。
昔日金碧輝煌的「麗池花園夜總會」,已變成麗池大廈
談及最著名的夜總會,就不得不提麗池。1947年,「麗池花園夜總會」正式隆重開幕,創辦人李裁法將夜總會營造得金碧輝煌,當中包括酒吧、泳池、海浴場、餐廳、舞廳等。華麗裝修吸引不少滬籍富豪光顧,同時吸引不少上海人在北角定居。
不過,「小上海」維持不到十年光景,隨著李裁法被列為不歡迎人物,夜總會於1957年亦改建為麗池花園大廈。「小上海」之名就在歷史洪流之中灰飛湮滅。
一代才女張愛玲那張流傳最廣的相片,就是在北角蘭心照相館拍攝。相片背後寫道:「悵望卅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這可會是北角的寫照?
隱世食街和富道 慕名搵食惹違泊
北角英皇道兩旁的舊樓,令人誤以為北角只是一個老區,欠缺生命力,不過這個印象未免太刻板。
滿街美食吸引了老饕也帶來了違泊問題
郭偉強2007年在和富選區當選至今,現時亦身兼港島區立法會議員,他說,起初和富道的餐廳只有五至六間,尚有其他街坊生意的小店,包括雜貨店、五金店,但十年以來愈來愈多餐廳進駐,結果和富道煥然一新,變了食街。
米芝蓮店難敵貴租
稱為食街,絕非浪得虛名。由糖水道轉入和富道,簡直是一花一世界。由咖啡店、潮州打冷、海鮮小炒、齋菜、泰國菜、韓國燒烤、日本料理等一應俱全,短短的和富道,居然有超過二十間食肆。
和富道上及地區商場內充滿各式食肆
不過,當年在和富道打響名堂、榮獲米芝蓮一星的阿鴻小吃,卻因為不敵貴租,於2014年搬往別處。再熱鬧的和富道,未免有點點失落。
郭偉強笑言,阿鴻小吃還未成名的時候,他經常與創辦人鴻哥「打牙骱」,每個月都會光顧兩次阿鴻小吃。當時鴻哥已反映應付租金較為吃力,加上年輕一輩不及上一輩堅毅和專一,所以難以找到接班人。
不過阿鴻小吃後來卻愈做愈旺,最後更獲得一星食肆的美譽。「我最愛就是滷水豬腩肉同蒜香雞,蒜香雞的蒜粒尤其多,令人食過返尋味。」
「現時和富道變成食街,和富居民選擇多了,是好事。不過不少人慕名而來,亦引來違法泊車的問題。」他補充,整體而言,違例泊車不只是一兩條街的事,而是全港對於泊車位政策的問題,這需要在政策層面討論。
北角四寶 歷史見證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於一九七二年建成,是粵劇表演的重要場地。一九九三年,「林家聲舞臺藝術匯演」連演三十八場,場場爆滿,因此新光戲院贏得「香港粵劇殿堂」之稱號。
二〇一二年新光戲院一度傳出結業消息,但最終成功化解,李居明投資過千萬翻新戲院。去年二月,新光戲院獲續約六年。李居明宣布,將戲院二樓改建成文化展覽廳及擁有優質音響設備的3D戲院。
福建小吃
●春秧街是一眾福建特色小食的集中地,正肉餅、蒜蓉枝等一應俱全。
雞蛋仔
●談到北角,香港人立即想起的就是雞蛋仔。「利強記」在區內可謂無人不識,連續兩年成為米芝蓮街頭小食店推介。
皇都戲院
●一九五二年落成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建築,但近年被財團積極收購,正面臨清拆重建危機。
皇都戲院的飛拱支架設計獨特,外露部分在視覺上具震撼性,加上前身璇宮戲院屬當時全港性的戲院,極具社會歷史價值,去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